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 备考 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 备考 记叙文阅读

‎ 记叙文阅读(重难点考点解读及方法指导)‎ 重难点考点解读 一、河南省中考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 23‎ ‎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技巧。‎ ‎5.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二、阅读理解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文章写了什么(理解、分析、概括)。‎ 第二个层次:文章是怎么写的(分析)。‎ 第三个层次: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品味、鉴赏)。‎ 第四个层次:文章为什么写这些(探究、鉴赏)。‎ 考点一 解读标题 ‎(一)知识积累 ‎1.记叙文标题特点 ‎(1)以物为标题。‎ ‎(2)以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为标题。‎ ‎(3)以线索为标题。‎ ‎(4)以主题为标题。‎ ‎(5)以事件为标题。‎ ‎(6)以时间或地点为标题。‎ ‎2.解答标题“"六看”‎ 一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 二看: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素,组织全文;寄托情感,点明或凸显主题。‎ 三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四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故事情节。‎ 五看:标题是否一语双关,对强调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看:标题是否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3.标题的作用和好处 作用:‎ 23‎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概括或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贯穿全文线索。‎ ‎⑤交代写作对象;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 ‎⑥点明、暗示、凸显文章主题。‎ ‎⑦寄托……感情。‎ 好处:‎ ‎①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运用反问,强调什么内容,引人深思。‎ ‎④引用古诗词或歌词,富有文学色彩,吸引读者。‎ ‎⑤富有诗意,营造美好氛围。‎ ‎⑥用词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考试题型 题型一 分析标题作用或妙处 ‎①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②分析标题的妙处。‎ ‎③文章为什么以xx为题?‎ 角度 作用 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点明记叙对象或人物等 结构 贯穿全文的线索 主旨 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主题:寄托…感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手法 设置悬念,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 效果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23‎ 题型二 分析标题含义和理解标题 ‎(一)设问形式 ‎①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②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③谈谈你对XX标题的理解。‎ ‎(二)解题思路 分析标题含义 解题思路 ‎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了……内容。‎ ‎②深层含义:表现了…主题。‎ 答题格式 表层含义(内容)+深层含义(中心)‎ 理解标题 解题思路一 ‎①逐一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②整体分析题目表现的主题思想。‎ 解题思路二 ‎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了……内容。‎ ‎2深层含义:表现了…主题。‎ 题型三 能否调换标题 设问形式 题型三能否调换标题 ‎①小说的标题××可否换成××?‎ ‎②文章原标题为××,现在改为××,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能或否。或者指出哪一个标题好。‎ ‎②从内容、结构、主旨、手法、效果五个角度分析原标题或新标题的作用和好处。‎ 题型四 拟写标题 23‎ 设问形式 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解题思路 联系记叙文标题的特点,可以从情节、人物、线索、主题、效果等角度拟写标题。‎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考试题型 题型一 设问形式 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解释词语意思 ‎①解释词语本义;②分析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写……内容。‎ ‎“XX”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分析词语表达效果或好处。‎ 题型一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语境义,即在句中的含义;③分析写出事物或人物的什么特点;④抒发感情。‎ ‎“XX”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品质和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词语表达效果或好处。‎ 题型二 ‎“……”词在这里什么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心情特点。‎ 23‎ ‎①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②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心情。‎ 分析词语表达效果或好处。‎ 题型三 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②分析写出人物或事物……心理、心情或特点品质。‎ 修辞或描写手法+特点分析。‎ 题型二 理解关键语句 设问形式 解题思路 分析句子含义 ‎①明确表层含义:写出了……内容 ‎②分析深层含义:联系主旨,分析写出……主题或抒发……感情 分析句子作用 ‎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运用了…写法,写出…内容。‎ ‎②从情节发展、结构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用。‎ 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分析句子在文中写出了…内容。‎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或事物……心理、心情或特点品质。‎ 考点三 概括故事情节 考试题型 ‎ 题型一 概括故事情节 设问形式 解题思路 ‎1按照XX(要求),概括相关故事情节。‎ ‎①审清题干要求。如按照时间顺序,某个线索,起因经过、结果,某个人物角度等。‎ ‎②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相关故事情节。‎ ‎2.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 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 ‎①根据所给提示,明确填写内容对应段落,找出或提炼关键词句。‎ 23‎ ‎3.根据提示,填写故事情节或内容(填写表格)‎ ‎②仿照已给内容的句式或提示,概括事件或填写相关内容。‎ 题型二 概括多个事件 设问形式 ‎1.按照××(要求),概括多个事件。‎ ‎2.概括与某个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多个事件。‎ 解题思路 ‎①明确人物。‎ ‎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注意】概括多个事件时,要注意保持主语即主要人物的一致性。‎ 题型三 概括内容或事物特点 设问形式 ‎1.概括文章××段的主要内容。‎ ‎2.概括某个事物具有哪些特点。‎ ‎3.根据故事情节,概括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 ‎①划分段落的层次。‎ ‎②概括每层的层意。可以采用提炼关键词的形式概括层意。‎ ‎③将多层层意进行组合,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 ‎④明确描写事物或事件的相关段落。‎ ‎⑤提炼关键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概括相关内容。‎ 考点五 人物形象 23‎ 知识积累 ‎1.人物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侧面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及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2.