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作业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解析版) 一、 选择题。 (2018年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答案】1.A 2.C 【解析】1.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2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不到图示景观。故选A。 2.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故选C。 读下面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3-4题。 3.这里“不同时期”应该是指 A.夏季和冬季 B.湿季和干季 C.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 D.间冰期和冰期 4.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D 4.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乙图显示的植被与甲明显不同,乙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大陆冰川范围明显增大,故乙为冰期,甲为间冰期。 4.该区域反映了自地中海至北冰洋的水平分异,因此为纬度地带性规律。 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驯鹿的越冬地和繁育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 C.苔原、冰原 D.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6.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洋流分布 D.地面状况 【答案】5.D 6.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加拿大北部为苔原气候,往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D正确。 6.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造成的,为纬度因素,B正确。 我国东北草类多生长在河谷附近,森林多分布在山地;而青藏高原草地多分布于高原,森林多分布在藏南河谷地区。 完成下列7-8题。 7.两地森林和草地的分布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8.东北地区的河谷不适宜森林生长的原因是 A.冻土分布 B.热量不足 C.地表潮湿 D.谷地地形 【答案】7.D 8.A 【解析】 7.我国东北草类多生长在河谷附近,森林多分布在山地,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而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草地多分布于高原,森林多分布在海拔更低的藏南河谷地区。纬度分异规律是由于热量的差异造成南北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A错;干湿度分异规律是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形成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B排除;垂直分异规律是在同一座山的不同海拔,可排除C;地方性分异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选D。 8.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中国东北部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它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的最南突出地带,属于中高纬型多年冻土。在各种地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该区多年冻土已经形成以谷地为中心,具有地温低、冻土厚度最大以及分布面积广泛的基本特征,故答案选A,其余选项可排除。 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滩涂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如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引起的滩涂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9-11题。 9.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海水顶托 C.河流改道,波浪侵蚀 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 10.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 ) A.使用频率较高 B.海水污染严重 C.有机质含量少 D.盐碱化程度高 11.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9.B 10.D 11.C 【解析】 9.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图示区域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滩涂面积不断变窄,主要是泥沙淤积,海水顶托,B对。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A错。河流改道,波浪侵蚀海岸线向陆地推进,C错。地壳下沉海岸线向陆地推进,D错。 10.土地质量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土壤盐分含量高,盐碱化程度高,不适宜作物生长,D对。土地质量低,导致使用频率较低,A错。滩涂含盐量高,海水污染严重、有机质含量少,不是主要原因,B、C错。 11.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属于局地小范围特征,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C对。不能体现热量、水分等因素影响,A、B、D错。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 据此完成12-13题。 12.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 B.东部 C.南部 D.北部 13.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一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一森林一草原一荒漠草原 C.草原一荒漠草原一森林一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一草原一森林草原一森林 【答案】12.C 13.A 【解析】 12.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指数越大,植被覆盖程度越低。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南部,干旱指数最低,C对。西部、东部、北部指数较大,A、B、D错。 13.图示地区干旱指数自东南向西北增大,说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根据不同植被的耗水量,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A对。B、C、D错。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14-16题。 14.随着海拔上升,该地( ) 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 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 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15.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土壤变化 D.坡度变化 16.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 ) A.气温条件 B.蒸发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答案】14.C 15.A 16.D 【解析】 14.