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必修Ⅲ) (考试时间:90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用以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周易》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并将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这些主张 A. 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B. 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 C. 体现了强烈的迷信色彩 D. 奠定了纲常名教的基础 【答案】A 【解析】《尚书》、《周易》是先秦经典,书中把物质称为“五行”有朴素唯物思想,“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是辩证观点,所以A项正确。“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关心“天、地”等可知古人没有如B项说的那样,C项中的“强烈”于“阴阳”之说是夸大,只是说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还不发达,D项的纲常名教是社会伦理,不是物质构成,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A. 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 B. 以国家统一为理想 C. 以改善民生目标 D. 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英分子认为无论为哪个诸侯国重用,都是为中华民族效力,具有民族共同体观念,故D正确;A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反映精英游走各诸侯国以求得重用,无法体现“以国家统一为理想”“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排除BC。 3.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实施先后的争论。曹操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一变化说明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B. 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 儒学日趋倾向哲学化 D. 礼法并施思想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汉武帝时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曹操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刑为先。”这都体现了礼法并施思想,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礼法并施,B不符合曹操的主张,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日趋倾向哲学化,排除C。 4.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些阐释共同强调 A. 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 B. 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C. 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 D. 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可知,材料信息强调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D符合题意;ABC三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 5.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A.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劝贫富相资”“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可知,题干是指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B项;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官府采取劝谕的方式,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反映了 A. 思想界走向近代化 B. 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选C;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AD;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藩镇割据开始出现 C. 活字印刷较为发达 D. 商品流通相对活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材料中“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商品流通活跃,故选D;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出现无关,排除AB;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 8.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依据“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材料中的变化反映的是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社会风气渐趋败坏,排除B;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D错误。 9.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作品 A. 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B. 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C. 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D. 反映出唐朝社会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了妇女盛装出游的景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这幅画作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不是文人画,排除;D项,唐朝社会男女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0.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八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新剧种。该新剧种体现了 A. 官方民间共同的影响 B. 徽派艺术成为主流文化 C. 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D. 徽商对文艺的重金扶持 【答案】A 【解析】根据“乾隆八十大寿,微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新剧种”可知,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的新剧种是京剧,京剧是融合徽剧等地方剧种的长处和统治者的重视的基础上形成的,故选A;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1.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 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 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 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 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学习西方思潮。据题意可知,魏源之“攻夷”“款夷”“制夷”三大主义皆是回答如何学习西方,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首要话题,故能“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答案为D项。当时夷夏之辨仍流行,对西方仍用蔑称,故A项错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排除B项;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尚未找到反抗外来侵略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 12.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 A. 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 B. 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C. 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 D. 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答案】C 【解析】从“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和“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以看出,时务学堂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提倡新学,鼓吹维新”来看,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并不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排除A项;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不符合材料中时务学堂办学的主旨,排除D项。 13.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反映的是民生主义,A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B、C属于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而D属于中共的主张。 14.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15.毛泽东曾在1958年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投入到这些开发计划中。这主要说明了 A. “一五计划”实施的重要性 B. “两弹一星"研发的迫切性 C. “大跃进”影响的广泛性 D. “八字方针”贯彻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8年”“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投入到这些开发计划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世界是两极格局,美国敌视中国,为加强国防力量,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局面,在艰苦的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所迫,故选B;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研制 “两弹一星”并非“大跃进”的影响,排除C。 16.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见如表)这说明如表 1935年 1946年 1947年 1958年 1977年 1978年 1985年 流浪儿童三毛形象 《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漫画 《三毛流浪记》电影 《三毛学雷锋》系列漫画 《三毛爱科学》系列漫画 《三毛学法》系列漫画 A. 文艺作品反映时代风貌 B. 新中国实行“双百方针” C. 改革开放推动文艺繁荣 D. 三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1946年三毛从军与解放战争相符,1977年与当时学雷锋主题相符,1978年我国重视科学等有关,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故选A;“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排除B;C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对三毛人物形象的认识,排除D。 1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B. 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C. 推崇“知识即美德” D. 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明苏格拉底奉劝民众不要“轻视自己的灵魂”,实质上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追求。B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不是抨击雅典的民主政治,A错误;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精神的追求,不是强调美德的作用,C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但不是强调人的决定作用,D错误。 18.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一“表现”方式 A. 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烙印 B. 突出了希腊神话的精神实质 C. 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 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追求现世生活幸福,表现在意大利画家提香身上就是“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这一表现方式是受画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否定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神韵写意是中国画的绘画风格,排除D。 19.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A.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D.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支持,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故答案为A项。B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西欧识字率在增长、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排除。 20.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中除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少数几个人之外,大多数都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此状况说明 A. 理性主义并没有被接受 B. 教会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C. 启蒙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 自由平等思想内涵广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大多数启蒙思想家信仰上帝,说明启蒙思想家对是否信仰上帝并无意见,这是信仰自由的体现,说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其内涵是广泛的,故选D项。理性主义是指人们要善于运用白己的思维而不盲从,并不是要反对信仰上帝,排除A项;启蒙思想反对的是教会的专制统治,大多数启蒙思想家信仰上帝并不能说明教会势力强大,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是否有统一领导无关,排除C项。 21.据图2所示内容,可以推知 A. 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工业并未突破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新经济出现 C.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第三产业为主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图示可以看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说明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关键,故选D;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重工业领域,排除A;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排除B;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第三产业、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排除C。 