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5次周考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5次周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人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 促进经济恢复 B. 增加国家税收 C. 打击土地兼并 D. 确保制度延续 【答案】B 【解析】通过建立严密的编户制度,可以保证对户口和人丁的收税顺利进行,增加国家税收。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此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题干所问为“主要目的”,排除D项。 2. 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 上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 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 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 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答案】C 【解析】地契是土地所有权凭证,这些地契文物可以证实当时的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故答案为C项。南宋时期不存在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地契是买卖土地的双方所立的契约,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本题材料中的“某某某卖山地契”,说明当时土地私有,据此确定答案。 3. 下表反映了广西地区 A. 人地矛盾趋向尖锐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 人口土地同步增长 D. 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 【答案】A 【解析】从表格反映的人口增长较快,而土地增长有限来看,人地之间的矛盾趋向尖锐。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情况,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人地变化趋势,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 1990年12月17日,某报公开发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这主要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熟 B. 时人对市场经济属性存在分歧 C. 两极格局解体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D. 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答案】B 【解析】市场和计划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材料中的“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说明当时人们对市场经济属性存在分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990年苏联尚未瓦解,排除C项;从材料来看,经济体制改革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排除D项。 5.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此规定 A. 有利于英属殖民地经济发展 B. 使英国获得世界市场垄断地位 C. 巩固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D. 直接引发英法两国间殖民战争 【答案】A 【解析】“航海条例”规定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有利于英属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英国当时尚未成为海上霸主,当然不存在巩固,排除C项;引发了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6 .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优如“黑沉沉的大空出现的一道闪电”。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 A. 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著 B. 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 C. 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 D. 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D 【解析】淘汰银行10797家,是政府权力干预经济的表现和结果,预示着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的到来。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不能准确反映这一措施的深远意义,排除ABC项。 7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根本原因是 A. 新式农具与传统耕作制度难以融合 B. 人口和耕地的增长大量消耗购买力 C. 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D. 传统观念造成农民的经营思想固化 【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耕作制度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新式农具不能适应小型生产单位的需要,导致两者结合的“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农民是否选择新式农具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不是根本原因。 8. 下图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B. 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C. -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D. 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B 9.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A. 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 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 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 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政府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没有体现出他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胡佛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应该是有利缓解经济危机的危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政府发展公共工程,干预银行信贷,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胡佛政府有复兴的计划,并没有体现出这一计划是否真的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故D项错误。 10.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讲的是从明代到清代对手工业者的不同管理,而这使手工业者的人身获得了自由,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所以答案选A。B、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不能由此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排除D。 11.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知,商人赚钱之后,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这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排除B;D材料没有涉及。 12.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明朝政府调整海外贸易政策,这就使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所以答案选C。A与材料无关;B材料没有涉及;材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与民间海外贸易的关系。 13. 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B.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 D. 鸦片贸易利润逐年降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进口的鸦片不断增多,与结构趋于合理不合,故A项排除;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进口商品结构示意图,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否迅速无关,故B项排除;题干中两个时期进口商品中,鸦片与棉织品的比例都在不断增多,其他商品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再结合时间信息可得出中国市场不断地融入世界市场,国际化趋势增强,故C项正确;题干中图示反映的是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无法获知鸦片贸易利润的升级,故D项排除。 14. 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 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答案】B 15.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 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 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表格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英国出口欧洲、美国、加拿大、西印度的制成品百分比在1804年之后不断降低,说明英国产品的竞争力在降低,故A项排除;数据表格中亚非拉地区的进口英国制成品呈不断增长趋势,说明该地区经济水平不高,且说明了英国殖民地化程度在逐渐加深,故B项排除,C项正确;表格中数据仅是制成品的出口情况,无以说明“在欧洲产品销售额下降”,故D项排除。 16.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建立,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前后两种类型“垄断”的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B.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 D.促进了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A排除。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只符合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故B排除。东印度公司和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故C正确。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符合东印度公司时期,垄断组织时期英国地位下降,故D排除。 17.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斯穆特—霍利法案》,大幅度提高关税,而在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与多国开展贸易谈判,到1939年,美国同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13%,其主要目的在于 A.保护民族工业 B.扩大国际市场 C.缓解国际矛盾 D.重建贸易秩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与多国开展贸易谈判,到1939年,美国同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惠贸易降低关税,有利于商品输出,扩大国际市场,故B正确。保护民族工业,应该提高关税,故A排除。缓解国际矛盾,不属于主要目的,故C排除。重建贸易秩序,也不是主要目的,故D排除。 18.阅读晚清时期的田赋和工商税图(1842年—1911年) 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世界市场对中国影响愈深 B.