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作文备考复习指导4
作文拟题技法 (一)拟题要求 1要准确、贴切。就是宽窄适度,与内容密切相关。既不可"题"大于"文",也不可"文"大于"题"。否则就不当。《2000年回母校》就不能写成《回母校》,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样,写作的要求也就不同。 贴切,还要注意适合文体,不同的文体,对题目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给不同文体拟题时,尽量要显示文体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2要简洁、醒目。就是高度概括,醒目明朗。简洁不只是字数越少越好,还要含义明确,如《天空不空》。有报道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标题是这样的:《巴拿马运河今属巴拿马》,言简意赅,让人过目不忘。曾有一则关于濒危动物的新闻,报导云南一只白猴与台湾一只雌白猴千里姻缘繁育后代的事情。《光明日报》标题是:《台湾雌白猴急求配偶,云南雄白猴喜送佳音》;香港《文汇报》的标题是:《云南白猴找新娘》。两相比较,前者不够简洁?雌"、"雄"提法也不够文雅;而后者十分精当。尤其是用了大众的口语"找新娘",既说明云南白猴是雄性,又含蓄而有吸引力--人人津津乐道的好事。 3要新颖、有意味。就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发人深思。这是作文拟题的高标准要求。如《通俗化≠简单化》。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有多家报纸报导,标题各异,如《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实现》(《人民日报》)等,而《中国青年报》独辟蹊径,用诗的语言"衔来石壁锁大江"为题,既新奇夺目,又富有动感。"石壁"二字,借用毛主席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意境优美。 下面是一篇材料性作文,请根据两则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思想评论。 材料一:重庆沿长江而下,过了忠县,可见一孤峰屹立北岸。峰顶上有一塔,其景甚奇,这就是石宝寨。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塔内本有一洞,称"流米洞",每日有米自动从洞中流出,供和尚们坐享。终有一个和尚不知好歹,偷偷将洞口凿大,图谋多捞一把米上街换钱。不料天不从人愿,从此,那洞竟粒米不出了。 材料二:《左传》上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硬是向子罕献上一块玉。说治玉的人认为这是宝物,而子罕却说,"你以此为宝,而我则以不贪为宝。你硬要把它送给我,不是使我们两人都失掉了各自的宝物吗?"最终没有收下那人的玉。 正身直行戒贪养廉 贪者,想非分之想,受非分之财之谓也。石宝寨的和尚,想了非分之想,做了非分之事,挖大"流米洞"的洞口,企图多捞点米赚点蝇利,结果使"流米洞"再也流不出宝贵的米了。春秋时的子罕不受非分之财,结果两全其美,保住了自己的节操,省下了别人的珍玩。由此可见,贪则损人害己,不贪则利人利己。古人说:人之病莫甚于一贪。这话说得入木三分,将社会上那些贪恋酒色财权之辈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戒贪心,养廉德,提高个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贪从何来?康德说:"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事物无止境的欲望。"一个"无止境",道出了贪者的心理源头。对某些事物的追求,是人们正常的内心需要,正如饥饿者渴望能够饱餐一顿,贫穷者渴望得到一笔钱财一样,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倘若一个饥饿者在享受了一顿饮餐之后,还想要一座银山;贫穷者在得到一笔钱财之后,还想要一座金山,这便是"贪"了,因为他的希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而变成无休止的欲望了。 不要小看这种欲望,它包罗万象,名目繁多:有人贪色,有人贪财,有人贪酒……凡是沾上这种习气的,小则毁了自己,大则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古往今来,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南唐后主李煜贪恋绝色佳人,最终落得"垂泪对宫娥""北面为臣虏"的可悲结局。 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贪不恋、廉洁奉公呢?我想首先要洁身自律。这是杜绝贪欲产生的内在条件。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了,心境纯洁了,才能不为外物所诱,做到子罕式的不贪。在目前破获的众多贪污大案中,绝大多数是在没有民主监督的环境下从占小便宜到挪用公款到受贿索贿一步步滋长起来的。只有将这内外条件结合起来,使贪欲没有生存的土壤,久而久之,才能使自身、使社会变得明净。 当前,人们最为注目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正其身、除私贪。俗话说:"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戒贪养廉,做群众的楷模,那么,我们的社会风尚、民族素质定会为之焕然一新的。