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六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课件(101张)
专题六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总纲目录
考点
一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二 有关化学平衡的图像
热点题型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2019课标Ⅱ,27节选)环戊二烯(
)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农
药、橡胶、塑料等生产。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g)
(g)+H
2
(g) Δ
H
1
=100.3 kJ·mol
-1
①
H
2
(g)+I
2
(g)
2HI(g) Δ
H
2
=-11.0 kJ·mol
-1
②
对于反应:
(g)+I
2
(g)
(g)+2HI(g) ③ Δ
H
3
=
kJ·mol
-1
。
(2)某温度下,等物质的量的碘和环戊烯(
)在刚性容器内发生反应③,起始
总压为10
5
Pa,平衡时总压增加了20%,环戊烯的转化率为
,该反应的
平衡常数
K
p
=
Pa。达到平衡后,欲增加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
的措施有
(填标号)。
A.通入惰性气体 B.提高温度
C.增加环戊烯浓度 D.增加碘浓度
(3)环戊二烯容易发生聚合生成二聚体,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同温度下,溶
液中环戊二烯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T
1
>
T
2
B.a点的反应速率小于c点的反应速率
C.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
速率
D.b点时二聚体的浓度为0.45 mol·L
-1
答案
(1)89.3
(2)40% 3.56
×
10
4
BD
(3)CD
解析
(1)根据盖斯定律可得,Δ
H
3
=Δ
H
1
+Δ
H
2
=100.3 kJ·mol
-1
-11.0 kJ·mol
-1
=89.3
kJ·mol
-1
。
(2)平衡时总压增加了20%,即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加了20%。设碘和环戊烯的
初始投料均为
x
mol,平衡时环戊烯的转化量为Δ
x
mol,则平衡时体系中气体
总物质的量增加了Δ
x
mol,Δ
x
=2
x
×
20%=0.4
x
,环戊烯的转化率=
×
100%=
×
100%=40%;起始总压为10
5
Pa,平衡总压为1.2
×
10
5
Pa,可得出平衡时I
2
、
、
、HI的分压依次为3
×
10
4
Pa、3
×
10
4
Pa、2
×
10
4
Pa、4
×
10
4
Pa,
K
p
=
Pa
≈
3.56
×
10
4
Pa。A项,通入惰性气体增加了体系总压强,但
本质上未改变相关气体的分压,气体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环戊烯平衡转化
率不变,故错误;B项,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提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环戊烯平衡
转化率增加,故正确;C项,增加环戊烯浓度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但环戊烯平
衡转化率降低,故错误;D项,增加碘浓度可以使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增加,故
正确。
(3)A项,观察不同温度下曲线的变化趋势,不难发现
T
2
时反应更快,则
T
2
>
T
1
,故
错误;B项,a点对应温度低于c点对应温度,但a点环戊二烯浓度大于c点环戊二
烯的浓度
,
故
v
(a)
与
v
(c)
大小无法确定
,
故错误
;C
项
,
v
(a,
正
)>
v
(a,
逆
),
v
(b,
正
)>
v
(b,
逆
),
又
v
(a,
正
)>
v
(b,
正
),
则
v
(a,
正
)
必然大于
v
(b,
逆
),
故正确
;D
项
,
由图像可知
b
点
环戊二烯的浓度为0.6 mol·L
-1
,环戊二烯转化的浓度=1.5 mol·L
-1
-0.6 mol·L
-1
=
0.9 mol·L
-1
,则生成的二聚体的浓度=0.9 mol·L
-1
×
=0.45 mol·L
-1
,故正确。
2.(2018课标Ⅰ,28,15分)采用N
2
O
5
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
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Devil用干燥的氯气通过干燥的硝酸银,得到N
2
O
5
。该反应的氧化产
物是一种气体,其分子式为
。
(2)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 ℃时N
2
O
5
(g)分解反
应:
2N
2
O
5
(g)
4NO
2
(g)+O
2
(g)
2N
2
O
4
(g)
其中NO
2
二聚为N
2
O
4
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体系的总压强
p
随时间
t
的变
化如下表所示[
t
=
∞
时,N
2
O
5
(g)完全分解]:
①已知:2N
2
O
5
(g)
2N
2
O
4
(g)+O
2
(g) Δ
H
1
=-4.4 kJ·mol
-1
2NO
2
(g)
N
2
O
4
(g) Δ
H
2
=-55.3 kJ·mol
-1
则反应N
2
O
5
(g)
2NO
2
(g)+
O
2
(g)的Δ
H
=
kJ·mol
-1
。
②研究表明,N
2
O
5
(g)分解的反应速率
v
=2
×
10
-3
×
(kPa·min
-1
)。
t
=62 min时,
测得体系中
=2.9 kPa,则此时的
=
kPa,
v
=
kPa·min
-1
。
t
/min
0
40
80
160
260
1 300
1 700
∞
p
/kPa
35.8
40.3
42.5
45.9
49.2
61.2
62.3
63.1
③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 ℃,则N
2
O
5
(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
p
∞
(35 ℃)
63.1 kPa(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
。
④25 ℃时N
2
O
4
(g)
2NO
2
(g)反应的平衡常数
K
p
=
kPa(
K
p
为以分压表
示的平衡常数,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对于反应2N
2
O
5
(g)
4NO
2
(g)+O
2
(g),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 N
2
O
5
NO
2
+NO
3
快速平衡
第二步 NO
2
+NO
3
NO+NO
2
+O
2
慢反应
第三步 NO+NO
3
2NO
2
快反应
其中可近似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v
(第一步的逆反应)>
v
(第二步反应)
B.反应的中间产物只有NO
3
C.第二步中NO
2
与NO
3
的碰撞仅部分有效
D.第三步反应活化能较高
答案
(1)O
2
(2)①53.1 ②30.0 6.0
×
10
-2
③大于 温度提高,体积不变,总压强提高;NO
2
二聚为放热反应,温度提高,平衡左移,体系物质的量增加,总压强提高 ④13.4
(3)AC
解析
(1)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氮元素化合价不变,Ag应以AgCl形式存在,则被
氧化的是氧元素,对应的氧化产物为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gNO
3
+2Cl
2
4AgCl+2N
2
O
5
+O
2
。
(2)①2N
2
O
5
(g)
2N
2
O
4
(g)+O
2
(g) Δ
H
1
=-4.4 kJ·mol
-1
a
2NO
2
(g)
N
2
O
4
(g) Δ
H
2
=-55.3 kJ·mol
-1
b
根据盖斯定律,由
-b可得:N
2
O
5
(g)
2NO
2
(g)+
O
2
(g) Δ
H
=53.1 kJ·mol
-1
。
②由2N
2
O
5
(g)~O
2
(g)可知,
=2.9 kPa时N
2
O
5
分压减小5.8 kPa,此时
=(35.8-
5.8)kPa=30.0 kPa。
v
=2
×
10
-3
×
(kPa·min
-1
)=2
×
10
-3
×
