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5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阶段特征 一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第35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背景 (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经过 (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事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士兵游行示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领冬宫。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3.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 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图示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示意图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图示总结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③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3.影响 (1)经济 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体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特别提示 农业集体化的性质和目的 (1)性质:是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目的: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独立、政权巩固服务。 考点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俄国初步确立。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1.论从史出 十月革命的路线 史料一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四月提纲》 结论 反映十月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史料二 ……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3日) 结论 反映十月革命经历从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过程。 2.获取材料信息 分析下面的材料,找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观条件。 材料 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过革命的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主要信息: 答案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2)组织基础: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3)思想基础: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4)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考点二 “退却的年代”——列宁的社会主义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不同经济政策带来的不同经济结果 史料 下面两表是1913~1926年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产值变化 农业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工业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100) 100 13.8 75.5 108.1 结论 (1)1913~1926年间,也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发展期间,工业、农业产值均出现先降后增的两阶段不同的发展趋势。 (2)1913~1920年工农业生产均下降。影响因素包括一战及内战的破坏;自然灾害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人民积极性。 (3)1920~1926年间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环境的相对稳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顺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三 “剥夺的年代”——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探索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唯物史观——“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论从史出 斯大林时期经济的结构 史料 结论 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但重工业遥遥领先,农业相对缓慢,体现的是注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 2.史由证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能够完全模仿实行计划经济吗?依据史料论证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什么对统制经济的态度由支持赞成变为反对抨击。 史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提示: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国情、时局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等方面论证马寅初态度的变化。 论证: 答案 当时中国缺少实行计划经济的完全条件,可借鉴,但不能完全模仿。马寅初之所以支持赞成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受苏联计划经济积极作用的影响;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马寅初之所以反对抨击统制经济是因为:统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国家经济命脉操纵于少数人之手,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的革命措施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 发现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措施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命题角度 为什么说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措施的比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效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 发现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 命题角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代必要性与过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列宁时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发现问题 列宁认可国家资本主义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命题角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上的差异;从国情出发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4.斯大林时代新经济政策的力挺者 “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 发现问题 布哈林的观点在当时与斯大林模式是相冲突的。 命题角度 当时苏联经济建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列宁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Ⅱ,34 2015 全国Ⅰ,25 全国Ⅱ,34 2014 全国Ⅰ,34 2013 全国Ⅰ,25 全国Ⅱ,35 1.命题点:苏联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 (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 2.命题点: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超额,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 3.命题点: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4.命题点: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发展 (2013·课标全国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地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1.命题点:后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和评价 苏联解体以来,围绕着如何评价十月革命,俄国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争论。下图是俄国人对十月革命看法的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民众主流认为是悲剧性革命 B.越来越多的人持冷漠化态度 C.认同伟大革命的人日益增多 D.形成了肯定和否定两大阵营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民众认为十月革命是悲剧性革命的,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所上升,但在1993年后持这种看法的民众比例逐年下降,故A项错误;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持冷漠化态度的民众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认同伟大革命的人日益增多,故C项正确;对十月革命的评价有多种情况,仅图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情况,形成了肯定和否定两大阵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十月革命——“世界革命”的象征意义 (2017·大庆二模,34)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 3.命题点:从民生意识认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17·张家口二模,34)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 4.命题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探索与曲折 (2017·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34)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 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在苏联并未出现战争,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在1936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命题点:以数据证史剖析苏联农业集体化 (2017·淄博二模,34)下表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了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数据在1918~1937年期间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内江五模,33)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这表明( ) A.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C.俄国工人阶级已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解析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反映了国家对社会的改造,表明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2.(2018·辽宁省示范协作校一模,33)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俄国人民通过“外科手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 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 B 解析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1917年“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外科手术”可知说的是十月革命,用暴力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项正确;俄国是退出一战,不能说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3.(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9)“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 A 解析 十月革命使俄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并没有使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错在“迅速完成”,故B项错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D项错误。 4.(2017·乐山二模,34)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 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十月革命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故C项正确。 5.(2017·濮阳一模,34)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6.(2017·孝感七校教学联盟高三期末,3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答案 B 解析 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 7.(2018·丹东一模,34)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及,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契机大量进口其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飞,故B项正确;大量进口西方的机器设备并不意味着苏联已经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故C项错误;“(苏联)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D项错误。 8.(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34)1923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上述做法( ) A.有利于苏联农业产品商品化 B.标志着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是苏联长期推行的税收制度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可以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苏联农业税的影响,故B项错误;这种税收政策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适用,实施农业集体化后该政策被取消,故C项错误;该政策出台时,苏联已经成立,故D项错误。 9.(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1)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后,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由余粮收集制变为固定粮食税,税收减少,故B项正确。 10.(2017·厦门二模,34)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 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判断是斯大林时期,根据题目中“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得出,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等,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 11.(2017·濮阳三模,34)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 C 解析 此时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自主权缩小,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大幅增长是因为此时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C项正确;1924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D项错误。 12.(2017·邯郸高三期末,22)1939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再投资),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这是因为( ) A.两国经济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B.苏联经济政策更利于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及苏联 D.苏联政府的经济职能弱于美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得当时苏联是斯大林模式,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而美国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由国家干预经济,原因在于两国经济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亦即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让俄国补课,达到过渡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过渡,这就是间接过渡。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耐普曼是“新经济政策之人”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 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富农的转变。而富农则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等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或只是为了寻找“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用部分恢复商品经济来适应农民的小生产状况,进而获得农民支持的权宜之计。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出现的两种不同观点及其实质,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今中国更多学者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的时代背景。 答案 (1)观点:列宁: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私有经济不足以动摇公有制的基础。 反对者:新经济政策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能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评价: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是引导俄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反对者:其认识脱离了当时俄国国情,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运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来看待新经济政策,从而得出了脱离实际的错误认识。 (2)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对“左”倾错误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制度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认可和接受;中共和学术界对苏联兴亡史的总结与反思。 14.(2018·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 多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 000人,技术人员10 000多人;共派遣2 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钱乘旦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答案 (1)条件:创造了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