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百家”泛指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墨、道、法、儒等学说 B. 百家争鸣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反映 C. 百家争鸣引起思想界的混乱,阻碍了社会发展 D. 在争鸣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百家”泛指众多的思想流派,并不是单纯的一百家,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故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促进了社会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百家争鸣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故D项正确。‎ ‎2.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主张“仁”与“爱”;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孟子与荀子。从选项来看,A选项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道家的主要思想;C选项是墨家的思想;D选项是法家的思想。‎ 点睛:‎ 本题是一道基础性比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回答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找寻关键点,也就是重点词汇。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往往都有代表性的词汇可以概括,记住这些词汇,往往能够对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儒学之外的其他学说被禁绝 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百家”到“独尊”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思想专制,思想服务于政治,说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D项正确。“百家”到“独尊”并不是思想的倒退,故A项错误。儒学之外的其他学说被禁绝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根本问题,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材料现象本质问题,故C项错误。‎ ‎【点睛】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在此情况下提出了“民贵君轻”;汉武帝执政前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庞大,边境匈奴为患,丞相权势很大,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以巩固君王的权威;明末清初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此三中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A正确。孟子不否定君主专制,B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C错误。董仲舒时期,社会未发生转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题干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也是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产物。‎ ‎5.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原因是( )‎ A.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董仲舒的改造、推荐 C. “君权神授”的观点,神化了皇权 D. “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思想是服务与政治的需要,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主要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改造、推荐属于形式上,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都是董仲舒思想内涵,不是原因,故C和D项错误。‎ ‎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 ‎【答案】B ‎【解析】‎ 孔子站在贵族阶层角度提出仁的学说,但是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并非一视同仁;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反对有等级的爱,主张真正的博爱,因此阶级的差别是造成思想差异的根源,故答案为C项。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排除A项;B项不是根源,排除;二人均是针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状况提出各自的主张,谈论的问题相同,排除D项。‎ 点睛:本小题属于对比型试题,二者的不同点有许多,要注意题干所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促成“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因素私学的兴起、社会因素各国纷争的社会现状、社会的剧烈变革等,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全面的,才是符合题意的。‎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多方面分析才可。‎ ‎8.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 是( )‎ A. 取消文字; B. 实行吏治; C. 以法治国; D. 厚今薄古 ‎【答案】C ‎【解析】‎ ‎【详解】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材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说明教学的内容是法律,由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消文字信息,故A项错误。实行吏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厚今薄古是儒家读书人的言论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9.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 A.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B. 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 人定胜天 D. 尚贤尚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A属于“德政”思想,属于孔子思想主张;B是孟子思想主张;C是荀子思想主张;尚贤尚同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0.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 B. 民贵君轻主张 C. 性善论 D. 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故D项正确。A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 B是孟子民本思想;C是孟子人性问题,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独尊儒术”并不代表其他流派的消亡,只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所以④说法有误,排除,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作为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C选项正确。AB与不符合题干中“体现在社会上”,故排除。D“天人感应”的理论是董仲舒的学说,故排除。‎ ‎13.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以“致良知”的是( )‎ A. 孟子 B. 程颢、程颐 C. 王阳明 D. 朱熹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故C 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故A项错误。程颢、程颐和朱熹属于理学家,主张“理”是万物本源,故B项和D项错误。‎ ‎14.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 花木兰替父从军 B. 梁祝化蝶相随 C. 商鞅变法 D. 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新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孔子和儒学的独尊权威,故D符合题意。又因为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倡导自由、反对因循守旧,故A、B、C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5.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经济因素,C正确。抗清斗争是为了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人的统治,并不是产生民主思想的原因,A错误。明朝末年社会吏治腐败,清朝初年“反清复明”斗争不断,社会并不安定,阶级矛盾严重,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原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本题结合明清之际的社会背景,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6.“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一观点出现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明清时期黄宗羲思想,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宋元时期都不符合黄宗羲的生存时间,故A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商皆本”,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黄宗羲思想入手,即可判断出明清时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7.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理是万物的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的是王阳明,不是朱熹,故选D。ABC三项均是朱熹的主张,排除。‎ ‎18.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 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 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应为明清之际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B、D两项应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均与题目中的人物“陆九渊”所代表的学派“陆王心学”不符,故排除;C项应为陆王心学“反省内心即可得‘理’”的主张,故本题应选C项。‎ ‎19.我国古代的科技高度发达,其中在宋元时期发明的领先于世界科技成就包括 ‎①活字印刷技术 ‎②制造植物纤维纸的技术 ‎③火药制造技术 ‎④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宋元时期发明的领先于世界科技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活字印刷技术发明,故①正确;制造植物纤维纸的技术属于东汉,故②错误;宋元之前已经存在火药制造技术,故③错误;宋代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故④正确。