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连城一中2019-2020学年上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 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造成唐宋之际这种显著社会转型的核心因素,是科举制度在宋代的深入推广,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2.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都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监察制度 A. 具有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具有“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特点 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在古代中国品级较低的监察官员可以监督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可见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故答案为B;古代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因此,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的信息,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监察官员的品级都低于所要监察的对象,B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带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 3.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 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 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 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水土流失,黄河水变得浑浊,故黄河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黄河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否增强,也不能反映出水利观念的更新,排除B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黄河名称的变化无关,排除C。 4.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累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清代的商人以山西票商、扬州盐商和广东行商最为著名,此外,徽商、宁绍商、闽商等著名商帮也继续活跃在城镇之间,他们不仅从事贩运活动,而且经营典当、钱庄等金融事业。这表明 A. 政府逐步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 C. 票商、盐商和行商是新的商帮 D.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近代金融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商帮不仅从事贩运活动,而且经营典当、钱庄等金融事业,经营的商业种类多,可以相互协调、促进,增强了商业活动抵抗风险的能力,故B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票商、盐商和行商是新的商帮,排除C;典当、钱庄等属于旧式金融机构,不属于近代金融业,D错误。 5.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 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柔和到了儒家思想之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结合材料“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与同化,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的民贵君轻是继承的孔子的仁政思想,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A选项排除。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探究世间万物达到对理的认识,属于二程自创的主张,C选项排除。经世致用是顾炎武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救世良方,D选项排除。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答案】C 【解析】 “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7.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 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 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 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的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古代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自权人是不受家父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而受家父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就称“他权人”。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 调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对私法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C. 厘清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D. 带有非常明显的等级烙印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代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可知,罗马人根据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也就是有无人身自由权,这反映了即使是同一家庭成员,身份地位也不相同,带有明显的等级烙印,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没有涉及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A错误;据所学可知,私法主要是指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与材料内容不符,B错误;据材料可知古代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没有涉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C错误。 9.雅典人通过陶片放逐领袖人物,他们考虑的不是领袖的官职有多高,功劳有多大,而是国家的利益和他们自身的切身利益,这就迫使领袖人物们不得不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而不可能成为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的帝王或官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陶片放逐法可以通过领袖人物特权影响民主决策 B. 陶片放逐法表明了雅典民主决策具有较大广泛性 C. 功劳突出的领袖人物被陶片放逐的可能性比较小 D. 善于言辞的领袖人物在政治方面难以有发展空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陶片放逐法“迫使领袖人物们不得不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而不可能成为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的帝王或官僚”,这说明领袖人物无时不刻在接受群众的监督,即雅典民主决策具有较大广泛性,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陶片放逐法就是限制领袖人物的特权,故错误;越是功劳突出的领袖人物被陶片放逐的可能性越大,故C项错误;领袖人物是通过演讲打动公民的,因此善于言辞的领袖人物在政治方面很有发展空间,故D项错误。 10.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 【点睛】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11.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 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 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故C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项错误;B项与此宪法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排除;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美国记者雅各布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指出:“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与以往相比,中国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改革,而且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雅各布认为“和平变得更加遥远”是基于 A. 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B. 国民政府腐败反动的统治 C. 国共两党所处的阶级立场 D. 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排除A;根据“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排除C;1945年抗战结束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政策分析解答。 13.1867年英国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发行纸币,至1874年纸币发行量增至220万元,并流通于东南沿海一带。19世纪80年代末,上海本地人宁愿要汇丰银行的钞票,也不愿要本国钱庄的票子。据此可知,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 A. 逐渐控制了经济命脉 B. 促进了近代金融业转型 C. 压制民族工业的成长 D. 冲击了传统的金融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外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并发行钞票,且流通地区由上海扩展至东南沿海,导致上海人弃用本国钱庄票证,会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故D符合题意;洋人发行钞票未体现控制中国金融和财政收入,所以不能看出控制经济命脉,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外国发行的钞票造成的结果是“上海本地人宁愿要汇丰银行的钞票,也不愿要他们自己钱庄的票子”,所以得不出“促进近代金融业转型”这一结论,故B不符合题意;压制了中国金融资本的成长,而非工业资本的成长,故C不符合题意。 14.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6)天津军工学堂(1893)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被国人所抛弃 B. 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艺事渐为人重 C. 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思想观念进步 D.