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2019年 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 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 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 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 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朝的人本主义意识。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起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劳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 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 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 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 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说明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力度减弱,说明宗法制趋向瓦解,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A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是解题的关键。‎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所提及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农经济的要求,说明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即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小农经济的转变,故D正确;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故A错误;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故B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排除C。‎ ‎4.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出处 记述 ‎《管子·重令》‎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说苑·政理》‎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商君书·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史记·吴起列传》‎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由此可以推知:‎ 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管子》强调按功授爵、《说苑》强调用俸禄来吸引人才、《商君说》强调奖励军功、《史记》强调废除旧公族奖励军功,上述信息都指向了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这体现出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故A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士农工商等具体信息,故B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的表述太过绝对,材料并未体现出全面取代,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按功授爵,是君主加强对于贵族的控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5.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 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反映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干预操控经济,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盐铁行业发展迅速,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间私营工商业状况,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汉武帝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盐铁官营的措施,学生紧扣材料信息“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 ‎ 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表明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都城的物资逐渐仰仗南方,故A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交通设施是否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趋势,排除C;唐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安,仍处于北方,D错误。‎ ‎9.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 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C. 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握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入翰林知贡举”可知,唐宋时期出现从注重门第声望到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的转变,故D项符合题意。A项,‎ 材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排除。B项, 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对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 ‎10.宋代为防止“有理者不获申,无辜者反受害”,规定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从所属县,经州、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御史台、登闻鼓院,甚至可以通过专门机构直诉至皇帝。这反映出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 司法实践严谨慎刑 D. 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反映了宋代司法为了冤假错案,规定了逐级申诉制度,说明其司法实践严谨慎刑,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宋代官僚机构日益臃肿,故A排除;逐级申诉制度也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无法体现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逐级申诉制度体现司法严谨性的方面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1.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B. 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C. 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 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就对事物进行精细的研究,材料中“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说明这种绘画精神与理学求理方式比较类似,受其影响,故B正确。材料表述的是绘画艺术,不是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 项;宋代山水画并不是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其侧重的是文人画,需要较高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中绘画表现受理学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2.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 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 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 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反映了宋朝对外商贸易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贸易行为的管理,无法体现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只是宋朝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的措施,无法体现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 ‎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 ‎【详解】(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类型试题,根据表格中“《西游记》的许多情节”等信息任意提取两个细节,并对于这一信息从历史角度解读出现象,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比如提取情节一“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的细节,依据所学可知历史现象是明末农民起义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说明依据所学从封建制度压迫导致农民起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