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但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翻开我们的文学史,透过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更早的诗经、楚辞等文学形式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三百,原本大都是可以“弦而歌之”的民间歌谣;楚辞,是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文化人的歌辞;唐诗,多为可以吟唱的“歌诗”“声诗”;宋词,是专为歌曲词牌而填写的歌词;元曲,更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各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而且,元曲与之更有一种相似之处:在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它是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正如我们今天对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在意,抑或看不起它一样。然而,就是这些下里巴人使人们终于有一天幡然而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夸张一点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 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元曲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着明确的观念——为了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必须更多地表现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而诗词则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形式上,元曲更少格律、语言和风格上的限制,因而能更为自由地表达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切。 - 23 - 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细微、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喜悦与遗憾,渴望与失望……以及深藏在这背后的爱与恨。他们的描绘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曲尽人情,那么的动人心魄,尽管我们没有听到而且再也无法听到那些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音乐的旋律。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 元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类似于宋词,多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不同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二是杂剧,即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三是戏文,即以南曲演唱的戏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词山曲海”的说法,比喻曲作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但由于元曲是非正统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流散十分严重。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收藏、出版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清代是寂寞的,对于元曲来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使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通俗文学,寻找文化与艺术的本真,寻找对抗正统的利器。于是,元曲再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曲是元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正如唐诗之于唐代、宋词之于宋代。 B. 因为元曲是一种韵文,与音乐关系密切,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 C. 元曲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有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 D. 元曲充分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能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为了论证元曲是一种韵文,把它与唐诗、宋词进行类比分析。 B. 文章为了说明元曲与音乐的关系,用流行歌曲作为实例进行说明。 C. 围绕着元曲作为一代文学,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其原因。 D. 文章分别从音乐、体制特点、情感表达等角度论述了元曲的兴与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曲能成为一代文学,除了元代作家们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B. 正因元曲作品的数量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流散情况十分严重。 C. 明代中叶以后和“五四”运动以后,先后出现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 D. 王国维的话虽论证元曲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但带有许多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B项, - 23 - 原文是说“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该项漏掉了限制条件“名称中”。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提干“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题中C项,“逐层递进”错。文章是从元曲本身和元曲作家两个角度来论证。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A项,从文章内容来看,“能成为史诗般的文学”“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因果关系不当。B项,“也正因其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无中生有。