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S--32 Fe--56 Cu—64 Zn--65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化学用语或举例正确的是( ) A.I-131:131指I的相对原子质量 B.Cl-的结构示意图: C.强电解质:BaSO4 D.碱性氧化物:Na2O2 2.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原子半径:F<Mg<K D.稳定性:PH3>H2S>HCl 3.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B.在ⅠA、ⅡA族元素中,寻找制造农药的主要元素 C.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D.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线索 5.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预测出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的存在,下面关于它的原子结构和性质预测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 B.其常见价态为+2、+4 C.它的金属性比铅强 D.它的原子半径比第115号元素的原子半径小 6.0.1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12LH2(标准状况),并转变为具有Ar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三周期第IA族 B.第四周期第IA族 C.第三周期第ⅡA族 D.第四周期第ⅡA族 7.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有关信息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X 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Y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 Z 短周期中,其原子半径最大 Q 生活中大量使用其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 M 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最高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 A.原子半径:X>Y>M B.由X、M和氢三种元素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M>X>Y D.Z、Q、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两两发生反应 8.下列表示电子式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9.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吸收的能量大于B吸收的能量;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D放出的能量大于C放出的能量.若A、B、C、D间分别形成化合物时,属于离子化合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 A.AD2 B.BC2 C.AC2 D.BD2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非极性键 B.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中,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D.非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也可以形成离子键 1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 ②碳和二氧化碳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 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 12.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对于可逆反应:aA(g)+bB(g)⇌bC(g)+dD(g),如果正反应放热,逆反应一定吸热 C.氢气燃烧生成水是一个放热的化学反应,说明1mol H2的能量高于1mol H2O的能量 D.只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为原电池 13.如图为某种乙醇燃料电池示意图,工作时电子流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为氧气 B.电极A反应式:CH3CH2OH—12e-+3H2O═2CO2+12H+ C.电极材料活泼性:A>B D.B电极附近溶液pH增大 14.根据下列反应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是( ) A.Fe+2FeCl3═3FeCl2 B.CH4+2O2=CO2+2H2O C.H2+Cl2=2HCl D.H2SO4+2NaOH═Na2SO4+2H2O 15.现代生产、生活和国防中大量使用电池.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性锌锰电池性能好于普通电池的原因是能反复使用 B.碱性锌锰电池的正极是MnO2,当电池中有6.5g Zn反应时,将产生0.2molMnOOH C.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的质量减少 D.使用碱性电解质的氢氧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是H2—2e-=2H+ 16.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 NO的同时,消耗x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达到平衡时,若减小容器体积,则NH3的转化率会增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分) 17.表是现行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每个编号表示一种元素,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②表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①与⑤两种元素相比较,原子半径较大的是 ______ (填元素符号):其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______ (填元素符号):其最高正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较强的酸是 ______ (填分子式) (3)⑥元素的单质可以用来制取漂白粉,其有效成分是 ______ (填化学式) ③与⑥两种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 (4)写出元素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元素④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②与⑥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______ 大于 ______ (填分子式) 18.(1)有①16O、17O、18O ②H2、D2、T2③石墨、金刚石 ④1H、2H、3H四组微粒或物质.互为同位素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由①和④的微粒可组成____________种不同的三原子化合物.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过程: ①MgCl2的形成过程 ②H2S的形成过程 . 19. 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______ A a电极是负极 B 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2)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则电极反应式为:a极 b极 (3)若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则电极反应式为:a极 b极 20.(1)Zn粒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会减慢,当加热或加入浓盐酸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由此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______ 和 ______ . (2)为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的速率变化,某同学的实验测定方法是: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氢气体积已换算为标准状况): 时间/min 1 2 3 4 5 体积/mL 50 120 232 290 310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 (填“0~1min”或“1~2min”或“2~3min”或“3~4min”或“4~5min”). ②2~3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设溶液体积不变)为 . ③试分析1~3min时间段里,反应速率变大的主要原因 . 