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为沃野千里的长江流域提供永续之脉?专家们 ,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公认: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统一的生态整体,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早已不限于某个区域。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 ,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A. 各执一词 牵一发而动全身 洁身自好 B. 各抒己见 牵一发而动全身 独善其身 C. 各执一词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独善其身 D. 各抒己见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洁身自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一般用于争论的场合。“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结合语境“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公认”,说明是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应选“各抒己见”。“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没有走好,以致全盘都输了,比喻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将会招致彻底的失败。结合语境“生态整体”“早已不限于某个区域”可知,应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独善其身”原指独自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顾自己,不关心集体。“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从语境看,强调的是合作共管,其反面应是“独善其身”。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 ; 。 。 , 。 , , 而不是贴标签。只顾贴标签,而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 ①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 ②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 ③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 ④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 ⑤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 ⑥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 ⑦当作者与读者的心境在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 A. ⑦⑤②⑥③①④ B. ⑦⑤③①④⑥② C. ③①②⑥⑤⑦④ D. ③①⑤⑦④②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句子分布在不同地方,故考生要结合每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本题中,前两个空中间是分号,因此句式应一致,应选①③,其中,③是事实,应在前,①是影响,应在后,排除AB;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照应了前边两句中的“文学”,又引出了下一句⑦中的“读者”,因此接下来应是⑤⑦,排除C。 故选D。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C. 书城医国千秋药,倒是匡是一座山。 D.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比喻,把“洞庭山水”比喻成“白银盘里一青螺”。 B项,比喻,把“池塘水面”比喻成“明镜”。 C项,比喻,把“书”、“道”比喻成“千秋药”、“一座山”。 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故选D。 4.下列个句所咏之物不属于古代“文房四宝”的一项是( ) A. 雨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出淡云生。 B.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C.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D.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及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个句所咏之物不属于古代‘文房四宝’的一项是”,然后结合平时的积累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由“雨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出淡云生”中的“磨”可以看出,此处指的是“墨”。 B项,由“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出自唐代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此处指的是“砚”。 D项,由“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中“紫毫”可以看出,此处指的是“笔”。 故选C。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在座各位都财力雄厚,请尽量出力,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D. “双十一”时,商场做促销,优惠力度很大,人们口耳相传,趋之若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 B项,根据前文“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连声道歉”这个语境看,“献丑”不合语境,“献丑”是谦辞,在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不是道歉语。 C项,“匹夫之责”为谦辞,不能用在别人身上。 D项,“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为贬义词,用在此处语言色彩不对。 故选A。 6.下列灯谜的谜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A. 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无与伦比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打一成语)——对答如流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大一人物)——陆游 D. 良药苦口利于病(打一人物)——霍去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句内容以及思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灯谜的谜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与谜底“无与伦比”对应。 B项,“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下一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谜底“对答如流”对应。