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A. 读书过程影响人们的实践和文艺创作 B. 读书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 D. 人们读书必须要有特定环境才能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上述材料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人们选择的读物也有所不同,这说明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C适合题意;本题并未涉及到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也没有体现实践和创作,排除A、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 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精神文化能否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不能以产生的时间作为依据,排除①;悬棺岩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场景,表明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入选;精神文化的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排除③;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通过悬棺岩画反映出来,表明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入选。排除①③,②④入选,故答案为C。‎ ‎3.《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古风音乐、汉服元素逐渐普及,“为你读诗”APP流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这说明 ‎①顺应时代潮流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④推动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对人产生深刻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这说明文化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未体现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故②不选。‎ ‎④:文化不是只有推动文化创新才会对人产生影响,④说法错误。‎ 故选A。‎ ‎4.文明交通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表征。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减少交通事故,赣州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 ‎①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③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个体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某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①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点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5.“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 )‎ ‎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 ‎ ‎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是因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而“一带一路”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①②符合题意。‎ ‎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认同,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的依据,④不是依据。‎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6.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以汉服文化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所以,②④的说法是正确的,①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来,③也未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故本题选B。‎ ‎【点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7.藏医药浴法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仪式信仰、行为规范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史诗、戏剧、绘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这印证了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③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④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藏医药浴法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仪式信仰、行为规范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史诗、戏剧、绘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这印证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④适合题意;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是不科学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8.一说到“水巷小桥多”,人们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人们往往会想到石头城南京;而谈及“万里山峦舞巨龙”,则让人联想到北京长城的沉雄大气。这种文化现象说明( ) ‎ ‎①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 ‎②不同地域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 ‎③传统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 ‎ ‎④地理环境差异决定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说到“水巷小桥多”,人们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谈及“万里山峦舞巨龙”,则让人联想到北京长城的沉雄大气。这种文化现象说明,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传统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①③项符合题意;不同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并非截然不同,②项说法过于绝对;地理环境差异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说到底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并不是由地理环境差异所决定,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9.‎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①只有教育才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的活动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具有吸收、融合、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人类传播文化的活动形式多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④说法错误,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所以本题选B。‎ ‎【点睛】本题易错选④。理解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现在,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形成了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有利于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未体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的创新,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为涉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新局面的开创,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 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苏州人会围坐在一起喝冬酿酒、上海人习惯吃汤圆、杭州人喜吃年糕……这体现了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 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C. 民族文化求同存异 D.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各地在冬至日的不同风俗习惯,体现了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12.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一甲子岁月轮回,“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山歌依然传唱不息。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花山岩画、刘三姐歌谣、河池铜鼓、靖西壮锦……八桂大地上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底蕴深厚,携手描绘了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美丽画卷。材料说明 ‎①不同文化相互借鉴、逐渐趋同 ‎②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③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各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融合,而不是逐渐趋同;②④符合题意,八桂大地上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底蕴深厚,携手描绘了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美丽画卷。材料说明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选C。‎ ‎13.‎ 舞台剧《汉字时间》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仓颉造字”,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映射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汉字时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 ‎①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②汉字智慧决定着中国人的追求 ‎③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故①错误;选项②夸大了汉字智慧的作用,故②错误;《汉字时间》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仓颉造字”,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映射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可见,《汉字时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③④正确。故选D。‎ ‎14.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 A. 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 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 C.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等相关知识。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这表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饮食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相关内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选D。‎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 ‎①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牢记使命,实现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艰苦奋斗的讲话为背景,考查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考査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既有利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④符合题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①错误;最高理想才是最终目标,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6.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依然艰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 ‎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④积极推动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措施,题肢①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③正确。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没有直接关系,②排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故④错误。本题选B项。‎ ‎17.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这些思想贯彻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首条,明确了整部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这启示我们要 ‎①加强传统文化的积累,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加强道德和法律建设,使道德与法律合二为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贯彻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首条,明确了整部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这启示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不能使道德与法律合二为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8.“英雄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主流媒体推送的娱乐新闻让人无法回避,我们很多人总在责备青年人文化生活庸俗化,却不反思自己给青年人营造了怎样的文化环境。为此发展大众文化必须 A. 加快创作,实现文化产品的多样化 B. 严格管理,限制文化产品的商业化 C. 加强打击,取缔流行性娱乐文化产品 D. 正确引导,鼓励生产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主流媒体推送的娱乐新闻让人无法回避,我们很多人总在责备青年人文化生活庸俗化,却不反思自己给青年人营造了怎样的文化环境。为此发展大众文化必须正确引导,鼓励生产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创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A项与题意不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并不是限制文化产品的商业化,B项说法错误;对流行性娱乐文化产品要加以辨识,发展健康有益的流行文化,打击庸俗有害的流行文化,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奏响主旋律,加强文化建设。‎ ‎(1)原因:①必要性:各种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弘扬主流文化,这有利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重要性: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B、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19.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任务。①: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 ‎②:“尚圆”思维存在于普遍中国人的心中,“圆”成为普遍中国人的美好追求,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正确。