读图可知,随着海拔上升,该地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不是逐渐减少,中间有反复,故排除AB;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少,在3100米后增加的趋势,C对D错。故本题选择C。 15.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同比下降6摄氏度,所以受热量条件变差的影响明显,读图可知,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总体随海拔的上升呈减少趋势。降水变化,土壤变化和坡度变化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选择A。 16.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3100米以上增多,说明草本物种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变好,由图看出该海拔段木本植物丰富度急剧减少,说明木本植物生存条件变差。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该海拔段木本植物的减少,从而减少了遮挡,使得草本植物获得了更多的光照,所以草本物种增多。气温条件、蒸发条件和降水条件不是该段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减少的情况下,丰富度增多的原因。故本题选择D。 珠穆朗玛峰每年五月左右都会迎来大批喜欢冒险的登山客,目前有两条最适合的登顶线路,一是从南坡尼泊尔一侧登顶,二是从北坡西藏一侧登顶。 据此完成下面17-19题。 17.从南坡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海拔约1400米)攀登珠峰的登山客不可能看到的自然带是 A.常绿硬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高山针叶林带 D.高山灌木林带 18.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主要目的是 A.便于机构管理 B.保护珠峰环境 C.缩短登顶时间 D.确保人员安全 19.每年五月左右最适宜攀登珠峰,主要因为此时 A.太阳高度大,气温较高 B.白昼时段长,用时充足 C.季风转向期,风雪较少 D.冰雪消融多,线路安全 【答案】17.A 18.D 19.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 17.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故从山麓往上依次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带等,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区的自然带,不可能看到,故选A。 18.北坡从西藏出发,南坡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攀登珠峰,出发地海拔相对较低,救援条件相对较好,北坡危险性更高,故为了确保人员安全,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选D。 19.五月太阳高度不是最大,A错误。白昼时段不是最长,B错误。春夏之交,季风转向期,风雪较少,C正确。冰雪消融多,线路不安全,D错误。故选C。 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2700米,1月均温-0.2°C,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20-22题。 20.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21.“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2.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 B.海拔高 C.气温低 D.光照强 【答案】20.C 21.A 2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青藏高原西南的气候特点及山地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 20.西藏每年4-6月属于雨季前夕,降雨量较小,6月底及7月初开始进入雨季高峰,降雨量大,因此7-9月最可能为产量最大的季节;C正确;1-3月为旱季,A错误;4-6月雨季刚开始,松茸发育较小,不适合采摘,B错误,10-12月雨季结束,当年松茸采摘完成,D错误。 21.材料中提到“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是最靠近冰原带的,针叶林是最可能的,A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植被,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针叶林,B错误;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一般属于亚热带植被,其海拔分布低于落叶阔叶林,CD错误。 22.冰川发育不仅受气温影响,还受降水控制;气温决定了冰川的消融,降水量决定冰川的积累。波密正处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上,高大的山脊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造成降水极为丰沛,雪线附近年降水量估计可达2500—3000毫米,这正是巨大冰川发育的主导因素,雪线海拔较低,冰川的海拔低,发育了数量和规模巨大的冰川,巨大的推进力使冰舌沿沟谷自上而下穿越了草原带和苔原带,直达森林带,A正确;山地海拔低顶部可能缺少苔原带和草原带,但是图示区域山地海拔很高,不会因海拔高缺少自然带,B错误;草原带和苔原带一般分布在高海拔、气温低的山地顶部,因此气温低不会造成草原带和苔原带缺少,C错误;光照对自然带的影响不大,D错误。 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是依据我国某山地众多山峰雪线的高度绘制而成的雪线分布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武夷山 C.南岭 D.横断山 24.27°N附近亏线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 B.纬度 C.坡向 D.植被 25.图中30°N附近山麓地带可能为 A.湿热环境 B.干冷环境 C.千热环境 D.冷湿环境 【答案】23.D 24.A 25.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地形、雪线的影响因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3.该山地在27-33°N之间,海拔可高达5000米以上,四个选项中只能是横断山。 24.横断山区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降水越多、雪线海拔越低,故选A。纬度低,气温高,则雪线海拔高,排除B。坡向跟纬度无关,排除C。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可排除D。 25.30°N附近,本身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再加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夏季风翻越山坡后下沉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少、气温高。所以山麓地带为干热环境,故选C。 图甲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据此完成26-28题。 26.图示山脉可能是 A.太行山 B.贺兰山 C.天山 D.秦岭 27.0.2万年至今时期内,气候的变化特点是 A.暖湿转为冷干 B.冷干转为暖湿 C.暖干转为冷湿 D.冷湿转为暖干 28.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 A.带谱更加复杂 B.荒漠面积扩大 C.林带界限下移 D.草原面积缩小 【答案】26.C 27.D 28.C 【解析】 26.山地垂直带谱基底的自然带反应了当地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有图可知,该山脉现今山麓基地自然带为荒漠带,代表当地的气候非常干旱,植被以荒漠为主,因此,山脉有可能是天山。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山地基地自然带以荒漠为主。正确答案选C。太行山、贺兰山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山麓基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山脉的南侧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A B D错误。 27.