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9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太师吕尚父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他到营丘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西周经济文化的发展 B. 制衡各种势力稳定政治局势 C. 造成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 D.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直接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可知分封制下齐国经济繁荣,人民多归附,说明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经济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只有齐国,无法体现各种势力,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齐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诸侯争霸,排除C;分封制下周王不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排除D。故选A。 2.汉初陆贾认为:“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灾异。蝮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这一思想 A. 推动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B. 反映了当时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C. 说明政事受环境的影响 D. 迎合了汉初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陆贾将国家政治与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后来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相通之处,说明陆贾的思想推动了汉代儒学的发展,故选A项;“开放民主”的说法有误,汉朝属于专制社会,排除B项;政事受环境影响属于陆贾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实际情况,排除C项;陆贾的思想与休养生息不符,排除D。故选A。 3.庙会,又称“庙市”,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庙会兴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庙会的兴起反映了 A.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 佛教受到政府监管 C. 市坊管理体制崩溃 D.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庙会属于经济活动,宋代庙会的盛行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故选D项;庙会的兴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排除A;佛教受到政府监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宋代商业突破了市坊的限制,但“体制崩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故选D。 4.日本学者内田直作说:“无论如何,明代的朝贡贸易,不论是贸易政策上或财政政策上,都没有重大价值,只举扬所谓朝贡礼的服从关系而已。”这一看法 A. 掩盖日本对华侵略的野心 B. 旨在要求平等的对外交往 C. 揭示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 D. 体现了明朝对海关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直田内作认为明代的朝贡贸易在经济上没有实际价值,只是政治上服从关系的体现,这一看法揭示了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故选C项;掩盖对华侵略野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直田内作主要就明代朝贡贸易发表了看法,与平等交往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政策,而非海关管理,排除D。故选C。 5.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4万人,1865年初,上海总人口增加到69万多人。导致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A.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B. 自给自足的经济解体 C. 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 D. 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海人口增多主要出现在1852—1865年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运动的爆发导致大量人口迁入上海躲避战争,所以上海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有关,故选C项;上海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就被辟为通商口岸,A项不符合题意;上海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自然经济解体以及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没有关系,排除BD项。故选C。 6.如图为1908年的漫画《空生梦想》,将繁体的“憲”字一分为四个新字,“空,生,梦,想”。该漫画说明作者意图 A. 宣传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B. 揭示预备立宪的虚伪性 C. 发动群众推翻清朝统治 D. 鼓吹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憲”是“宪”字的繁体,将“憲”拆解成为“空,生,梦,想”说明作者认为实现宪政是不可能的,结合“1908年”可知作者是揭示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虚伪性,故选B项;该漫画是讽刺性质的,并不是宣传君主立宪,排除A项;该漫画是在讽刺清末新政,并非发动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和鼓吹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排除CD。故选B。 7.1927年11月党中央对农民暴动问题作出指示:“农民暴动以后,如果专意占据县城而忽略乡村中土地革命的根本工作,不去发动更多更广的群众,不使群众自己取得土地取得政权,那么这便是军事的机会主义”,材料反映了中共 A. 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 不断丰富民主革命的理论 C. 受“左”倾冒进主义路线的影响 D. 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认为不发动群众和开展土地革命便属于军事机会主义,说明中共丰富了民主革命的理论,故选B项;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明确工农武装割据,排除A;材料中中共的观点属于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观点,并非受“左”倾影响,排除C;材料内容并不能证明当时中共摆脱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束缚,排除D。故选B。 8.一五计划期间,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约占75%,矿产品和机械等工业品约占25%,这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资金 B. 国民经济比例面临严重失调 C. 对外开放格局开始形成 D. 农业改造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说明我国当时通过出口农产品换取资金,故A项符合题意;出口产品的构成并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农业改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 9.洛克认为:“自然法是所有的人、立法者以及其他人的永恒的规范。他们所制定的用来规范其他人的行动的法则,以及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行动,都必须符合于自然法……既然基本的自然法是为了保护人类,凡是与它相违背的人类的制裁都不会是正确或有效的。”材料表明 A. 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B. 罗马法成为近代立法规范原则 C. 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颇受重视 D. 