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第15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家天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故A正确;B是一种社会形态,排除;CD出现于秦朝,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个人观念淡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评论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C. 肯定了推行郡县制的作用 D. 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题目说的是秦朝未实行分封,因此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肯定了秦朝的制度创新,故此题应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秦朝的郡县制。 5.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尚书令 【答案】C 【解析】 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才出现了百官甚畏之的现象,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是管理军事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西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西汉没有实行分封制,故A项错误;西汉也没有单独实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行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关键词入手,“县、邑、侯国”说明存在郡县与侯国,再结合西汉郡国并行制相关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频繁更换丞相、任用亲信和近臣、建立刺史制度与“所忧者在诸侯”无关,排除AB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汉之所忧者在诸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联系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回答。 8.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9.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因此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转程序,故排除。 10.《文献通考》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 宰相专权 B. 强干弱枝 C. 地方困弱 D. 过度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由材料中“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三个机构都向皇帝负责,而三个机构各其司职,互不了解彼此机构情况,导致种种的弊端,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表明相权受到分割,丞相并非专权,因此该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宋代的中央官制,并未涉及地方制度。故B、C项不符合题意。 11.史载: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 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C. 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 D. 行省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元代实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元朝对地方的管理还有中书省直辖和宣政院辖地等其他方式,C错误,排除;材料只反映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没有反映行省长官由蒙古人与汉人共同掌握实权的情况,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联系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12.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 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1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民”表明参与政治的广泛性,而“人民”和“统治”合在一块就是“人民统治”,这表明民主政治是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就是直接民主,A选项符合题意。“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同时材料中也没有体现这一点,B选项排除。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梭伦改革时期及以后),是审理各种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机构,所以不是所有民事案件都由陪审法庭来判决,C选项排除。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对于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的,因此不是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力,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抓住材料中“人民”、“统治”两个关键词并结合所学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4.“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这表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理环境 B. 经济条件 C. 政体形式 D. 民族性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说明地处海洋周围刺激了古希腊对外探索的野心,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故A正确。 BCD均不是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5.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A. 法律至上 B. 分权制约 C. 主权在民 D. 轮番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可知体现的是轮番而治,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且在抗击波斯侵略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于是,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便以阿里斯泰德操纵国政为由,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了。这表明 A. 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B. 奴隶主贵族不再拥有任何权力 C.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 雅典民主政治尚未正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可知阿里斯泰德已经危及雅典民主政治,而雅典公民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说明“陶片放逐法”有利于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奴隶主贵族仍然拥有权力,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B错;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的措施,此时雅典民主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17.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西塞罗生活时期 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改革执政时期,雅典为公职人员发放公职津贴,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护私有财产 B. 维护平民利益 C. 袒护贵族特权 D 体现政治民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罗马《十二铜表法》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的安全,这是古罗马法的核心内容,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较为含糊。不够具体,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明显与题意相悖,体现不出政治民主,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易错警示】关于对《十二铜表法》的灵活掌握。把握到以下几个方面:1.《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而不是成文法成熟的标志;2.《十二铜表法》在根本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平民的权益;3.《十二铜表法》诞生后,不代表自此之后罗马就没有了习惯法。 1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 《论义务》 中指出“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的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A.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 B. 《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 C. 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D. 经过不断发展,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不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故排除B项;习惯法被贵族垄断,任意曲解以欺压平民,不利于维护公民利益,故排除C项;罗马法从根本上维护的是罗马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实现国民平等,故排除D项;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是为了适应罗马帝国不断扩张的版图和新的社会形势,是为了维护国家整体稳定,故选A。 20.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范了秩序 B. 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C. 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借鉴 D. 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影响深远,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故C选项正确;罗马法没有为资本主义发展规范社会秩序,故A排除。罗马法与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无关,故B排除;罗马法与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故D选项错误。 21.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这反映了古罗马 A.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B. 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 统治者极力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 法律条文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并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争斗。故A项错误。B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与题干中“民事诉讼”“ 由法庭处理”等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C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可知在当时的罗马法律条文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故D项正确。 22.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解决这一问题罗马逐渐形成了 A. 《十二铜表法》 B. 万民法 C. 自然法 D. 公民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统治困难”,结合所学,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版图扩大,面临着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制定了适合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排除D,B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当时是罗马共和国,故A不符合题意;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只是法律观念,故C不符合题意。 23.