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四选修部分课件(9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四选修部分课件(96张)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 示例 1]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 历 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 “ 民智未开 ” ,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 年,康有为在 《 应诏统筹全局折 》 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 “ 审定全规,重立典法 ”“ 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 ” ,甚至 “ 酌定宪法 ” ;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 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 “ 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 ” ,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 摘编自 《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 分 ) 解析: 第 (1) 问,根据材料中 “ 康有为认为 ‘ 民智未开 ’ ,开议院为时过早 ”“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 (2) 问,根据材料中 “ 负责 ‘ 审定全规,重立典法 ’”“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 ”“ 议事程序是 ‘ 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 ” 等信息概括。 答案: (1) 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 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2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 [ 示例 2]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 [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 二年 ” ,与其他皇帝的 “ 二年 ” 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 封禅 ” 泰山时,创制了 “ 元封 ” 年号,将当年称为 “ 元封元年 ”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 据 [ 日 ] 宫崎市定 《 中国史 》 等 (1) 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 分 ) 解析: (1) 根据材料信息 “ 此前 …… 以在位年序纪年 …… 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 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 “ 将当年称为 ‘ 元封元年 ’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 ” 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 根据材料信息 “ 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 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 “ 诸王国 …… 易产生混乱 ” 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 “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 ” 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 “ 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答案: (1) 原 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 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3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举措及作用 [ 示例 3]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 “ 四民平等 ”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 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 “ 西南战争 ” 。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 摘编自 [ 日 ] 坂本太郎 《 日本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 “ 西南战争 ” 中取胜的意义。 (6 分 )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是推动领导力量,根据材料中 1877 年士族拥戴西乡隆盛发动叛乱可知,明治维新后期中下级武士成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明治维新前期从武士所处的地位、享受的俸禄和西方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后期根据材料中武士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等方面分析。第 (2) 问,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 答案: (1) 作 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 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4 .考查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 [ 示例 4]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秦朝推行的 “ 二十等爵 ” 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 “ 二十等爵 ” 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 “ 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 。此次改革仿照 《 周礼 》 ,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 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 摘编自杨光辉 《 汉唐封爵制度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 “ 二十等爵 ” 制和曹魏末年 “ 五等爵 ” 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 “ 二十等爵 ” 和曹魏末年 “ 五等爵 ” 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 分 ) 解析: 第 (1) 问,由材料 “ 秦朝推行的 ‘ 二十等爵 ’ 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 ,可知秦 “ 二十等爵 ” 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法家;由材料 “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 …… 此次改革仿照 《 周礼 》 ” ,可知曹魏末年 “ 五等爵 ” 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儒家。第 (2) 问,第一小问对象,由材料 “ 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 ‘ 二十等爵 ’ 制 ” ,可知秦 “ 二十等爵 ” 的授予对象是军人;由材料 “ 此次 改革仿照 《 周礼 》 ,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 ,可知曹魏末年 “ 五等爵 ” 的授予对象是官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二十等爵 ” 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了秦的统一;由材料 “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 ,可知 “ 五等爵 ” 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 (1) “ 二 十等爵 ” 制反映了法家思想; “ 五等爵 ” 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 对象: “ 二十等爵 ” 主要授予军人; “ 五等爵 ” 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 二十等爵 ” 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 “ 五等爵 ” 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 . 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 —— 根本原因。 2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主要原因。 3 .社会危机:内忧 ( 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 外患 ( 民族危机 )—— 必要条件。 4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 —— 组织条件。 5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 —— 主观条件。 6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 —— 直接原因。 二、改革的一般原因 1 . 旧 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 .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 ( 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 。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 “ 胡服骑射 ” 。 4 .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 实现富国强兵 ) ,欧洲宗教改革 ( 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 ,罗斯福新政 ( 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 。 三、归纳 “ 改革结局 ” 的一般方法 1 .如何评定 “ 改革的结果 ” : 一 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 .如何分析 “ 改革成败的原因 ” (1) 看 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 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 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 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 . 原则 : 要 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 .规律性认识 (1) 改 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从全局出发考查阿拉曼战役的动机及隐含的因素 [ 示例 1]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 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 年 6 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 摘编自王绳祖 《 国际关系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6 分 ) 解析: 第 (1) 问,由材料信息 “ 苏德战争爆发后 ” ,可知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由时间信息 “ 1942 年 6 月 ” 可知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由材料 “ 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 墨索里尼 …… 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 ,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由材料 “ 1942 年 6 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 ,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第 (2) 问,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对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 国 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 .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背景和意义 [ 示例 2]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 《 联合国家宣言 》 ,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 《 中国近代通史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9 分 ) 解析: 第 (1) 问,根据材料中 “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 1942 年 1 月 1 日 ……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 …… 《 联合国家宣言 》 ” 等信息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材料 “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 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第 (2) 问,从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 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 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卓越贡献。 3 .以原因与意义视角认识诺曼底登陆 [ 示例 3]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 “ 血腥还击 ” ,而小规模袭击 “ 只能导致惨败 ” ,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 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 8 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 “ 柔软的下 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 1943 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 年 6 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 “ 霸王计划 ” 。 ——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 《 国际关系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7 分 ) 解析: 第 (1) 问,根据材料中 “ 大举登陆必遭 ‘ 血腥还击 ’ ,而小规模袭击 ‘ 只能导致惨败 ’ ,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 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 ”“ 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 …… 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 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 (2) 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可以从对反法西斯盟国、对德国和对整个二战的形势等角度分析。 答案: (1) 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 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4 .