21.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用相同质量的锌和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锌的状态 反应温度/℃ 收集100mL氢气 所需时间/s Ⅰ 薄片 15 200 Ⅱ 薄片 25 90 Ⅲ 粉末 25 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______ 、 ______ 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实验Ⅰ和Ⅱ表明 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③能表明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 ______ 和 ______ ; ④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 ______ . 22. 某同学设计如图装置,研究非金属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已知:高锰酸钾在常温下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 (1)如果C中装饱和的H2S溶液,A中装浓盐酸,B中装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开始后观察到现象是C中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的非金属性 ______ (填“强”或“弱”或“无法判断”). (2)利用如图装置证明Cl2氧化性强于I2的氧化性.则A中装浓盐酸,B中装入高锰酸钾 粉末,C中装入淀粉KI溶液,则C中现象是 ______ (3)现有浓硝酸、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硅酸钠溶液,选择试剂用如图装置证明:非金属性:N>C>Si.C中装试剂 ______ ,实验现象为 ______ 该装置存在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为: ______ . 2019年期中考高一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D 3.D 4.D 5.D 6.B 7.D 8.C 9.D 10.A 11.D 12.C 13.D 14.D 15.B 16.A 17. 本题共10分 标注为2分 其它一空1分 (1)O;(2)P;N;HNO3;(3)Ca(ClO)2;; (4)Al(OH)3+NaOH=NaAlO2+2H2O;(2分)(5)H2O;HCl 18. 本题共8分(1)①④ (1分) ;③(1分) ;18 (2分) (2). ; (2分) (2分) 19. 本题共10分 每空2分 (1) B; (2)2H2-4e-+4OH-=4H2O; O2+2H2O+4e-=4OH-; (3)2H2-4e-=4H+; O2+4H++4e-=2H2O 20.本题8分,第一问每空1分,其它每空2分(1)温度;浓度;(2)2~3min;0.1mol.L-1.min-1;反应放热成为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 21.本题10分(1)2分3X+Y⇌2Z;(2)2分0.05mol/(L•min);(3)每空1分 固体表面积;温度;温度越高;Ⅱ;Ⅲ;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状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22.本题6分 最后一空2分,其它每空1分 强;淀粉-KI溶液变蓝色;硅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B、C之间加一个盛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解析】 1. 解:A.I-131, 131为I一种核素的质量数,故A错误; B.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Cl-的核外电子数应为18,氯离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BaSO4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C正确; D.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A.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是质量数,左下角是质子数; B.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C.硫酸钡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 D.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过氧化钠与酸反应产物除了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 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中等,涉及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符号、强弱电解质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2. 解:A.Na、Mg、Al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性Na>Mg>Al,单质的还原性Na>Mg>Al,故A正确; B.原子序数I>Br>Cl,则非金属性I<Br<Cl,单质氧化性按照I2、Br2、Cl2依次增强,故B正确; C.原子的电子层数:F<Mg<K,则原子半径大小为:F<Mg<K,故C正确; D.P、S、Cl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对应氢化物稳定性为:PH3<H2S<HCl,故D错误; 故选D. A.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结合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弱分析; B.卤素单质的原子序数越大,单质的氧化性越弱; C.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D.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稳定性越强.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元素周期律内容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3. 解:A.氮气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氮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氮气正确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铵根离子为复杂阳离子,电子式中需要标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铵根离子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水中存在两个氧氢键,氧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水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钠离子与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A.氮气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存在3对共用电子对.2对孤对电子; B.铵根离子带正电荷; C.水为共价化合物,2个氢原子与氧原子各共用1对电子; D.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钠离子与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掌握电子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明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表示方法及区别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 解:A.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而不是过渡元素,故A错误; B.含Cl、S、P的元素可用于制造农药,故B错误; C.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是找到半导体材料,故C错误; D.同周期、同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相似性、递变性,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故D正确; 故选D. A.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B.含Cl、S、P的元素可用于制造农药; C.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是找到半导体材料; D.结合同周期、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解答.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周期律、性质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 解:A.位于第ⅣA族,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则类铅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A正确; B.