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海南省儋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谈及有关“文化是什么”的话题时,说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上述观点说明 A.人创造了文化,优秀文化塑造着人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D.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符合题意,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是否搀扶盲者都体现了人在积极创造文化,同时这些文化也凝聚着他的整体气质,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者人。故选A。B不合题意,这里没有提到物质载体。C表述错误,文化是人们在实践的产物,获取文化的途径是多样的,不仅仅是接受文化知识教育。D表述错误,文化是自觉形成的,不是自发的。‎ ‎【点睛】‎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在古代,老百姓只能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臣下当上皇帝。这些服装文化字眼折射出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④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古代的服装反映出来的政治地位表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表述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④符合题意,“布衣”和“白丁”等词汇来自于古代社会生活,表明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故选C。‎ ‎【点睛】‎ 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学技术、教育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素养,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等)‎ ‎3.经济学家冯·丹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依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下列传导顺序合理的是 ‎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产业或部门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合题意,先是文化领域出现新兴产业或部门,然后是文化生产力越来越突出。B符合题意,经济和文化的关系,首先是经济的决定作用,先是①,‎ 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需求增加,需求增加,促进生产,选②,文化产品的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产业或部门,最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业越来越突出。C不合题意,经济起决定作用,应该排在最开始。D不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应该先是经济发展,才是文化发展。故选B。‎ ‎4.“软实力”是与由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看到了 A.国家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以经济明确指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这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突出,故选项B正确。选项A说错误,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故排除;选项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名师点睛】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 的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近期,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热播。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可见 A.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C.大众传媒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 D.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信中国》展示的不仅是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更是让信仰形象站起,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这表明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正确且符合题意;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说法错误,错在“主要”;书信承载的历史不一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D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6.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B.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表述错误,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不合题意,材料问的文化传播,不是继承与发展。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D符合题意,材料指出“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可见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故选D。‎ ‎7.2016年ll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 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文化繁荣 B.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C. 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交融 ‎ D.文化传播文化市场文化自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合题意,材料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与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没有关系。B符合题意,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要继承、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传播、文化市场。故选B。‎ ‎8.朋友圈里晒书单、聊感悟,热闹又时尚,阅读正在变成悦读。从朋友的口碑传播到知名人士的书单罗列、权威媒体的打分排名,新的技术手段为荐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图书漂流等新玩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书圈。这一现象对出版企业的启示是 ‎①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 ‎②要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 ‎③立足科技创新,增进社会效益 ‎④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朋友圈等网络新玩法的作用,启示出版企业要积极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②不合题意,企业不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主体。③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能启示要增进社会效益。④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有很多书单罗列,权威媒体打分等启示出版企业要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需求。故选B。‎ ‎9.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④—③—① B. ②—④—③ C.①—④—②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走下去”对应的是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走进去”对应的是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走出去”对应的是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故答案选C。A、B、C均不合题意。‎ ‎10.蒙古族的“安代舞”被誉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田野调查、原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加强对安代舞的传承和保护。其目的是 ‎①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②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④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不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②符合题意,对安代舞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在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③符合题意,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安代舞的传承和保护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④表述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故选C。‎ ‎【点睛】‎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③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老字号食品企业利用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推出时令点心,表明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③表述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前提。④符合题意,这个企业的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说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故选C。‎ ‎12.宋明儒者皆有“出入释老”之经历,正因为出入佛老,才能真正体会到儒佛思想之异同,使儒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促使了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正因为出入佛老,才能真正体会到儒佛思想质异同,使儒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促使了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正确且适合题意;A B C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③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13.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 ‎②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③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 ‎④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的作用,不是强调史书典籍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作用。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③表述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④符合题意,材料提到要雪耻,要自强等体现了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故选D。‎ ‎14.