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 (诗词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年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 (诗词鉴赏)

2010 年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 (诗词鉴赏) 一、全国大纲卷 I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 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 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碟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 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碟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 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 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碟的活动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胜过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 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 施展才能。 二、全国大纲卷 I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全国卷Ⅱ)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 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 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 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 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 望回家之情。 答出①,给 2 分;答出②,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 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 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出①②两点各给 2 分,答出③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种则是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 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 ,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 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 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 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 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 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 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 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三、全国新课标卷 11.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 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 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雨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 关的路。 【解析】第一问 3 分,答出“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三点,每点 1 分。第二 问,答出“戍卒离乡”、“到边关”两点,每点 1 分。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 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 卒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 的思乡之情 【解析】作答此题,审明题干至关重要,题干中暗示“旗彩坏”、“鼓声低”放在“天寒” “地暗”之后的好处,应围绕题干展开。 四、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7 分)(北京卷)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 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 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 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 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 之上 【答案】A(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 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 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与全诗主 旨不符。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 分) 【答案】(4 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 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心思想的能力。 解析: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1 、四海,指天下。 2 、漫漫,广阔无边。 3 、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4 、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5 、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 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 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 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 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 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 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 41 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 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 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 2 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 以上 2 句诗。此 2 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 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 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 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 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 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 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 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 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 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五、天津卷 13. (10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 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 C 级。思路的突破口 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 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 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 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 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 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 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可从景情关系入手。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 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 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 意的关键。 赏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 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 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 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 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 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蜀客》翻译: 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 别想着你的行程比我长,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六、湖北卷 14. (10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 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 分)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 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 分) 【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 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 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 析。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 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分析鉴赏】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 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 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 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 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 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 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 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 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 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 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 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 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 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 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 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 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 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 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 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以嫦 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 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 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 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 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 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 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 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 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 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 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 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 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七、湖南卷 11.(10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liǎo,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 家,菱芡 qiàn 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 分)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 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 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愉悦人心。 (与上述参考答案稍有不同的一种解析是:“映一蓑新绿”的意思,应该是绿色的大背景,绿 树、绿草、绿水映衬着这一艘小船(一蓑就是代指小船了),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 绿。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在这二句中表现得非常好,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读 到这里,想象中陆游的心情应该是闲适遣玩般的兴致吧。)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 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赏析 1】 这首诗作于诗人 54 岁罢官东归途中。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 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 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 花。