D项,原文为“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 23 -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 23 -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⑦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⑧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⑨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⑩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作者认为用“昆明的眼睛”来比喻翠湖是非常贴切的,根本原因是翠湖处在 昆明城的中心,与昆明城的关系密不可分。 B. 本文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这就是作者的“心影”,抒发了作者对翠湖的怀念与留恋之情。 C.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习惯”“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 D. 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从侧面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与上文对翠湖的回忆相互映衬。 5. 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不名一钱”和“无穷无尽”的含义? - 23 - 6. 本文标题“翠湖心影”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 5. “不名一钱”指翠湖是湖也是路,逛翠湖不需要任何花费;“无穷无尽”指翠湖风光秀美,让人赏玩不够。 6. 示例: ①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翠湖的树多且高大,湖水清浅且常年盈满,粉紫色的水浮莲热闹地开放,红鱼自由地游弋: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明爽安静。 ②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匆匆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从生活的重压中暂时逃脱出来,享受翠湖的湖光树影。 ③翠湖让作者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翠湖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凡是作者想看的书,大多都能借到;在翠湖读书可以没有目的,不计时间,没有外界的干扰,安安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翠湖使作者领略到昆明人的大度。对于有些客人偷偷扔掉瓜子碟的行为,堂倌未必不清楚,但却从不为此斤斤计较;堂倌的大度让作者佩服之余也能感到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包容。 ⑤翠湖承载着作者年轻时的梦想。对于生活在抗战期间、囊中羞涩的作者而言,翠湖是包容的;翠湖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年青的足迹,青春的梦想。 ⑥翠湖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即便是分别三十八年后,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也从未停止;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湖而喜,为翠湖而忧。 【解析】 4.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项,翠湖的明爽安静与眼睛的特点相似。翠湖能够身心轻松、精神焕发、享受安静、佩服风度。 - 23 -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提干“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不名一钱’和 ‘无穷无尽’的含义”,答题时,回到文章第⑤段具体语境中,“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不名一钱”指翠湖是湖也是路,逛翠湖不需要任何花费;“无穷无尽”指翠湖风光秀美,让人赏玩不够。 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标题含义探究题,答题关键 “意蕴”,答题时先从字面、文本含义角度探究,然后在结合文章内容从精神层面探究深层含义。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 23 -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 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5月8 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 23 -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05月20日 02版)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列举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等事例,说明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 B. 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 C. 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还要尊重宗教规律。 D. 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 23 -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 B.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C. 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D. 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E. 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 9.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想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BD 9. (1)加强语言能力建设,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2)把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与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相结合,使之自然有效传播;(3)走出认知误区,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4)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对话与交流,展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丰富多样,化解潜在壁垒,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切感;(5)文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尊重沿线国家的宗教规律,关注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6)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同和好感。