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卷·2018届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高二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高二(上)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存在的静电引力 B.只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 3.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 ②乙醇和丁醇 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 蒸馏 萃取 B.萃取 蒸馏 分液 C.分液 萃取 蒸馏 D.蒸馏 萃取 分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是很容易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在稀溶液中,1 mol酸与1mol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所释放的热量叫中和热 D.一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5.在恒温恒容容器中进行反应A(g)⇌2B(g)+C(g),若A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时间可能是( ) A.18s B.12s C.30s D.10s 6.由乙烯推测丙烯(CH2=CHCH3)的结构或性质不正确的是( ) A.能使溴水褪色 B.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加成只得到一种产物 C.最多有7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7.我国的纳米基础研究能力已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例如曾作为我国两年前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就是合成一种一维纳米的材料,化学式为RN.已知该化合物里与氮结合的Rn+核外有28个电子,则R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 A.第三周期ⅤA族 B.第四周期ⅢA族 C.第五周期ⅢA族 D.第四周期ⅤA族 8.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16项应为( ) 1 2 3 4 5 6 … C2H4 C2H6 C2H6O C3H6 C3H8 C3H8O … A.C6H14 B.C7H14 C.C7H16 D.C7H16O 9.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已知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 所在的一组是( ) A.Be、Na、Al B.B、Mg、Si C.O、P、Cl D.C、Al、P 10.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某一个可逆反应,由A与B反应生成产物C,反应速率的关系:v(B)=3v(A),3v(C)=2v(B),v(C)=2v(A).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A.A+3B⇌2C B.2A+2B⇌3C C.3A+B⇌C D.A+B⇌C 11.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 A.CsF B.NaF C.LiI D.KCl 12.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构成如图的装置,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X棒变粗,Y棒变细,则X、Y、Z可能是下列中的( ) 编号 X Y Z A Zn Cu 稀硫酸 B Cu Zn 稀硫酸 C Cu Ag 硫酸铜溶液 D Ag Zn 硝酸银溶液 A.A B.B C.C D.D 13.下列反应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 A.NaOH+HCl═NaCl+H2O B.2CH3OH+3O2→2CO2+4H2O C.Zn+2HCl═ZnCl2+H2↑ D.4Al+3O2+6H2O═4Al(OH)3 1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催化条件下通入H2 B.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C.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D.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互为同系物的物质通式相同 ②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一定是同系物 ③若两种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必定是同系物 ④互为同系物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16.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密闭容器内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2=b+1=c﹣3=d﹣1 B.原子半径:r(A)>r(B)>r(D)>r(C) C.原子序数:a>b>c>d D.离子半径:r(C3﹣)>r(D﹣)>r(B+)>r(A2+) 18.乙醇分子中各化学键如图所示,对乙醇在各种反应中应断裂的键说明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作用时,键①断裂 B.燃烧是全部化学键都断裂 C.在铜催化下和氧气反应时,键①和③断裂 D.和乙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②断裂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R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电子式为 ,Q的1:1型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是 型分子(立体构型).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 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氧化物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 . 20.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3)此反应在该条件下达到限度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为 (4)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同时生成bmol M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F.N的转化率达到最大,且保持不变. 21.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如图,图1是乙烯等为原料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结构简式为 . (2)乙烯与水反应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 . (3)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反应类型为 . (4)实验室可用图2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①在试管a中加好相关试剂后,还需要加入2﹣3块的碎瓷片,其作用是 . ②试管b中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生成的乙酸乙酯在该溶液的 (填“上”或“下”)层,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该产品所需的主要仪器是 .试管b中的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方而不伸入到液面以下,其原因是 . 22.