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 有学者指出,孟子重视百姓,要求保民,但并没有赋予百姓选举权、管理权,更没有赋予百姓决策权。其意在说明 A. 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虚伪性 B. 孟子的重民主张并非民主思想 C. 孟子的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 D. 孟子尚未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孟子重视百姓,要求保民,但并没有赋予百姓选举权、管理权,更没有赋予百姓决策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重民主张并非民主思想,B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解决现实作用,并非虚伪性,排除A;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具有重大借鉴作用,排除C;孟子尚未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 ‎2.《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中可以看出,韩非子认为国君应该从基层选拔官吏,根据功劳来决定官员的爵位,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韩非的选官标准,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时代发展、人才选用的变化,材料只反映了此时的选拔标准,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3.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儒家有为而无求” 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故选A。由材料“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可知,儒家和墨家的主张是相反的,这不是互补关系的体现,排除B;材料侧重不同学派的对比,并不涉及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儒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 ‎4.有学者认为儒术在专制制度的卵翼下不断发达变迁;同时全社会都认为儒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在一个重人治重教化的社会里推行有此特长的儒术就成为了必然。由此可知 A. 儒术重人治教化 B. 思想文化受到社会环境制约 C. 专制制度促进了儒术的进步 D. 儒术适应了大一统 ‎【答案】B ‎【解析】‎ ‎“儒术在专制制度的卵翼下不断发达变迁”体现出思想文化受到社会环境制约,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儒术在专制制度的卵翼下不断发达变迁”,无法体现促进了儒术的进步,排除C;材料与“大一统”无关,排除D。‎ ‎5.《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央政府树立孝子典型,并在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绘图推广宣传,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家庭伦理的作用,维护政治秩序,D项正确;以德治国、加强社会教化和促进家庭和睦,都是具体作用和手段,ABC三项不符合朝廷“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主旨。‎ ‎6. 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 A. 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多元化 C. 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 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易。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故C答案正确;A答案说法错误,排除;B答案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答案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隋唐时期的宗教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 ‎7.宋代理学家虽以抨击佛、道为己任,但又不得不汲取大量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这旨在说明宋代理学 A. 陷入发展困境,急需改造复兴 B. 重视伦理学说,强调哲学思辨 C. 抨击佛道思想,探讨宇宙本原 D. 汲取佛道思想,创新儒学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汲取大量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强调的是理学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体现的是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理学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陷入发展困境,A选项错误;重视伦理学说等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排除C选项。‎ ‎8.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 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 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杨家将》、《继母大贤》等通俗文学小说受到民众的欢迎,官府并不禁止这些小说的流传,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小说表达了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以官府并不禁止甚至“推波助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通俗文学形式小说的流行,不是学术水平的提升;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通俗市民文学的流行,这并非是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C选项错误,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不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明体达用”源自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学”创始人胡瑗的教育思想。“体”原义为儒家传统道德,“用”原义为治事。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类似观点的有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经世致用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体达用”是指熟谙儒家道德以济实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此观点相近的应该是经世致用,故选C项;格物致知、发明本心和知行合一无法体现“明体”的特点,排除ABD项。‎ ‎11.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错误;从图中数 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C错误; 从统计中数学、天文历法、地学 和农学与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D正确。‎ ‎12.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 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 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状如竹丁、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可知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A选项排除。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D选项排除。‎ ‎13.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逐渐远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朝专制主义到达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并未弱化;B选项错误,昆曲的衰落主要是大众层面的因素,统治阶层的旨趣变化不是昆曲没落的根本原因;D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此时期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A. 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B.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C. 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D. 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均认为法律对城邦管理、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中法制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法律的至高无上,排除。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阐述,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法律对人性的约束作用,排除。‎ ‎15.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狠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 20 圈。”同学乙不服气地说:“你说的不对,这是老师负责,不是太狠,而是太好了。”他们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普罗泰格拉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同学甲和乙之所以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都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只注重自身的感受。这与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柏拉图著有《理想国》一书,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等主张,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学之父,强调反对权威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323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B.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 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面对雅典法庭的判决,苏格拉底拒绝逃走,而是“饮毒而死”,说明苏格拉底对于雅典法庭的判决是认同的,而亚里士多德“逃离雅典”,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判决的不认可,也就是对于当时雅典城邦的缺少认同感,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判决是否公正,亚里士多德对于此次判决不认同才选择逃跑,故A错误;公元前338年希腊沦为北方马其顿的附庸,故由“公元前323年”可知,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己经丧失,故B错误;苏格拉底选择按受不公正的法律的判决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就是不“理性”,亚里士多德选择“逃跑”也不能说明亚里上多德是“理性”的,按受还是逃跑与“理性精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 ‎17.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 A. 强调天赋人权 B. 保留社会等级 C. 主张精英政治 D. 维护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伏尔泰主张不给于既无土地也无房屋的贫民选举权,这实质上说明伏尔泰主张富有阶层参政,即实行精英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和天赋人权相背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社会等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维护私有制,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8.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欧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领域的反映。