位于第ⅣA族,常见的价态为+2、+4,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在增强,则它的金属性比铅强,故C正确; D.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在减小,则它的原子半径比第115号元素的原子半径大,故D错误; 故选D. 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属于第七周期第ⅣA族,称为类铅元素,利用第ⅣA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来解答. 本题考查元素的位置及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第ⅣA族元素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 解:0.1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12LH2 (标准状况),设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x, 由电子守恒可知:0.1mol×(x-0)=×2×(1-0),解得:x=1, 该金属反应后转变为具有Ar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则质子数=18+1=19,为K元素, K的原子序数为19,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IA族, 故选B. 0.1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12LH2(标准状况),设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x,由电子守恒可知0.1mol×(x-0)=×2×(1-0),解得x=1,并转变为具有Ar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则质子数为18+1=19,即为K,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电子守恒计算元素的化合价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7. 解: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则X为氮元素;Y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Y为氧元素;短周期中Z的原子半径最大,则Z为Na;生活中大量使用Q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故Q为Al;M是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最高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则M为Cl,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Cl>N>O,故A错误; B.由N、Cl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氯化铵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非金属性O>N,故氢化物稳定性H2O>NH3,故C错误; D.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高氯酸反应,氢氧化钠与高氯酸发生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则X为氮元素;Y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Y为氧元素;短周期中Z的原子半径最大,则Z为Na;生活中大量使用Q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故Q为Al;M是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最高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则M为Cl,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明确元素种类是解题关键,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难度不大. 8. 解:A.溴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表示为:,故A错误; B.氟化镁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表示为:,故B错误; C.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表示为:,故C正确; D.硫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表示为:,故D错误; 故选:C. A.溴化钠为离子化合物; B.两个氟离子应分别位于镁离子两侧; C.钠原子与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二者通过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 D.表示电子式的形成过程不能用等号. 本题主要考查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明确物质所含有化学键类型及电子式的书写是解题关键,注意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区别,题目难度不大. 9. 解: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吸收的能量大于B吸收的能量,所以B的金属性大于A的金属性,且形成的阳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D放出的能量大于C放出的能量,所以D的非金属性大于C的非金属性,且形成的阴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金属性越强的原子和非金属性越强的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可能性越大的是BD2. 故选D. 10. 解: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Na2O2,存在O-O非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离子键,可能含共价键,则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中,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则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故C正确; D、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但铵盐除外,铵盐中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离子键,故D正确; 故选A. 11. 解:①液态水汽化,即水由液态到气态需要吸热,但是物理变化过程,故①错误; ②碳和二氧化碳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故②正确; ③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故③错误; ④氯酸钾分解需要吸热,故④正确;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会放出大量的热,故⑤错误. 故选D. 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水由液态到气态需要吸热. 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熟记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难度不大. 12. 解:A、燃烧就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H=生成物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和,所以其逆反应的反应热是其相反数,故B正确; C、氢气燃烧放热,说明氢气和氧气的能量和比水高,不变说明氢气比氧气能量高,故C错误; D、反应物比生成物能量高时,才有能量转化为其他能量,故D正确; 故选:C. A、燃烧就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B、△H=生成物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和; C、反应热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值; D、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时,化学能才可能转化为电能. 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概念、反应热及其求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 13. 解:该燃料电池中,根据电子流向知,A是负极、B是正极,燃料电池中加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所以X是乙醇、Y是氧气,电解质溶液呈碱性,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32-+6H2O,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A.通过以上分析知,X是乙醇,Y是氧气,故A错误; B.