故①④组合正确,故选D。‎ ‎20.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缺乏变革社会的经济基础,故A正确。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不是主要原因,故B排除。当时中国国家统一、国力较强,故C排除。当时中国经济继续发展,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影响 ‎21.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声势最强的国家为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为西方资本主义描绘了宏伟蓝图,美国独立后,依据三权分立学说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思想变为了现实,故选D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共和制 ‎22.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 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B. 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 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 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的意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宗教和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平等,故此题选A;B项是宗教革命的内容,可排除;C项是卢梭的思想主张,不是启蒙运动的共同的主张,故排除C;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故可排除D。‎ ‎23.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 日心说 B. 相对论 C. 量子假说 D. 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中可以看出,普朗克的观点主要是高度评价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心说是哥白尼的学说,故A项排除;爱因斯坦的主要学说是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故B项正确;量子假说是普朗克首先提出的,故C项排除;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的组成部分,故D项排除,‎ ‎24.“……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容易被别人引导,就是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 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 C. 启蒙 D.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主要是材料中:运用自己的理智,可以看出正是启蒙运动中“独立的思考,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理性成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涵 ‎25.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 电力机车 D. 汽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故答案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成就 ‎26.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 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 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合生存”中可以看出,这种理论指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说,故A项正确。B属于量子论的研究意义。C和D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意义。‎ ‎【点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意义命题点有以下三个:①进化论重创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把神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除出去;②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③进化论被运用到人文领域,形成“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新学说,对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震撼。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个,另外第二三个也是常考点。‎ ‎27.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 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 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答案】B ‎【解析】‎ 互联网是指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因此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答案选B。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通俗说法,此时互联网早已产生,A错误;C、D与互联网无必然联系,排除。‎ ‎28.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 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 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 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帝制 D.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提出推翻封建帝制的主张;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故排除ABC,选D。‎ 点睛:三民主义由孙中山提出,作为资产阶级前期的革命纲领,是有局限性的。民族主义涉及反封建,但是没有明确反帝;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所以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更加注重工人和农民的权利。‎ ‎29.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持久战 D.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2年,延安时期毛泽东写成《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对中国民主革命进行正确分析,成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故B项正确。A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C是抗战时期著作,不符合题意;D是邓小平理论组成部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0.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党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大 C. 十二大和十五大 D. 十三大和十四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则是指十五大,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解释题(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孔子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思想:君权神授。‎ 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 ‎ 认识:它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 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大都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虽然这些思想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最主要的是“百家争鸣”形成了一种思想自由潮流。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儒、墨、道、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和从法家思想主张对于国家统一以及加强统治需要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可知是君权神授思想;第二小问目的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角度回答;第三小问认识结合所学从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统治或者从董仲舒思想实质回答即可。‎ ‎ (3)第一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百家争鸣思想影响从思想体系、政治统治、传统文化体系以及社会发展等角度说明回答。‎ ‎32.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根据所学说明启蒙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 原则:论从史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 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信息从科学与知识进步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启蒙运动核心主张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来提取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角度回答。‎ ‎ (3)第一小问结合启蒙运动影响政治从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思想从丰富人文主义内涵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论从史出原则回答。‎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和结果。‎ ‎【答案】(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三国实行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知是井田制。‎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除井田,民得买卖”可知井田制被破坏,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角度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土地所有制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以及农民生活困苦等角度思考回答。‎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惟有田者”“莫不志在良田”说明土地兼并问题,为此封建国家采取“屯田制以及均田制”等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土地私有制存在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古代土地兼并问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