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B.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D. 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解散议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美国总统只对宪法和美国公民负责,即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首相组建内阁,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议会如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要么与内阁集体辞职,要么向英王要求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组成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即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即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4.工业革命后,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在政治上 A. 进行议会选举改革 B. 发动光荣革命 C. 颁布《权利法案》 D. 建立责任内阁 【答案】A 【解析】 “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中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BCD项。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业革命后”“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联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分析解答。 25.“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 实行联邦制政体 B.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 保持两党制原则 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信息看,所有的统治者都“坏”“堕落”“愚昧”,说明权力对统治者的腐蚀。联系所学知识,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联邦中央权力分配实行“三权分立”,确立分权制衡原则,以权力限制权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深刻认识。不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体,主要取决于本国国情,诸如历史传统、各方力量对比以及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革命或者改革)等。即便是选择同一种政体的国家,其具体政治体制也有较大差异性。但就本质来看,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政体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有利于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6.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 A. 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 B. 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 C. 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 D. 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每届任期四年,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相较于之前而言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材料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侧重于美国总统的权力过大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君主制的新版本”等可以看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强调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 27.“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B. 专制主义思潮盛行 C. 具有民主选举基础 D. 国会对政府有监督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判断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故选A。易错选B,B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不符合德国。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 28.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 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 英国国王的态度 C. 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D. 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原则,内阁就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在政治上同首相共进退,当议会通过对首相的不信任案是,首相就要下台,或者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C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首相不是由选民选举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女王无实权,B不符合题意;两党制下的英国在野党并无政治决定权,故D不符合题意。 29.“(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体制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英国《权利法案》没有“承认共和制”,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虽然承认了共和制”,排除D项。 【点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0.有一幅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此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 宰相牢牢控制了议会 B.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C.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D. 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可知在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之下,德国的议会处于边缘位置,不掌控国家主权,所以宰相也就没必要牢牢控制议会,与议会之间的矛盾也不存在,故排除A、B项;俾斯麦忙着处理国事,忘记了议会,所以议会也不是宰相的工具,故排除C项。德国的议会在德国政体中没有重要地位,说明当时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不健全,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材料三: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以上材料均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政治自由化”指什么?雅典民众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二、三,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本质上有何共同点? 【答案】(1)“政治自由化”:民主政治。奴隶制工商业;标志事件:克里斯提尼改革 (2)享有民主的人数太少,外国公民和外来移民没有民主权利;窒息、限制了社会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3)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外来人享有一定的公民权。 (4)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解析】 【详解】(1)由材料“(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此处的“政治自由化”当指不同于君主政体的民主政治。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事件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2)关于“不足”,由材料“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但却没有政治权利”,可得出雅典民主范围狭小民主,民主权利不包括外国公民和外来移民。关于“消极影响”,由材料“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这种歧视甚至野蛮对待非雅典公民的做法会限制了社会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3)由材料“外来移民……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可得出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外来人享有一定的公民权。 (4)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民主范围狭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建立在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的专制的基础上;无论是古希腊雅典还是古罗马都处于奴隶社会,其政治制度的立意都是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2.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对英国人来说,除了怀旧意义之外,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象征。从撒切尔到梅杰再到布莱尔,政府可以更迭,但是“正统”的王室却只有一个。在欧盟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王室的存在,对于保持英国独立的“民族身份”将更加不可或缺。此外,王室也是政府最好的外交官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与各国王室一同进入2005乃至2025》 材料三:(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概括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 (4)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二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联系两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分析其原因。 【答案】(1)表现: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 (2)角色:国家元首﹑民族象征﹑英联邦首脑。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拥有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4)不同点: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得出人民主权;由材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得出法律至上;由材料“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可得出任人唯贤。 (2)关于“角色”,由材料“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民族象征……王室也是政府最好的外交官之一”,可得出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民族象征﹑英联邦首脑。关于“特点”,作为国家元首,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权力中心是议会。 (3)从材料中“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可见,其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从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分析,一方面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另一方面,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4)关于“不同点”,从材料中在英国“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在德国“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有创制法律之权”,可见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关于“原因”,从两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途径方面来分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封建残余影响小;德国由容克贵族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合专制主义浓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