30(kPa·min
-1
)=6.0
×
10
-2
kPa·min
-1
。
④
t
=
∞
时,N
2
O
5
完全分解。
2N
2
O
5
2N
2
O
4
+O
2
2 2 1
35.8 kPa
=35.8 kPa
=17.9 kPa
设达平衡时,N
2
O
4
分压减小了
x
kPa。
N
2
O
4
2NO
2
开始分压(kPa) 35.8 0
变化分压(kPa)
x
2
x
平衡分压(kPa) 35.8-
x
2
x
(35.8-
x
)kPa+2
x
kPa+17.9 kPa=63.1 kPa,解得
x
=9.4,则平衡时
=26.4 kPa,
=18.8 kPa,
K
=
kPa
≈
13.4 kPa。
(3)第一步反应为快反应,其逆反应的速率也比第二步反应的速率快,A正确;
从反应方程式看,中间产物有NO
3
、NO,B错误;由于第二步反应是慢反应,说
明NO
2
与NO
3
的碰撞仅部分有效,C正确;第三步是快反应,故其活化能应较低,
D错误。
3.(2017课标Ⅱ,27,14分)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
备。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C
4
H
10
)脱氢制1-丁烯(C
4
H
8
)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
4
H
10
(g)
C
4
H
8
(g)+H
2
(g) Δ
H
1
已知:②C
4
H
10
(g)+
O
2
(g)
C
4
H
8
(g)+H
2
O(g) Δ
H
2
=-119 kJ·mol
-1
③H
2
(g)+
O
2
(g)
H
2
O(g) Δ
H
3
=-242 kJ·mol
-1
反应①的Δ
H
1
为
kJ·mol
-1
。图(a)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
压强的关系图,
x
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
高,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
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
进料气中
n
(氢气)/
n
(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其降低的原因是
。
(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
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590 ℃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答案
(1)123 小于 AD
(2)氢气是产物之一,随着
n
(氢气)/
n
(丁烷)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
(3)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丁烯高
温裂解生成短链烃类
解析
(1)结合已知信息运用盖斯定律,由②-③可得①,故Δ
H
1
=Δ
H
2
-Δ
H
3
=123
kJ·mol
-1
;由图(a)可知,温度一定时,压强由0.1 MPa变成
x
MPa,平衡转化率增大,
对反应①而言,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故
x
小于0.1;Δ
H
1
>0,
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可使反应①的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故
选择A、D。(2)H
2
是反应①的产物之一,若混合气体中H
2
比例过大,会抑制反
应正向进行,从而使丁烯产率降低。(3)590 ℃之前,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正
向进行,同时反应速率加快。反应速率加快,气流通过反应器时反应物的利用
率就会提高,丁烯的产率增大。590 ℃之后丁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链烃类化
合物增多,丁烯产率降低。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1)从分子碰撞角度分析
增大反应物浓度——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增大压强——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升高温度——提高分子能量,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
催化剂——降低活化能,分子能量不变,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
(2)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①恒温:增大压强→压缩体积→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②恒温恒容: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分压不变→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
变;
③恒容:充入反应物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④恒温恒压: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总压不变(分压变小)→浓度减小→反
应速率减小。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直接标准:同一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某组分的体积分数(或质
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变化→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间接标准:一般有热量、压强、密度、断裂和形成化学键、气体颜色、不
同物质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关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反应物和
产物的浓度比等。用间接标准判断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区别恒温恒容和恒温
恒压;②反应三看:物质状态、气体分子数、焓变符号;③根据不同物质的反
应速率判断
,
要利用同一反应方向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
之比进行合理转化
,
最终转化成同一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进行
对比;④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与气体物质的量成正
比。
3.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转化率。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2)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Q
c
代表浓度商,
K
代表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若
Q
c
=
K
,则达到平衡状态;若
Q
c
<
K
,则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若
Q
c
>
K
,则反应向
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判断温度变化。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减小,则温度升高,平衡常
数增大,则温度降低;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平衡常数增大,则温度升高,平衡常
数减小,则温度降低。
(4)计算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转化率。利用三段式法列出可逆反应的
“始、转、平”三个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代入相关数
据计算。
特别提醒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质是浓度