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材料二并且涉及语言建设方面的内容;B项,应该是“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D项,应该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8. 试题分析:C项,“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不准确;D项,“盛品质量、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不足非“语言能力建设”所弥补。 9. 试题分析:注意概括各则材料的的要点,提取相关的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最后达到答案。 - 23 -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朗,字义利,汝南安城人也。祖文,黄门侍郎。父淳,宋初贵达,官至侍中太常。 朗少而爱奇,雅有风气,与峤志趋不同,峤甚疾之。初为南平王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坐请急不待对,除名。又为江夏王义恭太尉参军。元嘉二十七年春,朝议当遣义恭出镇彭城,为北讨大统。朗闻之解职。及义恭出镇,府主簿羊希从行,与朗书戏之,劝令献奇进策。朗报书曰: 羊生足下: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观诸纸上,方审卿复逢知己。动以何术,而能每降恩明,岂不为足下欣邪,然更忧不知卿死所处耳。 朗之辞意倜傥,类皆如此。复起为通直郎。世祖即位,除建平王宏中军录事参军。时普责百官谠言,朗上书曰: 凡无世不有言事,未时不有令下,然而升平不至,昏危是继,何哉?盖设令之本非实也。又病言不出于谋臣,事不便于贵党,轻者抵訾呵骇,重者死压穷摈,故西京有方调之诛,东郡有党锢之戮。陛下若欲申常令,循末典,则群臣在焉;若欲改旧章,兴王道,则微臣存矣。敢昧死以陈,唯陛下察之。 书奏,忤旨,自解去职。又除太子中舍人,出为庐陵内史。郡后荒芜,频有野兽,母薛氏欲见猎,朗乃合围纵火,令母观之。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称疾去官,遂为州司所纠。 - 23 - 还都谢世祖曰:"州司举臣愆失,多有不允。臣在郡,虎三食人,虫鼠犯稼,以此二事上负陛下。"上变色曰:"州司不允,或可有之。虫虎之灾,宁关卿小物。"朗寻丁母艰,有孝性,每哭必恸,其余颇不依居丧常节。大明四年,上使有司奏其居丧无礼,请加收治。诏曰:"朗悖礼利口,宜令翦戮,微物不足乱典刑,特锁付边郡。"于是传送宁州,于道杀之,时年三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B.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C.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D. 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舍人中的“太子”,指封建时代君王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能指其他儿子。 B. 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C. 西京,古都名。西汉都成在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D. 丁母艰中“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此处指母亲去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周朗在少年时便气度不凡,和他哥哥周峤志向不同,周峤非常嫉妒他,周朗最先当南平王刘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因为休假不请示,被免官除名。 B. 刘义恭出镇彭城,义恭府中主簿羊希跟着义恭一同赴任。羊希给周朗写了一封书信嘲笑他,叫他为义恭出谋划策,周朗回信说自己不愿意。 C. 皇上要求朝中每个臣子抒发自己的意见,周朗上书,结果他的文章奏上不合皇帝的意思,便主动辞官离职。 D. 周朗很有孝心,他的母亲想着打猎的场面,周郎于是找人把那块荒地全圈起来,点起火来,叫他的母亲观看,不料引起火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无世不有言事,未时不有令下,然而升平不至,昏危是继,何哉? (2)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称疾去官,遂为州司所纠。 - 23 -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每朝每代都有上书献策的,每个时期都有诏书下达,然而太平时代不来临,昏乱的时代一个接一个,是为什么呢? (2)大火烧到郡中马圈。周朗用他的俸禄建起屋子,偿还被烧的损失。称说有病而辞职,于是被本州法官弹劾。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例如本题,正确断句为: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A项中,“有时也可能指其他儿子”错误。 12. - 23 -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由原文可知,题中B项,“周朗回信说自己不愿意”错误,文中没有提及。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采分点:“凡”“有言事”“升平”“继”;(2)采分点:“悉”“秩米”“偿”“去官”“为……所”。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周朗字义利,汝南安成人。祖父周文,做了黄门侍郎。父亲周淳,宋朝初年历任侍中太常。 周朗在少年时便非常浪漫,风度潇洒,气度不凡,和他哥哥周峤志向不同,周峤非常嫉妒他,周朗最先当南平王刘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兼任主簿,因为休假不请示,被免官除名,接着他又当江夏王刘义恭太尉参军,元嘉二十七年(450)春天,朝廷商议派刘义恭出外镇守彭城,作北伐统帅。周朗听了这个消息,主动辞职。刘义恭出镇彭城,义恭府中主簿羊希跟着义恭一同赴任。羊希给周朗写了一封书信并嘲笑他,叫他为义恭出谋划策,周朗回信说: 羊先生阁下:正遇着你叫我进取,想不到你才能有如此卓著。你的好心好意,确实非常令人感动,丰富的词藻,华丽的句式,用得又何其轻巧。我已看了你的信几遍了,心中非常快慰,看你写的信的内容,才知道又遇到你这个知己,我有什么功德,而使你每每这么垂爱于我,我确实为你的好意而高兴得很,然而却担心你将来会在哪儿死掉呢? - 23 - 周朗的文辞意趣非常潇洒不羁,大抵都是这样的。他再被任命作通直郎。世祖当上皇帝,被调为建平王刘宏中军录事参军。当时孝武帝要求朝中每个臣子抒发自己的意见。周朗又上书说: 每朝每代都有上书献策的,每个时期都有诏书下达,然而太平时代不来临,昏乱的时代一个接一个,是为什么呢?大概发布的政策是不正确的,或者觉得谋略不是出自权臣之口,计划对贵族不方便,其中问题小的被训斥,严重的被杀掉或摈弃远方,所以西汉时有进直言被杀的,东汉有党锢之祸。皇上如果想执行一般的法令、遵从平庸的习俗,则大臣们已具备;若想改革老规矩、招致太平之道,则小臣我在这里敢冒死陈说只希望皇上明察它们。 他的文章奏上不合皇帝的意思,自己便主动辞官离职。 不久又被调为太子中舍人,再出外当庐陵内史。郡府的后面荒芜得很,没有田地,常有野兽出没其中,他的母亲想看打猎的场面,周朗于是找人把那块荒地全圈起来,点起火来叫他的母亲观看,不幸大火烧出圈外,延到郡中马圈。周朗用他的俸禄建起屋子,偿还被烧的损失。称说有病而辞职,于是被本州法官弹劾。他回到京城对世祖谢罪道:“本州法官列举我的过失,很多是不公平的,我在郡中,老虎曾三次吃人,虫和老鼠侵害农作物,只在这两件事上我对不起皇上。”孝武听后变了颜色,说:“你州的法官不公平,或许有可能,虫害和老虎的灾难,难道与你有关吗?”周朗不久因母亲去世而守孝,他非常有孝心,每次哭得都非常伤心,然而其他地方相当不遵循平常礼节。