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32 道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文化生活》所说的文化则是 A. 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B. 经济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精神现象 C.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文化指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不是一切成果。B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所以,文化是经济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精神现象。C不合题意,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D不合题意,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是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和就是文化。故选B。‎ ‎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建立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并加以扶持引导,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大进展。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②符合题意,中国综合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文化传播,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能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③符合题意,我国重视文化“走出去”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④表述错误,综合国力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故选B。‎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学技术、教育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素养,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等)‎ ‎3.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A传导顺序不正确,应该是文化需求增加,然后资本涌入,生产发展壮大,最后是文化生产力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B传导顺序不正确,先是需求增加,才会引起资本涌入和生产发展壮大。C传导顺序正确,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增加,有了需求,生产者有利可图,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文化领域生产发展壮大,文化生产力得以提升。D传导顺序不正确,需求是最初的引起因素,应该是最开始的。故选C。‎ ‎4.‎2018年3月2日,某墓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众多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文物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 ‎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不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符合题意,这些文物“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说明这些文物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④符合题意,文化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体现了这些文物是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故选D。‎ ‎5.“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中国周边和沿线的几十个国家,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各不相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各参与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前提下开展广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合作、政治互信合作,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表明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 ‎②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不同文明的趋同化 ‎③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已融为一体 ‎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益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②错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到中国周边和沿线的几十个国家,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各不相同。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经济、政治、文化日益相互交融。答案为C。‎ ‎【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 ‎【知识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6.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 ‎ ‎②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 ‎ ‎③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人们心灵的滋养 ‎ ‎④中华文化折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的文明对于中国梦的意义,说明优秀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②表述不科学,文化影响人的行为,不是支撑和制约人们的行为。③表述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滋养心灵。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文明对中国梦的意义,表明中华文化折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怀。故选D。‎ ‎7.唯有书香能致远。有力量的阅读对内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不仅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更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材料告诉我们 ‎①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熏陶 ‎ ‎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③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④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体的题意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熏陶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当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②当选,本题选A;③说法错误,舍去;④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材料无关,舍去。‎ ‎8.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伦理。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这是因为 ‎①家风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家风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家风总是以优良的家教家训等方式作为传播载体 ‎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说法错误,家风是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②家风是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正确,③家风不一定都是优良的,说法错误,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说法正确,答案为D。‎ 考点:文化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需要考生明确家风是一种文化,有双重性。‎ ‎9.那边“洪荒之力”的余温还未散去,这边“厉害了,我的哥”又集体刷屏。你也许正在一头雾水要问“‘厉害了,我的哥’是什么?”时,微信、微博中已经出现“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word哥”等变体,而使用它们的不仅有朋友,还有媒体“大V”。这种现象佐证了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 ‎③人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 ‎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微信、微博的出现和使用说明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同时体现了科学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②④适合题意;①③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传媒,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习近平用典》热销全国,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望中法关系的未来。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①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 ‎④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意是说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说明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处理中法关系亦如此。②④项符合题意;①③项表述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有 ‎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 ‎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 ‎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①②错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可忽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反映了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 ‎【点睛】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总结: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也重要;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2.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八卷二十篇,是中华的“家训之祖”,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梳理历史上的这些家训,可以 A. 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B. 保证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C.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 D. 使我们具备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梳理历史上的这些家训,可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 ‎1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体现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体现了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继承不是发展。④表述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故选A。‎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继承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4.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①项指的是教育在文化传播是的功能,排除;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②项错误;③④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 ‎【点睛】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15.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这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①④适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不是途径,②是错误的;汉字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名师点睛】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在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16.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其中的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这种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巧妙的构思展现出来,赢利了观众,赢利了赞誉,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①②项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项说法错误;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前提,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17.“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美,近代尚善”。