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训练:专题练 23 现代诗阅读(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训练:专题练 23 现代诗阅读(一)

www.ks5u.com 专题练23 现代诗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贝壳撒在山坡上,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怎么咆哮,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 ‎3.“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骄傲”‎ 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抒情对象,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后面又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 在伦敦 ‎【注】 1920年,刘半农远离燃烧着反封建斗争烈火的故土,赴欧洲留学,感慨颇多,于是举笔写了这首感情深沉的诗作。‎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并非一首思念情人的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她”指的是诗人在国外时日夜思念的祖国。‎ B.第二节诗写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激发了诗人的情感。‎ C.第三节诗中水上浮花、河底游鱼两组意象欢快活泼,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的苦涩的思念之情。‎ D.第四节诗中的“野火”一方面象征诗人的游子身份,另一方面易使人联想到春风,寄寓了诗人的希冀。‎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使用回环、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缠绵不舍、依恋难分。‎ B.第三节诗中的“慢慢流”与“慢慢游”起到了反衬效果,体现了诗人情思的急切感与思念不成的无可奈何之状。‎ C.第四节诗中将“残霞”比作“野火”,与“冷风”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对故乡热切的思念之情。‎ D.整首诗意境氛围由淡到浓,情感节奏由轻到重,内容主旨由浅入深,语言通俗简洁,体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7.本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第一节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作在发表时标题为“情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请分析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练23 现代诗阅读(一)‎ ‎1.D 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沉沦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道理”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这个世界既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永远是悲喜并存的。‎ ‎2.D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设问手法”错,这两句是疑问句;“表现了对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回忆”错,应是对美好经历无处寻觅的惆怅。‎ ‎3.答案:作者将大海与自己融为一体,将“海岸”“巉岩”作为自己的化身,它们在傍晚与冷夜里的身影是孤独、冷寂的,因而是“寂寞”的。它们虽然外形看起来是寂寞的,可是它们的内心保持着夜一样的冷清、巉岩死一样的严峻,这体现了自信、理智地对待困难和考验的态度,“我”为之自豪和骄傲。‎ 或:作者面对大海,面对冷清的海岸与严峻的巉岩,觉得自己渺小、寂寞;但自己内心坚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因而感到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诗歌中“从海岸到巉岩/多少寂寞我的影”看,作者已经将自己与大海融为一体。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之所以感觉寂寞,是因为从外形(影)看,傍晚的海岸是冷清的,冷夜的巉岩是严峻的。从内心的角度(心)看,外表的冷清与严峻正是内心自信、沉毅、理智、坚定的表现,所以“我”‎ 感觉骄傲。‎ ‎4.答案:①诗歌前两节使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方便作者客观地展现大海的形象特点。②后转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将大海、生活拟人化,生动形象,便于直接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同时产生呼告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③根据情感变化不断变换人称,方便自由地描写和抒情,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人称的选择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的感情比较沉静时,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方便自由地描写、议论,内容也显得比较客观。当感情变得激越时,作者转用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对抒情对象以“你”或“我”相称,如此可以方便抒发激烈的感情,从而强烈地感染读者;同时,对事物以“你”或“我”相称,也有拟人和呼告的效果,从而增加抒情对象的形象性。从综合角度看,综合运用多种人称,可以使行文富于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C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水上浮花、河底游鱼两组意象欢快活泼”“以乐景写哀情”理解错误,这两组意象其实暗含飘忽不定、孤苦无依的象征意义。‎ ‎6.A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没有使用比喻手法,“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使用了回环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般蜜也似的银夜”使用的是通感。‎ ‎7.答案:本诗主要使用了比兴手法。第一节诗以微云和微风作为情感媒介来起兴,渲染烘托“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对比四节诗,开头都先描写某种景致,然后再抒情,很明显使用了中国诗歌中传统比兴的表现手法。结合第一节诗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以反问的语气和诗人的口吻为标题,富有诗意,也更能表达海外游子强烈的思念祖国和家乡的情绪;呼应诗歌每一节内容,在结构上更统一,与全诗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标题本身的语言之美、标题与诗歌的内容以及整首诗的结构形式的关系、诗歌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最明显的是抒情效果的不同,“教我如何不想她”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相比“情歌”更有诗意,也能将情感表达得更浓烈。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四节都以“教我如何不想她”结尾,与标题呼应,形式上更统一,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