习近平、马英九在数百名中外媒体的瞩目下,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发表致辞时表示,“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打断骨头连着筋”说明两岸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合作难上加难 ‎ ‎②“血浓于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贵和”思想 ‎ ‎③“兄弟亲情”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④“同胞兄弟”喻示两岸应加强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题肢①说法错误,“打断骨头连着筋”说明两岸关系源远流长,应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而不是剪不断理还乱,合作难上加难,排除①;“血浓于水”意味着两岸人民关系亲如同胞,应该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贵和”思想,故题肢②符合题意;题肢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排除;“同胞兄弟”喻示两岸应加强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故题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C。‎ ‎【考点定位】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精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15.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爆红。如果说该片有什么地方冲击了广大观众,那一定是凝结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 ‎①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 ‎②凝聚着坚定踏实的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④激发了人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社会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根源,故选项①说法错误;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故选项④说法错误;运用排除法,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定位】我们的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除上述内涵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16.2017年6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草案)》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经人大网站公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9月1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演奏场合、演奏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的文化价值在:‎ ‎①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建设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主心骨”的指导作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对国歌立法能够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表述错误,精神文化建设不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原因。③符合题意,对国歌立法、规范国歌奏唱能够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指导作用。故选A。‎ ‎17.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有歌舞、相声、戏曲、武术、小品、杂技等,从不同角度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A.差异性、多元化、时尚化 B. 民族性、统一性、生活化 ‎ C. 求异性、多样化、丰富性 D.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不合题意,时尚化不是当今人们的文化需求的特点。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性和生活化。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求异性。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人们当前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故选D。‎ ‎18.有人这样评价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 ‎①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 ‎②体现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 ‎③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体现出文化市场具有盲目性滞后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材料出现文化现象中的令人忧虑的现象,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②不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文化生活中的令人忧虑的现象。③符合题意,这些文化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英雄。④不合题意,材料中的现象主要体现的是自发性。故选C。‎ ‎【点睛】‎ 面对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应: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发展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3、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5、我们青少年应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6、对待落后文化,需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7、文化企业应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9.近年来,多地坚持以群众为主导,把文艺展览、演出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基层群众。比如,广东省文联的“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下基层”活动,以群众“点单”的形式普及艺术,迄今举办了1200多场活动,直接参与群众近80万人次。群众“点单”‎ ‎①是文艺创作从注重经济效益到注重社会效益转变的标志 ‎②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是通过改变艺术家的创作途径和方式提高创作效率 ‎④是发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A.①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表述错误,文艺创作应该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符合题意,选择权交给基层群众,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改变艺术家的创作途径和方式。④符合题意,以群众为主导,让群众“点单”是发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故选D。‎ ‎20.儋州市石屋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让人印象深刻。在“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新村”的要求下,村民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邻里”等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得到提高。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A.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B.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 ‎ C.成为引领农村建设的精神火炬 D.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均衡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发展文化产业。B表述错误,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是传统道德。C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火炬。D符合题意,农村文化建设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均衡发展。故选D。‎ ‎2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依法开展直播服务并自觉抵制内容低俗、过度娱乐化、宣扬拜金主义和崇尚奢华等问题,广电总局此举有利于 ‎①融入多元文化,增强多元意识 ‎②传播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 ‎③弘扬核心价值,营造良好氛围 ‎④引领社会风尚,左右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不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不是要发展多元文化。②符合题意,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自觉抵制内容低俗、过度娱乐化、宣扬拜金主义和崇尚奢华等问题利于传播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③符合题意,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自觉抵制内容低俗、过度娱乐化、宣扬拜金主义和崇尚奢华等问题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营造良好氛围。④表述错误,不能左右社会发展。故选B。‎ ‎22.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不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不能动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有利于强基固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④有利于凝聚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不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动摇。③符合题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强基固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④不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集中体系不能提供物质保证。故选B。‎ ‎23.2018年10月,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周日一开播,好评如潮,节目画面诱人、美食馋人、故事动人,被很多网友誉为真正下饭的节目。如今,越来越多展现生活的纪录片受到观众青睐,以精良的制作,让观众增长见闻,还打动人心。这启示文化工作者应该 ‎①主动引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在实践中锐意创新,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不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②不合题意,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国家的责任,不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③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好的节目受到观众的青睐启示文化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锐意创新,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越来越多展现生活的纪录片受到观众青睐启示文化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故选D。‎ ‎24.一些地方运用中国民间画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加大了宣传和培育的实效性。