为了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1是 ,作用是 ; (2)试剂2是 ,作用是 ,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 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能否实现实验目的 ,若不能,其原因是 . (3)如何检验第①步实验已基本完成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高二(上)开学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 B、单质硅可以制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是有机非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解答】解: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故A错误; B、单质硅可以制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 C、淀粉、纤维素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 D、合成纤维是有机非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存在的静电引力 B.只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 【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分析】A.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存在的作用力; B.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D.第IA族元素和第VII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也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解答】解:A.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存在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包含吸引力和排斥力,故A错误; B.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但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中都只含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所以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第IA族元素和第VII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也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如NaCl中含有离子键、HCl中含有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C. 3.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 ②乙醇和丁醇 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 蒸馏 萃取 B.萃取 蒸馏 分液 C.分液 萃取 蒸馏 D.蒸馏 萃取 分液 【考点】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 【分析】根据题中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从溶解性、沸点的角度选择分离方法. 【解答】解: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②乙醇和丁醇互溶,但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③溴与溴化钠溶液,可加入苯或四氯化碳,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故选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是很容易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在稀溶液中,1 mol酸与1mol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所释放的热量叫中和热 D.一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A.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 B.很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C.根据中和热的定义判断; D.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 【解答】解:A.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但在常温下不能进行,故A错误;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很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进行,铝热反应等,故B错误; C.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1mol酸、碱反应不一定生成1mol水,故C错误; D.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D. 5.在恒温恒容容器中进行反应A(g)⇌2B(g)+C(g),若A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时间可能是( ) A.18s B.12s C.30s D.10s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在反应A(g)⇌2B(g)+C(g)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以此判断. 【解答】解: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A(g)⇌2B(g)+C(g),若反应物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 此时:v==0.002mol/(L•s), 如反应速率不变,则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要反应的时间是t===18s,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所以需要的时间大于18s, 故选C. 6.由乙烯推测丙烯(CH2=CHCH3)的结构或性质不正确的是( ) A.能使溴水褪色 B.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加成只得到一种产物 C.最多有7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考点】烯烃. 【分析】A、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具有烯烃的性质. B、根据加成时氯原子连接的碳原子位置判断. C、根据乙烯的平面结构以及甲烷的四面体结构进行判断,注意碳碳单键可以旋转. D、丙烯与乙烯的最简式相同,含碳量相同. 【解答】解:A、丙烯分子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故A正确; B、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有和两种,故B错误; C、CH2=CHCH3中存在甲基,甲基碳原子处于乙烯中氢原子位置,处于碳碳双键形成的平面内,旋转甲基会有1个H原子处于碳碳双键形成的平面内,故最多有7个原子在同一平面(3个C原子、甲基中1个H原子、双键中3个H原子),故C正确; D、乙烯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丙烯与乙烯的最简式相同,含碳量相同,故丙烯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故D正确. 故选:B. 7.我国的纳米基础研究能力已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例如曾作为我国两年前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就是合成一种一维纳米的材料,化学式为RN.已知该化合物里与氮结合的Rn+核外有28个电子,则R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 A.第三周期ⅤA族 B.第四周期ⅢA族 C.第五周期ⅢA族 D.第四周期ⅤA族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分析】纳米的材料的化学式为RN,该化合物里与氮结合的Rn+核外有28个电子,N元素为﹣3价,R元素为+3价,则Rn+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Rn+核外有28个电子,则R原子的质子数=28+3=31,书写其核外电子排布式,确定在周期表中的物质. 【解答】解:纳米的材料的化学式为RN,该化合物里与氮结合的Rn+核外有28个电子,N元素为﹣3价,R元素为+3价,则Rn+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Rn+核外有28个电子,则R原子的质子数=28+3=31,其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1,处于第四周期第ⅢA族,故选B. 8.