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9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临澧县2016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6分)‎ ‎1.在探究某种古代金属钱币时,有同学认为他能和铁一样有磁性,提出“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2.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3.日常生活中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指的是(  )‎ A.单质 B.分子 C.原子 D.元素 ‎4.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柱随温度的变化而升降,是因为(  )‎ A.原子间有间隔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数目增多了 D.原子变大了 ‎5.有三瓶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分别测定气体的密度 B.分别闻气体的气味 C.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6.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 A.氮气 化学性质稳定 保护气 B.稀有气体 通电能发光 点光源 C.氧气 助燃性 燃料 D.氦气 密度小于空气 填充探空气球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凹液面最近处在量筒20mL刻度处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的气体能燃烧 ‎8.下列行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露天焚烧秸秆 B.用氢气作燃料 C.向长江中倾倒垃圾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 A.MnO2 B.HClO C.H2O D.P2O5‎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焰心加热试管,以保证热效率 B.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C.蒸发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应停止加热 D.过滤中,为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 ‎11.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重铬酸钾中铬(Cr)的化合价是(  )‎ A.+3 B.+4 C.+5 D.+6‎ ‎12.下列措施:①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②把工厂烟囱升高;③大量砍伐森立,作为燃料代替燃煤;④少开私家车,提倡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⑤开发清洁新能源.其中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13.如图中的四位同学对CO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14年4月兰州发生了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引起人们对水安全的关注,已知苯的化学式为C6H6,下列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C、H两种原子构成 B.相对分子质量是78g C.苯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一个苯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 ‎15.下列有关玻璃导气管的使用图示正确的是(省略夹持和加热装置)(  )‎ A.‎ 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从A端进 B.‎ 排水集气法 C..‎ 向下排空法 D.‎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微粒的总称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 D.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原子 ‎1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18.下列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 ‎①冰水混合物 ②洁净的空气 ③液氮 ④石灰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9.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检验动物是否砒霜(R)中毒,其化学原理为:R+8HCl+4Zn═4ZnCl2+3H2O+2As+H2↑,则砒霜的化学式为(  )‎ A.As2O2 B.As2O C.AsO D.As2O3‎ ‎20.将一定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a和c是反应物 B.d一定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X=2.0g ‎21.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22.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B.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一定会加快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D.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 ‎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23.用化学用语填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2)二个氢原子___________.‎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4)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 数字在化学式不同部位可表示不同的意义.请你判断下了化学式中的“2”分别表示上述哪种含义?(填序号)‎ ‎①表示微粒的数目 ②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③表示离子的电荷数 ‎(5)Mg2+___________;(6)2CO___________;(7)CO3___________.‎ ‎2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以下常见的物质,请按要求填空(填相应物质的字母序号,不重复使用).‎ A.活性炭 B.C60 C.稀有气体 D.干冰.‎ ‎(1)应用于超导体的是___________;(2)常用于冰箱除臭的是___________;‎ ‎(3)可作灯泡填充气的是___________;(4)用于冷藏保存食品的是___________.‎ ‎25.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地震后,灾区居民饮用水处理的过程初步方案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初步对水处理的基础上,将水过滤,除了漏斗、烧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任答一条即可).‎ ‎(2)过滤后常加入明矾,起作用是___________.‎ ‎(3)若某同学发现水样呈浅黄色,他净水时可加入___________来脱色.‎ ‎(4)加入漂白粉或氯气进行消毒杀菌,该步骤发生的是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5)将水分发到灾民家中前可用___________来检验水的硬度,若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 ‎(6)有同学提出了用如图装置进行水处理,请说说你的看法(任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 ‎26.A﹣G是初中化学一至六单元中的常见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B为无色液体,C、E、F、G为无色气体,G是一种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F由___________(填化学式)分子构成.‎ ‎(3)若D为纯净物,则D→C发生的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若D→C为物理变化,则D可能是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4)用___________可以除去F中少量的G.‎ ‎(5)在自然界植物中,F和物质B通过___________变为C.‎ ‎ ‎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 ‎27.(2016•临澧县二模)某地广场,一卖气球的流动摊点,用来充气球的氢气罐突然爆炸,发生惨剧.试问在实验室使用少量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怎样操作?‎ ‎28.(2016•临澧县二模)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用排空气法集气时,怎样证明二氧化碳在集气瓶中已充满?‎ ‎ ‎ 四、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29.(2016•临澧县二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明将5g镁条燃烧完后,称量石棉网上剩余的固体物质时发现质量减少了,有同学认为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_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2)小明重新称得5g镁条,放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待反应完全后称得全部剩余固体质量为a,则a___________5 g(填“>”、“<”或“=”).‎ ‎(3)为了便于操作,小明同学换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0.(2016•临澧县二模)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查阅资料】‎ 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④,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在下表中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___________‎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②‎ ‎ 将果肉放入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③‎ ‎ 将果肉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___________‎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在①﹣④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___________(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31.