负极上乙醇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32-+6H2O,故B错误; C.在燃料点池中,电极的活泼性可以没有差距,只要能导电即可,如都用石墨作电极,故C错误; D.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32-+6H2O,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负极消耗氢氧根离子、正极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正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即B电极附近溶液pH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该燃料电池中,根据电子流向知,A是负极、B是正极,燃料电池中加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所以X是乙醇、Y是氧气,电解质溶液呈碱性,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32-+6H2O,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为高频考点,正确判断正负极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结合电解质溶液酸碱性书写,题目难度不大. 14. 解:原电池反应必须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A.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不选; B.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B不选; C.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不选; D.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没有电子转移,所以不能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D选; 故选D. 原电池反应必须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否则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原电池设计,为高频考点,明确原电池原理是解本题关键,原电池反应必须具有“自发进行”、“放热”、“氧化还原反应”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15. 解:A.)碱性锌锰电池比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性能好,放电电流大,但碱性锌锰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故A错误; B.碱性锌锰电池的总反应是:Zn+2MnO2+2H2O═2MnOOH+Zn(OH)2,根据方程式知,当电池中有6.5g Zn即0.1mol锌反应时,将产生0.2molMnOOH,故B正确; C.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上铅失电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硫酸铅,所以负极质量增大,故C错误; D.碱性电解质的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上氢气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D错误; 故选B. 16. 解:A、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不同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正反应速率之比,4v正(O2)=5v逆(NO),说明NO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故A正确;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都表示反应向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B错误; C、升温,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 D.达到平衡时,若减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分析进行,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平衡逆向进行,则NH3的转化率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A、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B、都表示向反应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 C、升温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D.达到平衡时,若减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分析进行.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及影响平衡的因素等,题目难度中等,A选项中注意用不同物质的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表达方法,此为易错点. 17. 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N、O、Na、Al、P、Cl元素, (1)②表示O元素,故答案为:O; (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减弱,则①与⑤两种元素相比较,原子半径较大的是P,其非金属性较强的是N,其最高正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较强的酸是HNO3, 故答案为:P;N;HNO3; (3)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③与⑥两种元素所形成化合物为NaCl,其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Ca(ClO)2;; (4)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 OH,元素④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为Al(OH)3+NaOH=NaAlO2+2H2O,故答案为:Al(OH)3+NaOH=NaAlO2+2H2O; (5)非金属性O>Cl,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O>HCl,故答案为:H2O;HCl.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N、O、Na、Al、P、Cl元素, (1)②表示O元素; (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3)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③与⑥两种元素所形成化合物为NaCl; (4)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元素④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5)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8.(1) 解:同位素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同分异构体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单质;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从氢的三种同位素中选两个氢原子,两个氢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不同,所以有6种选法;氧原子有3种选法,所以3×6=18,故答案为:①④;③; (2)①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稳定的镁离子,2个氯原子从镁原子分别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氯离子,在镁离子与氯离子的静电作用下结合形成氯化镁,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②硫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两个H-S键,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①MgCl2为离子化合物,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写出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②硫化氢为共价化合物,根据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写出硫化氢的形成过程. 本题考查了电子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电子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明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表示方法及区别,能够用电子式正确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9. 