改变引起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考向一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019江西吉安五校联考)O
3
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
3
的浓度减少一半
所需的时间(
t
)如下表所示。
t
/min pH
T
/
℃
3.0
4.0
5.0
6.0
20
301
231
169
58
30
158
108
48
15
50
31
26
15
7
答案
C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pH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所以40 ℃、pH=3.0时,所需时间在31~158 min之间;10 ℃、pH=4.0时,所需时
间大于231 min;30 ℃、pH=7.0时,所需时间小于15 min,则分解速率依次增大
的顺序为②、①、③。
据表中的递变规律,推测O
3
分别在条件①40 ℃、pH=3.0,②10 ℃、pH=4.0,
③30 ℃、pH=7.0下,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
(
C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019河南许昌高级中学诊断)探究2KMnO
4
+5H
2
C
2
O
4
+3H
2
SO
4
K
2
SO
4
+
2MnSO
4
+10CO
2
↑+8H
2
O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
实验
编号
温度
(℃)
催化
剂用
量(g)
酸性KMnO
4
溶液
H
2
C
2
O
4
溶液
KMnO
4
溶液褪色平均
时间(min)
体积
(mL)
浓度
(mol ·L
-1
)
体积
(mL)
浓度
(mol ·L
-1
)
1
25
0.5
4
0.1
8
0.2
12.7
2
80
0.5
4
0.1
8
0.2
a
3
25
0.5
4
0.01
8
0.2
6.7
4
25
0
4
0.01
8
0.2
b
A.
a
<12.7,
b
>6.7
B.用KMnO
4
表示该反应速率,
v
(实验3)<
v
(实验1)
C.用H
2
C
2
O
4
表示该反应速率,
v
(实验1)约为7.87
×
10
-5
mol ·L
-1
·min
-1
D.可通过比较收集相同状态下相同体积CO
2
所消耗的时间来判断反应速率
快慢
答案
C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则
a
<12.7,
b
>6.7,
故A项正确;实验1和3对照发现,只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不同,且实验1
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大,则反应速率:
v
(实验3)<
v
(实验1),故B项正确;实
验1中,高锰酸钾的用量少,根据关系式2KMnO
4
~5H
2
C
2
O
4
可知,消耗的H
2
C
2
O
4
的
物质的量浓度为
×
=
mol·L
-1
,则用H
2
C
2
O
4
表示实验1的反
应速率时,
v
(H
2
C
2
O
4
)=
≈
6.56
×
10
-3
mol ·L
-1
·min
-1
,故C项错误;比较收集
相同状态下相同体积CO
2
所消耗的时间,可知反应速率大小,进而可判断反应
速率快慢,故D项正确。
3.(2019河南郑州质检)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
2
(g)
N
2
O
4
(g),当下列所给有关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
态的是
(
B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
考向二 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B 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减
小,压强减小,当压强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
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与反
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无关,B项符合题意;反应过程中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总
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当混合气体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为浓度商,当浓度商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不符合
题意。
4.(2019上海单科,19,2分)已知反应式:
m
X(g)+
n
Y(?)
p
Q(s)+2
m
Z(g),已知反
应已达平衡,此时
c
(X)=0.3 mol/L,其他条件不变,若容器缩小到原来的
,
c
(X)=
0.5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反应向逆方向移动 B.Y可能是固体或液体
C.系数
n
>
m
D.Z的体积分数减小
答案
C A项,依据题意知,平衡时
c
(X)=0.3 mol/L,其他条件不变,容器体积
缩小到原来的
,若平衡不移动,
c
(X)应变为原来的2倍,即
c
(X)=0.6 mol/L,但现
在
c
(X)=0.5 mol/L,说明
c
(X)减小,平衡正向移动,错误;B项,缩小体积,增大压
强,平衡正向移动,观察反应方程式知,Y为气体,错误;C项,增大压强,平衡正向
移动,且Q为固体,则
n
>
m
,正确;D项,平衡正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增大,错误。
5.(2019河南平顶山二调)处理、回收CO是环境科学家研究的热点课题。
(1)CO用于处理大气污染物N
2
O所发生的反应为N
2
O(g)+CO(g)
CO
2
(g)+
N
2
(g) Δ
H
。几种物质的相对能量如下:
①
ΔH
=
kJ·mol
-1
,改变下列“量”,一定会引起
ΔH
发生变化的是
(填代号)。
A.温度 B.反应物浓度
C.催化剂 D.化学计量数
物质
N
2
O(g)
CO(g)
CO
2
(g)
N
2
(g)
相对能量/kJ·mol
-1
475.5
283
0
393.5
②有人提出上述反应可以用“Fe
+
”作催化剂。其总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Fe
+
+N
2
O
FeO
+
+N
2
;第二步:
(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反应不影响总反应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由此推知,第二步反应速率
第一步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在实验室,采用I
2
O
5
测定空气中CO的含量。在密闭容器中充入足量的I
2
O
5
粉末和一定量的CO,发生反应:I
2
O
5
(s)+5CO(g)
5CO
2
(g)+I
2
(s)。测得CO的
转化率如图1所示。
①相对曲线a,曲线b仅改变一个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②在此温度下,该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
K
=
(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3)工业上,利用CO和H
2
合成CH
3
OH。在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g)
和
n
mol H
2
,在250 ℃发生反应:CO(g)+2H
2
(g)
CH
3
OH(g),测得混合气体中
CH
3
OH的体积分数(
φ
)与H
2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在
a
、
b
、
c
、
d
四
点中,CO的平衡转化率最大的点是
。
(4)有人提出,利用2CO(g)
2C(s)+O
2
(g)消除CO对环境的污染,你的评价是
(填“可行”或“不可行”)。
(5)CO—空气碱性燃料电池(用KOH作电解质),当恰好完全生成KHCO
3
时停
止放电。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
(1)①-365 D
②FeO
+
+CO
Fe
+
+CO
2
大于
(2)①加入催化剂(或增大压强) ②
(3)
d
(4)不可行
(5)CO-2e
-
+3OH
-
HC
+H
2
O
解析
(1)①