次要人物作用 ‎(1)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整,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情节波澜,充当线索人物。‎ ‎(2)主要人物:衬托或反衬主要人物,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3)环境背景:交代环境背景,暗示环境背景。‎ ‎(4)主题思想:突出主题,深化主题,丰厚主题,丰富主题。‎ ‎3.记叙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①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②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③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考试题型 题型一 分析人物形象 设问形式 ‎①文中的XX人物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②文中XX人物的形象耐人寻。请结合全文探究XX是个什么样的人。‎ 解题思路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或者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分析这些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 23‎ 答题模式:XX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他什么性格;或通过……的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题型二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 设问形式 ‎①XX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文中多次提到XX(人物),有什么用意?‎ 解题思路 概括内容 概括围绕次要人物写了(或交代)……内容。‎ 情节或结构作用 ‎①为下文……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制造情节波澜;④充当线索人物等。‎ 人物关系 ‎①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②衬托主要人物;③通过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 次要人物怎样的品质,丰富、丰厚、点明、深化了主题。‎ 题型三 文中“我”的作用 设问形式 从全文看,“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讲述故事 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缘故,情节得以发展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衬托人物 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线索人物 ‎“我”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素,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主题思想 见证了……的主题。‎ 考点六 揣摩人物心理+补写 23‎ 考试题型 题型一 揣摩人物心理 设问形式 ‎①分析文中××的心理活动。‎ ‎②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③句中加点词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 解题思路 人物描写角度 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语角度 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等,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修饰限制词语角度 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题格式 事件+心理或心情 题型二 补写 设问形式 ‎①补写心理活动。‎ ‎②补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③补写环境描写。‎ ‎④补写结尾。‎ 解题思路 联系情节 要联系上下文情节,补写内容要体现故事情节的要求。‎ 人物特点 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补写,一定要符合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人称 补写心理活动,一般要用第一人称“我”。‎ 补写动作 动作描写的补写一定要将连续的动作拆分成几个分解动作,写出动作的过程,运用多个动词。‎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补写一般不出现人物,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描写的景物,环境特点要与本文主题与意境相吻合,描写使用形容词、动词进行描绘。注意不要写成叙事。‎ 23‎ 补写结尾 要与故事情节发展一致,要合情合理。‎ 考点七 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观点 知识积累 分析文中主题方法 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助其他事物突显主旨。‎ 抓段首 文章常开篇点明主旨,分析开篇的语句,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抓结尾段 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常常可以把握中心。‎ 抓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段意或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抓时代背景 有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所以了解时代背景,会帮助我们理解主题。‎ 考试题型 题型一 概括主题思想 设问形式 ‎①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②文中塑造某个形象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③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 解题思路 考查类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概括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事件,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事件+人物品质+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观点 通过记叙……的事件,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观点、看法。‎ 事件+观点或感情 23‎ 题型二 多个主题探究 设问形式 ‎①有人说文章反映了……的主题,也有人说反映了……的主题,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②本文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 解题思路 考试题型 解题思路 答题格式 概括多个主题 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一般一类人物表现一类主题,有几类人物就会有几个主题,所以分析时,只要先概括主题,然后围绕相关人物概括出相关事件即可。‎ 主题思想(一)+人物一+相关事件 主题思想(二)+人物二+相关事件 多个主题探究 ‎①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②结合文章情节、人物,分析文章通过讲述故事或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分析事件、人物 题型三 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设问形式 ‎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②句子或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③分析句子或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通过写……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答题格式 内容+感情 表达思想感墳賞用词:感激、感动、热爱、喜爱、关爱、关心、无奈、同情怜惜、惋惜、痛惜、怅惘、眷恋、怀念、思念、留恋、敬重、敬佩、钦佩、赞颂、赞扬、期待等。‎ 23‎ 考点八 分析写作手法 知识积累 1. 重难表现手法辨析 象征 使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表现力。‎ 类比 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答题格式:……类比……,写出人物或事物……,抒发了……的感情。