(2016•临澧县二模)草酸(C2H2O4)为白色晶体,其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且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填写图乙中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A中为反应发生装置,根据题意从图中的甲、乙中选取装置___________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3)小明根据草酸中含有___________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可能含有水.‎ ‎(4)装置___________(选填B、E)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其反应原理(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装置中有___________现象,则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6)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装置从环保的角度看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___________,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 ‎ ‎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 ‎32.(2012•襄阳)有媒体报道:市面上部分方便面遭到塑化剂污染,长期接触塑化剂(DMP)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损害.‎ ‎(1)塑化剂(DMP)的化学式为C10H10O4,其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2)塑化剂(DMP)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3.(2016•临澧县二模)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6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4g.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二氧化锰的质量.‎ ‎ ‎ ‎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临澧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6分)‎ ‎1.在探究某种古代金属钱币时,有同学认为他能和铁一样有磁性,提出“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B、“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C、“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做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玩具机器人“变”形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3.日常生活中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指的是(  )‎ A.单质 B.分子 C.原子 D.元素 ‎【考点】元素的概念.‎ ‎【分析】日常生活中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解答】解:日常生活中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这里所指的“碘”和“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4.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柱随温度的变化而升降,是因为(  )‎ A.原子间有间隔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数目增多了 D.原子变大了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可以从微观粒子的特征结合给出的现象作出分析,液柱是出于密闭体系中,所以只能是外界温度的影响,而体积的变化与微粒的本身大小改变几乎无关,所以就应该考虑间隔的问题.‎ ‎【解答】解: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温度越低间隔越小.‎ 故选A.‎ ‎【点评】要充分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间隔改变的直接结果和体现,三态变化也是如此.‎ ‎ ‎ ‎5.有三瓶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分别测定气体的密度 B.分别闻气体的气味 C.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 ‎【解答】解:A、三种气体密度不同,测三瓶气体的密度可以区别三种气体,但不是最简单方法;故A错误;‎ B、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区别三种气体,故B错误;‎ C、滴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为空气或氧气.无法区别三种气体,故C错误;‎ D、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燃烧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故B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 ‎ ‎6.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 A.氮气 化学性质稳定 保护气 B.稀有气体 通电能发光 点光源 C.氧气 助燃性 燃料 D.氦气 密度小于空气 填充探空气球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可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做保护气,性质与用途一致,故A说法正确;‎ 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光,可做电光源,性质与用途一致,故B说法正确;‎ C、氧气有助燃性,能做助燃剂,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性质与用途不一致,故C说法错误;‎ D、氦气密度小于空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填充探空气球,性质与用途一致,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该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 ‎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凹液面最近处在量筒20mL刻度处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的气体能燃烧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分子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凹液面最近处在量筒20mL刻度处的下方,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的气体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 ‎ ‎8.下列行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露天焚烧秸秆 B.用氢气作燃料 C.向长江中倾倒垃圾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根据物质中的成分及人类在处理废弃物时能否产生有毒物质或排放出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露天焚烧秸秆会生成有害气体和粉尘,会污染空气,故A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所以用氢气作燃料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故B正确;‎ C、向长江中倾倒垃圾会污染水资源,故C错误;‎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明确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排放,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 ‎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 A.MnO2 B.HClO C.H2O D.P2O5‎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分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以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二氧化锰是由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B、次氯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D、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了解氧化物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焰心加热试管,以保证热效率 B.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C.蒸发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应停止加热 D.过滤中,为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过滤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故A不正确;‎ B.闻气体气味时要扇味,故 B不正确;‎ C.蒸发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然后利用蒸发皿的余热蒸干,故 C正确;‎ D.过滤过程中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有可能将滤纸碰破,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酒精灯的使用、闻气体的方法、蒸发操作、过滤操作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是解答的关键.‎ ‎ ‎ ‎11.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重铬酸钾中铬(Cr)的化合价是(  )‎ A.+3 B.+4 C.+5 D.+6‎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物质的化学式K2Cr2O7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重铬酸钾(K2Cr2O7)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2x+(﹣2)×7=0,解答x=+6.‎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 ‎ ‎12.