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和人定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洛克认为自然法是一切规范和法律的法则,所有的行为都必须符合自然法,由此表明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和人定权力,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自然法思想,和人民主权说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自然法的影响,而非罗马法成为近代立法规范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生命价值及生命教育无关,排除C。故选D项。 10.英国1787—1796年间食物开支在总支出所占比重为73.5%,1830—1839年占61.5%。人们的休闲活动五花八门,酒馆、咖啡馆、戏院、公众演讲、音乐会、展览馆、运动场、妓院……都成厂许多人光顾的地方,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机械化业已实现 B. 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C.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D. 个人主义精神的泛滥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人的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休闲活动增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和工业革命爆发,产业结构变动有关,故选C项;“已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层面的,并非是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排除B项;个人主义精神泛滥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 11.下表为苏联粮食产量情况表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53 8250 1954 8560 1955 10370 1956 12500 1957 10260 1958 13470 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 已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 新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D. 浮夸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从1953年到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说明当时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选B项;苏联始终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A说法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被废除,排除C;表格内容并不一定就是浮夸,排除D项。故选B。 12.受自然科学的启发,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因此他们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之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感觉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能够体现上述绘画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阳光之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感觉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印象画派的特点,强调的是光和色的作用。A是浪漫主义画作,B是现实主义画作,C是印象画派画作,D是立体派画作。所以选C项,排除ABD项。故选C。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对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的编排已基本完成,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渐成中国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早在汉代,司马迁就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较早提出“禹兴于西羌”之说。继司马迁之后,皇甫谧《帝王世纪》将西羌的祖先与传说的大禹相联系。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夷夏之间的界限逐步消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逐步加强。明清之际,就连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黄宗羲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积极申论“蒙古亦中国矣”的观点。综上可知,历经唐宋元明时期,从饮食、衣服、社会经济生活到礼教,中国境内各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摘编自周书灿《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 材料二 虽然“中国”一词的产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4世纪。但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它的大致意义是泛指同一文化的“诸夏”民族。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当然更增强政治统一的意义,而于主权一概念,一直到19世纪,只有天朝在朝贡制度下之宗主权观念,而无列国并立主权国家之观念。但是到1895年以后,主权观念日渐成熟而普遍,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均反映出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也正代表主权观念所充实的民族主义思想。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文化不断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各地经济文化不断的交流;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的作用:封建国家统——和政治制度的影响;统治者改革和政策的推动:中国古代学者的宣传:民族融合的促进 (2)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渐成中国学术界普遍共识”、“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夷夏之间的界限逐步消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逐步加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民族文化不断认同的原因主要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的形成、统治者的改革和推动、古代学者的推进以及民族融合有关。 (2)原因:根据“1895年以后,主权观念日渐成熟而普遍”、“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均反映出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也正代表主权观念所充实的民族主义思想”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变化的原因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以及中国人的探索有关。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角度进行论证。 14.《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 主人公大事表 时间 主要事件 1699年5月4日 乘“羚羊号”起航 1699年11月5日 漂到小人国。这个国家有两个政党。他们的区别是一党穿的鞋跟高些,另一党的鞋跟低些。高跟党自认为是合乎古代制度的,而国王则偏向低跟党。因此,政府的官员都是低跟党的人担任。两党仇恨很深。皇太子则两边讨好。为此,他的鞋跟一只高,一只低。 1703年6月20日 到达大人国。国王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头脑清晰,判断也很精确”,他向格列佛询问欧洲的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的情形。格列佛便向他讲述了英国近百年来发生的大事。但他听完却说:“这些大事只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屠戮、革命和流放”。 1707年4月13日 到达飞岛国。依据他们的计算,他们有理由害怕,当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在离太阳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彗星所吸收的热量,相当于赤热发光的铁热量的一万倍。彗星离开太阳后,拖在后面的一条炽热的尾巴约有一百万零十四英里长。如果地球从距离慧核或者彗星主体十万英里的地方经过,那么运行过程中地球必然会被烧成灰烬,太阳光每天都在消耗,却得不到任何补充,到最后全部耗尽时,太阳也就完了,而地球以及一切受太阳光照的行星,也都将因此而毁灭。 