教皇依靠自己的权力,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控制了众多的教徒,这显然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财富被剥夺了很大一部分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所以应选D。ABC不符合宗教改革的实质,排除。故选D。‎ ‎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宗教团体委托艺术家创造了许多画作,教皇成为许许多多艺术家的财源。这表明 A. 教会的需要在客观上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B.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都是以宗教题材出现的 C. 教会对文艺复兴运动持赞赏和支持态度 D. 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难以体现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教团体委托艺术家创造了许多画作”说明教会借助文艺复兴创作获取利益,这一需求客观上促进文艺复兴运动发展,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并不都是以宗教题材出现,故B项错误。教会是利用文艺复兴创作获取利益,并不是赞同文艺复兴,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的绘画体现出人文主义特点,故D项错误。‎ ‎20.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 A. 倡导个体主义的取向 B. 批判理性的思维方式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可知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这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不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自我支配的个人主义倾向;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卢梭质疑和反思理性,不是完全批判理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摆脱理性束缚的要求,不是摆脱宗教的束缚。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新的学说要建立在对汲取原有思想营养的基础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汲取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兴起的,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3.1967年,日本学者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迈进。这说明信息化 A. 导致社会生产出现融合趋势 B. 推动人类社会的全方位进步 C. 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迈进”等信息可以看出,信息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全方位进步,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生产出现融合趋势,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错误;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精细,D表述错误;排除。‎ ‎24.“到20世纪古希腊文明与同时代文明的碰撞早已尘埃落定,历史学家终于可写出一部较客观的古希腊文明史。现代西方文明对非西方世界文明的冲击始于1492年,至今仍在发生。当代史学家很难写出一部客观的当代西方文明史。此处作者主要运用的史学研究方法或史观是 A. 比较史学法 B. 考据法 C. 革命史观 D. 计量法 ‎【答案】A ‎【解析】‎ 材料是对古希腊文明史和当代西方文明史的比较,属于史学研究方法中的比较史学法,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据方面的信息,所以未体现出考据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革命方面的观点,所以未体现出革命史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一系列具体的数据,所以也就没体现出计量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摘编自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如吴伟业的歌行诗和王士禛的神韵诗,陈维崧的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的出塞悼亡词,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戏曲,汪中的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中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摘编自《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特点:强调“情”的主体地位,以“情”维系“理”,实现“情”“理”的和谐统一。‎ 背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宋明理学的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道学家的虚伪。‎ ‎(2)特征:文体较之以往各代更加多样,文学领域更加繁荣 表现: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数量超过以往各代;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词、古文等重新振兴起来;文体有创新,优秀传世的作品较多,且造诣很高。‎ ‎(3)认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文学都与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或专制环境下,人们的情感普遍受到压抑;民主环境下,人们的情感较为开放);理性的情感、有前瞻意识的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要理性地看待古代中国文化。(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特点:结合材料一中“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等信息归纳即可;背景:结合材料一中“宋明时期……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等信息,从理学的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道学家的虚伪等方面归纳即可。‎ ‎(2)特征及表现: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等概括其特征;然后结合材料二中各类文体的发展的信息,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其表现。‎ ‎(3)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关系、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等角度进行论述。‎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義(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君权,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设立丞相,以防止君权过分膨胀;再次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在教育上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故此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材料二: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在经济上,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政治上,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歌德称赞“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794年卢校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1)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卢梭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点。‎ ‎(2)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写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不给分);两者的经济思想都不排斥(反对)私有制;都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才;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上任意一条照抄材料均不给分)‎ 不同点: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而黄宗羲思想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或卢梭思想属于资产阶级主张,黄宗羲思想属于地主阶级主张);卢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黄宗羲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应和政治密切结合(或教育服务于政治);卢梭的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 ‎(2)政治上: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封建统治者矛盾尖锐;中国工商业阶层力量薄弱,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上: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思想不断解放,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或理学,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先进的思想主张难以被接受。(或欧洲启蒙思想体系完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未构建完整的体系)‎ ‎【解析】‎ ‎【详解】(1)相同点:从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材料二“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可得出: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从材料一“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材料二“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都不反对私有制;从材料一“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可得出: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影响可得出: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同点:联系黄宗羲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及其阶级成分并对比当时法国经济状况及卢梭所代表的阶级成分可得出:黄宗羲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而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从材料一“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和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可得出教育上的不同;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影响可得出他们思想主张影响的不同。‎ ‎(2)从二者各自所处时代中法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统治特点、阶级力量、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 示例二:不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家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解析】‎ ‎【详解】见解:首先表明观点,即是否赞成材料观点“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本详解以赞成为例。表明观点:赞成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理由:首先要明确将17、18世纪作为分水岭的原因,即在这之前,社会变动有限,而17、18世纪社会变动剧烈。结合17、18世纪历史事件可知,应当从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即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说明,论证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如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理由,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