近代中国农业的逐渐衰退 C.晚清时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D.清政府对工商业课以重税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表格可知,田赋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工商税总额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这和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工商业逐渐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田赋数额在不断增加,说明农业逐渐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异常发达”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9.阅读“1953、1957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与该统计表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B.计划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体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57年各项产量都在增加,所以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表格不能体现出“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所以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 20.1991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决惩治“官倒”》指出:“近年来冒出的官倒爷,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价格双轨制,从中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物价横飞,市场动荡,也滋生出很严重的腐败问题,必须坚决惩治。”这从本质上说明 A.当时中国官员腐败问题较严重 B.苏联解体给中国经济带来动荡 C.经济出现自开放来的重大挫折 D.经济体制改革须触及纵深领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材料“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价格双轨制,从中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物价横飞,市场动荡”可以得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引发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腐败问题,说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1.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 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可以凭证购买少量商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一定的商品交易,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还是“文革”时期,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22.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中主要阐述了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D符合题意,而ABC的表述均不合材料主旨,故选D。 23.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夕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图。该图反映出 A.自然经济基本完成了解体 B.官僚与洋务资本占据主导地位 C.近代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D.民族资本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首先定位时间大约1840—1894年的变化。多出来两项成分“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自然经济比重下降,但是依然是主体。A错误;B错误。材料看不出来政府的态度,可以排除D。新增加的“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属于近代经济,所以C正确。 24.下面是据《荣家企业史料制作的申新九厂定量设备平均用工人数统计表(1932—1936年)》。据此反映出 A荣家企业实现管理革新 B近代民族企业规模日渐缩小 C民族企业产品市场扩大 D.荣家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管理革新与材料中定量设备平均用工人数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平均工人数的减少,并未企业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得出企业规模缩小是以偏概全,而且1926-1936年是民族资本较快时期,故B项错误;市场扩大与设备平均用工人数下降无关,故C项错误;定制设备的使用,出现民族企业用人的减少,说明生产效率的提高,故D项正确。 25.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A.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文字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均涉及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属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史观视角。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明显不正确,排除;B项具有迷惑性,易误选,但题干图片仅涉及植物种类,无从体现植物品种之间的交流,无从体现“走向整体性”。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答案】(1)同: ①背景相同:商品经济、长途版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②性质相似:都具有近代银行的某些属性。③态势相似:都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9分) (2)特点: ①前者私人经营;后者由私人经营发展到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②前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后者开展国际业务;③前者主要为私人服务,后者主要为政府服务,禁止向私人发放贷款;④前者为合伙制,后者为股份制。⑤前者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才发展为近代银行;后者出现较早,17世纪末就己经出现。(6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影响。(3分) (言之有理,的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与此同时,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家庭子女及亲人的关注,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停滞的,童工和妇女的生存状况也日益恶化,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捣毁工厂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雨果的人道主义著作《悲惨世界》迅速传到英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所呼吁的爱与善,表达了一切社会的道德理想,引起政府和进步人士对社会贫困和社会救助问题的极大关注。 工业革命时期,宗教领域的社会福音运动、民间团体的慈善组织活动、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等行为,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促使英国政府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治政策,转而重视贫困问题。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抗战时期,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保障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工作,如:设立了以社会部位核心机构的现代社会行政体系,并出台种类齐全的法规,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涉及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及职业介绍,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但国民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没有得以实施,同时,因社会保障对象有限,主要局限于城市游民、贫民、孤儿、工人和军人群体,相当部分的弱者被挡在受保障范围之外;社会保障立法与实践脱节,许多内容流于形式;监管体系的缺失使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此外,战争的大量消耗而造成经济的严重匮乏,国家财政无法满足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保障投入,1942年各省所属县市及特别市的地方支出分类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为4904237元,仅占总额的0.2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救助实施的原因和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8分) 【答案】(1)原因: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传统的互助的社区功能被弱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引起社会救助观念的变化(或答受功利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6分) 特点:民间救助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转变救助思想,以贫困救助为主;通过立法,设置专门的济贫管理机构,调整济贫政策;加强社会救助的普遍性。(4分) (2)主要特点:以实现抗战建国为目标;学习借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运用行政和立法手段;社会保障的形式多样;注重培养民众的生活技能。(4分) 评价:在抗战爆发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学习借鉴西方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较为全面的筹划,体现了其顺应时代潮流、关注民生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只能单纯模仿西方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建立起出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无法克服种种弊端,逐渐偏离民意期待的轨道,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收效甚微。(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永佃制有利于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材料三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6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对材料三中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2分) 【答案】(1)主要内容: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4分) 主要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2分) (2)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弊: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6分) (3)用法律保障农民拥有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对其所使用的土地拥有出租、抵押等完整的转让权;土地改革应该更多地赋予农民参与权和选择权;我国的农业要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