ΔH
=(393.5+0-283-475.5)kJ·mol
-1
=-365 kJ·mol
-1
。反应热与具体反
应的化学计量数有关,与温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浓度等无关。②第二
步反应中,中间产物(FeO
+
)氧化CO生成CO
2
,本身被还原成Fe
+
;第二步反应对
总反应速率没有影响,说明第一步是慢反应,控制总反应速率。(2)①曲线b和
曲线a的平衡状态相同,曲线b反应速率较快。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同
倍数增大,平衡不移动;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同的反应,加压可以增大
浓度,正、逆反应速率同倍数增大,平衡不移动。②设CO的起始浓度为
c
,平衡
时,
c
(CO)=(1-
x
)
c
,
c
(CO
2
)=
xc
,
K
=
=
。(3)图2中,
b
点代表平衡点,增大
H
2
的物质的量,C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4)该反应是焓增、熵减反应,任何温
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故不可行。(5)负极上CO发生氧化反应生成KHCO
3
。
考点二 有关化学平衡的图像
1.(2019课标Ⅰ,28节选)水煤气变换[CO(g)+H
2
O(g)
CO
2
(g)+H
2
(g)]是重要
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回答下
列问题:
(1)Shibata曾做过下列实验:①使纯H
2
缓慢地通过处于721 ℃下的过量氧化钴
CoO(s),氧化钴部分被还原为金属钴Co(s),平衡后气体中H
2
的物质的量分数
为0.025 0。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
分数为0.019 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o(s)的倾向是CO
H
2
(填“大
于”或“小于”)。
(2)721 ℃时,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
2
O(g)混合,采用适当的
催化剂进行反应,则平衡时体系中H
2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填标号)。
A.<0.25 B.0.25 C.0.25~0.50 D.0.50 E.>0.50
(4)Shoichi研究了467 ℃、489 ℃时水煤气变换中CO和H
2
分压随时间变化关
系(如下图所示),催化剂为氧化铁,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
和
p
CO
相等、
和
相等。
计算曲线a的反应在30~90 min内的平均速率
(a)=
kPa·min
-1
。467 ℃
时
和
p
CO
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
、
。489 ℃时
和
p
CO
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
、
。
答案
(1)大于
(2)C
(4)0.004 7 b c a d
解析
(1)相同温度下,分别用H
2
、CO还原CoO(s),平衡时H
2
的物质的量分数
(0.025 0)大于CO的物质的量分数(0.019 2),说明转化率:H
2
H
2
。
(2)利用“三段式”解答。721 ℃时,设气体反应物开始浓度均为1 mol·L
-1
,则
H
2
(g)+CoO(s)
Co(s)+H
2
O(g)
起始(mol·L
-1
) 1 0
转化(mol·L
-1
)
x
x
平衡(mol·L
-1
) 1-
x
x
则有
=0.025 0,解得
x
=0.975,故
K
1
=
=
=39;
CO(g)+CoO(s)
Co(s)+CO
2
(g)
起始(mol·L
-1
) 1 0
转化(mol·L
-1
)
y
y
平衡(mol·L
-1
) 1-
y
y
则有
=0.019 2,解得
y
=0.980 8,故
K
2
=
=
=
≈
51;
CO(g)+H
2
O(g)
CO
2
(g)+H
2
(g)
起始(mol·L
-1
) 1 1 0 0
转化(mol·L
-1
)
z
z
z
z
平衡(mol·L
-1
) 1-
z
1-
z
z
z
则有
K
3
=
=
=
,解得
z
=0.532 7。
H
2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0.266 4,故选C。
(4)
(a)=
≈
0.004 7 kPa·min
-1
;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结合图
像可知,虚线(a、d)表示489 ℃时气体分压变化曲线,实线(b、c)表示467 ℃时
气体分压变化曲线;当温度由467 ℃升至489 ℃时,平衡逆向移动,则
减小,
p
CO
增大,由图像可知,b→a气体分压减小,故曲线b表示467 ℃时
变化曲线,
曲线a表示489 ℃时
变化曲线;c→d气体分压增大,则曲线c表示467 ℃时
p
CO
变化曲线,曲线d表示489 ℃时
p
CO
变化曲线。
2.(2019课标Ⅲ,28节选)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氯气的需求量和氯
化氢的产出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
研究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
(1)Deacon发明的直接氧化法为:4HCl(g)+O
2
(g)
2Cl
2
(g)+2H
2
O(g)。下图为
刚性容器中,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分别等于1∶1、4∶1、7∶1时HCl平
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可知反应平衡常数
K
(300 ℃)
K
(400 ℃)(填“大于”或“小于”)。
设HCl初始浓度为
c
0
,根据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1∶1的数据计算
K
(400 ℃)=
(列出计算式)。按化学计量比进料可以保持反应物
高转化率,同时降低产物分离的能耗。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过低、过高的不利影响分别是
。
(3)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HCl的转化率的方法是
。(写出2种)
答案
(1)大于
O
2
和Cl
2
分离能耗较高、HCl转化率较低
(3)增加反应体系压强、及时除去产物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温度升高,HCl平衡转化率降低,即平衡逆向移动,则该
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
K
(300 ℃)>
K
(400 ℃);随着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逐渐增大,HCl平衡转化率逐渐降低,所以图中三条曲线由上到下
分别对应的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为1∶1、4∶1、7∶1,400 ℃、
c
(HCl)∶
c
(O
2
)=1∶1时,HCl的平衡转化率为84%。设HCl初始浓度为
c
0
(O
2
初始浓度也
为
c
0
),则平衡时HCl、O
2
、Cl
2
、H
2
O(g)的浓度分别为(1-0.84)
c
0
、(1-0.21)
c
0
、
0.42
c
0
、0.42
c
0
,则
K
(400 ℃)=
=
。
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过低,导致平衡时气体中混有大量O
2
,增大分离能
耗;进料浓度比
c
(HCl)∶
c
(O
2
)过高,会导致平衡时HCl转化率较低。
(3)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的方法有适当提高另一种反
应物的浓度、及时分离产物、改变体系压强等,而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
减小的反应,故应增大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
3.(2018课标Ⅲ,28节选)对于反应2SiHCl
3
(g)
SiH
2
Cl
2
(g)+SiCl
4
(g),采用大孔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 K和343 K时SiHCl
3
的转化率随时间变
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343 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α