下列措施:①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②把工厂烟囱升高;③大量砍伐森立,作为燃料代替燃煤;④少开私家车,提倡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⑤开发清洁新能源.其中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从二氧化碳的来源和释放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减缓“温室效应”.‎ ‎【解答】解:从二氧化碳释放的角度来看,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则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并开发新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吸收二氧化碳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可通过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①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④少开私家车,提倡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⑤开发清洁新能源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同学们要将材料内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解答,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 ‎13.如图中的四位同学对CO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微观1、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判断.‎ ‎【解答】解: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故A说法正确;‎ B、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B说法错误;‎ C、CO表示一氧化碳这种物质;故C说法正确;‎ D、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 ‎ ‎14.2014年4月兰州发生了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引起人们对水安全的关注,已知苯的化学式为C6H6,下列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C、H两种原子构成 B.相对分子质量是78g C.苯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一个苯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而不是“g”来分析;‎ C.根据物质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A.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苯分子是由C、H两种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而不是“g”,故错误;‎ 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故错误;‎ D.由苯的化学式可知,一个苯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故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度较小.‎ ‎ ‎ ‎15.下列有关玻璃导气管的使用图示正确的是(省略夹持和加热装置)(  )‎ A.‎ 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从A端进 B.‎ 排水集气法 C..‎ 向下排空法 D.‎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的制取装置.‎ ‎【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包括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排空气法分为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就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就用向下排空气法.‎ ‎【解答】解:A、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从A端进,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选项正确;‎ B、排水集气法,导管进入集气瓶太长了,故选项错误;‎ C、向下排空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进入太短了,故选项错误;‎ D、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导管太长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有时还要考虑气体是否与水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还要记忆气体的三种收集方法,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微粒的总称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 D.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原子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分析】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根据元素的定义解答;‎ C、根据原子的结构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来完成解答;‎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 ‎【解答】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和水分子,质子数都是10,但不是同种元素;故不正确;‎ C、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但有例外,如He和Mg最外层电子数都为2,性质截然不同;‎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但综合性强、思维跨度大,准确把握元素、原子、单质、化合物等概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由上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SO2+O22SO3.‎ A、由上述可知,甲是SO2,故A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C错误;‎ D、由上图可知,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 ‎ ‎18.下列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 ‎①冰水混合物 ②洁净的空气 ③液氮 ④石灰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①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②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③液氮中只含有液态的氮气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④石灰水中含有水、氢氧化钙等,属于混合物.‎ 故①③都属于纯净物.‎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9.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检验动物是否砒霜(R)中毒,其化学原理为:R+8HCl+4Zn═4ZnCl2+3H2O+2As+H2↑,则砒霜的化学式为(  )‎ A.As2O2 B.As2O C.AsO D.As2O3‎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本题根据“马氏试砷法”原理为R+8HCl+4Zn═4ZnCl2+3H2O+2As+H2↑,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发生改变来推断砒霜的化学式.‎ ‎【解答】解:‎ 由化学方程式R+8HCl+4Zn═4ZnCl2+3H2O+2As+H2↑,可以看出Zn、Cl、H三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的个数相等,在反应后有2个As原子,3个O原子,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R中有As、O两种元素,且1个分子中有2个As原子和3个O原子,即砒霜的化学式为As2O3,‎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信息的方式考查物质化学式的推断,学生应能运用守恒的方法来分析化学反应,并能对物质的化学式作出正确的推断,还要注意方法的归纳总结.‎ ‎ ‎ ‎20.将一定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a和c是反应物 B.d一定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X=2.0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1.2g,是反应物;‎ c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3.2g,是生成物;‎ d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b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1.2g=2.0g.‎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 A、a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d不一定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X=3.2g﹣2.0g=1.2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 ‎21.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分析】由题意,图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根据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①④都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④比①先变红.‎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通过实验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2.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B.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一定会加快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D.