从评价的角度考查经济政策对战争的影响 [ 示例 4]   (2018· 高考全国 卷 Ⅲ)[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 年 11 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 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 1940 年 4 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 —— 摘编自 [ 英 ] 利德尔 · 哈特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 等 (1) 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 分 ) 解析: (1) 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根据材料 “ 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 ” ,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 “ 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 ,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 “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 ,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 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根据材料 “ 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 ,可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根据材料 “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 ,可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答案: (1) 措 施: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 作用: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5 .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考查二战中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 示例 5]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43 年 10 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 《 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 年 8—10 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 月 9 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 《 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 年 4 月,联合国制宪会议 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成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 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 月 25 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 《 联合国宪章 》 ,次日,与会的 50 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 一。 ——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 《 中国近代通史 》 (1) 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7 分 ) 解析: (1) 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每一句话为一个层次,即为一个要点。第一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 《 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第二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 “ 中国建议 ” ;第三句得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 《 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第四句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第五句得出签署 《 联合国宪章 》 。 (2) 本问回答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要结合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进行回答。 答案: (1) 活 动: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 《 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 “ 中国建议 ” ;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 《 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 《 联合国宪章 》 。 (2) 原因: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6 .从合作与协作的角度考查二战中有关中国领土主权的法律文件 [ 示例 6]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 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 《 中国外交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 《 开罗宣言 》 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7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 分 ) 解析: (1) 回答内容时要紧扣 “ 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 《 开罗宣言 》 ” 这一关键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 (2) 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 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 构想: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7 .从现象和本质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二战性质的认识 [ 示例 7]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历史 —— 选修 3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 毛泽东 《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 报记者的谈话 》(1939 年 9 月 )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一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 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的明朗化了。 —— 摘自 《 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 (1941 年 12 月 ) (1)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4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11 分 )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信息 “ 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 得出:帝国主义战争 ( 非正义战争 ) ;根据材料二信息 “ 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 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 ” 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 正义战争 ) 。 (2) 材料一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 “ 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 ” 得出: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然后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对德国法西斯的政策以及苏德间的条约回答。材料二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时间 “ 1941 年 ” ,联系当时的重大事件,从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即将形成等角度回答。 答案: (1) 认 识:帝国主义战争 ( 非正义战争 )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 正义战争 ) 。 (2) 背景: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 要 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 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 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 在战争还没有消失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 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 .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 .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 “ 冷战 ” 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 “ 冷战 ” 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 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的诉求,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 70 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 20 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 热战 ” 的原因 (1) 根本原因:在美苏 “ 冷战 ” 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 “ 冷战 ” 中出现了 “ 热战 ” 。局部 “ 热战 ” 是 “ 冷战 ” 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爆发。美国对华 “ 扶蒋反共 ” 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 直接原因 ① 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 “ 冷战 ” 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 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 结果 ① 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 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 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 美苏争霸的 “ 冷战 ” 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 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 . 原因 (1) 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信仰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 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教训 (1) 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 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从背景、贡献角度评价古代中国文学家 [ 示例 1]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司马相如 ( 前 179— 前 118)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 《 子虚赋 》 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 《 子虚赋 》 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 “ 邛、 筰 、冉 駹 、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 。司 马相如在 《 上林赋 》 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 “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 “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 —— 据 《 史记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 分 ) 解析: 第 (1) 问,根据材料中 “ 奉命安抚西南,使 ‘ 邛 …… 皆请为内臣 ’” 得出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 “ 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 得出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 “ 他的散体大赋 …… 时人赞曰 ……” 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 (2) 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答案: (1) 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 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2 .从功绩与背景角度考查古代中国军事家 [ 示例 2]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郭子仪 (697—781) ,华州郑县人 ( 今属陕西 ) , “ 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 ,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 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 据 《 旧唐书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6 分 ) (2) 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9 分 ) 解析: 第 (1) 问,根据材料 “ 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 ”“ 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 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 ”“ 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 ” 等信息,可以概括出郭子仪的历史功绩。第 (2) 问,根据材料中的 “ 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 ”“ 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 所至之处,必得士心 ”“ 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 等信息,从郭子仪的个人品质、智谋和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 (1) 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 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3 .从贡献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现代中国科学家 [ 示例 3]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刘源张 (1925—2014)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 “ 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 。 20 世纪 50 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 “ 工厂大夫 ” 。 