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 分,考 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 规定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说明的是西周按照分封制度下规定“周礼”和“雅言”,实际上是规定礼仪和统一的方 言,这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和认同,故 B 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难以实现权 力的高度集中,故 A 错误;中国文字统一是秦朝时期,故 C 错误;D 中消除语言隔阂说法绝对。 2.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 出,当时 A. 君主权威日益加强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C. 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 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答案】C 【解析】 唐代宰相之子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了唐代对官员亲属任职的监察较严格,说明 当时监察制度比较成熟,故 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和大臣的关系,不能说明君主权威日 益加强,故 A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皇权的制约,故 B 错误;宰相杜佑之子遭监察,也不能 说明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故 D 错误。故选 C。 3.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 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 A. 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 B. 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 C. 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 D. 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 【答案】D 【解析】 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表明民间行为推 动了政府政策的转变,D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服饰的变化,没有涉及阶层流动,A 不正 确;B 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C 不正确。 4.回顾 17~19 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 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17~19 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 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 A 项是根源;B 项 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 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 项 叙述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根源”即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 从经济角度考虑。 5.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 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 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B. 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 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D. 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答案】C 【解析】 根据“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 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 实施专卖制度,使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故 C 正确;A 是材料信息的表现,不是 原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排除 B;D 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 个表现,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 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分析解答。 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 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 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 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 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答案】B 【解析】 “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对外管理贸易机构增多, 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 正确;贸易税收难以看出是主导,A 错误;文化影响力不 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唐朝时期属于开放大国心态,D 错误。 7.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 18 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 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 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 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答案】D 【解析】 依靠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 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中国瓷 器融入了欧式元素,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了欧 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但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 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 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 D 项正确。 8.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止 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 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 只适合南方水田 C. 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 变革了耕作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曲辕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曲辕犁很方 便很实用,便于耕作,使传统耕作技术变得成熟,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曲辕犁在唐朝 而非元朝开始用于农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曲辕犁也适合旱田,不只适合南方水田,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耕作方式未变,选项 D 错在“耕作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辕犁 9.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 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 分等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思 想体系,排除 A;B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排除 D。 10.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 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追求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 学这一特征,说明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故选 B;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A;商品经济繁 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和题意相反,排除 C;材料无关经世致用观念,排除 D. 11.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 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 代 A. 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 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 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 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根据“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结合所学,程朱理学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具有重要影响,故 A 正确;B 不能体现材料反映 的宋代文人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排除 B;材料 反映的现象与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关系不大,排除 C;D 项中“普及”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联系程朱理 学的影响分析解答。 12.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 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 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 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 A 项正 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 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 C 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 D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第 15 题 15 分,共 52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 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 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 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 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 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 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 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 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 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 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 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 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 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 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 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 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2)主要做法: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 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乡村治理和英国乡村治理的比较,中国的特点和英国的做法、影响都可以根据 材料进行概括,而中国的成因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 【详解】(1)特点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考生需要从政府、士绅、儒家思想等方面进行作 答。根据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 统治”,可以看出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根据材料“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 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可以看出士绅发挥较大作用;根据材料“中央的秩序、教 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根据材料“乡约、保甲承担了村 落治安职能”“承担催征赋税的职”,可以看出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根据材料“吕大钧 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可以看出乡 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和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以及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根据材 料“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可以看出是自然 形成的自治状态。 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考生可以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士绅阶层兴起、文化 的繁荣兴盛、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2)做法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由材料“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 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可以看出其主要做法是处理好 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可以从材料归纳“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 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得出其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 精英斗争的特征” 得出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从“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 统”得出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另外结合课本知识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 定了基础。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归纳能力,第(1)问从唐宋至明清 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第(2)问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影响根 据材料概括即可。 14.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 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 代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 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 宋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 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 朝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 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 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 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 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 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 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 朝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 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1: 论题: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民办向官办发展)。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代时 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杨儒家 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 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 取代。 示例 2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 举入仕为主要日标;在教学方式上,帅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 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 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示例 3: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示例 4 :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表格信息中 提取“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者从“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 式”“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等观点;第二小 问阐述依据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比如第一个论点可以从唐宋元明清时期 政治和思想变化对于书院发展影响归纳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 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 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1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 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 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 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 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 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 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 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 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概 括,再进一步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分析,同时此时的刑法受到儒家“以 礼人法”思想影响。 (2)特点:依据“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使流刑更为规范化”“南朝《梁 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等信息总结特点;影响:根据“这 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总结,再结合刑法本身 的作用来分析。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第(1)问,可以从材料里获取信息概括出部分原因, 更重要的是需要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儒学思想对的影响。(2)特点, 从材料内容里可以概括得出;影响,可依据材料并联系改革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分析,还要从 刑法本身的作用来思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