‎ ‎③:正确的哲学才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错误。‎ ‎④:中国传统哲学“尚圆”思维是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发展出来的,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不能源于“思想”“观念”“意识”等主观的东西。哲学也有正误之分,不能认为哲学都能正确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0.‎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以新思想指引新征程、指导新实践,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这说明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哲学来源于世界观 C.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A ‎【解析】‎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用其指导我们的新实践就成为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体现哲学的来源,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项观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项观点错误;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该观点夸大了哲学的地位,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21.2018年6月,南方一些地方不断遭受暴雨袭击,华北、东北等地则一直高温依旧。某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升至40摄氏度以上。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   )‎ A.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 B.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C.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大脑 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面对环境的恶化,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反思性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的来源,不体现哲学的作用,AD项均强调哲学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而不是产生于人类的大脑,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哲学虽然产生于实践,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随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推动着哲学进一步发展。‎ ‎22.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存在就是被感知”‎ B. “古今异俗,新故异各”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A ‎【解析】‎ ‎【详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则属于唯心主义,故符合题意入选。“古今异俗,新故异各”属于辩证法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排除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强调了认识的无限性,“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属于不可知论,排除D。选A。‎ ‎【点睛】易错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点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C ‎【解析】‎ ‎【详解】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4.下列各项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不合题意,“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世界是静止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在事先,理生万物”认为理念是世界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不合题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万物由道产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故选C。‎ ‎25.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 沧海桑田与断章取义 B. 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C. 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 D. 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沧海桑田”强调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是辩证法观点,“断章取义”违背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观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量力而行”强调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观点,“尽力而为”强调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是唯物主义观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形谢神灭”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项正确。‎ D:“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都是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意识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提出“我在故我思”。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二者争论的焦点是(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 D.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二者争论的焦点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适合题意,排除B;C、D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适合题意。‎ ‎27.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这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A.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B.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C.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计划和实际的关系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材料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该观点,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28.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 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两者的观点都把水这一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要注意掌握判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技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2)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 (3)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之外有神、上帝。‎ ‎2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下列与王阳明这首诗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 B. 气者,理之依也 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万化根源总在心”表明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B、C均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合题意;D是主观唯心主义,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0.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  )‎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地运行是有规律的,不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变化,属于唯物主义; ②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③不合题意,“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不合题意,“存在即被感知”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故选A。‎ ‎31.2017年,农历鸡年。开年之初,某企业在招聘时,不招属鸡的职员,因为老板属狗,可能导致“鸡犬不宁”;招聘单位不看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属相。这一做法是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唯心主义观点 ‎③唯物辩证法观点 ④人为臆造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招聘单位不看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属相,这一做法是唯心主义观点,是在人为臆造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联系,②④项符合题意;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此观点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认为的幸福是由命运决定的,把上天当成世界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正确答案为A; ‎ B、C、D均不符合题意; ‎ 故选A。‎ ‎【点睛】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内部派别 ‎ 主要区别 ‎ 例证 ‎ 主观唯心主义 ‎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 ‎ 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 客观唯心主义 ‎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上帝造万物 ‎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18年2月,中国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后,立刻得到广泛好评和关注。‎ 材料一:节目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力争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歌曲的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也树立了文化自信、涵养了心灵,‎ 材料二:《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不仅有艺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通过鉴赏团成员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将经典和流行有机结合在一起,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央视播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积极影响。‎ ‎【答案】①文化塑造人生。央视播出《经典咏流传》节目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复兴与发展;‎ ‎③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⑤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⑥有利于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⑦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⑧有利于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央视播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积极影响。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详解】材料中“节目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说明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力争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歌曲的创作热情,”可知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自信心;‎ ‎“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也树立了文化自信、涵养了心灵。”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答案】①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畴界定明确清晰,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紧扣知识范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话题“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出发,从如何做的角度、分层次写出相关举措。考查学生整合知识、调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举措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期,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从坚持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角度回答。‎ ‎【点睛】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⑦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3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 ‎“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百县榜”。‎ ‎(1)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答案】(1) ①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②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动体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弘扬焦裕禄精神,能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民心,激励斗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脱贫。‎ ‎(2)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②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③勇于探索,创新创造 ‎【解析】‎ ‎【分析】‎ ‎(1)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要求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的重要意义。考生在解答本题时,注意设定的知识范围。(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侧重于如何做。‎ ‎【详解】(1)解答本题时首先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然后结合材料中“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说明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神东体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结合材料中“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说明弘扬焦裕禄精神,能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民心,激励斗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脱贫。‎ ‎(2)解答本题时,要抓住主题,围绕“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进行分析,比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创新创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