(江苏省射阳县中学高三⑹班王滔) 这篇文章审题清楚,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题目《正身直行,戒贪养廉》显得简洁美观,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可谓一语中的。而有的同学拟题为《论贪》则显得宽泛、过大,给行文驾驭带来难度。 拟题有六忌:一忌偏离材料;二忌文不对题;三忌含义不清;四忌大而不当;五忌嗦冗长;六忌陈词滥调。 (二)拟题的方法 1引用法 引用文理俱佳的格言、警句或短语作文章标题。这样一题在目,便显示出文章具有的深度和力度。如文题《不燃烧便只有冒烟》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句,深刻告诫人们必须奋起拼搏,否则浪费生命。1983年高考一同学用"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这句古语为题,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命题与漫画紧密联系起来,使论证有力,道理可信;1984年一同学引朱熹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为题,形象地道出为文之道,文章的源泉所在。下面是2000年一湖北考生的作文,标题引用一喜剧电影名字,贴切、有趣。 瞧这一家子 老学究是搞社会科学的,研究了大半辈子社会的他,事业有成,学术界人人尊敬;家庭幸福,四个儿子各有所长。 老大,政府机关工作,长得慈眉善目,白白胖胖。人如其貌,为人圆滑的他,在机关里慢慢攀升,前程无量。 老二,报社记者,瘦瘦高高,一副"酒瓶底"的眼镜,小眼聚光,极为锐利。此人可是时事评论专栏的一支"名?,因其笔法锐利、思想深刻,在报社有"小鲁"之雅称。 老三,工人,长相普通,个头普通,属于摆在人堆中绝对找不出来的那一种。 老四,商人,长相精明,为人极灵活,鬼点子也多,在生意场上打滚,凭着小聪明也赚了不少。 老学究每每向外人提起这四个儿子,总不知该如何评说,只能说各有其特点。独自一人时,他总爱琢磨,老大太过圆滑,要是有老二的深刻、尖锐就好了;老二要能圆滑点,肯定能升级快点,总不能总是小记者!老三太老实、平庸,有老幺的精明就不至于一辈子平庸;老幺太滑,沉稳点肯定会更成功。 一次家庭会议上,老学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四个儿子,建议他们兼份职,完善完善自己。儿子们也觉得父亲的话有理,便试着做起了兼职。 老大到老二的报社做见习记者,虽然能融洽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但终因其性格的圆滑,无法写出令人称赞的佳作来而离职。 老二到老大工作的机关干小文员,虽然思想有见解,但终因过于尖锐,让领导无法接受而辞职。 老三借老四的资金作本,做了点小本生意,虽然为人老实,有些熟客,但竞争激烈的商场将平庸的他淘汰,最终血本无归。 老四进了工厂,朝九晚五,按程序操作单调的工作,最终他还是干起了老本行。 看着四个儿子干着与各自性格相悖的职业,最终以失败告终,老学究感慨万千:不同性格的人适应不同需要的行业。 圆滑或许显得世故,但在关系复杂的某些政府部门,它却能发挥巨大的调和作用。 尖锐或许太伤人,但是某些地方却需要它的锋芒。 普通显得平庸,但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基石。 见机行事,有点小聪明,或许给人不踏实的感觉,但它却适应竞争激烈、变化万千的行业。 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2形象法 抓住材料与其他事物之间相关或相似的联系,采用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命题。一个具体形象的文题,往往能收到耐人咀嚼的效果。有篇文章论述改革开放中的廉政建设问题,命题曰《两个口袋》,形象地说明了领导干部应公私分别、泾渭分明,从而使严肃、抽象的议题具体化、生动化了。?弹劾"不是弹棉花》抨击社会上"丢城不丢官"现象,有的干部在甲地混不下去,调往乙地,甚者还能官升一级,用这个题目,形象生动,抑扬分明,耐人寻味。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有一个节目:《离任审计--贪官难再"软着陆"》,形象生动。2001年有一篇高考作文题目为《诚信,为人的底线》,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下面是一篇1999年高考江苏的一篇作文,标题《脚印处有我的人生》,形象的标题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使文章立意显豁,有点睛之效。 脚印处有我的人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丰富,读数学使人精密,读哲学使人智慧,读散文使人豁达。既然记忆可以移植,为什么不使经史子集、诗书礼乐易都融于一身,作一代大家呢? 为明智我一定移植梁启超的记忆。不论梁公在政治上的所为,单就史学而言,其成果足可以傲立于近代史学之林,他的"以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索历史的始末",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若有此公历史之记忆,则无悔矣。 为丰富人生我想移植徐志摩的才情。"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那首《再别康桥》中一点美丽、一丝忧伤深深地打动了我那颗易感的心。 为精密我想到了那个解开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王冠的明珠的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严密的逻辑,精确的思维,曾使我这视数学如大山的小辈望而却步,若有了陈景润的记忆,那解决中等数学中的难题岂足道哉。 爱智慧是人的本性。