有乙图可以看出,0.2万年至今时期内,温暖指数越高,说明气候温度越高,气候的温暖指数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气候整体由冷到了气候变暖,蒸发旺盛,而湿润指数数值越高,气候越湿润,降水越多,湿润指数是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说明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因此气候的整体变化特点,为原先的冷湿转为暖干,正确答案选D。注意时间段的提示,不同时期变化不同。 28.气候趋于冷湿时,从乙图找到对应甲图的时间段,从甲图可以看出,有两个时间段大致是距今1.15到0.75年和0.65到0.4 8年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垂直带谱缺乏荒漠带,复杂性明显降低,因此,荒漠的面积明显缩小甚至没有,AB错误。而针叶林生长的下限,通过与之前时间段和之后时间段的对比,海拔明显降低,C正确,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带的面积明显扩大,因此草原面积是扩大的, D错误。正确答案选C。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是将广东省甲( 24. 5°N,113.1°E)、乙(24.6°N,112.9°E)、丙(24.9°N,113.2°E)三地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29-30题。 29.由图可以推测出( ) A.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 B.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 C.南坡林线甲地高于乙地 D.北坡林线丙地高于广东均值 30.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其他山地相比,乙山阳坡林线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风力弱、局地多雾 B.纬度低,气温较高 C.暖湿的西北风带来丰富降水 D.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 【答案】29.D 30.A 【解析】29.三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三地阳坡都为南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地阴坡林线要高于广东省平均值,D对;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A错;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B错。甲地阳坡林线应低于乙地南坡林线,C错。 30.乙山纬度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地高,B错;B选项中,乙山位于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于植被生长,A对;C选项中,西北季风属于干冷气流,C错;D选项,光照强,利于植被生长,D错。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6分) (2)说明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从水热条件分析其原因。(6分)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革甸生产力的影响。(8分) 【答案】(1)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解析】 (1)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较为接近。 (2)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呈单峰型,先增加后减少,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4)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湿度下降,有利于较高海拔植被生长,不利于较低海拔植被生长。 32.独特的国情塑造了英国独特的发展道路。 下图为英国局部地区地形分布图和1月均温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出图示地区1月均温总体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8分)。 【答案】西部沿海地区均温较高,东部均温较低,西部海拔较高处均温最低。主要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地形。 【解析】 图示为英国局部,位于西风带内,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有阻挡作用,山区气温低。所以,西部沿海地区均温较高,东部均温较低,西部海拔较高处均温最低。图示区域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洋流、地形。 3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以及差异性特征,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规律,也有非地带性分异。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地处刚果盆地的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8分) (2)概括非洲西海岸从甲地到丁地所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4分)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相同,简析其原因。(6分) (4)甲、乙两地虽然自然带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仍有一定差异,概述其主要原因。(6分) 【答案】(1)该地位于刚果盆地,周高中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这种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特点;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的地形、气候、水文以及植被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热量 (3)丙地地处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降水丰富;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增温增湿;丙地终年髙温多雨,因此其自然带的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4)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相对较均匀;乙地平均气温的分布总体低于甲地,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解析】 (1)乙地位于刚果盆地,地形牲是四周高中间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多,地势落差大,导致河流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的地形、气候、水文以及植被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读图,非洲西海岸从甲地到丁地,自然带随着纬度更替,所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 (3)甲、乙两地是热带雨林气候,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地处迎风坡,终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丰富。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丙地位于热带,终年髙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因此其自然带的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4)甲、乙两地虽然自然带类型相同,都是热带雨林植被,但两地的植被景观仍有一定差异。结合气温、降水资料图,甲地降水量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量大,且相对较均匀。乙地平均气温的分布总体低于甲地,水热条件有差异,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