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2017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命题人 王伟奇 审题人 李元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汊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稳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现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二要匀称。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玟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在各体书法中,最讲匀称和黑白得宜的是篆书。‎ 三要参差。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四要连贯。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義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義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我们审视每一个字的结构。不论是上下式的,还是左右式的笔画搭配都应协调有序,每个字的构成都得浑然天成。同时,这种结构美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中又有变化,违而不反,和而不同,充满了率意天趣。当然不同的书法家对结构美的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差异也很大。同是写楷书,欧体结构瘦劲险绝,中宫内敛,颜体则宽博雄浑,中宫外放。米芾和苏东坡都以行书名世,但前者结构欹侧生动,充满奇趣,后者则平和冲淡,典雅秀润。这就需要我们在审美过程中用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去品评,切不可一概而论。‎ 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而存在着。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摘编自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今天我们所写的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汉字形体仍具有形象的艺术。‎ B.书法中字形结构包括平正、匀称等五方面,它们反映着现实中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特点。‎ C.书法创作者只要能将实线的疏密长短把握恰当,就能使其书法作品形成整齐感,达到匀称美。‎ C.所有字体的书法都要讲究参差之美,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淸晰,结构严谨,论证更加严密。‎ B.文章开篇就点明全文的论述对象——书法的结构美,统领了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C.文中引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话,论证了平正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D.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结构美展开论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创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需处理好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之间的关系。‎ B.王羲之将“似有若无”的连贯运用得极为成功,这从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的相关评价里可以看出。‎ C.飞动能使书法变得活泼形象,突破书法的静态美,从而达到一种充满艺术生命的动态美。‎ D.所有的书法都需要线条美,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 答案: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B.偷换概念。文中“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是字的结构之美的表现,选项变成了汉字结构的种类。C.说法太绝对。原文是“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D.“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隶书、楷书也强调参差之美。‎ ‎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思路点拨 “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法错误,文中对结构美的五个方面是并列论证的,无主要次要、轻重之分。‎ ‎3.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 “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理解有误,线条美和精神、情感是任何书法作品都必不可少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鱼 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5.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4.A(3分)(B项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有意拔高;C项“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强;D项“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 ‎5.【答案】(5分)(答1点给1分,2点3分,3点5分。)‎ ‎ 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 ‎ 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 ‎ 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6.【答案】(6分)(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 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 ‎ 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 ‎ 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 ‎ 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二、古代诗文阅读(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子英,永宁人,元至正中进士。察罕开府河南,辟参军事,累荐至行省参政。元亡,从扩廓走定西。明兵克定西,扩廓军败,子英单骑走关中,亡入南山。太祖闻其名,使人绘形求得之,传诣京师。至江滨,亡去,变姓名,赁舂。久之,复被获。械过洛阳,见汤和,长揖不拜。抑之跪,不肯。和怒,爇火焚其须,不动。其妻适在洛,请与相见,子英避不肯见。至京,太祖命脱械以礼遇之,授以官,不受。‎ 退而上书曰:“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臣鼎鱼漏网,假息南山。曩者见获,复得脱亡。七年之久,重烦有司追迹。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臣感恩无极,非不欲自竭犬马,但名义所存,不敢辄渝初志。自惟身本韦布,智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仕至七命,跃马食肉十有五年,愧无尺寸以报国士之遇。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今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子孙臣民。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厕诸维新之朝、贤士大夫之列哉!臣日夜思维,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礼,臣固不敢卖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苟禄。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或王蠋闭户以自缢,李芾阖门以自屠,彼非恶荣利而乐死亡,顾义之所在,虽汤镬有不得避也。渺焉之躯,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帝览其书,益重之,馆之仪曹。忽一夜大哭不止。人问其故,曰:“无他,思旧君耳。”帝知不可夺,洪武九年十二月命有司送出塞,令从故主于和林。‎ ‎                                      (选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B.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C.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D.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c.古代中原人通常称胡须为“须”,“胡”是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天下一统,汉胡一家,遂称“胡须”。‎ D.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子英仕途多舛。在元朝时,曾担任过各种职务,终官至行省参政,后跟从扩廓到定西,明军攻克定西,蔡子英只好独自逃入南山。‎ B.蔡子英机智灵敏。明太祖派人找到了他,传令用驿车将他送到京师,但到长江边时,他逃走了,后变换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获。‎ c.蔡子英知晓廉耻。经押解路过洛阳时,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阳,请求和他相见,蔡子英因为被俘而失去了气节害怕妻子骂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见。‎ D.蔡子英不卑不亢。到京师后,皇上授予他官职,他誓不相从,还上书给皇上,太祖看了他的信后更加看重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 (5分 )‎ ‎(2)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5分 )‎ 答案:‎ ‎7.B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本句中的“万乘”“匹夫”等专有名词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8.A("乡试 "错误,应该是"殿试"。) ‎ ‎9.C("害怕妻子骂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见"于文无据,应是感到内疚而不相见。)‎ ‎10(1)陛下利用时机,顺应天运,消灭群雄,海内海外,没有不归顺纳贡的。("乘时""宾 "贡 "各 l分,句意2分)‎ ‎(2)如果 (陛下)体察到我的愚忠,成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锢在海南,结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若""全""毕""虽"各1分,句意1分)‎ 蔡子英,永宁人,元朝至正年间中进士。