=
%。平衡常数
K
343 K
=
(保留
2位小数)。
②在343 K下:要提高SiHCl
3
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要缩
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
v
a
v
b
(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反应速率
v
=
v
正
-
v
逆
=
k
正
-
k
逆
,
k
正
、
k
逆
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
率常数,
x
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的
=
(保留1位小数)。
答案
①22 0.02
②及时移去产物 改进催化剂 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
③大于 1.3
解析
①反应2SiHCl
3
(g)
SiH
2
Cl
2
(g)+SiCl
4
(g) Δ
H
1
=48 kJ·mol
-1
,由于Δ
H
1
>
0,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SiHCl
3
的转化率增大,故曲线a表示343 K,观察
图像知,343 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22%;设起始时SiHCl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列出“三段式”:
2SiHCl
3
(g)
SiH
2
Cl
2
(g)+SiCl
4
(g)
起始
c
0 0
变化 0.22
c
0.11
c
0.11
c
平衡 0.78
c
0.11
c
0.11
c
故
K
343 K
=
=
≈
0.02。
②已知2SiHCl
3
(g)
SiH
2
Cl
2
(g)+SiCl
4
(g) Δ
H
1
=48 kJ· mol
-1
,该反应的正反应
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吸热反应,故要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SiHCl
3
转化率可
采取的措施是及时移去产物;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提
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和改进催化剂等。
③a、b处SiHCl
3
的转化率相等,但a处温度比b处高,故
v
a
大于
v
b
;依据题意知
v
正
=
k
正
,
v
逆
=
k
逆
,由平衡时
v
正
=
v
逆
知,
=
=0.02,对于a处,列出
“三段式”计算知,
=0.8,
=0.1,
=0.1,故a处
=
=
≈
1.3。
1.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模板
第Ⅰ步:定特点。观察可逆反应的特点,如各物质的状态(有无固体、液体)、
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的变化等。
第Ⅱ步:看图像。
①看“面”:弄清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如横坐标可代表时间、温度、压强等,纵坐标可代表浓度、含量、物质的量、转化率等,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和刻度。
②看“线”:看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如曲线(或直线)升高、降低、渐变、突
变等。
③看“点”:看清起点,分清反应物、生成物;判断拐点,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
达到平衡,表示曲线对应的温度较高,压强较大;观察终点,如在浓度—时间图
像上,一定要看清终点时反应物净减量、产物净增量,并结合有关反应原理进
行推理判断。
④看“辅助线”:通过辅助线,比较浓度、含量、物质的量、转化率等变化大
小,可以判断温度高低、压强大小、反应放热或吸热及气体反应前后化学计
量数大小等。
⑤看“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压强变化等。
第Ⅲ步:想规律。如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反应速率与平衡关系以及平衡移
动原理等。
第Ⅳ步:作判断。利用原理并结合图像,分析图像中所反映的反应速率变化或
化学平衡变化,作出合理判断。
2.平衡图像题的答题方法
①三步分析法: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
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②四要素分析法:看曲线的起点、变化趋势、拐点、终点。
③先拐先平法:先出现拐点,先达到平衡。
④定一议二法: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作出对应辅助线,再
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1.(2019陕西咸阳一模)已知可逆反应X(g)+2Y(g)
Z(g) Δ
H
<0,一定温度
下,在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Y和一定量的X后,X的浓度随时间的
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B
)
A.达到平衡时,X、Y、Z物质的量之比为1∶2∶1
B.a点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C.反应达平衡时,降低温度可以实现c到d的转化
D.该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X的平衡转化率为25%
答案
B 分析图像和题给信息可知,起始加入X的物质的量为1 mol·L
-1
×
2 L
=2 mol,起始加入2 mol X、4 mol Y,达到平衡时X的浓度为0.25 mol·L
-1
,物质
的量为0.25 mol·L
-1
×
2 L=0.5 mol,消耗X的物质的量为1.5 mol,结合化学方程
式计算得到消耗Y的物质的量为3 mol,生成Z的物质的量为1.5 mol,则达到平
衡时,X、Y、Z物质的量之比为0.5 mol∶1 mol∶1.5 mol=1∶2∶3,故A错误;
由图像可知,a点尚未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B正
确;该反应的Δ
H
<0,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X的浓度减小,不能
实现c到d的转化,故C错误;X的平衡转化率为
×
100%=75%,故D错误。
2.(2019山西太原期末)现有下列三个图像:
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像的是
(
B
)
A.N
2
(g)+3H
2
(g)
2NH
3
(g) Δ
H
<0
B.2SO
3
(g)
2SO
2
(g)+O
2
(g) Δ
H
>0
C.2HI(g)
H
2
(g)+I
2
(g) Δ
H
>0
D.4NH
3
(g)+5O
2
(g)
4NO(g)+6H
2
O(g) Δ
H
<0
答案
B 题中第一个图像表示温度升高,生成物含量增多,平衡正向移动,则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
H
>0;由第二个图像可得,压强增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
大,对于全部是气体的反应,说明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同时升
高温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说明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是吸热反应;由
第三个图像可得,增大压强,
v
逆
>
v
正
,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
反应。综上所述,B项符合题意。
3.(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Fe
3
O
4
,最终循环分解水
制H
2
,其中一步重要反应为:2Fe
3
O
4
(s)
6FeO(s)+O
2
(g) Δ
H
=
a
kJ·mol
-1
。
在一定压强下,Fe
3
O
4
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
)
A.