那柄悬挂在智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几千年不曾放下,但在利剑下探索人生世界本原的问道者从来不曾少过。为智慧我记起了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这位江南才子、佛界高僧,一生精通儒释道,并以其博大精深登上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的第三层楼,对灵魂进行了无情的剖析。他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境界使我这身处红尘、为前途命运烦心的学子向往不已。若能移植他的记忆,淡然于物欲之外,寻求精神的家园,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生活,该有何等魅力。 为山水散文我想移植余秋雨的记忆。虽然秋雨先生仍在人世,但那种山水散文中透射出的古代文人人格的光彩,对理性对人生的探求,使散文的境界得到大升华,这种大散文大气势对于爱好文学的我,是无限向往的。 移植了这些人的思想记忆,拥有了精密的智慧才情和丰富的人生,我应该志得意满了吧。突然,我竟有一点恐惧一丝茫然。我还是我吗?思想的获得需要生命去检验,需要阅历去滋润。我能有弘一人生过程中的悲喜与痛苦的思想斗争吗?我害怕了,我移植他人的思想,却把自己的放进箱里。不!绝不!人生的路需要自己走,思想的获得需要经过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或许不能达到那些大师的化界,但它属于我,脚印歪斜但有我的人生。 3巧换法 利用语言的双关或语音关系或结构特点,巧换字词或其意义,能使文旨了然,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如2001年高考一同学就用了这样的标题:《生命"诚"可贵》。这是引用的裴多菲的诗句,同学们都能背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这位同学巧妙地将诗中的"诚"("诚?的意思),运用双关,换成了自己作文中的"诚"("诚信"的意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下面两组标题:《向"前"看与向"钱"看》、《"官"念太强费思量》、《年终话"俭"查》、《前" 腐"后继?!》,这些是运用谐音;《"官倒"与"倒官"》、《谨防"打假"变"假打"》、《"我要学"与"要我学"》,这些是颠倒结构。下面这篇文章的标题,"春游"与"春忧",利用谐音一变,观点鲜明,直奔主题,显得非常简洁。 莫让春游变"春忧" 春暖花开,一年一度的春游又开始了。一想起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玩耍嬉戏,我们心中都十分兴奋,但同学们,也包括我们的家长们对此也有些忧虑。 一是许多教师都把春游的教育意义看得太重,政治老师让我们在春游中进行社会调查,体会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有的还让写调查报告;语文老师则把春游看作是练写作的好机会,游前布置文题和要求,游中不断辅导,再三提醒,游后催交作文,搞得我们确实很"累",春游时很难在春风、春花、春草中尽情活动,难得其乐。 二是春游的花费一年高于一年,同学之间攀比、摆阔现象越来越严重,吃的喝的得准备许多,把书包塞得满满的,还要带上几十、甚至上百元钱,有的家长确实负担不了,同学中奢侈的风气也有所增长。 基于此,我们希望在春游时学校能尽量使我们放松,玩个痛快,同时,还要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当然,注意安全,注意劳逸结合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要求。 4对比法 通过多角度联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对比,使读者一见便知正误,细读便明是非。如《千字文与百万奖》,写英国两生物学家以一千字文而问鼎诺贝尔奖等事例,说明文章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将两个悬殊颇大的数字对比陈列,鲜明贴切,言短意长。这样的题目很多,如名著《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警察与赞美诗》,报刊时文《"出名"与"苦恼"》、《扫一屋与扫天下》、《"上梁"与"下梁"》、《"皮匠"与"诸葛亮"》、《移山与搬家》、《时髦与流行》、《冷面孔?菩萨心"》、《解放思想≠胡思乱想》等等。下面这篇例文,《一天和一年》其实揭示的是"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令人深思。 一天和一年 一位画家在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曾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张画只要一天时间,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严肃认真地对他说:"倒过来试试吧,如果你用一年的时间去画它,那么只需一天就能够卖掉它。" 读了这个故事颇受启发:一个人成功和他付出的努力,就一般情况来说,就多数情况来说,是成正比的。他付出的努力越大,所获得的成果就越大越多;反之,成果就小而少,甚至一无所获。但是有的人,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对此却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受社会上各种驳杂?理论"的影响,把一个人的成功仅仅归于所谓"天资"、"灵感",从而放松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需要的矢志不渝的努力。 