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A、依据常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解答;‎ B、依据催化剂的作用分析解答;‎ C、依据氧化物的特征分析解答;‎ D、依据分子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解:A、常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8,但也有特例,如氢离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0;‎ B、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反应的速率,所以有可能加快也有可能减慢反应的速率;‎ C、氧化物的特征是含有氧元素,且只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故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分子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中常见规律性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一些规律的本质;‎ ‎ ‎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23.用化学用语填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2)二个氢原子 2H .‎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CaCO3 .(4)三个亚铁离子 3Fe2+ .‎ 数字在化学式不同部位可表示不同的意义.请你判断下了化学式中的“2”分别表示上述哪种含义?(填序号)‎ ‎①表示微粒的数目 ②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③表示离子的电荷数 ‎(5)Mg2+ 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6)2CO 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 ;(7)CO3 碳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写出其元素符号即可.‎ ‎(2)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5)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6)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7)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解答】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二个氢原子可表示2H.‎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 ‎(4)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3Fe2+.‎ ‎(5)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6)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CO中的“2”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 ‎(7)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CO3中的“2”表示碳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故答案为:(1)Al;(2)2H;(3)CaCO3;(4)3Fe2+;(5)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6)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7)碳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2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以下常见的物质,请按要求填空(填相应物质的字母序号,不重复使用).‎ A.活性炭 B.C60 C.稀有气体 D.干冰.‎ ‎(1)应用于超导体的是 B ;(2)常用于冰箱除臭的是 A ;‎ ‎(3)可作灯泡填充气的是 C ;(4)用于冷藏保存食品的是 D .‎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气体的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解:(1)C60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应用于超导体;‎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常用于冰箱除臭剂;‎ ‎(3)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灯泡填充气;‎ ‎(4)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所以用于冷藏保存食品的是干冰;‎ 故答案为:(1)B;(2)A;(3)C;(4)D.‎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和用途的了解.‎ ‎ ‎ ‎25.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地震后,灾区居民饮用水处理的过程初步方案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初步对水处理的基础上,将水过滤,除了漏斗、烧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玻璃棒 ;其作用是 引流 ;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请分析原因 滤纸破损 (任答一条即可).‎ ‎(2)过滤后常加入明矾,起作用是 加速沉降 .‎ ‎(3)若某同学发现水样呈浅黄色,他净水时可加入 活性炭 来脱色.‎ ‎(4)加入漂白粉或氯气进行消毒杀菌,该步骤发生的是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5)将水分发到灾民家中前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水的硬度,若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6)有同学提出了用如图装置进行水处理,请说说你的看法(任答一条即可) 可以得到蒸馏水 .‎ ‎【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根据已有的水的净化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检验水的硬度可以使用肥皂水,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玻璃棒起到的是引流的作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故填:玻璃棒;引流;滤纸破损;‎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故填:加速沉降;‎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从而脱色,故填:活性炭;‎ ‎(4)加入漂白粉或氯气进行消毒杀菌,产生了新的物质,该步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5)将水分发到灾民家中前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水的硬度,若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故填:肥皂水,加热煮沸.‎ ‎(6)如图装置进行水处理,利用的是太阳能蒸发水,然后冷凝得到蒸馏水,故填:可以得到蒸馏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水的净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净水的知识进行.‎ ‎ ‎ ‎26.A﹣G是初中化学一至六单元中的常见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B为无色液体,C、E、F、G为无色气体,G是一种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 ‎(1)A的化学式为 H2O2 .‎ ‎(2)F由 CO2 (填化学式)分子构成.‎ ‎(3)若D为纯净物,则D→C发生的化学反应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若D→C为物理变化,则D可能是 空气 (填物质名称).‎ ‎(4)用 灼热的氧化铜 可以除去F中少量的G.‎ ‎(5)在自然界植物中,F和物质B通过 光合作用 变为C.‎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AB是无色液体,A能生成B和C,故A是过氧化氢,B是水,生成的C是氧气,G是一种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故G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F相互转化,故F是二氧化碳,B能生成E和氧气,故E是氢气,D能生成氧气,可能是高锰酸钾或是氯酸钾,据此解答.‎ ‎【解答】解:AB是无色液体,A能生成B和C,故A是过氧化氢,B是水,生成的C是氧气,G是一种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故G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F相互转化,故F是二氧化碳,B能生成E和氧气,故E是氢气,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A是过氧化氢,故填:;‎ ‎(2)F是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填:;‎ ‎(3)若D是纯净物,则D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能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若D→C为物理变化,则D可能是空气,故填:2KMnO4K2MnO4+MnO2+O2↑;空气;‎ ‎(4)要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可以使用灼热的氧化铜,故填:灼热的氧化铜;‎ ‎(5)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能转化生成氧气,故填:光合作用.‎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 ‎27.(2016•临澧县二模)某地广场,一卖气球的流动摊点,用来充气球的氢气罐突然爆炸,发生惨剧.试问在实验室使用少量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怎样操作?‎ ‎【考点】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根据已有的氢气的性质以及氢气的验纯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时点燃或是加热可能会产生爆炸,故使用前需要检验纯度,具体操作为: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是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发出轻微的噗声.故答案为: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是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发出轻微的噗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可燃性气体的验纯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28.