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由此起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培养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可知,这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而采取的自救措施,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C正确;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因此“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没有被抛弃,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完全是在“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兴起的,B表述片面;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可知,新式学堂的出现,培养了大批的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冲击了封建科举制,但不能说明近代教育由此起步,D错误。 15.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 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 D. 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能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故A项错误;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中的平等对话不符合中国近代的史实,应排除。 16.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中国还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实际科学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从自身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心态出发,直接获得了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人生价值的概念意义,但对于科学本身的内容和价值较少有理解。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识 A. 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 B. 激发了中国人的科学探索精神 C. 践行了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 D. 调和了新学与旧学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A正确;据材料“……直接获得了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人生价值的概念意义,但对于科学本身的内容和价值较少有理解”可知,当时面对民族危机,知识分子使用科学为武器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他们重视的是科学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科学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因此没有激发国人的科学探索精神,B错误;据所学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而且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C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主要是思想方面,而不是文学领域,因此D错误。 【点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17.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 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 C.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中共十四大提出,21世纪初基本建立,排除A;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B错误;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是1984年,排除D。 1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相当倚重私营经济和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恢复生产和繁荣商业。1949——1952年,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衡。这表明当时新中国( ) A.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 B. 体现了过渡性质和新民主主义色彩 C. 形成私有制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发展 D. 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9—1952年”及“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正处于过渡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和新民主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私有制主导”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出来的,排除D项。 【点睛】《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并非是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1948年 26个 44.8% 22个 37.9% 10个 17.3% 1957年 73个 41.5% 73个 41.5% 30个 17% A. 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 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 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 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旧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决定了其城市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多数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城市化率,无法得出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排除D项。 2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生产的低效率,该制度也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是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与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有本质区别,A错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不会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的产物,而非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排除D。 21.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见证了12位英国首相,也是英国民众非常尊敬和欢迎的君主。这表明英国( ) A. 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和传统 B. 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 国王不掌握实权,只是国家象征 D. 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传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也是如此”可知,英国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B正确。AC两项表述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2.某学者曾高度评价美国创造的民主模式,认为其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构建起来的有效而有限的政府,为民主的回归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充分的发展空间,“民主的刽子手同时充当了民主理想的奠基人”。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 ) A. 突出了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 B. 转移了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 C. 推动了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的热情 D. 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邦联时期民主制极端泛滥,在代议制民主的构建过程中,制宪者有心设计并力促通过一个不太民主的宪法,引入分权制衡机制来弱化民众对政府的参与和控制,分离三权,相互制衡,终止民主的泛滥。他们创造的代议制民主模式违背了大众参政、多数统治等民主核心理念,却实现了构建现代国家的伟大任务,从而为美国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制度框架,所以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故答案为D项。美国的民主模式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并非突出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排除A项;美国的民主模式并未转移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排除B项;美国代议制民主是民众间接参与政治,弱化了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排除C项。 2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 24.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 B. 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 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5.“商业战争和政治摩擦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达到顶峰。七年战争是一场全球性冲突……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帝国大战’。七年战争是国际事务紧密相连,成为不列颠帝国150年世界霸权的奠基石。”对这场“帝国大战”理解正确的是 A.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 C. 工业革命强化英国战前实力 D. 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1756--1763年”、“七年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争夺殖民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故B正确;17世纪中期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 26.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教派为争夺年轻的教徒产生纷争,由此催生出一些儿童教育组织。到19世纪下半叶,整个西方世界的大众教育发展极为迅速,但上层阶级的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B. 宗教改革为工业革命培养人才 C. 