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10
高考 文言文 阅读专项突破 —— 古代 文化常识 (一)学校与科举 (二)山川与地理 (三)天文与历法 (四)政区与官职 (五)节日与习俗 (六)宗法与祭祀 (七)礼仪与风俗 (八)人名与称谓 (九)文集与典籍 (十)另类与其它 3 次 4 次 15 次 2 次 10 次 2 次 11 次 2 次 7 次 0 次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二、古代官职 三省六部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中书省 决策 长官 ↓ 宰相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门下省 审议 审议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尚书省 执行 执行 尚书令 → 左、右仆射 吏部 官吏 ( 文官 ) 的任免与考核等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长官: 尚书 ↓ ( 副 )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管典礼、 科举、学校 等 兵部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管军事( 武将 )等 刑部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管司法刑狱 工部 管工程营造、 屯田水利 等 管工程营造、 屯田水利 等 三省六部 常见考点清单: 1. 隋唐→清末 2. 三省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尚书六部管执行 3. 六部长官要记清:尚书、侍郎与郎中 4. 六部主事要分明:文官吏部,武将兵;科举礼部,屯田工。 户部户口财税征;刑部司法定狱讼。 授 予 官 职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 授予官职。 授予官职。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 任命,授职。 任命,授职。 授 授给、给予官职。 授给、给予官职。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 做官。 做官。 仕宦 做官,任官职。 做官,任官职。 仕进 进身为官。 授予官职 常见考点清单: 1. 多项列举要警惕。 2. “除”是授予,“察”推举。 罢 免 官 职 罢 免去,解除官职。 免去,解除官职。 绌 、 黜 废掉官职。 废掉官职。 免 罢免。 罢免。 夺 削除。 提 升 官 职 升 升官。 升官。 擢 在原官上提拔。 在原官上提拔。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 一般指提升。 一般指提升。 陟 进用。 进用。 晋 、 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罢、升官职 常见考点清单: 1. 迁字正常是“调动”, 升官不能用右迁, 左迁用来把官贬。 2. 陟罚相对要牢记, 破格提拔用“超”字。 降 低 官 职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 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窜 放逐,贬官。 放逐,贬官。 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左除 / 左降 / 左转 降职 降职 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调 动 官 职 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徙 一般的调动官职。 一般的调动官职。 调 变换官职。 变换官职。 转 调动官职。 调动官职。 出 京官外调。 京官外调。 补 补充空缺官职。 补充空缺官职。 改 改任官职。 兼 代 官 职 兼 兼任。 兼任。 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判 高位兼低职。 高位兼低职。 假 临时的,代理的。 临时的,代理的。 行 代理官职。 代理官职。 署 代理、暂任。 代理、暂任。 权 暂代官职。 暂代官职。 摄 暂代官职。 暂代官职。 守 代理官职。 降调兼代 常见考点清单: 1. “出”“入”相对是京城。 2. “领”兼任,“假”临时。 3 、摄守行权署暂代 辞官 告老 官员年老。 官员年老。 解官 辞去官职。 辞去官职。 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移 疾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交还官职,即退休。 致政 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辞官退休 常见考点清单: 1. “致仕”有双解,辞官和退休。 2. “解官”是辞官,“解褐”与之反。 爵 旧说周代有 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三公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 《 尚书大传 》 、 《 礼记 》 等书以为三公指 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 《 周礼 》 以为 太师、太傅、太保 为三公。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 , 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 明清 两代于 战争 时才设大将军官职, 战后即废 除。 军机 大臣 军机处是 清代 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 满汉 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 本为 史官 。 秦以后 置 御史大夫 ,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 弹劾、纠察 官员过失诸事。 太尉 元代以前 的官职名称 。 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 都尉 职位 次于将军的武官 。 节度使 唐代 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 割据 局面,因此世称“ 藩镇 ” 。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 东汉以后 成为州郡 最高军政长官 , 有时称为 太守 。 太守 又称“郡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 都督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 明初 指 京官 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1. 下列各项有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爵位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些爵位除了同姓王侯外,其余多是因为事功和世袭而封的。 B .“礼部”管理全国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 .代职位中有一些逐步演化为虚衔,例如“太师”“太保”等,没有具体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 .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课堂训练 【 答案 】D ,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课堂训练 2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 .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负责给皇帝讲学。 C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职位,是秉承君主主旨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D .刺史本是中央的官员,东汉以后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太守、知州、知府、知县,藤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 答案 】D 知县是管理县政的最高 ,职位低于知府。 课堂训练 3.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参知政事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范仲淹曾任此职。 B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是满族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兼任,汉人不能任职。 C .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徒,左徒的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和后世的左右拾遗相当。 D .侍郎原来是指宫廷近侍,唐代成为六部尚书的副职;郎中原先是宫廷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 答案 】B (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课堂训练 4.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 .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级武官, 《 水浒传 》 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 .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 《 出师表 》 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 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 答案 】B, 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员。 课堂训练 5.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里胥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B. 三省中有决策功能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他们负责讨论、草拟、审查、颁发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C. 古代的官名有的职位变化很大,例如令尹在战国时候的楚国是最高军政长官,明清是期指的是县令。 D. 古代的降职可以称“除”“谪”“贬”“黜”“左迁”,古代代理官职可以称“摄”“署”“代”“权”。 【 答案 】D (“除”是拜官授职。) 课堂训练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B. 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C.“ 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 D.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答案 】C C. “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D.