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以维护________、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二、君权和相权 1.调整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1)西汉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②组成“________”参与决策,削弱“外朝”权力。 (2)唐代 ①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后来,凡参加_____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________”、枢密院、三司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朝代 措施 秦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西汉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_______属下的官员承担;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________,每州部设________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唐代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代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元代 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________,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性 ①________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②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________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________为基础选官。 (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3.科举制 实施 隋唐之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实质 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________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评价 (1)破除了_____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2)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________,提高了行政效率。 (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行省的设置 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________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 (1)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________,军政要务需呈报________。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________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对于加强________,特别是调整好__________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明清所沿用,成为今天我国省制的开端。 答案:皇帝 皇权 中朝 中书省 政事堂 参知政事 御史大夫 十三州部 刺史 规范执政 专制制度 贵族范围 九品官人法 统治集团 世家大族 文化素养 行中书省 中书省 枢密院 省官互迁 中央集权 中央和地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解读:从汉至元,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并达到高峰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华文明全面发展。在政治方面,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而且为以后的历代所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儒家思想经历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程朱理学的演变。政治制度的成熟,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重点理解] 1.行省与郡县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可形象地表示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为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方大部分设置为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2.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 (2)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3.“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4.运用汉至元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 提示:科举制以考试的成绩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 提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即汉承秦制,这是汉初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统治的重要原因。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2016·北京卷] 提示:节度使是藩镇的长官,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与中央矛盾加剧。 (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提示:察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选拔官吏以品德为主,人才由地方官员举荐,这使察举制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弊端。 (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提示: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 (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提示: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县两级制—州郡县三级制—省道府县四级制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跟进题组] 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唐朝所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国家制度一定的约束,故D项正确。 2.《历代名臣奏议》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较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中央政府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 3.《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答案:D 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变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主题一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地图证史——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①西周分封制 ②秦朝郡县制 ③汉朝郡国并行制 ④元朝行省制 论从史出 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史料探史——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史料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探究 史料中的“上”指谁?“从其计”的表现是什么?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又在哪里? 答案:“上”指汉武帝。“从其计”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巧妙之处在于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3.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主题二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创举 1.图示构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2.史料探史——趋向公平公正的科举制 史料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探究 据以上史料,归纳科举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③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3.重点讲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