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 A.维护门第等级 B.严格遵守礼制 C.政治色彩浓厚 D.婚姻不能自主 2.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3.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 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 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6.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一做法( ) A.旨在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 B.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 C.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 7.在早期罗马法中,婚姻关系分为夫权婚姻和自由婚姻,只有夫权婚姻的效力为法律所承认。但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夫权婚姻已完全被自由婚姻所取代,并且丧失了法律上的合法性基础。该变化表明( ) A.万民法蕴含天赋人权理念 B.罗马法发展使妇女地位得到改善 C.罗马法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D.习惯法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 8.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 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9.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重要的同时也是“唯一”的修改、补充,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鉴于( ) A.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 B.工业革命的进展 C.“新和谐公社”的失败 D.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0.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 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11.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 ) 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 B.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 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 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 12.下图为书写在我国西南四川地区的民房墙上的革命标语。图中有“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自己的政府”的字样。判断标语的书写年代最有可能是( ) A.1927—1930年 B.1935—1936年 C.1938—1940年 D.1947—1949年 13.“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这一现象推动了( ) A.工人运动走向新高潮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南方革命根据地巩固 D.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14.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5.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政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九卿”职责表格(注:“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之称) 官署 职责 奉常 掌管宗庙礼仪、历法、文化、医药等 郎中令 掌管皇帝侍从警卫 太仆 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 卫尉 掌管皇宫守卫 廷尉 掌管司法刑狱 典客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掌管皇家亲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管粮食、财政及税务事务 少府 掌管皇室生活供应与所需费用 材料二 唐“六部”职能表格 官署 职责 吏部 掌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 户部 掌全国的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 礼部 掌全国礼仪、祭祀、科举、学校 兵部 掌武官选授及军事行政 刑部 掌全国司法行政及审判 工部 掌工匠、屯田、山泽等事务 (1)据材料,指出秦九卿与唐六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2)唐代六部机构中,“吏部”“户部”分列前两位,说明其原因。(4分) (3)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指出其反映的时代变化。(6分) 17.(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退位诏书》(1912.2.12) 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8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是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 图1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图2是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 图2 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性质的出访59次。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1)结合史实,分析图1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6分) (2)概括指出图2中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9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 从公社委员,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一切公务人员,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高度评价,认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时隔20年后,恩格斯再次肯定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摘编自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公社体现的政治原则。(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世界民主进程中的伟大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西周姬姓贵族与受封的异姓贵族之间相互通婚,这样通过联姻关系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据“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之间的政治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项;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并不等同于婚姻不能自主,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平民家庭,说明科举制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进士出身平民并不等同于基层官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项;平民出身的进士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排除B项;进士的出身状况与考试程序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这些举措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强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务的,强化监察的目的即为加强专制,故选C项;明朝时期已废除了宰相,不存在削弱相权的说法,排除A项;防止地方分裂是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实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厂卫特务制度是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健全,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可知“粮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粮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可知“粮长制”的推行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并非“完善”,排除C项;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可知“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选D项;“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雅典对僭主制等独裁制度的反对,通过这种做法强化了公民对民主制度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措施是强化公民对民主制度认同,不是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排除A项;材料措施是维护民主制的,不涉及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C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自由婚姻取代夫权婚姻,体现了罗马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男女平等观念,表明罗马法的发展使妇女地位得到改善,故选B项;自然法思想中的自然理性推动自由婚姻取代夫权婚姻,材料信息得不出万民法蕴含天赋人权理念,排除A项;罗马法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C项;公民法具有保守性和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总统向国会提出议案,最高法院反对,参议院以投票的形式作出决定,否决提案,严格按照美国的民主程序进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三权分立原则,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故选D项;材料中,总统的提案试图削弱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权力,扩大总统对大法官任职的权力,这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能反映材料的全貌,排除A项;参议院是按照美国民主程序进行总统提案的审议,不是为了捍卫司法独立,排除B项;按照既定民主程序,得到了否决议案的结果,避免了总统和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过多争论,是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巴黎公社没有能够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没有对反革命分子的反抗进行坚决的镇压,特别是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从而丧失了同资产阶级进行较量的重要武器,所以马克思得出上述结论,故选D项;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新和谐公社是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理想模型,没有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边衅”“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等关键词可知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中英国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排除A项;“强盗”反映了此时清政府认识到殖民者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清政府对中英国际关系的认识,并非清政府实际能力,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可知,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帝制也要打着“选举”和“共和” 的形式,这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C项;帝制复辟本质上是恢复君主专制,不具有宪政色彩,排除A项;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当时民众的思想受到民主观念影响,但没有具体说明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长征,据“四川地区民房墙上的标语”结合所学可推知红军到达四川的时间应该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应该是当时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故选B项;1930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未建立,排除A项;1938—1940年处于抗战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已不再提苏维埃政府这一口号,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红军时期的政治教育,提高了红军士兵的阶级觉悟,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故选C项;材料是对红军士兵进行政治教育,不涉及工人运动,排除A项;1928年5月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而此时国共合作破裂,对红军的政治教育不能推动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排除B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而材料是红军,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目的并非仅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1952年正值冷战时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材料中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贸易协议的做法,恰恰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A项;1952年我国并未摆脱美国的经济封锁,材料现象只能说明一定程度上有所摆脱,但“摆脱了”说法不对,排除B项;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52年我国并未调整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来的,排除D项。 16.【答案】(1)相同: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分工明确。不同点: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4分。言之成理,如从分管事务之多少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2)原因:吏部与各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4分) (3)变化: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根据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吏部掌管官员任免”“户部掌管全国户口”等关键信息可得分工明确。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少府掌管皇室生活供应”“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吏部掌管官员任免”“户部掌管全国户口”等关键信息可得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 (2)根据材料“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降、赏罚”等关键信息可得吏部与各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根据材料“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等关键信息可得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 (3)根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等关键信息可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 17.【答案】(1)材料一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材料二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6分) (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2分)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解析】(1)材料一的内容节选自《清帝退位诏书》,根据其内容中“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可知其着眼点在于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可知毛泽东比较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材料一侧重辛亥革命对中国政体类型的影响,材料二侧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则侧重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其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三,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答案】(1)成因:建国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任意3条,6分) (2)特点: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遍及各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合。(任意2条,2分)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任意3条,6分) 【解析】(1)据所学可知1949—1966年处于建国之初,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2)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的柱状图及注,可以从出访次数、出访目的地来概括总结,不难看出自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遍及五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合。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国家元首出访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9.【答案】(1)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6分) (2)意义:否定了资产本主义代议制,创立了新的民主组织原则;建立了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