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吴忠分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吴忠分校)

高级中学2019——2020年(一)月考高二年级政治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体,……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体”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说明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②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素养的高低会影响人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以及会不会会搀那盲者一把,这体现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①正确且适合题意。学校教育是培养文化素养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方式,③说法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2.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了薪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它 ‎ 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③是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 ‎④能够提高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②④符合题意,我们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能够提高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③错误,经济建设是国家工作的中心。 故选:B。‎ ‎3.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陕西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对陕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这体现了 A. 政治推动经济的发展 B. 文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错误,政治不一定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符合经济基础的政治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C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文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无关。‎ C符合题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对四川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无关。‎ 故选:C。‎ ‎4. 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出国定居、留学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是一些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感慨“国外虽好终是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不合题意,这三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C符合题意,一些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感慨“国外虽好终是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故选:C。‎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下列各题。‎ ‎5. 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6. 如果请你向中学生写一份“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的倡议书,需要用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塑造人生 ②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 ‎③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④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5. C 6. C ‎【解析】‎ 此题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多样性等相关知识。‎ ‎【5题详解】‎ ‎①错误,生产活动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④符合题意,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③错误,人类文明趋同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展现;‎ 故选:C。‎ ‎【6题详解】‎ ‎①③④符合题意,如果请你向中学生写一份“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的倡议书,需要用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 故选:C。‎ ‎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为弘扬“孝道”,‎2012 年8月13‎日,我国发布了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充满鲜活时代元素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②大力弘扬所有传统文化 ‎③传统孝道将被新的孝道标准取代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题干中充满鲜活时代元素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既保留、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孝道”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②说法错误,我们应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所有传统文化。 ③说法错误,新版孝道是对于传统孝道的继承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是取代传统孝道。 故选:B。‎ ‎8. 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这启示我们 A. 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全部继承 B. 传统文化都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 C. 否定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 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错误,传统文化既包括先进、优秀文化也包括落后、腐朽的文化,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所以全部继承、全部抛弃、代之以全新的说法都不对; D正确,依据题意,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故选:D。‎ ‎9.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表述错误,顺应历史变迁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④符合题意,“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选:B。‎ ‎2012年是中英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年份,‎2月17日,2012伦敦时装周开幕,开场节目“山水-2012中国时装秀”惊艳亮相,成为最大亮点。‎2月22日,李云迪钢琴音乐会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4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伦敦国际书展,届时,更多的表演和展览将向英国民众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据此冋答题 ‎10. 英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有利于 ‎①中英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11. 李云迪演奏会中特别献上了由中国作曲家专门改编的京剧《皮黄》和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京剧和民歌以钢琴曲的形式出现,让现场的英国听众感到耳目一新。这说明,文化创新 ‎①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②应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③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应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博釆众长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10. B 11. D ‎【解析】‎ 此题以中英文化交流作为话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创新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10题详解】‎ 题干中在英国举办中国文化年,让英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有利于中英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 说法不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是对本国的各民族人民而言的,不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要求。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B。‎ ‎11题详解】‎ 题干中对中国京剧和民歌的改编,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精神,将京剧和民歌以钢琴曲的形式出现,是对中西文化的融合贯通,体现了文化要博采众长,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A、B、C说法都不全。故本题答案选D。‎ ‎1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称呼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B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13. 有关部门给莫言的祝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由此可见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符合题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体现了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 ‎④不合题意,材料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无关。 故选:C。‎ ‎1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这说明 A. 文化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不合题意,材料谈的是文化创新对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未涉及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 C符合题意,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是他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表明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不合题意,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故选:C。‎ ‎15. 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的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A. 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 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 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 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要求是“没有表明的是”‎ ‎,聪明的人把他们化为养料轻松的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强调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重新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ABC反映了材料内容,排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批判吸收,同时D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高考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上切入,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茶文化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茶艺、茶道和茶理等一系列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A.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一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C. 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D.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制约文化的发展; C说法错误,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但不决定; B符合题意,“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茶文化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故选B。‎ ‎17.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常常会出现优弊并存、瑕瑜互见的现象,因此鲁迅提出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这就是说,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 ‎①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扬弃 ‎ ‎②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创造全新文化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 ‎④既要反对厚古薄今,又要反对复古泥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④正确,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常常会出现优弊并存、瑕瑜互见的现象,因此鲁迅提出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这就是说,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厚古薄今,又要反对复古泥古; ②错误,选项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说法错误; 故选:D。‎ ‎18.2014年以来,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了4个国家级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中国烈士纪念日(‎9月30日)、中国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以立法形式确立上述纪念日并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依据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②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 ‎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未体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故①不选。‎ ‎②:材料未体现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故②不选。‎ ‎③④: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4个国家级纪念日,有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三观,故③正确。以立法的形式确立纪念日并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故④正确。‎ 故选D。‎ ‎19.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总会记得要保持一段距离;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英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截然相反 ‎③英国人与阿拉伯人难以交流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人、阿拉伯人对交往方式的不同认识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习惯,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全面认识文化对人的影响:‎ 途径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内容 ‎①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行为;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 ‎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结果 ‎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特点。考生不能据此认为文化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发生根本变化,虽然改变难度较大,但不是说无法改变的。‎ ‎20. 