C项,“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字面意思是:在陆地上行走。与谜底“陆游”对应。 D项,“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灯谜中的字义谜,谜面与谜底不重复用字,且“良药苦口”不扣“霍”,应该为辛弃疾。 故选D。 7.下列各句的内涵与朱光潜这段话的主旨一致的一项是( ) A.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B.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C. 以出世之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D.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它当成天职来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要读懂朱光潜先生这段话的意思,这段话强调的是做事要有超功利的态度,多一些情感观照、审美情趣。本题中, A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B项,“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意思是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但是我一心只专注蝉的翅膀,强调的是做事要心无杂念,凝神于物; C项,“出世的精神”就是超功利的精神,与朱光潜先生的“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意思一致,“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与“无所为而为”意思相近。 D项,此话强调的是人要乐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故选C。 8.下列选项中,对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津、上海、武汉三个城市的铁路客运量比重相同。 B. 北京、广州、上海三个城市的铁路客运量比重不同。 C. 成都、天津、上海三个城市的公路客运量比重不同。 D. 北京、广州、上海三个城市的航空客运量比重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对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图标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北京、广州、上海三个城市的航空客运量比重相同”错。由图示可以看出,三者的航空客运量比重不同。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 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相距者 距:抵抗 B. 更始乃征憙 征:征伐 C. 数遗书切责之 遗:给予 D. 帝令憙典边事 典:主管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2)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12. 结合全文,概括赵熹的形象特征。 【答案】9. B 10. B 11. (1)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2)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12. 耿直磊落(正大光明);正直忠诚(忠于朝廷);坚持原则(忠于职守);重信重义(宽恕仁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含义设题,然后根据句子含义以及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辨析。 B项,“更始乃征憙”中的“征”应是征召的意思。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中“然后再作考察”错,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是拘捕拷问,而非“考察”。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因:乘着;释:放过;尔曹:你们。第二句中,讨捕:追捕;渠帅:头领;坐:判罪;余党当坐者:定语后置,应是当坐者余党。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赵熹的形象特征”,然后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一句的意思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可见:赵熹耿直磊落;“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的意思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处得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可见:赵熹忠于朝廷;“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一句的意思是: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可见:赵熹坚持原则;“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的意思是: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可见:赵熹宽恕仁义。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更始笑道:“还是个小孩,怎么能挑着重担走很远呢?”于是把赵憙任命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处得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造件事。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立即召见赵憙,被引见后,后来拜任怀县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百姓很怕他。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这一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 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遣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上亲自前去探视。等他逝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 简要赏析“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的表达效果。 14.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比较,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3. 寓情于景,通过寒灯、斜月等意象营造出凄凉意境,表达了作者梦醒后回到现实内心的凄楚、感伤。现实的凄凉与梦境的雄浑对比,更强化悲情。为尾句的抒情做铺垫。 14. 相同点:两处都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1)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1)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感叹,但是仍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中,“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的意思是: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从表达技巧上看,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寒灯”、“斜月”等意象营造出了凄凉的意境,从情感上看,表达了作者梦醒后回到现实内心的凄楚、感伤。