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16项应为( ) 1 2 3 4 5 6 … C2H4 C2H6 C2H6O C3H6 C3H8 C3H8O … A.C6H14 B.C7H14 C.C7H16 D.C7H16O 【考点】有关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分析】由表格中的规律可知,每3个为一组,组内分别为烯烃、烷烃、饱和一元醇, =5…1,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表格中的规律可知,每3个为一组,组内分别为烯烃、烷烃、饱和一元醇, =5…1,可知第16项应为第5组的第1个,含C原子为2+5=7的烷烃为C7H14, 故选B. 9.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已知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 所在的一组是( ) A.Be、Na、Al B.B、Mg、Si C.O、P、Cl D.C、Al、P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由图可知应为第二、第三周期元素,令A的原子序数为x,用x表示出B、C的原子序数,根据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列方程求x,判断A、B、C元素. 【解答】解:令A的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为x+8﹣1,C的原子序数为x+8+1. 所以(x+8﹣1)+(x+8+1)=4x,解得x=8, 所以A为O元素,B为P元素,C为Cl元素. 故选:C. 10.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某一个可逆反应,由A与B反应生成产物C,反应速率的关系:v(B)=3v(A),3v(C)=2v(B),v(C)=2v(A).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A.A+3B⇌2C B.2A+2B⇌3C C.3A+B⇌C D.A+B⇌C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v(B)=3v(A),3v(C)=2v(B),v(C)=2v(A),则v(A):v(B):v(C)=1:3:2,可知反应为A+3B⇌2C, 故选A. 11.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 A.CsF B.NaF C.LiI D.KCl 【考点】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分析】题目中阳离子都为碱金属元素的金属阳离子,阴离子都为卤素阴离子,根据同主族离子半径变化规律解答. 【解答】解:阳离子都为碱金属元素的金属阳离子,元素的核电核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阴离子都为卤素阴离子,元素的核电核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则金属离子半径最小的是Li+离子,非金属离子比较最大的是I﹣离子,所以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LiI. 故选C. 12.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构成如图的装置,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X棒变粗,Y棒变细,则X、Y、Z可能是下列中的( ) 编号 X Y Z A Zn Cu 稀硫酸 B Cu Zn 稀硫酸 C Cu Ag 硫酸铜溶液 D Ag Zn 硝酸银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装置形成原电池,X棒变粗,Y棒变细,则X作正极、Y作负极,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X、Y两根金属棒插入Z溶液中,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装置形成原电池,X棒变粗,Y棒变细,则X作正极、Y作负极, A.该装置中,X锌电极易失电子作负极、Y作正极,与实际不符合,故A错误; B.该装置中,X电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属于电极质量不变,故B错误; C.该装置中,X电极易失电子作负极,与实际不符合,故C错误; D.该装置中,Y易失电子作负极、X作正极,X电极上银离子得电子生成银,则符合实际,故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反应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 A.NaOH+HCl═NaCl+H2O B.2CH3OH+3O2→2CO2+4H2O C.Zn+2HCl═ZnCl2+H2↑ D.4Al+3O2+6H2O═4Al(OH)3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设计原电池必须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且该反应必须是放热反应.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正确; B、甲醇的燃烧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该反应放热,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B错误; C、锌和盐酸的反应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该反应放热,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错误; D、铝和氧气的反应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该反应放热,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D错误. 故选A. 1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催化条件下通入H2 B.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C.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D.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A.乙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乙烷中易引入新杂质氢气; B.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 C.二者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D.乙酸与CaO反应后,增大与乙醇的沸点差异. 【解答】解:A.乙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乙烷中易引入新杂质氢气,则不能除杂,应选溴水、洗气,故A错误; B.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则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可除杂,故B正确; C.二者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故C错误; D.乙酸与CaO反应后,增大与乙醇的沸点差异,则加足量生石灰、蒸馏可除杂,故D正确; 故选BD.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互为同系物的物质通式相同 ②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一定是同系物 ③若两种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必定是同系物 ④互为同系物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考点】芳香烃、烃基和同系物. 【分析】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互为同系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互为同系物,即互为同系物的物质的结构一定相似,即一定属于同一类物质,且分子式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①互为同系物的物质必须属于同一类物质,则通式一定相同,故正确; ②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不一定是同系物,还必须有“结构相似”这个前提,故错误; ③若两种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则只能说明这两种烃的最简式相同,不能说明其结构相似,不不能说明为同系物,故错误; ④互为同系物的两种有机物属于同一类物质,故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分子式不同,故物理性质有差异,故正确. 