2014年,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大背景下,《开学第一课》第一次引入“家风”教育的元素,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旨在通过以父母为榜样的代际教育,在两代人中间表达和传承“孝心、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仁爱、自强的美好品格,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活动说明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②符合题意,“《开学第一课》第一次引入‘家风’教育的元素,在两代人中间表达和传承‘孝心、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仁爱、自强的美好品格,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活动说明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故选:B。‎ ‎21. 在黄山召开的2015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等进行交流探讨。之所以要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们是 ‎①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③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强调的是文化的产生,但不是要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②④符合题意,之所以要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们是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③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故选:C。‎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方法2优选法(比较法),在诸多题肢都符合题意时,比较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22.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开始访英之旅,中英建交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面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这启示我们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说法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自觉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故选:A。‎ ‎23. 移动广播电视(CMMB)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形式,采用数字编码,通过无线发射,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手持移动接收,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移动广播电视的出现( )‎ ‎①说明旧的传媒已不再发挥作用 ‎②说明电视等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④日益显示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上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 ‎②表述错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 ‎ ‎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移动广播电视的作用体现了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上的强大功能。 ‎ 故选:B。‎ ‎24.‎2015年8月19日,“2015中国文化行”完美福建海丝文化营活动在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训练馆启动。来自美国、台湾、澳门的110位青少年营员及本校夏令营营员共13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2015中国文化行”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故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是通过这种活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并未体现中华文化基本内涵的丰富,故②不选。‎ ‎③:③说法错误,我们提倡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多元化特征。‎ 故选B。‎ ‎25.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应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 ‎②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 ‎④当前已经没有传播、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要不断的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做出调整,对落后、腐朽的文化自觉加以剔除和改造,故①②正确。‎ ‎③: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 ‎④: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内容,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故选A。‎ ‎【点睛】看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26. 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大和环境的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随着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综和防沙体系、数字处理系统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莫高窟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表明科学技术( )‎ ‎①决定并改变了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性质 ‎②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是莫高窟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错误,科学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决定并改变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性质,而是保护了文化遗产;‎ ‎②④正确,针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的情况,“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综和防沙体系、数字处理系统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表明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③错误,根本动力的说法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故选:C。‎ ‎27.近几年,在社交网站出现了许多仿成语形式的编造词,如根据“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喜大普奔”,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等。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借助网络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 ②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③文化创新应该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 ④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体现了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借助网络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体现了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故①④正确。‎ ‎②: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③说法错误,文化创新体现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各个方面的,不能只追求内容和形式。‎ 故选B。‎ ‎28.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进现在的歌词中。方文山的《青花瓷》中“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中,“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  )‎ ‎①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②开展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 ‎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过程 ④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进现在的歌词中,体现了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故①③正确。‎ ‎②:②说法错误,不能消除文化的差异。‎ ‎④:材料未体现在时代精神中注入传统文化,故④不选。‎ 故选B。‎ ‎【点睛】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9. 2015年主打昆曲元素的国产动画《粉墨宝贝》在央视热播。作为首例将传统文化昆曲与现代动漫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巧妙融入了传统戏曲文化。因为《粉墨宝贝》的存在,给少儿频道吸引了不少“90后”甚至“80后”的“大朋友”。《粉墨宝贝》的成功 ‎①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②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③立足了不同观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④在实践中吸取文化创作的源泉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正确,材料“作为首例将传统文化昆曲与现代动漫艺术表现形式相互结合的作品,巧妙融入传统戏曲文化。”说明《粉墨宝贝》的成功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了不同观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②错误,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说法错误;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在实践中吸取文化创作的源泉; 故选:C。‎ ‎【点睛】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对旧文化的完全否定。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是既克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曲折性的上升、前进。文化传承也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 见,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文化继承之后才发展。‎ ‎30.《小苹果》因极具特色的复古曲风动感韵律与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新一代神曲,风靡全球。与此同时,源于韩国授权的《爸爸去哪儿》也火爆荧屏。这启示我们,繁荣我国文化应( )‎ ‎①加强交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 ‎ ‎②注重包容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 ‎④尊重多样性,文化先是民族的,后是世界的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小苹果》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启示我们,繁荣我国文化应注重包容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我们要吸收的是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是所有外来文化都吸收,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是: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鉴别、选择;三是扬弃、汇通。三者不断循环,而不是一次性完成。‎ ‎(2)我们要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保持民族的特色。‎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城镇化。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幸福广东”,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目前,广东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材料二: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让人无限伤感。‎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说明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消亡让人无限伤感的理由。‎ ‎【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构建和谐社会。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广东城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的功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打造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 ‎(2)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消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的消亡不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③传统的乡村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消亡,这种作用就不能得到发挥。‎ ‎【解析】‎ ‎【分析】‎ ‎(1)属于原因类的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2)属于原因类的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说明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消亡让人无限伤感的理由。主要考查对传统文化继承的作用。‎ ‎【详解】(1)“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幸福广东”,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城镇化”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广东城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体现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 ‎“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消亡不利于乡村文化的继承;从传统文化的地位上来说: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的消亡不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来说:传统文化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点睛】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有助于营造全社会节能环保、甘于奉献、互帮互助的文化氛围,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可以把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影响青少年交往。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④优秀文化塑造积极人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意义。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详解】“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 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3)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的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舌尖上的 浪 费 ‎ ‎2000亿元,是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掉的粮食价值;2亿人,是一年中被倒掉的事物可以解决口粮的人数。“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 舌尖上的 节 约 ‎ 有一种节约叫做“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做“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实物。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从今天开始,做个“光盘族”吧!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 ‎ ‎ 舌尖上的 中 国 ‎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制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 ‎【答案】(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应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文化需求。《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和文化需求。‎ ‎(3)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舌尖上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各点3分)‎ ‎【解析】‎ ‎【分析】‎ 此题以《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创新等相关知识。‎ ‎【详解】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文化创新的知识,具体指向是《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主要从文化创新途径的角度进行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了创新,并由此受到观众的热捧,注意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