1976 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 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 年起他主持了 “ 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 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 2012 年国务院颁布的 《 质量发展纲要 》 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 《 纲要 》 明确规定: “ 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 。 —— 摘编自方莉等 《 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7 分 ) 解析: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阅读分析题。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并提炼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第 (1) 问,解题的关键有两点:根据内容把材料划分层次 ( 分值为 8 分,提示考生采分点有 4 个,故可分 4 层 ) ;二是概括提炼每层的主要内容,即可得到答案要点。由材料 “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 ” ,可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由材料 “ 1976 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 ,可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由材料 “ 他主持了 …… 项目,提出工业企业 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可得出将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由 “ 他参与了 2012 年国务院颁布的 《 质量发展纲要 》 的起草和定稿工作 ……‘ 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 可得出丰富了质量管理理论,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 (2) 问,由材料 “ 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 投身到工业化建设中 ”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热爱、报效祖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由材料 “ 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 ” ,可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答案: (1) 将 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4 .从人物的成就角度考查对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 示例 4]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 (805—820 年在位 ) 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 ( 今四川中南部 ) 与浙西镇 ( 今苏南、浙西地区 ) ,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 ( 今冀南、豫 北 ) 主动归顺。 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 ( 今河南南部 ) ,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 “ 元和 ” ,史称 “ 元和中兴 ” 。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能够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 分 ) 解析: (1) 唐宪宗能够平定 “ 跋扈 ” 藩镇的原因,根据材料唐宪宗 “ 整顿赋税,裁减冗员 ” ,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唐宪宗 “ 任用主张 ‘ 削藩 ’ 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 ” ,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材料 “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 ,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材料唐宪宗 “ 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 ” 藩镇,迫使 “ 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 ” ,可得出剿、抚并用。 (2) 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 “ 开元盛世 ” ,唐宪宗的 “ 元和中兴 ” 都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 (1) 原 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 共同之处: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5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对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 示例 5]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三娘子 (1550—1613)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 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 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 “ 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 。三娘子本人也 “ 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 “ 归化 ” 。 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 “ 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 。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 分 ) 解析: (1) 根据材料中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 “ 相持已近 200 年 ” 可知战乱多年,人民渴望和平;根据蒙汉人民对双方互通贸易的反映可以得出双方商业互市的需求;根据三娘子的历史活动得出其个人能力与威望。 (2) 对三娘子应持基本肯定态度,从整体到局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整体方面可从蒙汉人民交流、维护明与蒙和平角度思考,局部方面可从促进草原地区社会进步的角度作答。 答案 : (1) 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 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6 .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对近现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 示例 6]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 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 年春,陈云指出: “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 ,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 《 陈云传 》 等 (1) 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 分 ) 解析: (1) 第一小问 “ 思想 ” ,根据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等信息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 “ 背景 ” ,根据 “ 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 ” 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根据 “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 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 结合所学从不同阶段简述陈云对经济建设的贡献。根据 “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 …… 被中央采纳实施 ” 得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 “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设想 ” 等信息得出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根据 “ 1979 年春,陈云指出 …… 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1) 思 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贡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7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近现代世界杰出人物 [ 示例 7]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 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 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 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 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 1939 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 《 美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 分 ) 解析: (1) 根据 “ 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 并结合所学得出华盛顿 “ 中立政策 ” 的基本特征是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根据 “ 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 ”“ 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罗斯福 “ 睦邻政策 ” 的基本特征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 第一小问作用,根据 “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 ”“ 1934 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 …… 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 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 到 1939 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实质,根据 “ 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 并结合所学得出。 答案: (1) 不 同:华盛顿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罗斯福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 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一、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 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 (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 、阶段分析法 ( 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 、好坏分类法 ( 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 ) 等。 1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 一 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 “ 天朝上国 ” 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 .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 ( 政治 ) ,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 ( 经济 ) ,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 ( 思想 ) ,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 ( 外交 ) 。 4 . 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 政治、经济、文化等 ) ,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 .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 二、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 . 历史的评价 : 把 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厘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 “ 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 。 2 .辩证的评价 : 要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 “ 两点论 ” 的同时,还要坚持 “ 重点论 ” ,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 . 全面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 .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 . 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三、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 . 英雄与时势 : 唯 物史观认为 “ 时势造英雄 ” 。马克思曾指出: “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 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 “ 时势造英雄 ” 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 “ 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 ,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 “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 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 2 .英雄与群众 : 历 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 . 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 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 .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 “ 好 ” 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 “ 坏 ” 的后果。列宁指出: “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 “ 唯目的论 ” ,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 .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 “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 四、人物评价 “ 见仁见智 ” 的原因 1 . 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 .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 .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 .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 .现实政治的需要。 6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 精准押题 · 巩固提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