解:(1)A、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通入氢气的a极为电源的负极,故A正确; B、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要根据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确定其电极反应式,故B错误; C、氢氧燃料电池的产物是水,环保无污染,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故C正确;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故D正确. 故选B; (2)当电解质是碱时,氢气失电子生成的氢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它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所以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氢气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即电极反应式为2H2-4e-+4OH-=4H2O;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其电极反应式为 O2+2H2O+4e-=4OH-, 故答案为:2H2-4e-+4OH-=4H2O;O2+2H2O+4e-=4OH-; (3)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解质是酸,所以负极上氢气失电子后生成的微粒是氢离子,故其电极反应式为:2H2-4e-=4H+;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发生还原反应,故其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故答案为:2H2-4e-=4H+;O2+4H++4 e-=2H2O. 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通入氢气的电极是负极,氧气易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通入氧气的电极是正极; 当电解质溶液是氢氧化钾时,负极上氢气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 当电解质溶液是酸时,负极上氢气生成氢离子,正极上氧气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 本题考查了燃料电池反应式的书写,在燃料电池中燃料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要注意的是:虽然燃料相同,但电解质溶液不同时,电极反应式就不同,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性介质和碱性介质中的电极反应式就不同. 20. 解:(1)当加热或加入浓盐酸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说明温度升高、浓度增大,可增大反应速率,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和浓度,故答案为:温度;浓度; (2)①2~3min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比其它时间段体积增大的大,则说明该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故答案为:2~3min; ②2~3min时间段生成氢气体积为232ml-120mL=112mL,n(H2)==0.005mol,则消耗n(HCl)=0.01mol,v===0.1mol.L-1.min-1, 故答案为:0.1mol.L-1.min-1; ③开始反应时浓度逐渐变小,温度逐渐升高,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说明反应放热成为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故答案为:反应放热成为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 (1)温度升高、浓度增大,可增大反应速率; (2)①一段时间内收集的气体的体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②根据v=计算; ③开始反应时浓度逐渐变小,但温度逐渐升高. 本题考查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21. 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n(X):△n(Y):△n(Z)=0.3mol:0.1mol:0.2mol=3: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故答案为:3X+Y⇌2Z; (2)图象计算Z的消耗物质的量为0.2mol,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0.05mol/(L•min), 故答案为:0.05mol/(L•min); (3)①由实验数据可知,Ⅱ、Ⅲ中接触面积不同,I、Ⅱ中温度不同,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固体表面积、温度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固体表面积;温度; ②Ⅰ和Ⅱ表明,温度高的反应时间少,则表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故答案为:温度越高; ③Ⅱ、Ⅲ中接触面积不同,接触面积大的反应时间少,则能表明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Ⅱ和Ⅲ,实验结论是其他因素不变,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故答案为:Ⅱ;Ⅲ; ④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利用相同的Zn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则设计实验为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状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故答案为:在相同的温度下,采用相同状态的质量相同的锌片与两种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 (1)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分析图象计算Z的消耗物质的量为0.2mol,结合反应速率概念计算,V=; (3)①由实验数据可知,Ⅱ、Ⅲ中接触面积不同,I、Ⅱ中温度不同; ②Ⅰ和Ⅱ表明,温度高的反应时间少; ③Ⅱ、Ⅲ中接触面积不同,接触面积大的反应时间少; ④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利用相同的Zn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把握常见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22. 解:(1)果C中装饱和氢硫酸溶液,A中装浓盐酸,B中装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开始后观察现象是C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S═S↓+2HCl;证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故答案为:强; (2)盐酸和高锰酸钾之间反应产生氯气,氯气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故答案为:淀粉-KI溶液变蓝色; (3)现有硝酸溶液、碳酸钙、澄清石灰水、硅酸钠溶液,选择试剂用如图装置证明:酸性:HNO3>H2CO3>H2SiO3;因此先加入硝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生成硅酸沉淀;装置C中反应是:CO2+SiO32-+H2O=H2SiO3↓+CO32-,C中装试剂硅酸钠溶液;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浓硝酸具有挥发性,防止硝酸和硅酸钠之间反应的干扰,所以在B、C之间加一个盛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故答案为:硅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B、C之间加一个盛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1)中装浓盐酸,B中装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氯气具有氧化性,通入饱和氢硫酸溶液,反应开始后观察现象是C中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氯气氧化硫化氢为硫单质;单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判断非金属性; (2)氯气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 (3)有机强酸能制弱酸的规律结合硝酸溶液、碳酸钙、澄清石灰水、硅酸钠溶液,选择试剂用如图装置证明:酸性:HNO3>H2CO3>H2SiO3可以得到:非金属性:N>C>Si. 本题考查了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设计,试剂选择,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熟练掌握物质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