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试卷(解析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中学2019-2020‎ 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百姓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且不收回老一界交子。这表明当时北宋政府 A.积极满足市场货币需求 B.利用纸币攫取民间财富 C.力促四川地区商业繁荣 D.推动全国货币制度改革 ‎4.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②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 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并逐步消除了土地兼并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④‎ ‎5.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导效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6.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7.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8.一些威尼斯商人组织商队去贝鲁特和亚历山大,一年一度的交易中发现那里已没有什么香料可卖,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了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人在印度购买1公斤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40杜卡拉的高价出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时间是 A.14世纪末 B.15世纪初 C.15世纪末 D.16世纪初 ‎9.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 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10.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11.晚清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13.中国的人口迁移规模与各个时期国家采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1954年至1960年是我国人口迁移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总迁移量达到1.958亿,年均迁移量达到2797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 农民自发从农村迁往城市 C.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农民大量进入城市 D. 时代变化使农民到城市务工经商 ‎14.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7.“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看法评价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乡镇企业 ‎18.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20.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21.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用黄金购买了美国福特汽车下属企业卢吉汽车厂,改名为高尔基汽车厂,苏联汽车工业一跃进入了当时世界最先进行列。该项目能够成功的背景是 A.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B.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C.美苏成为战时同盟国 D.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 ‎22.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黄金的60年代”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C.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欧洲具有较完善的民主政治 ‎23.193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罗斯福赢得了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工人和黑人等选民的广泛支持。罗斯福执政后,哪些政策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的利益?‎ ‎① 建立福利制度 ② 调整农业 ③ 复兴工业 ④ 以工代赈 A.① ② ③ B.② ③ ④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24.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以后,经历了三次大调整。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A.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6.1989年,美国《商业周刊》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支持美国限定对日本的出口,69%的受访者赞成限制来自日本的进口,61%的受访者倾向于提高日本产品进口关税,而59%的受访者则赞成限制技术外流到日本。该调查结果反映出当时 A.美国对外政策忠于民意 B.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27.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28.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29.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 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660‎ ‎1228‎ ‎120‎ 苏联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A.改革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了优势地位 D.农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 ‎3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 材料一 ‎ ‎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史称“商业革命”。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国际贸易日益拓展,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洲生产大量的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并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引起了广泛的物种交流:欧洲人把旧大陆的牛、马、羊带到了新大陆;而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传到欧洲、亚洲。——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商业革命”的影响。(6分)‎ ‎32.(14分) 材料一 “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4分)‎ ‎33.(16分) 材料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6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 ‎(3)《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工业,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4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且不收回老一界交子”来看,政府发行了新币却不回收旧币,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描述事件是由政府主导的,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的行为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而不是要促进四川的商业繁荣,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故①②③,B正确;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故④错误,故排除ACD。‎ ‎5. 【答案】C【解析】C项,从“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这些流民中有一部分成为了雇佣劳动力,这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故C项正确。A项,从“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政府并未实行海禁;材料也无证据显示政府试图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B项,我国古代小农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故B项错误。D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6. 【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7. 【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8.【答案】C【解析】根据“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了东方商品的仓库”,结合所学可知,葡萄牙人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故选C;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10. 【答案】D【解析】“电报和海底电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通讯工具的革新导致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是世界市场发展问题,农产品价格上升和下降与市场需求有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产品只是举例子,不能说明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故C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晚清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好国际环境,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说明实业救国并不能挽救中国,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A正确;B是民族工业特点;C说法不符合事实,D属于思想层面。‎ ‎12.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A选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B选项排除。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大,C选项排除。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D选项排除。‎ ‎13. 【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54年至19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口,导致人口迁移规模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强调了人口的迁移,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进程,故BC项错误;D项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所以答案选A。‎ ‎14. 【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15.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16. 【答案】B【解析】此题是比较类型的题。新经济政策出台是在1921年,中国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国内外经济环境并不相似。中国的农村改革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的是个体小农业,故AC项不对。中国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苏联在1925年提出了工业化方针,故D项排除。中国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如何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B项正确。‎ ‎17.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材料的关键词语是“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个人积极性发挥”。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体现出的优越性相符合,故C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这与材料中的“分散经营”不符,因此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着眼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材料“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学生应掌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18. 【答案】‎ D【解析】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19.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只是为了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选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 ‎20. 【答案】B【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后言论自由的现象,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故选B。‎ ‎2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用黄金购买了美国福特汽车下属企业卢吉汽车厂……一跃进入了当时世界最先进行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为刺激经济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把福特汽车下属企业卖给苏联,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止,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成为同盟国是20世纪40年代,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美国在这时期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而不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22. 【答案】B【解析】根据“黄金的60年代”可以联系1967年欧共体的建立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故选B;A是1947年,排除;西欧在60年代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政策问题,排除D。‎ ‎23.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建立福利制度符合广大选民的利益,调整农业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复兴工业有利于保障城市工人的利益,以工代赈保障广大失业者的利益,因此①②③④与题意相符,故排除ABC,所以选D。‎ ‎24.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结束后到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正确;B不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排除;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的主要是日本和德国,科教兴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排除C、D。‎ ‎25. 【答案】B【解析】本题说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三次大调整(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共同影响,时间分别是: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以后。问题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其共同影响是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26. 【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民众大部分主张对日本在进出口和技术转出上进行限制,这主要和日本的发展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有关,B正确;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由于国家利益决定的,A排除;资本主义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分化,C排除;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D排除。故选B。‎ ‎27.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经济战线”“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而ACD均不合题意,故选B。‎ ‎28. 【答案】A【解析】苏联发展工业化缺少资金,“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因此苏联采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措施,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故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故C错误;D是斯大林时期发展工业措施,不是材料中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方法,排除D。‎ ‎29. 【答案】A【解析】据材料“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可知,其灌溉土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工资都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的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A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农业不是其实施的主要领域,B说法错误;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的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不是农业,C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在位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D与材料无关。‎ ‎30. 【答案】‎ A【解析】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共40分)‎ ‎31. 【答案】(1)原因:宋代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手工业、农业发展;人口增加)(4分)‎ ‎(2)影响: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促进物种交流,改善了人类生活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其发展。(6分)‎ ‎32. 【答案】(1)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 ‎(2)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一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一五计划。影响: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4分)‎ ‎33. 【答案】(1)表现:贸易紧缩,工业生产下降,农产品滞销。(6分)‎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6分)‎ ‎(3)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