故选B. 16.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密闭容器内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及根据反应2A(g)+B(g)⇌2C(g),并利用三段式法计算,据此解答. 【解答】解:利用三段式法计算: 起始A的浓度为=2mol/L,B的浓度为 =1mol/L 2A(g)+B(g)⇌2C(g), 起始:2mol/L 1mol/L 0 变化:0.6mol/L 0.3mol/L 0.6mol/L 2s时:1.4mol/L 0.7mol/L 0.6mol/L 2s内,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A)==0.3mol•L﹣1•s﹣1; 2s内,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B)==0.15mol•L﹣1•s﹣1; 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α=×100%=30%; 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显然①④正确, 故选:B. 17.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2=b+1=c﹣3=d﹣1 B.原子半径:r(A)>r(B)>r(D)>r(C) C.原子序数:a>b>c>d D.离子半径:r(C3﹣)>r(D﹣)>r(B+)>r(A2+)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分析】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有:a﹣2=b﹣1=c+3=d+1,且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原子序数:a>b>d>c,结合元素周期律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解答】解: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有:a﹣2=b﹣1=c+3=d+1,且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原子序数:a>b>d>c. A、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有:a﹣2=b﹣1=c+3=d+1,故A错误; B、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并且原子序数:a>b>d>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有原子半径:B>A>C>D,故B错误; C、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有:a﹣2=b﹣1=c+3=d+1,所以原子序数:a>b>d>c,故C错误; D、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a>b>d>c,所以离子半径:r(C3﹣)>r(D﹣)>r(B+)>r(A2+),故D正确. 故选:D. 18.乙醇分子中各化学键如图所示,对乙醇在各种反应中应断裂的键说明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作用时,键①断裂 B.燃烧是全部化学键都断裂 C.在铜催化下和氧气反应时,键①和③断裂 D.和乙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②断裂 【考点】乙醇的化学性质;探究化学反应机理. 【分析】根据乙醇的性质,结合反应物与产物的结构判断.有机反应重在掌握反应的机理即清楚断键与成键位置. A、根据乙醇与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断开的羟基上的氢氧键; B、燃烧是有机物最剧烈的反应了,所以键都要断裂; C、根据乙醇在铜催化下与O2反应生成乙醛和水,断开的是羟基上的氢氧键和与羟基所连的碳的氢; D、乙醇与酸发生酯化反应,断开的羟基上的氢氧键. 【解答】解:A、乙醇与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故乙醇断键的位置为:①,故A正确; B、燃烧是有机物最剧烈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有的化学键都要断裂,故B正确; C、乙醇在Ag催化下与O2反应生成乙醛和水:2CH3CH2OH+O22CH3CHO+2H2O,故乙醇断键的位置为①和③,故C正确; D、乙醇和CH3COOH共热时,生成乙酸乙酯,可以18O标记,研究反应机理,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H2CH3+H2O,故乙醇断键的位置为:①,故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R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电子式为 ,Q的1:1型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是 直线 型分子(立体构型).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 弱于 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2H2SO4(浓)3SO2+2H2O . (4)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氧化物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 NaNO2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由短周期元素Q、R、T、W所处的位置,可确定T、W为第三周期的元素,Q、R为第二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则T为Al元素,故Q为C元素,R为N元素,W为S元素. (1)T的为Al,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8、3;R的最简单氢化物为氨气;Q的1:1型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为CH≡CH; (2)硫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可比较非金属性; (3)W为S,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为浓硫酸,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4)R为N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则甲为NO,根据电子转移守恒计算氧化产物中N元素化合价,进而确定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短周期元素Q、R、T、W所处的位置,可确定T、W为第三周期的元素,Q、R为第二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则T为Al元素,故Q为C元素,R为N元素,W为S元素. (1)T的为Al,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8、3,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R的最简单氢化物为氨气,其电子式为;Q的1:1型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为CH≡CH,C为sp杂化,为直线分子; 故答案为:;;直线; (2)硫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可比较非金属性Q<W,故答案为:弱于; (3)W为S,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为浓硫酸,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H2SO4(浓)3SO2+2H2O, 故答案为:S+2H2SO4(浓)3SO2+2H2O; (4)R为N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则甲为NO,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设氧化产物中N元素化合价为a,根据电子转移守恒:2(a﹣2)=0.5×4,解得a=3,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NaNO2, 故答案为:NaNO2. 20.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 2:1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mol•L﹣1•min﹣1 (3)此反应在该条件下达到限度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为 75% (4)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CEF A.