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初,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东汉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 课堂训练 7.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 B .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C. 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D.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 【答案】 B.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中央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有戍兵驻县,更兼管兵事。明正式将“知县”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沿用不改。) 8.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正确 的一项是( ) A.“ 征、辟、任、除、拜、授、迁 ” 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B.“ 转、徙、出、入 ” 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C. 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 “ 摄 ” 是代行职守; “ 兼 ” 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 “ 行 ” ,以高职兼低职为 “ 领 ” 或 “ 平 ” 。 D.“ 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 ” 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 “ 罢、免、解、黜、夺 ” 指解除职务, “ 贬、谪、左迁 ” 指降级。 课堂训练 A.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 B.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 C.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 D.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 D 9. 以下各句说法 正确 的有几句( ) ①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②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③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④成语 “ 下车伊始 ” 中的 “ 下车 ” 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 “ 乞骸骨 ” 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致仕 ” 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⑤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⑥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 “ 大紫大红 ”“ 红得发紫 ” 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 “ 司马青衫 ” 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⑦ “ 迁 ” 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 “ 右迁 ” 一词。 ⑧ “ 出 ” 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 “ 予出官二年 ” 。 A.1 句 B.2 句 C.3 句 D.4 句 课堂训练 ①对 ②错(是工部) ③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 ④对 ⑤错(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主管户口的是“户部”) ⑥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 ⑦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⑧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 × × √ × × × × B 返回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教育 与科举 察举 汉代 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 科目 有 孝廉 、 贤良文学 、 茂才 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征辟 汉代 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征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征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汉代 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 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的意思 察举征辟 常见考点清单: 1. 察举孝廉下到上,帝征府辟上到下。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科举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 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 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 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 隋代 至明 清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 隋代 至明 清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 隋代 至明 清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 隋代 至明 清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 隋代 至明 清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 ( 即童生试 ) 院试 ( 即童生试 ) 院试 ( 即童生试 ) 院试 ( 即童生试 ) 院试 ( 即童生试 ) 乡试 乡试 乡试 乡试 乡试 会试 会试 会试 会试 会试 殿试 殿试 殿试 考试内容:儒家经义 考试内容: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八股文 , 解释必须以 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八股文 , 解释必须以 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 八股文 , 解释必须以 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院试 ( 童生试 )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 省学政 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 省学政 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 ( 秀才 )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 ( 秀才 )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 ( 秀才 )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 ( 秀才 )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 ( 秀才 )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 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 。 第一名称 案首 。 应试者 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 。 第一名称 案首 。 应试者 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 。 第一名称 案首 。 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名称 时间 别称 地点 主考官 发榜 考中者 第一名 第一名 乡试 子、卯、 午、酉 年八 月 秋闱 秋试 京城和各省 贡院(省城) 皇帝 委派 桂榜 鹿鸣宴 举人 ( 孝廉 ) 解元 解元 会试 乡试 次年春季 礼闱 春闱 京城贡院(礼部) 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杏榜 贡士 会元 会元 殿试 会试同年春季 御试 廷试 廷对 皇宫 (宫殿) 皇帝亲自策问 / 委派大臣主管 金榜 一甲 三名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状元 ( 鼎元 ) 榜眼 榜眼 榜眼 榜眼 榜眼 榜眼 榜眼 榜眼 榜眼 探花 探花 探花 探花 探花 探花 探花 探花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 二甲 若干名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进士出身 三甲 若干名 同进士出身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学校 校 夏代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周代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序 殷商时代 殷商时代 殷商时代 殷商时代 殷商时代 殷商时代 殷商时代 国学 先秦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太学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内容都是“ 六艺 ”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 齐国的高等学府 齐国的高等学府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 (鲁) 和 荀子 (赵) 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重要园地。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 (鲁) 和 荀子 (赵) 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重要园地。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 (鲁) 和 荀子 (赵) 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重要园地。