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 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 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 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 1170 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 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 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 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苹”和“红 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 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 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 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 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 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 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 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赏析 2】 好事近’就是‘好梦境’。本词取象《小雅·无羊》:“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 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 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春有春梦。在陆游眼里,《小雅·无羊》写的既是北方好景,又是江南美景。然而,北方早 已经尽归于金国之手。南宋偏隅于江南,但愿好梦能长。陆游希望籍此好梦,收复北方,所以结 尾云“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希望以江南为基地,收复北方,南北统一之时,我陆游可 以到处看到美景如画。陆游绝笔《示儿》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印证本词意境。本词是隐语词,字象成干,哲思隐在字音之中, 这种思维方式的奇妙,可见陆游的另一首诗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其诗云:“古人学问无遗 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美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知 道再多的训诂法则,对你又有什么用?不崇尚圣贤的人品,读再多的圣贤书,对你又有什么用? 江南的春景如何?陆游说,春景应该好吧。从湓口坐船春游,夕阳时就停留在散花洲, “两岸白苹红蓼 lù,映一蓑新绿”,两岸,好一派人间美景啊。‘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 qiàn 四时足’ 城市供应充足,到处繁花似锦;乡间五谷丰登,好一派风调雨顺。‘明日又乘风去, 任江南江北’,梦到佳境处,梦中有人告余曰,明天江北就都归于宋了,江南江北可以畅游无阻 了 八、山东卷 14. (10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 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 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 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 性?(3 分) 【答案】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 远大的品性。(高洁 2 分,志向远大 2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 E 级。 【解析】醴泉,又名甘泉,气味甘、平、无毒;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濯淖;从凤凰这些 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 从范围上指的是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 下的品性。 对诗歌的鉴赏要在明了每联诗句的意思基础上,去把握整首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去看看抒 发感情的方式是什么。总之,感情和表达技巧是诗歌考察的重点内容。注意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注意力透纸背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2)这首难酬的悲伤。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 析。(5 分) 【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 不遇、壮志 【答案 1】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 分)。全诗状写凤凰虽然能“高鸣长彻 九州,延项望八荒”,但是“适逢商风起”,只能摧藏羽翼而不知“何时复回翔”,遗憾自己 “处非位”,唯有黯然悲伤。这里诗人以凤凰自比(自喻,自况,1 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 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 分)、凌去壮志终无法实现(1 分)的思想感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 E 级。 【解析】整首诗看似在写凤凰,但是诗人意不在此,应该是借凤凰来抒怀,这种借物抒情的 方式就是象征,也叫托物言志。题干中要求做简分析,应该联系诗句,以精练的语言分析这种象 征手法和情感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这种托物言志的诗歌,在古诗词中比较赏见,写物不是目的,借物抒怀才是诗人所在。在把 握诗人的情感时,要格外注意诗句中的一些情感语,像本诗中的“恨”“怆悢”“心伤”等。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赏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 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 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 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 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 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 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 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 263 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 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九、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 làng 中)。②雪岭:又名 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 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 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 大反差。 【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 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 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 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 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读】 公元 763 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 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 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 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烟 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 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 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 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 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这里“寂寞”一是说自己流落阆州,真是 寂寞,二是说自己为朝廷所弃,他乡作客,报国无门,但诗人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 “壮心惊”的心情。 十、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 【答案】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对“子规”意象含义的理解。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 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 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寓意, 即用以表现对故乡的思念。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要解答本题的难度就不大了。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 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本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但 A 与 B 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准 确理解诗歌的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借助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写作技 巧表现诗歌意蕴。如果能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就变得容易了。这一首 《送人归京师》诗歌,作者先是描写了门外叫个不停的子规鸟,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 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反常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 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 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 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诗里的寄托、感慨、讽喻,和 伤离感乱之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正是诗人写出“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的原因。 它们矛不矛盾,只要能把握诗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就能找到突破口了。这样要结合诗歌内容来组织 答案的出题,正是江西卷语文高考诗歌赏析题一贯坚持的方向,它提示考生,只知道堆砌术语的 答题方式是没有市场的。 附: 作者简介: 陈与义 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 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 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高宗绍兴元 年 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 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 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 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第三位宗师,但他不像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 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 成为宋代学习 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十一、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 分)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答案 1】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参考答案:以江流 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 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 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诗词释义: 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替江流发 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 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 联 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 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十二、辽宁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辽宁卷)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 衮 gǔn: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答出两句意思的,给 2 分; 答出什么感情的,给 3 分。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 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 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由“稳送祝融归”一句,可以判断出本诗所写为秋景,这是解答本题之钥。因为秋天来临, 所以燕子即将南飞;经年即指一年,恍若一梦,自有流连失落之情。“非”字带出比较,自与昨 夜不同,唯今更见萧索之感,失落之情已经寓于其中。赏析思想内容之题,关键是先从整体上把 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或重点词语,深入分析即可。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 分)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 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 势、雨景的,给 2 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答不同 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 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 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解析 1】本题实为考查表达技巧。解答关键是抓住“若即若离”四字,由“即”字可知写 的对象是雨,由“离”字可知诗句并不在正面写雨上。此类设问的答题规范是:观点态度+抟巧 判定+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作用效果。本题答案虽未给出作用效果,但是考生答题时最好能够 写上此内容。 十三、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 分) 【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 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把在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 呈现出来,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考点:诗词炼字) 【答案 1】(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 法传递。