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同时生成bmol M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F.N的转化率达到最大,且保持不变.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分析】(1)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 (2)根据v=计算v(M); (3)由图可知,N为反应物,N的起始物质的量为8mol,平衡时参加反应的N的物质的量为8mol﹣2mol=6mol,在结合转化率定义计算; (4)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各物质的浓度、含量不再改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以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1)参加反应的N的物质的量为8mol﹣2mol=6mol,生成的M的物质的量是5mol﹣2mol=3mol,所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2:1,故答案为:2:1; (2)由图可知,t1到t2时刻M的物质的量变化为4mol﹣3mol=1mol,v=═mol•L﹣1•min﹣1,故答案为: mol•L﹣1•min﹣1; (3)由图可知,N为反应物,N的起始物质的量为8mol,平衡时参加反应的N的物质的量为8mol﹣2mol=6mol,故N的转化率为×100%=75%,故答案为:75%; (4)A.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B错误; C.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到达平衡,故C正确; D.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N,同时生成bmolM,都表示正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此关系进行,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D错误; E.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再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E正确; F.N的转化率达到最大,且保持不变,说明可逆反应到达最大限度平衡状态,故F正确; 故答案为:CEF. 21.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如图,图1是乙烯等为原料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结构简式为 CH3CHO . (2)乙烯与水反应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 加成反应 . (3)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其反应类型为 酯化(或取代)反应 . (4)实验室可用图2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①在试管a中加好相关试剂后,还需要加入2﹣3块的碎瓷片,其作用是 防止暴沸 . ②试管b中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生成的乙酸乙酯在该溶液的 上 (填“上”或“下”)层,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该产品所需的主要仪器是 分液漏斗(烧杯等) .试管b中的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方而不伸入到液面以下,其原因是 防止倒吸 . 【考点】有机物的合成. 【分析】由图可知,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为CH3CH2OH,A发生催化氧化生成B为CH3CHO,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为CH3COOH,以此分析(1)~(3); (4)①加入2﹣3块的碎瓷片,防止液体加热沸腾; ②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且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密度小,不溶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导管口应在液面上可防止倒吸. 【解答】解:由图可知,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为CH3CH2OH,A发生催化氧化生成B为CH3CHO,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为CH3COOH, (1)B的结构简式为CH3CHO,故答案为:CH3CHO; (2)乙烯与水反应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 (3)A与C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反应类型为酯化(或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酯化(或取代)反应; (4)①在试管a中加好相关试剂后,还需要加入2﹣3块的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暴沸,故答案为:防止暴沸; ②试管b中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则乙酸乙酯在该溶液的上层,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该产品所需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烧杯等).试管b中的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方而不伸入到液面以下,其原因是防止倒吸, 故答案为:上;分液漏斗(烧杯等);防止倒吸. 22.为了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1是 稀硫酸 ,作用是 起催化作用 ; (2)试剂2是 NaOH溶液 ,作用是 中和硫酸 ,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H++OH﹣=H2O ; 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能否实现实验目的 否 ,若不能,其原因是 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其原因是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 . (3)如何检验第①步实验已基本完成 用试管取出少量水解液,加入碘水,若不显蓝色,说明水解反应已基本完成 . 【考点】淀粉的性质和用途. 【分析】由实验流程淀粉液水解液混合液砖红色沉淀可知,试剂1为稀硫酸,稀硫酸为淀粉水解的催化剂,试剂2为NaOH,NaOH中和酸,反应③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试剂3为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若该实验中没有加碱至碱性,不能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结合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判断水解程度,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实验流程淀粉液水解液混合液砖红色沉淀可知,试剂1为稀硫酸,试剂2为NaOH,反应③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试剂3为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1)由上述分析可知,试剂1是稀硫酸,作用是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稀硫酸;起催化作用; (2)试剂2是NaOH溶液,作用是中和硫酸,离子方程式为:H++OH﹣=H2O;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其原因是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 故答案为:NaOH溶液; 中和硫酸;否;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 (3)检验第①步实验已基本完成的操作方法为用试管取出少量水解液,加入碘水,若不显蓝色,说明水解反应已基本完成, 故答案为:用试管取出少量水解液,加入碘水,若不显蓝色,说明水解反应已基本完成. 2016年12月21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