a
>0
B.压强:
p
1
>
p
2
C.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将体系中的O
2
分离出去,能提高Fe
3
O
4
的转化率
答案
B 根据图像分析,压强一定,温度升高,Fe
3
O
4
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正
反应为吸热反应,Δ
H
>0,即
a
>0,A项正确;温度一定时,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Fe
3
O
4
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
p
1
<
p
2
,B项错误;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的平
衡常数增大,C项正确;将体系中的O
2
分离出去,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Fe
3
O
4
的
转化率,D项正确。
热点题型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命题特点】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是高考的难点和重点,纵观近几年课标卷命题点,主要考
查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
及影响因素、平衡图像分析、利用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和转化率,有时涉及
电化学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知识储备】
1.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1)计算步骤
(2)计算方法
2.明确三段式计算模板
如
m
A(g)+
n
B(g)
p
C(g)+
q
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a
mol·L
-1
、
b
mol·L
-1
,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x
mol·L
-1
。
m
A(g)+
n
B(g)
p
C(g)+
q
D(g)
起始(mol·L
-1
)
a
b
0 0
变化(mol·L
-1
)
mx
nx
px
qx
平衡(mol·L
-1
)
a
-
mx
b
-
nx
px
qx
K
=
3.掌握三个百分数的计算
(1)转化率=
×
100%=
×
100%
(2)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说,转化
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
产率=
×
100%
(3)平衡混合物某组分的百分含量=
×
100%
典例
(2018
课标
Ⅱ,27,14
分
)CH
4
-CO
2
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
(CO
和
H
2
),
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
(1)CH
4
-CO
2
催化重整反应为:CH
4
(g)+CO
2
(g)
2CO(g)+2H
2
(g)。
已知:C(s)+2H
2
(g)
CH
4
(g) Δ
H
=-75 kJ·mol
-1
C(s)+O
2
(g)
CO
2
(g) Δ
H
=-394 kJ·mol
-1
C(s)+
O
2
(g)
CO(g) Δ
H
=-111 kJ·mol
-1
该催化重整反应的Δ
H
=
kJ·mol
-1
。有利于提高CH
4
平衡转化率的条
件是
(填标号)。
A.高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低温低压
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 L的容器中加入2 mol CH
4
、1 mol CO
2
以及催化剂进行
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CO
2
的转化率是50%,其平衡常数为
mol
2
·L
-2
。
(2)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
减少。相关数据如下表:
积碳反应
CH
4
(g)
C(s)+2H
2
(g)
消碳反应
CO
2
(g)+C(s)
2CO(g)
Δ
H
/(kJ·mol
-1
)
75
172
活化能/
(kJ·mol
-1
)
催化剂X
33
91
催化剂Y
43
72
①由上表判断,催化剂X
Y(填“优于”或“劣于”),理由是
。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
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
图所示。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
K
)和速率
(
v
)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K
积
、
K
消
均增加
B.
v
积
减小、
v
消
增加
C.
K
积
减小、
K
消
增加
D.