例如,有的同学看到某些纪录影片或电视节目中,一些艺术大师即席而作,时而大勾大勒,时而泼墨泻染,只几分钟时间就会画出亭亭玉立的荷花、挺拔苍劲的青松、潇洒自如的翠竹……于是倾慕不已,希望在自己的身上也能出现奇迹,一觉醒来,在某一个早晨就能获得一种非凡的能力。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撇开我们的水墨国画与西方油画等创作方法的不同,单就这些大师的这种挥洒自如、即席成画的能力如何形成而言,就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就拿宋朝的文与可来说吧,他作画时确?成竹在胸",一笔在手,稍加勾勒,几支竹子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但他画竹之前是做了怎样充分的准备啊!他每日坐卧于竹下,看竹芽,看幼竹,看成竹,他风里看、雨里看、雾中看,他仰视、平视、俯视,经过反复地观察,使竹子的各种形象烂熟于心,才能将其再现于纸上。再拿国画大师齐白石来说吧,为画鸡雏,他买来鸡雏每日观察;为画金鱼,他喂养各种金鱼随时观察;为画蚯蚓,他掘得蚯蚓反复观察……他笔下的花鸟虫鱼没有一样不经过上百次乃至上千次的观察,又经过几十、几百、上千次的反复揣摩、反复练习才正式画出、公之于世的。可见,这些大师们能即席而作,恰?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门采尔与那位画家的对话表现的是同一道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用一天画成的油画,即使有多么成熟的构思,在画法上也是粗糙的,而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创作才有可能在艺术上有特点以至于登峰造极。隔行不隔理,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上是否也应当有如此认识呢? 5点石法 吕洞宾能点石成金,我们也可以将古人词句、成语,通过拆开、反说、歪接或者模仿等方式加以改造,旧瓶装新酒,以前人之语道本人之意,往往别出心裁而自成境界。如《"弄斧"需要到"班门"》、《"顶天"需"立地"》、《不是叶公也"好龙"》、《一花知春》(化用成语"一叶知秋")、《糊涂难、明白更难》、《有规矩就能成方圆》、《忠言岂能顺耳》、《忠言不妨顺耳》、《留得清香在人间》(模仿王冕《墨梅》诗"只留清气满乾坤"而成)、《诚以养德信以修身》(仿用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诚信"对人的道德完善的重要) 等。有一篇文章针对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向人们发出大胆创新、大步前进的号召,文题巧妙套用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名句,化成了《怎一个慢(愁)字了得》,令人备感新颖别致,使文章平添一种魅力。请看下面这篇文章的标题: 众口岂能铄金 《史记·张仪列传》中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语,意思是众口一词,即使是金石也可被销毁;一次次的毁谤,久而久之,也能致人以毁灭之地。唐先生《琐忆》一文中引用这一成语,意在说明舆论的力量极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众口能否铄金?中国有句古话:"人言可畏。"可畏之何在,就在流言能杀人。一代名优阮玲玉之所以走上绝路,就是流言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是靳尚、上官大夫、郑袖等坏人"众口"使他被流放。林则徐厉行禁烟,代表着觉醒的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魄力,然而,昏庸无能之辈的"众口"却使满清的皇帝"龙颜大怒",以至于被发配伊犁。看来,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小人们的"众口"还真能"铄金"呢! 但仔细一想,这些小人们的"众口"真的"铄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诬人之口并没有使历史上的真金真正地被熔化掉。在人民的心里,他们仍是光彩照人的英雄。而且,他们虽然在一定的时间被蒙上了历史的灰尘,但终被历史的阳光拂去了灰尘而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光照千古。这是因为,试图"铄金"的"众口",决不是人民大众之口,决不是历史正直人士之口,而只是少数奸佞之口。他们或出于一己私利,或出于少数人的利益,拼命诬蔑、攻击那些阻拦他们道路的人,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他们只能得势于一时,因为他们终究是历史上的极少数者,而真正的"众口"决不会铄金,真正的"金"一样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其次,"真金不怕火炼",莫说是熔点很高的金子,就是一般的金属,又岂能被躲在历史阴暗角落的坏人们点起的鬼火所熔化?屈原虽被诽谤,遭流放,但他仍"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林则徐虽充军伊犁,但他仍寻找一切时机,为当地人民造福,毫不灰心。其他遭受统治者的诬陷和迫害的人,如岳飞,屈死风波亭上,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至死不渝;谭嗣同临刑前仍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表明自己不悔的心志。 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一切奋斗的仁人志士,都应当照一照历史这面镜子,要倾听人民群众"众口"的批评,不畏惧坏人"众口"们诬蔑,做不怕火炼的真金,不懈于自己的努力奋斗。 