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29 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九) 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 )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 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解析:“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 2.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D )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义务劳动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措施,故B错误;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C错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D正确。 3.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规定( D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由材料中“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发展农业奠定工业发展的基础,这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D。 4.(2019·汕头调研)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农工一起劳动,此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颁布法令的主要目的是( C ) A.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存在 B.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 C.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D.创造农业集体化的条件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内容,A错误;材料中规定主人与农工一起劳动是由于当时苏俄是消灭了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该法令不是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B错误;材料中苏俄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发展,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集体化的内容,D错误。 5.(2019·上饶模拟)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B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解析:依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苏联利用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契机大量进口其先进的机器设备,将大大地促进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飞,B正确。 6.“战时共产主义对当时的苏俄、对后来的苏联以及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C ) A.使苏维埃政权集中力量战胜了敌人 B.适应了当时战争条件的需要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引发了危机 D.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 解析:据材料信息“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B两项是其积极作用,排除;D项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只有C项符合题意。 7.列宁在评价某项经济政策时说:“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下列属于该政策内容的是( A ) A.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食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将部分国有企业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开展大规模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中“做得过分,超过了……限度”等信息可知,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属于其内容(余粮收集制)。B、C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8.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 围攻’。”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C )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 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1年”“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可知,当时苏俄政府为解决政治和经济危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即通过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9.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C )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由时间“1918年3月”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尚未推行,A项错误。材料中“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体现的是对经济的严格控制,显然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而且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上通过的决议,B项错误。由材料中“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可知,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俄国经济,C项正确。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直至斯大林时期才得以确立,D项错误。 10.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与撒切尔夫人以上执政理念最相似的是( C ) A.美国罗斯福新政 B.二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 C.苏俄新经济政策 D.新中国合理调整工商业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主张削减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二战后的福利国家政策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新中国合理调整工商业也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1.《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B )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促进了市场竞争。故选B项。 12.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D )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解析: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故A项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故B项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相同: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 不同:①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②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③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二、探索与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主题:苏美中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修改:第1课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2课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第3课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第4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5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成就 第6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7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生活巨变 理由:以时序为基本标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在前,其次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延续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二战后的1949年,而且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故排在最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