大明四年(460),孝武帝叫有关人员上奏说周朗在守孝期间不守礼法,请求予以逮捕。孝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说:“周朗违背礼义,巧言令色,应该诛杀,但不宜因小人污染法令,特地锁送到边郡。”于是周朗被解送到宁州(贵州),在路上杀了他,当时三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勗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23 - A. 前两句中“曾宴”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描写了二人相会时清歌凤舞的欢乐场景。 B. 中间两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悲痛的送别场面,“长记”照应“曾宴”,画面一喜一悲。 C. 最后两句描写了分别时“残月落花烟重”之景,引起了词人别后的无限相思之情。 D. “如梦”是本词的词眼,叠用两个“如梦”点明了词人回忆往事时的惆怅和伤感。 E. “亿仙姿”是词牌名,后来取词中“如梦”二字改名为“如梦令”,从字数上属于中调。 15. 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4. CE 15. 对比。今昔情景悬殊,过去两人宴游、唱歌跳舞充满欢乐,分别时也是依依不舍,缱绻多情。这一切像一场梦,眼前一派萧瑟凄凉之景,心上人杳然无踪迹,此人夜不成寐。今昔对比鲜明,足见词人情深愁重。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残月落花烟重”应是描写眼前之景,不是分别的。E项,本词应属于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属于中调。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关键词“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以叠词,强调凸显了自己生活境遇的凄凉、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寻寻觅觅, (2). 冷冷清清, (3). 凄凄惨惨戚戚 (4). (2)千古江山,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易错字“觅”“戚”。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盛夏时节,前来果园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时令水果的游人,以及收购水果的客商车水马龙。 ②20岁的切尔西小将肯尼迪在最近的训练中大秀自己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花式技巧。此前他还在训练中颠过橄榄球,不过这次他玩的是正常的足球。 ③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不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 ④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⑤中国足协的去行政化之路并不容易,需要彻底改头换面示人,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与认可。 ⑥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不庸政、不懒政,社会各主体也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参与并监督环境工作。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C - 23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题中,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指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此处应该用“络绎不绝”。②“扑朔迷离”偏重指客观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此处偏重指观众主观感受十分复杂,一时分辨不清,应该用“眼花缭乱”。③“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④“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⑤“改头换面”指人在轮回中只改变外形而已,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此处指除掉旧思想,改变旧面貌,应用“洗心革面”。⑥“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变暖使日本建筑物、农作物等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最多可达8.7万亿日元以上。 B. “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 政府把“治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环保“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D. 马伟明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不仅成功研制航空母舰电磁弹射技术,而且攻克了更高难的电磁拦阻技术难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 项,“可达”后面跟确数,与“以上”矛盾。B项,杂糅。“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可改为“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展开”,或“以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D项,搭配不当,“研制……技术”不当。 - 23 - ..................... 19. 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 家父今年七十岁寿宴于8日中午12:00举办,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B. 对大家交来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 C. 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D. 学校诗社将举办“我与诗歌有个约会”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中,A项,“务必”语气太强硬;B项,将“拙作”改为“大作”;D项,“莅临现场”不当,可改为“踊跃报名”,答案为C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①______,网络广播电视台拥有明显的点播、互动、回看和海量存储的优势。②_______,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走的是专业化生产和单向度传播的路子,而网络电视媒体则为用户设计了上传、下载、分享和互动通道,力图让用户感觉网络媒体就是自己的媒体,可以自己做主。由于存在专业化、个性化、海量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差异,③______。当然,如果运用得当,网络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平台和品牌的延伸地,甚至是市场扩张的助推器。 