6化俗法 生活中有许多俗语、熟语、流行词汇、流行歌词等具有大众化、时代性的语言,我们套用或化用过来,人们听之亲切,读之会心,能达到雅俗共赏或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打狗无须看主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幸运是汗水的红利》、《人言可乐》、《一句话,一辈子》(周华健唱的《朋友》中的一句歌词,突出了朋友间的诚信)、《明明白白我的心》(意即恪守诚信的心)等。请看1990年的一篇高考作文: 太阳与黑子 一个小姑娘跟着妈妈在花园中散步,忽然她扯着妈妈的衣角儿嚷:"妈妈,这儿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儿。"原来路旁怒放的尽是各样儿的玫瑰。 这毕竟是小孩之言。难道花下有刺就意味着这地方便坏吗?显然,这不符合逻辑。莲花下面也有刺,然而它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备受文人墨客们喜爱。有花,有叶,还要有刺儿,这才是真正的玫瑰。不能因玫瑰"有刺儿"得出"这地方便坏"的结论。 然而,生活中竟有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者在。看到别人有缺点,就冷落甚至打击对方;看到人家犯错误就污蔑甚至火上浇油地诽谤;看到我们的改革事业出现挫折,就一棍子打死,将其看得一无是处。 对待一个人,看待一件事,既不能"因喜以谬赏",又切忌"因怒而滥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全面地分析和辩证地否定。 《虞初新志》中有一则故事,说周处起先是凶蛟恶虎一般的祸害,为患于乡里,但后来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上山擒猛虎,入水斩蛟龙,并且学于二陆,终成大业。古人?朝闻夕死",只要肯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便不失为有志之才,更何况建功立业、造福于人民之人呢?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想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就立下主宰世界沉浮的誓言;抗日战争中,他麾师北指,让日寇闻风丧胆;解放战争中,他一声令下,百万雄师过大江,将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建国以后,又是他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家立业,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人,抓住毛主席晚年犯的错误不放,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几欲酿成大错。想太阳还有黑子,即便是伟人,难道能保证他不犯错误吗?所?金无足赤",谁能保证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呢? 看待我们的改革大业也是如此。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就意味着冒险。所以即便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在意料之中的。邓小平同志说:"这场动乱(去年)是迟早要到来的,……"真正饱经风霜的革命家就能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 这位同学采用类比联想法命题,用流行词汇作标题,十分形象地将题目中原材料(见1990年全国高考题)的深刻内涵阐述清楚,文题相互辉映,分析问题视点较高,认识较深远。 拟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数学公式法(如《7-1=0》暗示7个背囊中如果去掉了"诚信","美貌"、"金钱"等就都会丧失)、直抒胸臆法(如《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没有了诚信,还能走多远》、《用诚信摆渡人生》、《选择中华魂》)等等,同学们应该自己学会总结。 要引起注意的是,实际上,拟定一个题目,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上面所举的《诚以养德信以修身》就既用了引用法,又用了点石法,其他许多例子也是如此,同学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还要注意的是,拟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它与正标题一起,共同提示文章的内容或主题,相得益彰,不可或缺。读后感往往就是这种格式,正标题或提出观点,或揭示论述范围,或单刀直入(点明该文就是读后感,这类文章往往无副题);而副题则指出所读的作品是什么,如《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读〈画蛋〉有感》。其他文体也有这种形式,如《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换汤"先换"药","画虎"不照"猫"--国企改革不做表面文章》、《美丽的诺言--"芦柴棒"是怎样成了"包身工"的》等。 综上可见,拟题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构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拟好一个题目是同学们写作能力的体现。"万事开头难",往往一题既得,便境界大开,思路豁然,文章一挥而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