(2016•临澧县二模)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用排空气法集气时,怎样证明二氧化碳在集气瓶中已充满?‎ ‎【考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检验气体收集满时,可根据二氧化碳不能助燃的特性进行检验.‎ ‎【解答】解: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集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 ‎ 四、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29.(2016•临澧县二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明将5g镁条燃烧完后,称量石棉网上剩余的固体物质时发现质量减少了,有同学认为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 ‎(2)小明重新称得5g镁条,放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待反应完全后称得全部剩余固体质量为a,则a = 5 g(填“>”、“<”或“=”).‎ ‎(3)为了便于操作,小明同学换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 C (填序号).‎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1)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有气体或烟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解答】解:(1)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后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生成的氧化镁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2)因为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5g.‎ ‎(3)有气体或烟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为防止气压增大,瓶塞冲出,最好采用C装置.‎ 故填:(1)错误;(2)=;(3)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应用等即可顺利解答.‎ ‎ ‎ ‎30.(2016•临澧县二模)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查阅资料】‎ 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④,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在下表中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 将果肉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 ‎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②‎ ‎ 将果肉放入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③‎ ‎ 将果肉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 将果肉分别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其中一个加热 ‎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果肉的生锈与氧气以及温度有关 .‎ ‎【反思与评价】‎ 在①﹣④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 ② (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采用将水果隔氧加工,水果汁采用真空包装进行储存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分析】依据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信息可对表格进行完善;反思与评价: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回答;根据能隔绝氧气能控制果肉变色的方法回答.‎ ‎【解答】解:由于果肉放入氧气中能变色说明果肉的变色与氧气有关,将果肉分别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其中一个加热,温度高的先变色,说明与温度有关;故填:‎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将果肉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②‎ ‎ 将果肉放入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③‎ ‎ 将果肉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中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温度高的先变色 将果肉分别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其中一个加热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可以看出,果肉的生锈与氧气以及温度有关,故填:果肉的生锈与氧气以及温度有关;‎ ‎【反思与评价】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以三种猜想中②最不合理;故填: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应用】由探究可知果肉的变色与氧气有关,所以为了防止果肉与氧气反应而变色,可以采用将水果隔氧加工,水果汁采用真空包装进行储存.故填:采用将水果隔氧加工,水果汁采用真空包装进行储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 ‎31.(2016•临澧县二模)草酸(C2H2O4)为白色晶体,其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且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填写图乙中的仪器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锥形瓶 .‎ ‎(2)A中为反应发生装置,根据题意从图中的甲、乙中选取装置 甲 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3)小明根据草酸中含有 氢、氧 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可能含有水.‎ ‎(4)装置 B (选填B、E)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其反应原理(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5)装置中有 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 现象,则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6)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装置从环保的角度看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 没有处理尾气 ,改进的方法是 在E装置的导管口处点燃尾气,或利用塑料袋收集尾气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根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总个数不变;‎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6)一氧化碳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1)①是长颈漏斗,②是锥形瓶.‎ 故填:长颈漏斗;锥形瓶.‎ ‎(2)因为反应需要加热,应该选取装置甲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故填:甲.‎ ‎(3)小明根据草酸中含有氢、氧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可能含有水.‎ 故填:氢、氧.‎ ‎(4)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可以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B;Ca(OH)2+CO2═CaCO3↓+H2O.‎ ‎(5)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则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这是因为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故填:D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 ‎(6)该缺陷是没有处理尾气,改进的方法是.‎ 故填:没有处理尾气;在E装置的导管口处点燃尾气,或利用塑料袋收集尾气.‎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 ‎32.(2012•襄阳)有媒体报道:市面上部分方便面遭到塑化剂污染,长期接触塑化剂(DMP)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损害.‎ ‎(1)塑化剂(DMP)的化学式为C10H10O4,其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 60:5:32 ;‎ ‎(2)塑化剂(DMP)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61.9%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塑化剂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12×10):(1×10):(16×4)=60:5:32.‎ ‎(2)塑化剂(DMP)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61.9%.‎ 故答案为:(1)60:5:32;(2)61.9%.‎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3.(2016•临澧县二模)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6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4g.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二氧化锰的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之差即为反应中生成的氧气质量;‎ ‎(2)利用氧气的质量结合方程式即可求出氯酸钾的质量,从而求出原反应混合物中含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26g﹣16.4g=9.6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g ‎=‎ 解得:x=24.5g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6g﹣24.5g=1.5g 答:(1)产生氧气的质量为9.6g;‎ ‎(2)二氧化锰所占的质量为1.5g.‎ ‎【点评】此题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后固体物质质量差即反应所产生氧气的质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