v
消
增加的倍数比
v
积
增加的倍数大
②在一定温度下,测得某催化剂上沉积碳的生成速率方程为
v
=
k
·
p
(CH
4
)·[
p
(CO
2
)]
-0.5
(
k
为速率常数)。在
p
(CH
4
)一定时,不同
p
(CO
2
)下积碳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所示,则
p
a
(CO
2
)、
p
b
(CO
2
)、
p
c
(CO
2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答案
(1)247 A
(2)①劣于 相对于催化剂X,催化剂Y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大,积碳反应的速率
小;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小,消碳反应速率大 AD
②
p
c
(CO
2
)、
p
b
(CO
2
)、
p
a
(CO
2
)
解析
(1)C(s)+2H
2
(g)
CH
4
(g) Δ
H
=-75 kJ·mol
-1
①
C(s)+O
2
(g)
CO
2
(g) Δ
H
=-394 kJ·mol
-1
②
C(s)+
O
2
(g)
CO(g) Δ
H
=-111 kJ·mol
-1
③
运用盖斯定律,③
×
2-①-②可得CH
4
(g)+CO
2
(g)
2CO(g)+2H
2
(g) Δ
H
=[(-111
×
2)-(-75)-(-394)] kJ·mol
-1
=247 kJ·mol
-1
。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故
升温、减压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CH
4
的平衡转化率,A正确。列三段式:
CH
4
(g) + CO
2
(g)
2CO(g)+2H
2
(g)
始 2 mol 1 mol 0 mol 0 mol
转
0.5 mol 0.5 mol 1 mol 1 mol
平 1.5 mol 0.5 mol 1 mol 1 mol
K
=
=
=
mol
2
·L
-2
。
(2)①积碳反应与消碳反应均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时,
K
积
、
K
消
均增加;由图像
可知600 ℃以后积碳量减小,说明升高温度,
v
消
增加的倍数比
v
积
增加的倍数大,
故A、D正确。
②由图像可知,时间相同时积碳量a>b>c,说明积碳速率a>b>c,由
v
=
k
·
p
(CH
4
)·
[
p
(CO
2
)]
-0.5
可知,
p
(CH
4
)一定时,积碳速率与
p
(CO
2
)成反比,故
p
a
(CO
2
)<
p
b
(CO
2
)<
p
c
(CO
2
)。
1.(2019北京理综,27节选)(1)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
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
2
和CO
2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
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
②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ⅰ.CH
4
(g)+H
2
O(g)
CO(g)+3H
2
(g) Δ
H
1
ⅱ.CO(g)+H
2
O(g)
CO
2
(g)+H
2
(g) Δ
H
2
ⅲ.CH
4
(g)
C(s)+2H
2
(g) Δ
H
3
……
ⅲ为积炭反应,利用Δ
H
1
和Δ
H
2
计算Δ
H
3
时,还需要利用
反应的Δ
H
。
③反应物投料比采用
n
(H
2
O)∶
n
(CH
4
)=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目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促进CH
4
转化
b.促进CO转化为CO
2
c.减少积炭生成
④用CaO可以去除CO
2
。H
2
体积分数和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
t
1
时开始,H
2
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单位时间CaO消耗率
(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此时CaO消耗率约为35%,但已失效,结合化学方程式
解释原因:
。
答案
(1)①CH
4
+2H
2
O
4H
2
+CO
2
②C(s)+2H
2
O(g)
CO
2
(g)+2H
2
(g)或C(s)+CO
2
(g)
2CO(g)
③abc
④降低 CaO+CO
2
CaCO
3
,CaCO
3
覆盖在CaO表面,减少了CO
2
与CaO的接
触面积
解析
②反应ⅲ中有固体碳生成,而ⅰ、ⅱ中都没有碳参与反应,所以必须有
一个有碳参与的反应的Δ
H
才能计算Δ
H
3
。
2.(2019福建龙岩一模)氮氧化物是环境污染物,研究氮氧化物转化有重要的
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
(1)催化转化器可使汽车尾气反应而转化:
2NO(g)+2CO(g)
N
2
(g)+2CO
2
(g) Δ
H
已知:N
2
(g)+O
2
(g)
2NO(g) Δ
H
1
=
a
kJ·mol
-1
2C(s)+O
2
(g)
2CO(g) Δ
H
2
=
b
kJ·mol
-1
C(s)+O
2
(g)
CO
2
(g) Δ
H
3
=
c
kJ·mol
-1
Δ
H
=
kJ·mol
-1
(用含
a
、
b
、
c
的代数式表示)。
(2)
T
℃时,将等物质的量的NO和CO充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尾气转
化反应,容器中NO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①
T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K
=
。
②下列事实无法判断汽车尾气转化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NO消耗速率等于N
2
消耗速率的2倍
B.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C.体系中NO的转化率和CO的转化率相等
D.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③已知汽车尾气转化反应的Δ
H
<0。10 min后,改变下列示意图2中横坐标对
应的反应条件,纵坐标对应的量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填序号)。
图2
(3)碘蒸气存在能大幅度提高N
2
O的分解速率,反应历程为:
第一步:I
2
(g)
2I(g)(快反应)
第二步:I(g)+N
2
O(g)
N
2
(g)+IO(g)(慢反应)
第三步:IO(g)+N
2
O(g)
N
2
(g)+O
2
(g)+I(g)(快反应)
实验表明,含碘时N
2
O分解速率
v
=
k
·
c
(N
2
O)·[
c
(I
2
)]
0.5
(
k
为速率常数)。下列表述
正确的是
(填标号)。
A.N
2
O分解反应中,
k
值与是否含碘蒸气无关
B.第二步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
C.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三步小
D.IO为反应的中间产物
答案
(1)2
c
-
a
-
b
(2)①2.5 ②CD ③bc (3)BD
解析