追寻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与社会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②要承袭传统文化 ③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各个时代的书法都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①正确;承袭传统文化的观点错误,②不选;各个时代的书法都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必须体现时代精神,③正确;文化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是材料要强调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批判继承。因为传统文化也有糟粕,所以传统文化必须被继承,全面继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8.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 ‎①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 ‎②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 ‎③对于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 ‎④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保留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对外来文化不能一味的认同和推崇,③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游客如可背诵出《岳阳楼记》即可免费领取门票。一时间,景区内书声琅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景区回响。这个创意的意义在于 ‎①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这样做有利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①③符合题意;本题未提到多层次文化需求,②不符合题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④错误。故选B。‎ ‎20.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恶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说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博大精深,②③适合题意,①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1.李克强总理在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东西方文明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可贵。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 ‎ ‎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把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需要包容,因此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④符合题意。选B。‎ ‎22.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③说法正确;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①是错误的,排除;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④是错误的,排除;故选B。‎ ‎【考点定位】汉字的重要性、大众传媒 ‎23.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爆红。如果说该片有什么地方冲击了广大观众,那一定是凝结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 ‎①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 ‎②凝聚着坚定踏实的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 ‎④激发了人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社会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根源,故选项①说法错误;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故选项④说法错误;运用排除法,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定位】我们的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除上述内涵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4.纪录片《航拍中国》以空中视点观看辽阔的国土,自然地理牵动人文历史,尽览锦绣中华,带给观众一个普通视角难以企及的视觉奇观。这些奇观或掩藏在人类无法通过陆路到达的区域,或被日常生活所遮蔽。该片播出后广受好评,增进了很多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国土的热爱。《航拍中国》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 ‎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魅力 ‎ 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内涵 ‎ ‎③该纪录片蕴含的价值理念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 ‎④该纪录片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全面再现了中华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航拍中国》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其带给观众一个普通视角难以企及的视觉奇观,利用了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魅力。②不合题意,《航拍中国》是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没有丰富和拓展内涵。③符合题意,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其增进了很多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国土的热爱,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④不合题意,该纪录片没有再现中华文化。故选A。‎ ‎2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这句名言,强调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教训。下列与这句名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④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强调勤劳勇敢,②③适合题意;①体现了爱国主义,不适合题意;④是指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不适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点:中华民族精神 ‎26.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 A. 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D. 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答案】D ‎【解析】‎ 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发扬民族精神,但是时代在不断发展。如今,我们国家的发展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因此,弘扬民族精神,需要和弘扬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A、B、C都不适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考点定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名师点睛】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27.冀鲁豫精神是冀鲁豫边区的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它内涵丰富,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冀鲁豫精神 ‎①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 ‎②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是错误的;冀鲁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③④适合题意,①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28.习近平、马英九在数百名中外媒体的瞩目下,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发表致辞时表示, “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 ‎ “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打断骨头连着筋”说明两岸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合作难上加难 ‎ ‎②“血浓于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贵和”思想 ‎ ‎③“兄弟亲情”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④ “同胞兄弟”喻示两岸应加强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题肢①说法错误,“打断骨头连着筋”说明两岸关系源远流长,应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而不是剪不断理还乱,合作难上加难,排除①;“血浓于水”意味着两岸人民关系亲如同胞,应该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贵和”思想,故题肢②符合题意;题肢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排除;“同胞兄弟”喻示两岸应加强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故题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C。‎ ‎【考点定位】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精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9.‎ 中国人习惯于“一圈一圈向外递推”的“差序结构”,这使得同族、同乡、官场等“圈子文化”盛行。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个“文化怪胎”在恣意舞动。这意在强调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 ‎②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③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 ‎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丑恶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材料并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不选;材料也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不选;材料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要“移风易俗”,③正确;材料强调了“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等丑恶现象,④正确。‎ 点睛:对落后文化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材料中的“圈子文化”应属于落后文化。‎ ‎30.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编”的名著故事,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尽管这种书籍把无聊庸俗当作幽默有趣,但市场销量居然还不错。这说明 A.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B.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 C.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观象 D. 经过恶搞的文学作品形式更加丰富,感染力更加强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人们文化需求的特征。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令人忧虑的现象。C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哲学无聊庸俗当做幽默有趣,还拥有较好的市场销量,说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观象。D表述错误,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会对人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故选C。‎ ‎31.据统计,我国国民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100分钟、上网为45分钟,而读书却不到15分钟。中国18—70周岁人群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明显偏低,仅为4.39本,而同期的数据为日本8.4本、美国9.7本、韩国11本。针对这种现象,要引领阅读吸引阅读,文化生产企业应该 ‎①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市场监管 ‎ ‎②关注不同群体需求,丰富图书品种 ‎ ‎③提高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精品 ‎ ‎④提高文化鉴赏水平,远离文化糟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企业以取得利润为目的,要求企业变公益为根本不适合,①俺到目前阿雅克;②③项是对文化企业的合理要求;④项是对读者的要求;正确选项为D。‎ ‎32.带着喜悦和希望的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因其特有内涵,而经常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内容告诫清华学生既要勤于思考、追求真理,又要关注现实、勇于担当;中国人民大学的通知书内容体现出人大学子既要争做国民表率,又要敢为社会栋梁……。这说明我国高校 ‎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 ‎ ‎②积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④在文化多样性中弘扬文化主旋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我国高校通知书告诫学生要爱国、敬业、自由等都体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②不合题意,材料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③表述错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符合题意,我国高校对学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体现了弘扬文化主旋律。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材料二: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变的历程,揭示了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播出后获得普遍赞誉。