‎ 抑扬 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在这里抑是手段,场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 作用:使情节波起伏,形成鮮明对比,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格式:……(内容)是抑,……(内容)是扬,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悬念 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是由开端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作用: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波澜起伏 答题格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用……(内容)为下文……情节或刻画人物形象做铺垫。‎ 伏笔 对将出现的事件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悬念 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照应 也叫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托物言志 23‎ 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具有含蓄性、哲理性、暗示性。‎ 答题格式: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感情或志向 衬托与烘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的方法。衬托和烘托都属于侧面描写。‎ 答题格式:衬托:用……衬托(或反衬)……,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烘托:用……侧面烘托……,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对比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答题格式:……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突出主题。‎ 以小见大 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应重大主题,突出中心,有震撼力。‎ 考试题型 题型一 分析记叙顺序及作用 设问形式 本文或某段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23‎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曲折有致,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3.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交代……内容,揭示……原因,推动……情节往下发展,对情节起补充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4、补叙及其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题型二 分析句段作用及结尾妙处 设问形式 ‎①某句或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某段或句子能否删除?为什么?‎ ‎③某段内容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 ‎④分析结尾段的妙处。‎ ‎⑤分析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妙处。‎ 段落作用 ‎1.开头段:①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统领全文;②设置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或刻画人物做铺垫;③引起下文。‎ 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衬托或烘托人物心情: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⑤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2.过渡段(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 23‎ ‎3.结尾段:①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点明、深化、升华…主旨;②结构:总结全文,前后呼应或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题型三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一)设问形式 ‎①分析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文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解题思路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环境背景;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心理、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②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制造悬念。‎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三)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解题思路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 23‎ 题型四 分析情节作用 ‎(一)设问形式 ‎①文章开头写了xx情节(情景),起到什么作用?‎ ‎②文章写到xx情节,有何作用?‎ ‎(二)解题思路 结构和写法 ‎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②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表示情节转折。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和情节 ‎①交代环境背景。②表现了人物……品质,写出了人物……心理或心情。③揭示、点明、暗示、深化……主题。④抒发……感情。‎ 考点九 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 ‎ 知识积累 中考常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作用及答题格式 比喻 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之情。‎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23‎ ‎ 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反复 强调,使感情表达更强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句子表达的情感)‎ 夸张 夸张: 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排比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之情。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了表现力。‎ 反问 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表达效果。‎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了……(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引出/强调……(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使文章有起伏。强调问题,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 使对比的双方更突出。‎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 …… 与 ……对比,强调了…… , 突出了…… 。‎ 考试题型 多角度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设问形式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3‎ ‎③请从人物描写或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④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⑤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 ‎⑥句子是如何描写人物或事物的?请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 赏析语言角度 答题格式 修辞方法 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写出事物或人物……特点(品质、精神),抒发了……感情。‎ 答题格式:手法+分析+特点+感情 词语运用 通过运用”××”等词语,准确传神(或形象传神)地写出事物或人物…特点,抒发……感情。