(1)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③
×
2-②-①
得2NO(g)+2CO(g)
N
2
(g)+2CO
2
(g) Δ
H
=(2
c
-
a
-
b
) kJ·mol
-1
。(2)①由题图1
可知NO和CO起始物质的量均为0.8 mol,10 min 达到平衡状态时NO的物质
的量为0.4 mol。
2NO(g)+2CO(g)
N
2
(g)+2CO
2
(g)
起始量(mol·L
-1
) 0.4 0.4 0 0
变化量(mol·L
-1
) 0.2 0.2 0.1 0.2
平衡量(mol·L
-1
) 0.2 0.2 0.1 0.2
K
=
=2.5。②A项,NO消耗速率等于N
2
消耗速率的2倍,说明正、逆反
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气体物质的量
不断变化,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项,体系中NO的转化率和CO的转化率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项,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和体积不变,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
平衡状态。③Δ
H
<0,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
平衡常数不变,故a错误;增加NO的量,NO的转化率降低,故b正确;改变CO的量,
Δ
H
不变,故c正确;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的转化率降低,故d错误。(3)N
2
O
分解反应中,
k
值与是否含碘蒸气有关,故A错误;第二步为慢反应,在整个反应
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故B正确;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三步大,故C错误;IO为反应
的中间产物,故D正确。
3.(2019广东佛山一模)石油化工生产中,利用裂解反应可以获得重要化工原
料乙烯、丙烯。一定条件下,正丁烷裂解的主反应如下:
反应Ⅰ:C
4
H
10
(g)
CH
4
(g)+CH
3
CH
CH
2
(g) Δ
H
1
反应Ⅱ:C
4
H
10
(g)
C
2
H
6
(g)+CH
2
CH
2
(g) Δ
H
2
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乙烷和乙烯的燃烧热分别为
Q
1
kJ·mol
-1
、
Q
2
kJ·mol
-1
、
Q
3
kJ·mol
-1
,
反应Ⅱ的Δ
H
2
=
。
(2)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正丁烷,反应时间(
t
)与容器内
气体总压强(
p
)的数据如下:
时间
t
/min
0
a
2
a
3
a
4
a
p
/MPa
5
7.2
8.4
8.8
8.8
①该温度下,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
α
=
;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
分压的变化表示,即
v
=Δ
p
/Δ
t
,前2
a
min内正丁烷的平均反应速率
v
(正丁烷)
=
MPa·min
-1
。
②若平衡时甲烷、乙烯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
,则该温度下反应Ⅰ的压力
平衡常数
K
p
=
MPa(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
×
物质
的量分数,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若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
,
平衡后反应容器的体积
8.8 L
(
填“
>”“<”
或“
=”)
。
④实际生产中发现高于
640 K
后
,
乙烯和丙烯的产率随温度升高增加幅度减
小,可能的原因是
(任写1条)。
(3)一种丁烷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A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
(1)(
Q
2
+
Q
3
-
Q
1
) kJ·mol
-1
(2)①76%
②2.13 ③> ④催化剂活性降低(或副产物增多等,答案合
理即可)
(3)①还原 ②C
4
H
10
+13O
2-
-26e
-
4CO
2
+5H
2
O
解析
(1)正丁烷、乙烷和乙烯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
4
H
10
(g)+
O
2
(g)
4CO
2
(g)+5H
2
O(l) Δ
H
=-
Q
1
kJ·mol
-1
,②C
2
H
6
(g)+
O
2
(g)
2CO
2
(g)+
3H
2
O(l) Δ
H
=-
Q
2
kJ·mol
-1
,③CH
2
CH
2
(g)+3O
2
(g)
2CO
2
(g)+2H
2
O(l)
Δ
H
=
-
Q
3
kJ·mol
-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得到反应Ⅱ的Δ
H
2
=-
Q
1
kJ·mol
-1
-(-
Q
2
kJ·
mol
-1
)-(-
Q
3
kJ·mol
-1
)=(
Q
2
+
Q
3
-
Q
1
) kJ·mol
-1
。
(2)①恒温、恒容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所以设起始
n
(C
4
H
10
)=
5 mol,则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8.8 mol,反应Ⅰ、反应Ⅱ均为完全
反应1 mol正丁烷,同时生成2 mol混合气体的反应,所以混合气体的Δ
n
=Δ
n
(正
丁烷),而Δ
n
=8.8 mol-5 mol=3.8 mol,所以正丁烷的变化量Δ
n
(正丁烷)=3.8 mol,
故正丁烷的平衡转化率
α
=
×
100%=76%;同理设2
a
min时刻混合气体的
总物质的量为8.4 mol,Δ
n
(正丁烷)=8.4 mol-5 mol=3.4 mol,
p
(正丁烷)=
×
8.4 MPa=1.6 MPa,Δ
p
=5 MPa-1.6 MPa=3.4 MPa,前2
a
min内正丁
烷的平均反应速率
v
(正丁烷)
=
=
=
MPa·min
-1
。②据反应Ⅰ、反应Ⅱ
的特点可知,甲烷和丙烯的体积分数相等,均为
,乙烯和乙烷的体积分数相
等,均为
,计算出正丁烷的体积分数为
,则
p
(C
4
H
10
)=
×
8.8 MPa=1.2 MPa,
p
(CH
4
)=
p
(CH
3
CH
CH
2
)=
×
8.8 MPa=1.6 MPa,所以反应Ⅰ的压力平衡常数
K
p
=
=
≈
2.13 MPa。③反应Ⅰ、反
应Ⅱ的正反应均为体积增大的反应,随着反应进行,容器内压强增大,所以恒
温、恒压体系相当在恒温、恒容基础上增大容器体积,反应正向进行,气体的
体积增大。④催化剂活性受温度影响,有机化学反应中副反应较多,随着温度
升高,乙烯和丙烯产率会降低。
(3)①丁烷燃料电池的A电极为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电极为负极,
C
4
H
10
失去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到电极反应式为C
4
H
10
+13O
2-
-
26e
-
4CO
2
+5H
2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