22.1970年,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以其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遭到了苏联政府的驱逐而移居美国,成为苏联侨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这一现象说明 A. 苏联联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 B. 东西方文学的碰撞与冲突 C. 苏美冷战在文化上的表现 D. 苏联主流文学被西方认可 【答案】C 【解析】材料“1970年”“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以其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遭到了苏联政府的驱逐而移居美国”表明诺贝尔文学奖的橄榄枝在苏联时期伸向持不同政见者,是苏美开展文化冷战的突出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文化上的对峙,故BD项错误; 23.贝多芬曾说:“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该作品 A. 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 B.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 开创了现实主义先河 D.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可知《第六(田园)交响曲》为浪漫主义作品,故答案为D项;《第六(田园)交响曲》注重表达感情,充满幻想,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项;这一作品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排除B项;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排除C项。 24.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 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的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治理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候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提出“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来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但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结局,并说明推动韩非政治构想结局的原因。 【答案】(1)同: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异: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2)结局:韩非的政治构想在当时受到推崇(或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且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他的构想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原因: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顺应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适应结束战乱的需要,顺应实现国家统一的趋势。 【解析】 (1)同:根据“以法为教”“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得出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异:根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得出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得出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2)结局:根据所学可知,韩非的政治构想在当时受到推崇,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得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根据“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得出他的构想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需要、顺应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实现国家统一的趋势等角度分析解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感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杈。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观点 出处 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文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邓小平丈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和近现代中国的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西方的国家观念蕴含的共同价值。 【答案】(1)欧洲: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而治(或三权分立)保障人权。中国:发展经济和科技;实现现代化;维护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等。 (2)共同价值:保障民生;促进自由、民主;维护社会公平、平等;法治;推动国家现代化。 【解析】 (1)欧洲:根据“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得出社会契约,根据“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得出人民主权,根据“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杈”得出分权而治,保障人权。中国:根据“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得出发展经济和科技;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得出实现现代化;根据“挨打是不可避免的”,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分析得出维护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等。 (2)共同价值:综合材料,可从保障民生、促进自由民主、维护社会法治、推动国家现代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文艺重现生机,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提出了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见解。一度被撒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从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随着世界学术的发展,中国人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勇于创新,频繁和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不断将学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文化领域发展繁荣的原因。 【答案】(1)蓬勃(繁荣)发展;涉及领域广;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内容具有反思性;带有时代转折性。 (2)重新落实“双百方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推动了世界学术的交流发展,促进科学文化领域发展繁荣;广大科技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生活的追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重视“三农”,服务“三农”);对我国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解析】 (1)根据“中国的文艺重现生机,作品数量大增”得出蓬勃(繁荣)发展;根据“题材更加广泛”得出涉及领域广;根据“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得出形式多样,流派纷呈;根据“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得出内容具有反思性;根据“反思文学”得出带有时代转折性。 (2)根据“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得出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的僵化思想束缚”得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推动了世界学术的交流发展,促进科学文化领域发展繁荣;根据“中国人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得出广大科技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生活的追求;根据“从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得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根据“不断将学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得出对我国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仅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摘自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一个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答案】(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示例一:观点:毛泽东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树立文化自信。 评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表达了中国应该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抗日时期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重。1940年,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国内的抗日形势日益复杂,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建设本民族的文化,吸收外来进步文化作为本民族文化食粮的原料。毛泽东认为之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用西方的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不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只有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繁荣。 结论:应以开放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食粮的原料,倡导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推动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示例二:观点:毛泽东认吸收外国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评析:外国文化有精华之处,例如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民主政治制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法治等民主理念;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科学思想理念等;西方文化亦存在糟粕,例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近代史上伴随西学东渐,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国近代化,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倾向,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吸收外国文化应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全盘西化。这一思想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辩证的方法来对待外来文化,是有利于建设进步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结论:应科学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消化吸收,批判继承,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示例三:观点:毛泽东反对形式主义学习外国文化,应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评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不能形式地吸收外来文化,应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创新,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近代中国曾形式主义照搬外来文化,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例如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照搬苏联城市中心暴动道路,造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有利于创造出符合人民大众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思想,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结论:学习外来文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将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有利于建设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推动中国抗战的胜利。 【解析】 (1)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可列举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等。 (2)根据“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可提出观点:毛泽东反对形式主义学习外国文化,应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论述: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论述,根据“我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说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不能形式地吸收外来文化,应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创新,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根据“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说明近代中国曾形式主义照搬外来文化,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以中国照搬苏联城市中心暴动道路举例说明。根据“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说明应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人民大众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思想,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最后总结说明:必须将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推动中国抗战的胜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