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 (鲁) 和 荀子 (赵) 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重要园地。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 (鲁) 和 荀子 (赵) 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重要园地。 学校 常见考点清单: 1. 夏商周,校序庠。庠序倒序要记清。 2. 六艺双解记李蟠,诗书礼易乐春秋。 3. 稷下学宫在齐国,三任祭酒是荀卿。 太学 魏晋—明清 ( 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 汉魏 设太学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又叫 贡生 。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又叫 贡生 。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又叫 贡生 。 从隋开始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 最高学府 兼有 教育行政机构 的职能。 从隋开始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 最高学府 兼有 教育行政机构 的职能。 从隋开始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 最高学府 兼有 教育行政机构 的职能。 西晋 改称国子学 改称国子学 改称国子学 改称国子学 改称国子学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 隋—明清 又称国子监 又称国子监 又称国子监 又称国子监 又称国子监 书院 唐宋—明清 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私人或官府 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 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湖南善化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 明代 无锡有“ 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明代 无锡有“ 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明代 无锡有“ 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明代 无锡有“ 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太学”一词 西周 时已经有了, 汉武帝 时,于京师长安 设立太学 。 学校 常见考点清单: 1. “太学”名词在西周,真正建学汉武帝。 2. 太学是( 最高 )学府,国子管( 教育 ) 行政。 很多朝代可互称。 3. 书院唐朝才出现,私人、官府都可办。 4. 东林书院在明代,不在四大书院中。 学官 主管学务的官员 祭酒 ( 大学校长 ) 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 荀子 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战国时 荀子 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战国时 荀子 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战国时 荀子 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战国时 荀子 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战国时 荀子 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唐代的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 唐代的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 唐代的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 司业 ( 副校长 ) 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 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官学教师 博士 秦汉时 秦汉时 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又称国子助教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学政 “提督学政”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 院试 ,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 院试 ,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学官 常见考点清单: 1. 祭酒、司业管行政,一正一副责分明。 2. 博士、教授非学位,教授生徒把课讲。 3. 学政主院试,委派到各省。 监生 国子监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 或由学政考取 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或地方保送 或地方保送 或地方保送 或地方保送 或地方保送 或皇帝特许 或皇帝特许 或皇帝特许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廪生 廪膳生员 每月由官方供给廪膳,用以补助生活 每月由官方供给廪膳,用以补助生活 每月由官方供给廪膳,用以补助生活 增生 增广生员 廪生数额新增加者 廪生数额新增加者 廪生数额新增加者 附生 附学生员 于额外增取廪生,附于诸生最后 于额外增取廪生,附于诸生最后 于额外增取廪生,附于诸生最后 例生 或称饷生 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 ( 不久停止 ) 诸生 常见考点清单: 1. 四类生员要分清,字面含义记分明。 课堂训练 1.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察举是汉代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做荐举。由侯国、州郡的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 九品中正制中所谓“品”,就是由中正官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评定的等级。评议结果上交复 核批准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D. 科举制度指从唐代开始的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 答案 】D (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 2.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的解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其次乡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次会试,考取的叫贡士;最后殿试,通过的为进士。 B. 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次年的春季举行,称春闱,因为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 C.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如果连考乡试、会试、殿试的头名,即解元、会元、状元,称“三元及第”。 D. 生员是指通过初级的院试考试者,又称为秀才。考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叫童生,范进中举之前就是童生身份。 课堂训练 【 答案 】D 范进中举之前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课堂训练 3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内容更广泛,形式上有帖括、墨义、明经、策对等,甚至有附加的试帖诗,明清时期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依据,规定了八股文体。 B .唐代礼部试不糊名,即考生信息公开;士人们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常将诗文集呈给文坛有名望者,以期获得推荐。这种做法叫“行卷”。 C .唐代在武则天朝设立武科,考选武举人,宋代增考军事策略。科举四宴中的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的俊彦开设。 D .唐代很多诗人、文学家都出身于进士,如王勃、王维、贺知章、韩愈、柳宗元等,他们更早是贡生身份。 【 答案 】D (说这些进士是贡生身份不对,应是“贡士”,贡生主要指明清时期的国子监的生员。“贡生”和“贡士”是两个概念。) 课堂训练 4 .下列各项 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私塾是我国古代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阆的场所,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书院。 C .夏代学校的名称是“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称“庠”;周代学校称“序”。 D .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答案】 C (殷商时代学校称“庠”,周代学校称“序”。) 课堂训练 5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司业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B .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C .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D .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答案 】D (博士指经学教师。) 课堂训练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 “ 选士 ”“ 察举 ”“ 九品中正 ” 制度。 B.“ 科举 ” 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 “四书”是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学校及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D. 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管理学校,称为 “ 官学 ” 。由政府提供 “ 廪膳 ” ,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答案】 C 【 宋代升 《 孟子 》 为经,并取 《 礼记 》 中的 《 大学 》《 中庸 》 两篇与 《 论语 》《 孟子 》 相配为“四书”。南宋朱熹对“四书”作了全面系统的注释,明清提倡理学,遂定朱注“四书”为必读书。科举八股文限制在“四书”词句中出题。故“四书”并非一开始就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而是在宋元以后才成为必读书。 】 返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