结构上,本句引起了尾句的抒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然后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本题中,“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也可谓志向高远。因此,两处都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书愤》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晓至湖上 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15. 诗中哪些景物扣住了“晓”字?请简要概括。 16.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15. (1)天色朦胧(2)水上泛起还未散去的寒雾(3)远处影子似有若无的青山(4)初升的太阳(5)逐渐看清的二三小船(6)逐清影的野凫 16. (1)喜爱幽静:“出郭晓色微”、“人意静”等;(2)亲近(喜爱)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3)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4)内心惆怅:“安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诗中哪些景物扣住了‘晓’字?请简要概括”,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诗句进行赏析。本题中,“出郭晓色微”一句的意思是:出城天色刚破晓微明,可见:天色朦胧。“水上寒雾生”的意思是:水面泛起的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可见:水上泛起还未散去的寒雾。“遥山淡无影”的意思是: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可见:远处影子似有若无的青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的意思是: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由此可见:初升的太阳,逐渐看清的二三小船。“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的意思是: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可见:逐清影的野凫。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本题中,是人的形象特点可以根据原诗中的相关词句进行概括。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7.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 (3)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 (4)予独爱莲之出运而不染,_____。 (5)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无丝竹之乱耳,______。 (7)仰不愧于天,______。 (8)粗缯大布裹生涯,_____。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春与秋其代序 (4)濯清涟而不妖 (5)剑阁峥嵘而崔嵬 (6)无案牍之劳形 (7)俯不怍于人 (8)腹有诗书气自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博”“濯”“峥嵘”“崔嵬”“牍”“怍”。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梦 [意] 戈•帕里塞 大鼻子彼耶罗是个银行经理,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他在寻找一支笔。他越找越着急,像孩子似的绝望和痛苦,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平日里只要他看到这支笔,当年的情景过电影似地展现在他眼前。 他的目光盯着文具店的玻璃橱窗:那支钢笔与其它的几支笔放在一起,一根橡皮圈把它固定在紫红色丝绒作衬垫的小盒子里。笔杆是用蓝白相间的电木制作的,深蓝色的底子配上孔雀石的各色花纹,非常好看,那上面的纹路令人想到珍珠贝母。有一天,外祖父发现了他眼中流露的这种怯生生的羡慕的神情。 “你真的喜欢这支笔吗?” “是的,我很喜欢。”彼耶罗说道。他的声音轻微而颤抖,外祖父几乎听不清他的话,但老人充满柔情的双眼闪出一道共鸣的光。他们走进了文具店。 那天是1944年1月22日。文具店坐落在威尼斯城阴暗而又弥漫着烟雾的一条小巷子里。空中飘落着什么东西,不知是雨丝还是灰尘。或许是烟筒里冒出来的煤烟微粒,或许是下午降雾。彼耶罗不懂当时发生的事。 老板从彼耶罗手里把笔拿了过去灌上蓝黑墨水。笔尖被浸在截棱锥形的佩利康牌的墨水瓶里,彼耶罗听见钢笔橡皮管的吸墨水声。随后,老板就把那支笔装在仿鳄鱼皮制作的硬纸笔盒中。 岁月流逝,过去快40个年头了,彼耶罗还记得出店门时听到的一声枪响,看到三个德国警察步履艰难地消失在小巷的浓雾之中。而今,那烟筒里喷出的煤烟微粒,以及那潮湿的石板路面,重又浮现在梦中。 从那时起,那支自来水钢笔陪伴着他来到学校,与他共同完成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所有的课程。那支笔还随同他去外祖父住的乡下。在一间用炉子取暖的小屋子里,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本字典。当他听见机枪对着一位英国战俘扫射的声音时,彼耶罗的上衣口袋里就装着那支自来水笔。那个英国人是浅黄色的头发,脸色苍白,衣衫褴褛,脸朝着别墅的围墙。彼耶罗想,要是他处在那个英国人的位置上,那么,他的那支钢笔就会被打得粉碎了。 随后的几年,彼耶罗一直生活在农村里,那时他吮吸到的是乡村的气息,看到的是小巷中滴着烟油的烟筒,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他跟外祖父一起生活,令人难忘的是采萄萄季节和萄葡酒的醇香味。彼耶罗觉得少年时代统统寄托在这支自来水笔之中。他觉得,笔丢失了,他的生命消逝了。 彼耶罗绝望地哭出声来了。身边的妻子睡得正甜呢。隔壁房间里是两个儿子。他很爱他们。他们都生活得很好。现在,他忽然觉得他们与自己的差距是那么大、那么遥远。那蓝底白条的欧洛牌金笔跟他们有何相干?那墨水瓶和各色各样的墨水瓶,与他们有何相干?毫不相干。再往后,再往后……要是那支钢笔不再在床头柜里的话,那以后发生过的一切又如何存在呢。 他从床上爬起来。妻子眯缝着那珐琅般明亮的天蓝色的眼睛,埋怨地哼了一下。彼耶罗没听见,在绝望中他是什么也听不见的。他冲到床头柜跟前,像在梦中似地急忙打开了第二个抽屉,在几块手绢和换洗的衣服旁边,那支自来水钢笔在那里呢!电木制作的笔杆,蓝白相间,只是五彩的杂色已发白,贝母色也发黄了。 彼耶罗戴上眼镜,把笔捏在两个手指中间。他先是哭,后又笑。他手里拿着小记事本走到厨房里去,就像他祖父一样每天在银行在他那个小记事本上记着一些日常琐事。他在上面写道: “1979年7月17日夜里。梦见找不到外祖父送我的那支欧洛牌金笔。痛苦至极,以为自己肯定要死了。到床头柜里去找,找到笔后,我吻了它。笔还在,我亲爱的笔还在。” 他回去睡觉,像平时一样,很快就入睡了,没再做梦。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步行去银行,心情像往常一样好。除了喝杯咖啡以外,他还津津有味地吃了块甜点心。点心涨价了:一块要250里拉。 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梦”总绾全篇,以主人公梦中寻笔、梦醒找笔为主线,中间穿插文具店买笔、少年求学、乡村生活等内容,结构紧凑。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限制,笔触自由,便于展示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 C. 小说虽然描写到街头枪声和屠杀场面,但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点到为止,这和一般的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所不同。 