‎ 人物描写 运用……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通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心理或心情,表现人物……品质或感情。‎ 答题格式:手法+词语+心理或心情+特点或感情 景物描写 运用……感官,写出事物……特点,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心情或特点,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场面描写 运用场面描写,通过描写……场面,表现人物……特点或感情。‎ 细节描写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运用哪些词语写出什么细节,表现出人物……特点或感情。‎ 描写方法 运用……手法,表现出事物或人物……特点或感情。‎ ‎【注意】‎ 这里的描写手法主要指:衬托托、烘托、侧面描写、对比、动静、虚实等;但要注意有时候要求指出描写方法,实际也指人物描写方法。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句子区分判断。‎ 考点十 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3‎ 考试题型 结合文章句段内容或链接材料,谈看法或启示 设问形式 结合文章句段内容或链接材料,谈看法或启示。‎ 解题思路 ‎①联系主题:虽然是谈个人的感受启示、但一定要联系和结合原文的主题思想来谈。‎ ‎②明确观点阐述理由:用一句话明确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联系原文内容或者生活实际阐述理由看法。‎ ‎③结合实际或材料:如果命题要求结合实际生活的,就一定要联系生活实践谈,如果要求联系链接材料,就一定要用上所给材料内容。‎ 记叙文能力考查 一、记叙文中对概括能力的考察。‎ 常见的题型有:‎ ‎1、对全文大意的概括。‎ ‎2、对某文段的的概括。‎ ‎3、对记叙文某个要素(或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 常用的概括文意的有效方法:  ‎ ‎1.要素归纳法。四要素合理组织,人+事(结果)。  ‎ ‎2.摘录句段法。  ‎ ‎3.段意联合法。  ‎ ‎4.题目扩展法。‎ 二、记叙文中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察。‎ 常见的题型有:‎ 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 某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一)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 1、化整为零法。‎ ‎ 2、本体还原法。‎ 23‎ 理解句子的方法: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 若用比喻句,还原其本体。 最后加主旨,千万要牢记。‎ ‎(二)关于句子的作用 ‎1、内容上: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作用也不尽相同。议论句:表现(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中心)。抒情句:抒发某种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等。‎ ‎2、结构上:‎ ‎①位于文章开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有:‎ ‎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要结合语境具体答)‎ ‎②位于文章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有:‎ 承上(具体答)启下(具体答);引出下文(具体答);为后文(具体答)作铺垫;起到对比或烘托等作用。‎ ‎③位于文章结尾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有:‎ 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若有省略号:意犹未尽,令人回味。‎ ‎(三)关于文章题目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新颖;‎ ‎(4)文眼;揭示(或暗示)主旨;‎ ‎(5)点明线索;‎ ‎(6)题目中运用比喻,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7)语意双关;象征意义;‎ ‎(8)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9)交代描写对象。‎ 三、记叙文中对赏析能力的考察。‎ 这类试题主要的题型有:‎ 说说语句的表达效果;说说句子好在哪里;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赏析句子。‎ 23‎ 回答的角度有:1.关键词语;2.修辞角度;3.人物描写;4.环境描写;5.写作手法;6.多种感官;7.作者情感态度。‎ 具体分析:‎ ‎1、从关键词语入手 从句中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关注动词(逼真传神)、形容词(形象生动)、副词(程度范围)等。‎ ‎2、从修辞入手 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 答题格式:运用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作用)地写出了事物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 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生动形象,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 ‎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特点(程度);‎ ‎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节奏感强;‎ ‎ 对偶:音韵和谐,增强语言表现力,便于记诵;‎ ‎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 ‎ 设问: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 对比:突出强调。‎ ‎(1)正面描写: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还有细节描写等)。答题格式:通过……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心理、情状)。‎ ‎(2)侧面描写 ‎3、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 ‎4、从环境描写入手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烘托人物心情、衬托形象、表现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⑤突出、深化文章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答题格式:作者描写了……的景色(画面),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 性格)。‎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3‎ ‎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 5.从表现手法入手 十一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1)铺垫:增强可信性,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和完整性。‎ ‎(2)渲染: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表现。‎ ‎(3)对比:使形象更鲜明,突出主题。‎ ‎(4)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伏笔:对将出现的事件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7)衬托: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性格和事件意义等。有“正衬”和 “反衬”,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8)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9)象征:使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表现力。‎ ‎(10)托物言志: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借以表达感情,具有含蓄性、哲理性暗示性。‎ ‎(11)以小见大: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应重大主题,突出中心,有震撼力。‎ ‎6、从感官角度入手 ‎ 从句子表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蕴含的意义、给人的启示等角度入手分析语言特点。‎ ‎7、关注作者的感情态度 四、个性化解读(开放性试题)‎ 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表述要流畅,不能有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答题关键:人物形象评析;记叙顺序;记叙的详略;人称;线索。‎ 2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