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D. 教育平民化顺应工业革命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以往,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教育水平的隔阂,19世纪下半叶,儿童教育组织的产生,使教育水平程度高低的差别变小了,这正是教育平民化顺应工业革命潮流的结果,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教育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培养人才,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排除C。 27.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28.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的距离,就像天和地一样”“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由此可见,孟德斯鸠 A. 否定了人人平等的精神 B. 提倡代议制民主 C. 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平衡 D. 赞同人民主权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可知,孟德斯鸠强调要维护民主,就要坚持平等精神,但要避免极端平等精神,否则就会导致民主原则的败坏,故B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作为启蒙思想家提倡民主、平等,A与材料不符;据材料强调的是如何保持民主原则的问题,未涉及政治权力的平衡,C错误;据材料“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可知,要维护民主原则,就要避免极端平等精神,D错误。 29.《共产党宣言》写道:“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一论述 A. 科学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 C. 系统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D. 旨在指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业危机”使大部分的产品和生产力“被毁灭掉”, “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力且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B项正确;这段材料没有明确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原则,不符合其指导工人运动的结论,不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在材料中提到“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的说法,目的也不是为了说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0.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 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 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 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故B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 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世纪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时间(年) 贸易政策 1786 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和1833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 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 1849 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 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摘编自【英】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特点:以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殖民扩张、武力征服推动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寻求霸权的手段(或者: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 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加剧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2)变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原料和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影响: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逐步进入自由贸易时代。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得出以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得出以殖民扩张、武力征服推动贸易发展;根据“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得出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加剧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得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影响:可从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世界自由贸易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追求爱情与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彼特拉克呼吁人们要热爱尘世生活,认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城市和社会。他在《歌集》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爱情的美好。……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现世生活的幸福美好。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启人的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追求在现世生活的幸福;肯定人的价值。 原因:教会禁欲主义压抑了人性;资本主义发展突出了人在现世的作用;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不同点: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而文艺复兴反对的是教会的禁欲主义;新文化运动注重人的个体独立性,而文艺复兴则强调人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新文化运动将人的解放与民族复兴相结合,而文艺复兴则将人的解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影响: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格独立和思想的觉醒;有利于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但因主张全盘西化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得出:追求在现世生活的幸福;根据材料“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得出:肯定人的价值。第二小问“原因”,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民族复兴”“个性解放”“封建文化”和材料“反对禁欲主义”“热爱尘世生活”“建立起城市”等从对象、侧重点以及深远影响方面概括出思想主张上的不同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民主革命深入发展和不利于传统文化延伸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些经济学家总是讳言我国当前私营经济的资本主义属性,乐意把它称为民营经济,我看大可不必,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再生和迅速发展问题,不仅是个经济学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当代中国的本主义经济成分是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全行业的公私合管以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后自己重新搞起来的。当年我们党领导三大改造,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敲锣打鼓,全行业公私合营,这叫做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后,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 一等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改革开放后出现私有制经济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评析:①1956年,我国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私有制经济基本被消灭;之后,由于长期坚持这一经济体制,造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多不相适应的矛盾: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的发展,这一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以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劳动力配置的方式。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结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所以,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才能理解私有制经济在新时期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解题可以分为提炼观点、评析观点和总结观点三个步骤。 步骤一:提炼观点部分。可以紧扣“私有制经济”,采取局部提炼观点,例如,观点:改革开放后出现私有制经济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步骤二:评析观点部分。可以采用分期评析,每一个时期内做到分析成因和客观评价即可。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时段来评析。以20世纪80年代的评析为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分析成因)这一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以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劳动力配置的方式。(客观评价);其他时段的评析以此类推,略。 步骤三:总结观点部分。可以采用升华的思维方式,追溯现象的本质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例如,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追溯根源或本质)所以,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才能理解私有制经济在新时期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对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