察罕在河南设幕府,征召他任参军事,多次荐举,官至行省参政。元朝灭亡,跟从扩廓逃到定西。明军攻克定西,扩廓的军队战败,蔡子英独自骑马逃往关中,逃入南山。太祖听说他的名字,让人绘下他的容貌,因此找到了他,用驿车把他送到京师。蔡子英到了长江边,逃走了,变换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获。押解经过洛阳,见到汤和,作长揖而不跪拜。强迫他下跪,不肯。汤和发怒,点火焚烧他的胡须,他也一动不动。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阳,请求和他相见,蔡子英躲避她而不肯相见。到了京城,太祖命令解除他的刑具以礼相待,授给了官职,他不接受。‎ 回来后上书说:“陛下利用时机,顺应天运,消灭群雄,海内海外,没有不归顺纳贡的。我是鼎里的鱼漏网,借助于南山栖息。先前被抓获,又得以脱身逃亡。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十分麻烦有关官员追索我的踪迹。而陛下以万乘的尊贵地位,成全一个平民的节操,不降杀头之罪,反而治疗我的病,更换衣冠,赐予酒食,授予官爵,陛下的气量是能够包容天地的呀。我感恩不尽,不是不想效犬马之劳,只是关乎名节大义的事情,不敢任意违背当初的志愿。我考虑自己本是平民,智慧知识浅陋,过分蒙受主将的知遇和举荐,做官到封疆大吏,乘马吃肉十五年,惭愧没有丝毫贡献来回报所受到的国士礼遇 等到国家灭亡,又再失去节操,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士人。管子说:‘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条准则。’如今陛下创立基业传承皇统,正应坚持重大的原则法度,以向子孙臣民垂范。为什么想把我这没有礼义、缺少廉耻的俘虏,混杂在新朝贤明的士大夫的行列呢!我日夜思索,内疚过去没有为国而死,到了今天,自认为也应该自杀。陛下用恩宠礼仪对待臣,我本来不敢靠卖死来树立名声,也不敢偷生求福。如果体察到我的愚忠,成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锢在海南,结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从前王蠋闭门自缢而死,李芾关门而自杀,他们不是厌恶荣华富贵而喜欢死亡,只是事关大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会躲避啊。我本身太渺小了,上愧对古人,死了都留有遗憾,只求陛下裁度明察。”‎ 太祖看了他的信,更加看重他,把他安置在礼部。忽然一天夜里他痛哭不止。有人问他原因,说:“没有别的,思念过去的君主罢了。”皇帝知道不能改变他的志向,洪武九年十二月,命令有关官员送他出塞,让他到和林去跟从原来的君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 ‎ 渔家傲·寄仲高③‎ 陆  游 东望山阴④何较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③仲高:陆升之(1113-1174),宇仲高,陆游的堂兄。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1. 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 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 C. 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D.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E. 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写情感。‎ ‎12. 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BD    12. 相同感情: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不同感情:岑诗:①京城与边疆相隔“万里”之遥,“费马蹄”“愁地尽”,“觉天低”可见旅途艰辛。②既表达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③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④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陆词:①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②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不平。‎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分析错误,陆词最后三句表面看似消沉,实则愤激不平。D项“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分析不当,陆词上下片均有虚有实。‎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如今在诗词鉴赏中已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诗句中分析并判断对错。‎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必须在具体诗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如岑诗首句“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就有两种思想感情,一是不畏艰辛,二是报效祖国守边疆。陆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解答时先将两人的诗词中的情感分析概括出来后,再区别其中的异同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辞官归家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里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秋日的山光水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特征鲜明。‎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因外界评价而兴奋或颓丧。‎ ‎(4)李密在《陈情表》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族人丁稀少,内外无亲的可怜可悯之状。‎ ‎【答案】(8分;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 (1)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2)潦水净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三、语言基础知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程婴救孤》情节扑朔迷离、跌宕起伏、催人泪下,把悲剧的美宣泄得淋漓尽致。今年10 月,剧组第三次赴美演出,再次引起轰动。‎ ‎②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本县领导应对迅速,连夜乘车赶往出事点,下车伊始便认真查 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③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④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⑤胡航现在已经深陷困境,进退两难。这和他自身的眼光见识有关,也和他对人事的态度有关,他总是对前辈的话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⑥距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仅有数月时间,主办方积极筹划,严阵以待,力争在办好“节俭奥运”的同时,也办出一场精彩奥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该奖项设立于1927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B.五四新文学的发展现实,使本来就向往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朱光潜,在从理智上认识到改文言文为白话之必要的同时,更从事实上看到了推行白话的可能性,以及白话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C.人类仅仅根据自己眼前的需要而任意主宰其他生物的命运,在这个主宰和统治的过程中,偶尔除了不知趣的农夫被他的马踢了一脚或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外,人类总是在胜利。‎ D.古徽州人重视教育,每次科考,秀才们都携带当地特制的梅干菜、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烧饼等干粮,当时的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所以这种烧饼保存时间长,且饼壳金黄香酥,口感独特。‎ ‎16.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 B.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锤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某工地发生火灾,当地电视台当天及时发布有关部门通报:目前,该事故己造成8人死亡,35人受伤;我市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 D.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答案:14D  ①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②下车伊始:望文生义,旧时只官吏初到任所,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③鞭辟入里:鞭打触及 到了衣服的最里层。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形容“评论”‎ 正确。④ 项褒贬不当,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具有贬义。‎ ‎⑥项用错对象,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15.B(A项,句式杂糅,“旨在”和“为了……”杂糅。C项“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 结构混乱,应改为“一部分人被细小的病毒击倒在地”删掉;另外,“偶尔除了”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除了偶尔”。D项,不合逻辑,“所以”前后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16.D【解析】A项,“请速归还”语气生硬。B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C项,在事故刚刚发生不久,事故家属作为正常人,情绪不可能稳定。“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之类用语十分不人道,无视人之常情,只会增加事故家属的痛苦。D项的“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手机、纸质书、《新闻周刊》、热播剧、动漫、游戏、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活,并标明你的观点。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