【答案】 (1). ①相对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 (2). ②在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上 (3). ③网络广播电视媒体正在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对手 - 23 -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题中依据“网络广播电视台拥有明显的点播、互动、回看和海量存储的优势”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走的是专业化生产和单向度传播的路子”“网络电视媒体则为用户设计了上传、下载、分享和互动通道”“由于存在专业化、个性化、海量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差异”得出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好奇心”的正确使用与否,必然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这个说法完全正确,其实从一个人的生长里程来说,人的一生基本就是在成长,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然而驱使这些事情发展的因素之一的,那便是“好奇心”了。因为,人学习的所有原因便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的事物,而在了解了你所想知道的事物之后,就一定会选择你心中的命运。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好奇心”的确是在影响着这个世界运作的重要配件之一。 ①“好奇心”的正确使用与否,往往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人学习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的事物。 (2). ③就可能会选择你心中的命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依据提干中“推断存在问题”“ - 23 - 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由①修改方式,可以知道原句是推断过于绝对,所以将同样推断绝对的“所有原因”“一定会”,改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会”。 六、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高考结束后,“状元笔记”“络平台上成为一种热卖商品。从售后评价看,不少人觉得“物有所值”,也有人评论“书中多处错误,不是很实用”。 对于以上事情,你是怎么看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其棒喝不如善加引导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高考结束后,“状元笔记”“络平台上成为一种热卖商品。从售后评价看,不少人觉得“物有所值”,也有人评论“书中多处错误,不是很实用”。 围绕高考状元的话题,每年都会引发一场又一场的“季候性”争论。状元虽然万众景仰,但炒得多了,公众亦难免有审美疲劳,加之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渲染争抢“状元”等行径渐感厌烦。媒体对于高考状元的报道也渐渐回归事实本身,不再过度宣扬、制造“状元神话”,而是还状元以本来面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状元笔记”甫一传出,立马引来众多质疑的声音:“学海无涯哪有什么通关秘籍”“状元笔记不过是反常识的应试经济”“炒作状元笔记该收手了”“状元笔记并非制胜法宝”…… 还有,“状元笔记”是原汁原味,还是拼凑而成,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专家认为,即便是真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都有自己的特性,笔记只能是一种参考和借鉴,“学霸”的学习方法很难模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不能完全“押宝”于“学霸笔记”,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令人尴尬的是,各方棒喝却并未能有效阻止“状元笔记”的热销。据记者调查,每科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状元笔记”,按销量排序,成交最高的一家店铺已经有2773人付款。何也?一言以蔽之,问题多多的“状元笔记”固然打上了商家炒作的烙印,但亦有其货真价实之处。 - 23 -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业成绩。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自有其过人之处。透过条理清晰、工整端正的“状元笔记”,我们可以窥知学霸们平时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的,而这正是其成功之道。换言之,“状元笔记”其实就是“模范作业本”,确实值得借鉴。 很多学校早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常常阶段性地推出一些优秀作业(或者试卷)展,希望以此感染和教育其他学生,让良好的习惯和认真的态度实现不断“复制”。每年高考后,很多学霸级别的学长,也会自发动手批量复印自己的摘抄本。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货真价实的“学霸笔记”面前,学弟学妹们自然会深受触动,心悦诚服。 除了提供精神激励的正能量之外,“学霸笔记”也有务实的一面。“学霸笔记”是每个高分考生的思路、方法、技巧,相比一般教辅材料更接地气。学霸们所整理出的知识框架和内在逻辑,与那些大部头的“××宝典”相比,其效果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能让学弟学妹们学习起来轻松许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精明的商家正是瞅准了“状元笔记”所蕴含的商机,才闻风而动,借机炒作。对于这样的炒作,与其棒喝,不如善加引导。对于“状元笔记”,只要还以本来面目,取舍与否,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固然是个性化之事,但博采众长,从“前辈”身上获取经验教训,亦不失为捷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 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立意: (1)从“状元笔记”本身的角度:一是“学霸笔记”有务实的一面。“学霸笔记”是每个高分考生的思路、方法、技巧,相比一般教辅材料更接地气。透过条理清晰、工整端正的“状元笔记”,我们可以窥知学霸们平时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的,而这正是其成功之道。换言之,“状元笔记”其实就是“模范作业本”,确实值得借鉴。二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供精神激励的正能量。在货真价实的“学霸笔记”面前,学弟学妹们自然会深受触动,心悦诚服。 (2)从商家角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精明的商家正是瞅准了“状元笔记”所蕴含的商机,才闻风而动,借机炒作。对于这样的炒作,与其棒喝,不如善加引导。对于“状元笔记”,只要还以本来面目,取舍与否,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固然是个性化之事,但博采众长,从“前辈”身上获取经验教训,亦不失为捷径。 - 23 -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