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4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4)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来源:Z|xx|k.Com]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来源:Z§xx§k.Com]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省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则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故不符合题意。 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 3、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答案】C 【解析】由“盛唐”“痛快淋漓”“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判断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死后,人们认同其学说,正说明人文主义得到传播,不是泛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学说得到许多人认同,说明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故D项正确。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6、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这样写道:“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心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据此可知,以上经济学家的政策是( ) A.大力推行国有化 B.保护私人经济 C.减少社会福利 D.实行赤字财政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有效的经济制度应该是国家保持和促进市场竞争机制,在保护私人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里根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7、下图为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导致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影响 D.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来源:1] 【答案】C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无法解释计划经济国家所占比重的下降,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无法解释对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故B项错误;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逐步建立,自由贸易的趋势推动了奉行市场经济的工业国经济发展,比重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计划经济国家对市场的排斥,则导致其比重下降,故C项正确;石油危机出现在1973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8、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来源:Zxxk.Com]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为实现包产到户做准备 D.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得出这些举措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采取的,但没有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包产到户是1978年底之后实行的,与“1961年3月以后”不符,故C项错误;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 材料二 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 【答案】(1)特点:借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验;国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或发展混合经济);注意对经济宏观调控(或实行计划经济);关注弱势群体;对国家政权和军队进行民族化改革;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印度统一。 (2)评价:推动印度近代化进程;具有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进步意义;打击了民族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亚非拉地区的团结,冲击了两极格局。[来源:学.科.网Z.X.X.K] 对内经济政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承袭英国的特权对英国抱有幻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