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 分) 【答案】示例: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 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答案 1】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 想象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 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考点:赏鉴诗歌表达技巧) 【附:黄庭坚《望江东》鉴赏】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 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 “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在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 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 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在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 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 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在现实生活 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在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在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 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 别重逢,只有在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 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 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在“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 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在的 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在“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 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在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 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 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 雁要南飞 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 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在“写了书”又“没 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 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 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 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 了离情。 十四、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 分) 【答案】踏(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 分)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 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 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 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 活,这和 A 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十五、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6 分)(浙江卷)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 分) 【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 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 分) 【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 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定林寺依山临溪,古木参天。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此游憩,并写过不少诗篇。这首 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长期繁重的政务,使诗人体衰多病;来自反变法派的激烈攻击,使诗人的心灵也蒙受了创 伤。他是多么需要一个清幽的环境来涤虑祛烦,休养身心!定林正是这样一个理想所在。首句 “漱甘凉病齿”从养身的方面赞美定林的风物宜人。“漱甘”化用了《晋书·孙楚传》中“枕石漱流”的 典故。“枕石漱流”是隐者的行为,正合诗人当时的处境。不说“漱流”而说“漱甘”,表明诗人对定 林的山泉溪水十分喜爱。“凉病齿”是说水泉清凉,对于病齿特别相宜。次句“坐旷息烦襟”,从养 心的方面赞美定林的清静可喜。久坐之后,能令人澄心息虑,邈然神远。两句写定林的好处,摒 绝景语,纯从自身的感受道出,而定林的山水林壑之美,已在不言中。 颔联写水边脱屦与岩上敷衾两个细节,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水边 脱屦,化用王勃《山林兴序》中语:““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 (《全唐文》卷一八四)诗中易“脱履”为“脱屦”,意思稍晦,但“簪裾见屈”,恰合自己身分。诗 人用世之心十分强烈,罢相盖出于不得已;行吟泉畔,岂是素愿?水边脱屦这一行动,看似放达 不羁,实际上颇有几分《离骚》的意味。岩上敷衾,暗用古语“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之意。 “就敷”两字,见其不加选择,随遇而安。诗人扪心自问,衾影无愧,故出处进退,无所不可。颈 联所写白日对云而眠,晚上值月相寻,留连忘返,安之若素,正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反映。 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襟怀,极富理趣。“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 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 也。”“无心”是指无机巧之心。诗人自问出处以道,未尝杂有机心,故退居林下,能乐天下之乐。 “真乐非无寄”的“非无”两字,用双重否定的语气强调了一个肯定的意思,即“真乐”是无处不寄、 所在皆有的。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非常悦耳动听了。虫 鸣之声,本无所谓悲与不悲。“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旧唐 书·音乐志》录唐太宗语)诗人对于“悲虫”之音感到愉悦,可见他内心欣然自得,将贵贱、荣辱、 得失,一概付之度外,连整个身心都陶醉在无比美丽的定林秀色之中了。 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天巧偶发,若不用意,吟咏久之,始知于淡静闲适之中,寓有无 限悲壮曲折之意,故贺裳击节叹赏说:“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载酒园诗 话》) 十六、四川卷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 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 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 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 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 分) 【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 的伤感。 【执行细则】①既有对自然的“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可给 2 分,又有对社会“风与 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给 2 分。②“君子”回答为“正人君子”“人才”“诗人(词人) 自己”“我”也可以给 1 分。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 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 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 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 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 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 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 《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 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 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 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 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 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 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 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 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 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 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 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 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向子諲 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 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 使。素与李纲 善,李纲罢相,子諲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 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 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十七、江苏卷 6. (10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 情的哪两个句子?(2 分) 【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 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 分)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解析】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 “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 第三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 析。(4 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 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 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 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 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 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 “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 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 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 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 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 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 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 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 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 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 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 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 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 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 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 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十八、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 14 一 16 题。(8 分) (10 年上海秋季卷)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 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 分)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答案】B(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 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 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 项与 14 题有重叠;C 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 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 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 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分)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 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 18 课《诗二首》选了“其 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 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 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 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 隐诗句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