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学案(全国)1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虚词 学案(全国) ——词类活用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本学案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名词作状语 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每……”。如: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每天。 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译为“向……”“在……”“从……”等介词结构。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分析:“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3.表示状态、方式、工具等。翻译时译为“像……一样”“在……”“用……”。如: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翼”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面”为名词,放在动词“刺”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故“面”用作状语,译为:当面。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4.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打”。 参考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如: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分析:“活”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活”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活。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须带宾语,并且该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 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分析:“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 ②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如: 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分析:“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 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2)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六)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分析:“欣”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性短语“所遇”构成动宾关系,故“欣”为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高兴。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分析:“侣、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鱼虾、麋鹿”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6.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 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参考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参考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