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9

和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周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D ‎【解析】‎ 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统治者纷纷采用法家学说的原因 ‎5.《孟子》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A. 墨子的“兼爱”‎ B. 荀子的“性恶伪善”‎ C. 孔子的“仁爱”‎ D. 韩非的“法不阿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孟子强调长幼尊卑,重视等级,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爱人不分等级,与孟子的思想形成鲜明反差,故A正确;荀子的“性恶伪善”是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孔子的“仁爱”强调等级,与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C;韩非的“法不阿贵”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但材料反映的是人际关系,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联系所学墨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6.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A.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B.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认为东周在动乱中孕育经济和社会变革,最终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选项A符合这一主旨,为正确选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是否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排除B;选项C只强调了动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7.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 A. 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发展 C. 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D. 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更注重政治活动,自然科学方面“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选项D正确;材料未反映儒墨两家思想的结合,排除A;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不是百家争鸣导致的,从材料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和民众对自然科学关切度不高,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法家更受欢迎,排除。‎ ‎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无为是指时有时无一般的人类活动 B. 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 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 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根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9.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下列言论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A.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C.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与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一致的是,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项正确;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天命论,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A项错误。“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C项错误;“非礼勿视……”强调的是“礼”,不是孔子的“仁”,D项错误。‎ ‎10.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种思想”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 朴素的辩证法 D. 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从反面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对维护统治的正确性,故B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孟子的思想,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联系所学孟子“仁政”思想分析解答。‎ ‎1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选项排除。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C选项排除。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时期,D选项排除。‎ ‎1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囗口,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空格中的内容应是 A. 齐物 B. 兼爱 C. 非攻 D. 尚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墨翟主张兼爱,即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因此被孟子认为是“无父”,选项B正确;齐物是道家思想,排除A;非攻、尚贤是墨家思想,但是与材料中“无父”不符,排除C、D。‎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墨家主要思想,同时对材料中“无父”的解读。‎ ‎1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14.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更明白地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说法反映了当时 A. 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 B. 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利用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D. 周代的世禄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韩非子主张国君对于各级官吏可随时任免,从基层发现、选拔有才能的人,有利于打破贵族权力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之间不信任,排除。D项,从世禄制向俸禄制的转变也不是非常彻底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内部还有封君制,故排除。‎ ‎15.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 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B. 注重道德,维护天理 C. 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 D. 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可知,题干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护天理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CD项,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是孔子“仁”的思想。二者都与题干中“教育美术部”不符,排除。‎ ‎16.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 A. 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 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 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 各家思想大多源于儒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诸子百家都抱着“以其天下”的宗旨,说明其学说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学派内的分化,这与礼乐制度的分崩离析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并非大多源于儒墨两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道德完善是实现政治统一的关键 D. 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荀子颂扬遵循道德的人,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对个体应当自觉追求道德自律的强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平等的意义;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德完善对实现政治统一的作用;D选项错误,这些思想观点并非只针对国君,而是对社会中所有成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它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关于稷下学宫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 B. 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C. 它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D. 荀子曾稷下学宫任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汉代的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是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故AB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反敝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以上主张 A. 体现了儒家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时代追求 B. 反映了道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 表露出法家思想家维护专制政权的政治诉求 D. 贯穿着墨家思想家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墨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从题干“非命”“上同”“不知别亲疏”等可知,反映的是墨家“非命”“尚同”“兼爱”的思想主张,故D符合题意。A是儒家学派的政治追求, B是道家的精神境界,C是法家学派的政治诉求,故ABC不符合题意。‎ ‎20.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故A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B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孔子被不同派别丑化、尊崇等现象的理解,说明孔子学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一起号称“世之显学”。墨子指责王公贵族“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认为“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墨子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提出“仁则兼矣”,“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墨家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历史背景。‎ ‎【答案】(1)墨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贵族腐朽的生活;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2)墨家学说否定传统的命定论,调调人的力量,主张有所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墨家提出非攻学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且经常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墨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成为各阶层所追捧的显学等。‎ ‎【解析】‎ ‎【详解】(1)政治主张:根据材料“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可知墨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贵族腐朽的生活;根据材料“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以得出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见其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子主张“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可见其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根据材料亦可以得出墨子主张非攻。‎ ‎(2)背景:根据材料“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可知墨家学说否定传统的命定论,调调人的力量,主张有所作为,具有积极意义;根据材料墨子主张非攻学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根据所学知识,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且经常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墨家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成为各阶层所追捧的显学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把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西汉初运用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 ‎【解析】‎ ‎【详解】背景:根据“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根据“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联系秦汉的治国思想可知,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运用黄老思想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