高考历史考点32 新思潮萌发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32 新思潮萌发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一、新思潮萌发 1.背景 (1)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2.内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 “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是指军事技术。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 方法。 (3)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 3.影响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4.认识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迈出了新时代的第一步,但其思想依然有着较深的旧时代烙印,他们对西 方的认识依然是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荒诞的,如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仍把西方人当作“蛮夷” 看待,这体现了其时代局限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3)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 (1)内涵 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但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洋务派看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2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 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 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学% 3.实践 19 世纪 60—90 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 4.影响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评价 (1)进步性 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局限性 “中体西用”思想本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它不可能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 也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考向一 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1.不同之处 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的环境下出现的,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由于各种局限没有付 之于实践。 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而且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积极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努力践行爱国、救国的方案。 2.相同 (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或者方案,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前肩负起时代使命的地主阶级士大夫 的时代使命感。 (2)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爱国、自强的时代使命驱使下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3)从本质上来看,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典例引领】李鸿章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 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这在中国外交层面的重大意义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紧迫性 C.已认识到清政府在制度层面上的缺陷 3 D.官员突破了“夷夏之防”的观念 【答案】D 考向二 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 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 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国情使之更趋系统 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 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失败的下场。 3.19 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最终 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体”,不仅体现在对封建教育的突破,还体现在对封建社会“重农抑商” 观念的突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不自觉地否定了“重农抑 商”观念,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典例引领】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 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的经世思想,排除 A 项;“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出自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与材料“振兴实学”“关注夷情”不符,排除 B 项; 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与“新视角”不符,排除 C 项;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既有“振 兴实学”,又有“关注夷情”,故 D 项正确。&网 4 1.1839 年 8 月,林则徐在《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中写道:“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 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这表明 A.林则徐不能正确认识国际局势 B.清政府重视中英两国的关系 C.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工业技术 D.中英贸易发展造就英国的繁荣 2.《海国图志》问世 16 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 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 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4.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 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 1860 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 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 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 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5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6.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曾致函李鸿章:“此间政教风俗,气象日新。推求其立国本末,其始君臣争政……百 余年来,其官民相与讲求国政,自其君行之,蒸蒸日臻于上理。”这体现了郭嵩焘 A.对英国民主政治有本质的认识 B.对英国政治体制的赞赏与向往 C.上书建议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 D.直接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1.(2018 年天津卷)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2.(2017 年天津卷)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 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3.(2017 年海南卷)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 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 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6 【考点冲关】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是魏源个人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洲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 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 故 B 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 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 C 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 故 D 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影响。材料中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任用外国人学习制造轮船、火炮和采 用西法练兵等主张,为洋务运动时期的创办军事工业、训练近代军队等思想主张奠定了基础,故选 D。魏 源的思想主张不是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 A 项错误;林魏的思想根本没有付诸实践,故 B 项错误;C 项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学*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期间魏源的思想,排除 A 项;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开始,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故 B 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 19 世纪末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内容,排除 C 项;“详晰甄核,仿行 宪政”是指 1906 年清末预备仿行立宪,排除 D 项。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思想潮流。由材料“此间政教风俗,气象日新”“其官民相与讲求国政,自其君行之, 7 蒸蒸日臻于上理”分析可知,B 项符合题意;由“其官民相与讲求国政,自其君行之”可知,郭嵩焘对英国 民主政治并未有本质的认识,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郭嵩焘建议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故 C 项错误; 材料并未直接指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 D 项错误。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 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 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 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东西方的交流日益深 入,西方殖民者东来,双方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出现误解甚至是敌对,双方都在不断的研究对方,寻求化 解之道,故本题选 A 项。题干中未出现对传统史学的彻底改变之法,排除 B 项;也未出现转向对本朝边疆 史地研究和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排除 C、D 两项。 3.【答案】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