1715年12月5日 回国 从材料中提出炼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小说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的斗争,反映了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党相互攻击和斗争,相互制衡。 在飞鸟国关于太阳、行星、彗星的描写,反映了近代以来天文学的进步。文艺复兴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哥白尼的日心说拉开了天文学革命的序幕,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等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示例二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的进步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它促进了天文学革命,哥白尼日心说冲击了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拉开了天文学革命的序幕:开普勒推导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再次印证了日心说正确性。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的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依据材料内容和所学总结论点,再引用相关史实对该论点进行论证。如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格利佛游记》中反映了航海、政党斗争、资产阶级革命、近代天文学的成就等内容,由此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引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斗争、君主立宪制和近代天文学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结合材料内容从其它角度总结相关论点加以论证也可。 15.材料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法案以后,法币成为国民政府统治区流通中的统一货币。抗战期间,由于法币发行量不断膨胀,致使物价飞涨,币值一落千丈。到1948年8月,法币流通量已达到640万亿元,为抗战前1937年6月的45万倍,法币的信用完全破产。为了挽救由于法币破产所引起的国民经济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在《金圆券发行办法》中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是,由于金圆券和法币一样,没有其他货物做准备,再加上国民政府统治区的日益缩小,财政赤字的继续增长,致使金圆券的币值迅速下降。仅到同年11月10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元的限额。11月11日,国民政府又出台了一个《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的发行总额将不以20亿元为限,而“另以命令之”。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重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物价上涨,法币贬值,法币信用破产:军事失利,内战增加了国民党军费开支,出现财政危机:国民经济处于崩渍边缘。 (2)影响: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加重了人民的生活困难:使国民党进一步失去民心,加速其败亡;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陷入绝境 【解析】 【详解】(1)根据“由于法币发行量不断膨胀,致使物价飞涨,币值一落千丈……法币的信用完全破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通货膨胀严重、法币贬值信用破产、军事失利、国民党军费开支增加引发财政危机、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等方面总结其进行金圆券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金圆券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金圆券改革最终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加重了人民生活困难,国民党进一步失去人心,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16.材料一 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维和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后就应离开发生冲突的地区。它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它不同于一支真正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台外交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维和部队方队首次亮相。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联合国7个维和任务区,2500多名中国军人守护在最危险的地方,还有8000名维和待命官兵随时听令出征。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先后有13名维和勇士牺牲在异国他乡,中国军人用生命和热血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新京网报(2019年10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维和工作的意义。 【答案】(1)以维护和平为目的;具有非强制性;保持中立的原则;坚持自卫原则。 (2)缓和地区冲突和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卓越贡献;彰显负责任大国的风范,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我国军事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解析】 【详解】(1)根据“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它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不同于一支真正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和外交部队”、“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等内容可知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特点主要是以维护和平为目的,不具有强制性、保持中立、坚持自卫原则等。 (2)根据“中国军人用生命和热血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参加维和工作,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地区冲突,保持地区稳定,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我国的军事建设。 17.材料 元嘉六年七月裴松之奉召写成《三国志注》。裴松之随注书呈给宋文帝一份《上三国志注表》,这是他对注书工作的总结。首先,裴松之肯定了陈寿的著作。认为它叙事清晰,取材审正,是当时的一部“嘉史”。同时,他指出陈书有过于简略、以至脱漏很多重要史实的缺陷。最后,裴松之陈述了自己作注的指导思想,并把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裴注也包括一般注书的内容,即文学的训诂、名物的诠释、书稿的校勘等方面的注文。裴注所征引的材料 不但面广,而且首尾完整,不似其他引书那样割裂剪裁,断章取义,尤为重要的是裴注还保存一些亲身见闻的资料。《三国志注》的不朽还在于它开创了史注新法。后世不少人仿效裴注的体例进行注史,如宋人王暤的《唐余录》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裴松之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 【答案】(1)传统注释方法与创新相结合;广征博引,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2)开创了史注的新体例:保存了一些珍责史料:影响后世注史习惯。 【解析】 【详解】(1)根据“把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类型。……裴注也包括一般注书的内容,即文学的训诂、名物的诠释、书稿的校勘等方面的注文。裴注所征引的材料 不但面广,而且首尾完整”、“裴注还保存一些亲身见闻的资料”等内容可知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是传统注释方法与创新相结合,广征博引,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2)根据“裴注还保存一些亲身见闻资料”、“它开创了史注新法。后世不少人仿效裴注的体例进行注史”等内容可知裴松之开创了中国史注的新体例,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并且影响了后世注史的习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