D. 小说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妻子“睡得正甜”“埋怨地哼了一声”,暗示了妻子对他的不理解,夫妻感情隔阂比较深。 19. 请分析小说结尾一段的妙处。 20. 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探究“笔”承载的丰富内涵。 【答案】18. D 19. 结构上,呼应题目“梦”,照应前文“做梦”情节;内容上,借助于喝咖啡吃点心这一生活细节,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找到笔后的欣慰,笔法含蓄,耐人寻味。 20. 祖父送笔,笔是亲情的载体;笔引发了“我”对战争的回忆,暗示战争给我带来的心理阴影;笔伴我成长,是少年时代的寄托;失去笔绝望,找到笔踏实,笔是精神的支撑。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暗示了妻子对他的不理解,夫妻感情隔阂比较深”理解有误。将题干提及的细节描写回归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可知,对妻子的细节描写应该是暗示笔对他的重要,是他的精神支撑。同时文中并未表现夫妻感情隔阂比较深,属主观臆断。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段落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再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阅读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妙处作用。结尾段赏析的一般思路是:(1)将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看结构上是否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2)将结尾段与全文内容、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看是否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看结尾段是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有发人深思,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从读者角度看,是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内容上看,本文结尾段借助生活细节的描述,写主人公找到笔后的状态心情,含蓄表现其内心的轻松欣慰。从结构上,“他回去睡觉,像平时一样,很快就入睡了,没再做梦”照应标题“梦”,并对文章做梦情节有了具体交代。整理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条理清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中形象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解答阅读题目一定要重视读的环节,因为读的水平决定着答题的质量。这里说的读不是对文字表面的浏览,而是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对文意的准确把握,对语言手法的赏析品评,对文章现实意义的延伸思考。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并归纳内容要点,再结合内容,由表及里,从人物、情节、主题情感等角度深入分析其丰富内涵。从内容上看,本文写了祖父送笔,买完笔后跟战争相关的见闻,笔陪伴他学习和生活,梦到笔丢了的绝望和又见到笔的欣慰。从这些内容来看笔之于彼耶罗已不仅仅是自己儿时喜欢的一个物品,它承载着亲情,记录着回忆,成为他精神的支柱。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六、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有镜子,除了一般的镜子,人、事也都可为镜。通过不同的镜子,我们可以整理衣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还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答案】生活需要一面镜子 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用好的心情和态度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而你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诸葛先生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先生就是用这面镜子,照亮了他的一生,令世人景仰。 穿衣搭配需要镜子;淡妆浓抹需要镜子;科学研究也需要镜子。所以说:生活需要一面镜子,一面好镜子!镜子,是一种品格。是品格,就会有高尚和低劣之分。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豁达。他们各有自己的“镜子”,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然而,选择低劣“镜子”的人亦有之。“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大宰噽!”大宰噽便在吴王面前为越国求情,这么一来,他就成了奸臣,吴国的“叛徒”;“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是小人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国贼,然而人各有“志”,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镜子”的选择。 镜子,是一种语言。拥有一面好镜子,就拥有了“忠言”,也许它“逆耳”,却“利于行”。如果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战胜与朝廷呢!如果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忠言,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呢!他们懂得了拥有忠言逆耳“镜子”的重要性,他们明白这面“镜子”胜过百万黄金。像商纣王那样视忠言为不逆,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项羽不愿从谏如流,以致无颜江东父老,酿成自刎于乌江的悲剧。可见,不懂拥有“镜子”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在生活中,会有许多面“镜子”让我们去选择拥有,我们需要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镜子”,必须要有崇高而坚定的信念。就算“举世浑浊”,我仍要“独清”。因为,我需要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中心词语是“镜子”,材料中写道“生活中处处有镜子,除了一般的镜子,人、事也都可为镜。通过不同的镜子,我们可以整理衣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还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这让我们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尤其是后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古代的统治者以人为镜,于国于民大有裨益,身处现代的我们同样也应如此,有一个良师益友做你的镜子,照出你的不足,纠正你的错误,你才能少犯错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以人为镜、激励前行 以他人为榜样 借鉴别人的经验 生活中需要“镜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心静如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