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要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质载体 ‎③可以消除思想差异,凝聚社会共识 ‎④就是弘扬主旋律,全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②符合题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加大了宣传和培育的实效性”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质载体。③表述错误,思想差异不能消除。④表述错误,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选A。‎ ‎25.中共中央宣传部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一批“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时代楷模”的事迹厚重感人,影响深远,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告诉我们 ‎①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②榜样的力量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起决定作用 ‎③是否有信念的力量是人们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④应从先进事迹中汲取思想道德养分,感悟理想信念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时代楷模”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告诉我们要像“时代楷模”一样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②表述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起决定作用。③表述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④符合题意,公开发布“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应从先进事迹中汲取思想道德养分,感悟理想信念力量。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6.梦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奋进的灯塔。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述“中国梦”以来,这三个字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谈及“中国梦”,不能不提及“文化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梦”“文化中国”,是“中国梦”、民族复兴之梦的现实需要。“文化梦”“文化中国”让“中国梦”更加丰富多彩。‎ 请运用文化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发挥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使文化消费更加丰富,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 ‎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扬优秀的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要求说明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中国梦”这三个字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可以用文化的实质一种精神力量来回答;文化梦”“文化中国”,是“中国梦”、民族复兴之梦的现实需要,可以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知识、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来回答。‎ ‎27.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为表达“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是要更好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答案】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有利于我们在回顾历史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②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民族。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有利于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增强团结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 ‎③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有利于为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使民族精神更加丰富。‎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要求回答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材料指出,举行公祭仪式是为表达“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可以看出举行公祭仪式让我们在回顾历史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可以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来回答,我们是热爱团结的民族,利于弘扬团结精神,增强团结意识;“是要更好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可以回答在新的时代,利于将民族精神注入时代内涵,丰富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历史责任感。‎ ‎28.从网络红人到网红美食、网红景点、网红图书馆、网红文化、网红经--网红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网红”,人们褒贬不一,这是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文化,网红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网络红人”的走红,契合了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以及臆想等心理,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网红”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代表。不懈奋斗的网络直播冯莫提,献身航天事业的优秀女飞行员余旭、武汉最美女交警张倩芳、“科普小能手”博物杂志等,他们深受网友点赞的根本所在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群众的热心服务,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但也有一些人,为了成为网红,不惜突破底线,以炫富、暴力、色情等内容过分媚俗、庸俗的表达,污染社会风气,损害“只有依靠才华和努力才能成功”的主流价值观,破坏公序良俗。针对问题,政府部门联合APP官方整顿和过滤不良信息,对未成年等网络群众进行积极引导。‎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网红文化的产生的原因。‎ ‎(2)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谈谈应该如何看待网红文化。‎ ‎【答案】(1)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推动了网红的产生与发展。‎ ‎②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斑斓色彩。‎ ‎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①网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健康的网红文化有利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网红文化必须抵制落后、低俗、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才能久远。‎ ‎③对网红文化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网络红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网红文化出现的原因,并要求谈谈对网红文化的看法,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 ‎(1)这道题考查网红文化出现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到网红文化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可以发现,网络媒介也就是大众传媒在网红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作用,网络推手、传统媒体等的推动,可以发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市场呈现出斑斓色彩;受众心理需求也是重要原因, “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文化,网红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这道题要求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对网红文化的看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网红’,人们褒贬不一,这是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文化,网红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网红’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代表”可以看出,网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健康的网红文化有利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网红立足群众的需求,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可见,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网红文化必须抵制落后、低俗、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才能久远。“但也有一些人,为了成为网红,不惜突破底线”、“ 政府部门联合APP官方整顿和过滤不良信息,对未成年等网络群众进行积极引导”可见对网红文化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网络红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2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 ‎【答案】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③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中的强大功能,推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④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⑤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本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本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增强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析】‎ 此题设问范围明确,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设问指向具体,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属于措施类的题。解答时,通过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方面展开,具体作答即可。‎ 考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遵循的原则,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首先确定知识限定范围“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然后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方面作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回答:可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错误倾向“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方面作答。最后做到规范语言、精心组织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