‎ 该片秉持“中国视角,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通过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将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不论是云南景迈山上四年一次的茶祖节大祭,还是从浙江径山寺寻得宋茶精髓的日本茶道,还是自成一格的英国下午茶……茶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该片立足新时期文化发展要求,精心选取了60位“茶人茶事”,展示与茶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生追求。北京人刘驰前往格鲁吉亚寻访曾祖刘峻周种茶做茶的印迹,折射出中国茶光耀异国的历史;张天福老人不仅在半个多世纪前发明中国首台木质手推糅茶机、创办福建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在他身上做茶和做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大学生曾亿馨迷恋上传统的茶道表演“龙行十八式”,终日苦练,为的是实现弘扬茶文化的梦想……片中的每一位茶人,都因茶而具有了不同精神世界,彰显了人性的朴素、高贵和美丽,给予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洗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简述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纪录片是如何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促进茶文化发展的。‎ ‎【答案】(1)①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会将文化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倡导的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倡导法治意识有利于政治进步;‎ ‎③倡导责任意识和弘扬美德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思维并指导实践。‎ ‎(2)①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该纪录片生动形象地传递了中华茶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 ‎②中外茶文化沟通交流,推出融汇各种特质的新文化,推动茶文化的创新;‎ ‎③共享世界各国茶文化,分享各国茶文化的魅力,促进世界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知识和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这道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论证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材料提到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可以用文化的实质的知识作答,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材料中提到要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倡导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可以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知识,先进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传统美德等可以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作答。‎ ‎(2)这道题考查茶文化纪录片如何通过文化传播促进茶文化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首先对该纪录片进行解读,纪录片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它“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变的历程,揭示了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说明它生动形象的传递了茶文化,增强了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材料中提到“茶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体现了中外茶文化沟通交流,推出融汇各种特质的新文化,推动茶文化的创新;“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体现着共享世界各国茶文化,分享各国茶文化的魅力,促进世界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清明期间,更多人不再回乡添土烧纸,网上祭奠越来越多……。对此,不少人由此感叹“节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中秋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有些特殊工种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可把父母接进城,既能全家团聚,又能让父母感受一下“城里的月光”。选择在第三地旅游过年,一起看看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节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节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材料二: 近年来,从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到网络作品进入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络文学的崛起已势不可挡。网络文学凭借其大众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等特征吸引了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不必担忧“节味儿淡了”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过节方式的变化不会对节日氛围产生较大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过节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冲淡人们对过节的热情;‎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过节方式的变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创新的表现,节味包含其中。‎ ‎(2)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 ‎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 ‎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 ‎⑥要以创作、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为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进行文化创新的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1)这道题要求根据材料分析不必担心“年味儿”淡了的理由,材料已经提出理由进行说明,要求学生能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中提到“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是具体内涵随时代发生变化,但其基本特征长期不变;材料中提到虽然回乡是很好的方式,但“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 ‎,将父母接到城里,或者第三方旅游过年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可以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过节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冲淡人们对过节的热情;“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可以用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进行回答。‎ ‎(2)这道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在网络文学兴盛的背景下,中国作家如何进行创新以吸引读者,材料并没有给予措施和建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本知识和网络文学PK传统文学的现状提出措施。根据课本知识,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角度作答,中国作家还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要以创作、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为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征: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是指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3、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4、时代性(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继承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国家举行系列活动以弘扬抗战精神。同时,各地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结合当地抗战历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 材料二:绿色、内容安全、健康,是我们发展移动互联网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绿色移动互联网,利国利民。绿色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各类网站、手机软件运营商、移动客户端软件运营商等企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1)“弘扬抗战精神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对此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从政府和消费者角度为绿色移动互联网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抗战精神能够激起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 ‎④包括抗战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政府:①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 ‎②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为绿色移动互联网注入新鲜的血液。‎ ‎③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消费者: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色情、暴力等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②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弘扬抗战精神的作用和意义和面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对策,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这道题考查的是弘扬抗战精神对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作用,要求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说明。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首先将抗战精神读成优秀文化,可以从文化的实质进行作答;材料中举行系列抗战活动,目的是通过文化活动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素质作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可以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作答;其次,抗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可以回答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作用;再次,抗战精神所呈现的宁死不屈、爱国主义、捍卫和平展现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回答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作用,即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激起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的。‎ ‎(2)这道题要求为政府和消费者角度为绿色互联网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绿色互联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避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影响的,所以从政府角度可以是加强管理和引导,可以是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可以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从消费者角度,可以是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色情、暴力等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继《百家讲坛》《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2017年新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一百余位诗词达人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大会以攻擂比赛为形式,选手、学者嘉宾、主持人之间频繁互动,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全民诗词文化盛宴”,收看诗词大会节目也成为了今春最流行的文化活动。‎ 经典文化借助现代媒介才能够成为流行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答案】①现代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②经典文化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并发挥其影响作用;‎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促进了经典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使之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因而能够广泛地流行。‎ ‎④文化是否流行,受到包括传播媒介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容是否能够经受时代的检验,是否符合文化发展客观规律。‎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现代媒介对经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评析观点类的试题,一般要先回答合理性,再回答不严谨性。从合理性上来看,借助现代传媒确实能促使经典文化的流行,因为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经典文化借助现代传媒进行传播,利于为他人所接受并发挥其影响作用;因为现代传媒促进了经典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所以广泛地流行。从不严谨性来看,现代传媒只是经典文化得以流行的外因,要想促进经典文化的流行更重要的在于其内容是否能够经受时代的检验,是否符合文化发展客观规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