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老子说“圣哲、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又好像自己不曾做过什么;教化惠及万物、惠及百姓,又使百姓感到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据此可知,此时的道家学派 A. 意在推崇对万物的教化 B. 强调社会变化是辩证的 C. 期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D. 要求治国应取诸子之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圣哲,明王治理天下……又好像自己不曾做过什么教化……又使百姓感到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己又不居功自傲,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这说明道家学派期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对材料后半部分的误解,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社会变化的辩证性;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家学派学习其他学派长处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推动了西汉统一进程 D. 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势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只针对盐铁经营者,与当时的社会贫富分化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在此之前西汉王朝已经完成统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如图是著名雁塔题名帖的一部分。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雁塔题名”是历代进土及第的代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雁塔题名”者获得了当官的资格 B. 唐玄奘影响了科举制的发展 C. 慈恩寺是政府为科举而兴建的寺院 D. 科举制最早用考试法选拔官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雁塔题名”是历代进土及第代称。结合所学可知,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获得当官资格,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玄奘本人及慈恩寺与科举制度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汉代的察举制已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皆可以为圣”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看,李贽的“生知”说 A. 宣传了人类平等和思想自由 B. 表达了对专制皇权的不满 C.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 D. 否定了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李贽的“生知”说认为“人人皆可为圣”,反对神化孔子及其是非观,这就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否定了认识正确与否皆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任何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未涉及人类平等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认识来源和是非判断,并未体现对专制皇权的不满;C选项错误,李贽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孙中山、梁启超都主张学美国或德国,先搞地方自治。由此可见,当时 A. 国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已不信任 B. 海内外华人掀起爱国和革命的热潮 C. 清末预备立宪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资产阶级维新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清政府的民主化改革“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这说明清廷的统治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化的要求。依据材料中“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的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国人对当时清朝统治及其政策的不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内外华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的不信任,而非掀起爱国与革命高潮;C选项错误,清末预备立宪实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加强专制集权,并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立宪派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下表是1913、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中原料和制成品(含半制成品)的变化,说明当时中国 1913、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 类别 进口(%) 出口(%) 1913年 1936年 变化净比 1913年 1936年 变化净比 原料 5.3 13.4 +8.1 29.1 35.8 +6.7 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 67.1 66.5 —0.6 50.9 39.5 —11.4 A. 尚未摆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阶段 B. 进口制成品数量减少已成工业化的国家 C. 重农抑商和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彻底抛弃 D. 新式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进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比重变化不大,而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比重缩小,原料出口比重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工业化发展落后,尚未摆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近代中国并未实现工业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和儒家义利观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新式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1937年12月16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发表即时新闻《日军杀人盈万》,副题为《目击者叙述刚刚陷落的□□□“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这篇报道 A. 体现了美国参加二战的根本原因 B. 及时揭露了日本南京大屠杀的消息 C. 对中国形象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D. 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7年12月16日”、“《日军杀人盈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参加二战的根本原因是其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不是南京大屠杀;C选项错误,这篇报道与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提升了中国的形象;D选项错误,这篇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罪行,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沉重打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些做法 A. 使新的中国政权迅速得到了巩固 B. 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C. 使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D. 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取得了国民党政府一直未能取得的胜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做法只是建国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部分措施,并非使新政权立即得到迅速巩固;B选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才基本完成;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施计划经济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不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柏拉图《理想国》强调了正义的工具性,说明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把人仅仅视为有欲望的动物。其目的是为了 A. 突出人和人性 B. 维护奴隶主统治 C. 发展商品经济 D. 整个城邦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材料强调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仅把人视为有欲望的动物,这就是在树立理性权威的同时真正让人站立起来,把人拉回到人应该在的层次上,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整个集体、城邦的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表现,不是目的;B选项错误,该主张并非为维护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整个城邦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正义”、“理性”并非商品经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1840年英国政府提出战争议案后,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并且议会“反战派”在辩论中称这场将要发生的战争为“鸦片战争”。“反战派”的做法反映出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不同的贸易理念 B. 下议院中平民数量不占多数 C. 光荣革命后君主仍然长期理政 D. 责任内阁之军事权力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政府在其最为关心的财政、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动了第一次中英战争,体现了其自由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要求。当时英国的许多国会议员站在事实、法律和道德的立场上极力反对英国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这反映出工业资产阶级不同的贸易理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与下议院中平民的数量多少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英国君主的内容,该表述与这一做法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议会斗争,并未涉及内阁权力的膨胀。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R·韦勒克在评价某一艺术流派时说:“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属于这一流派的美术作品是 A. 大卫《马拉之死》 B.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C.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D. 米勒《播种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R·韦勒克强调的是从现实出发,尊重现实,属于现实主义。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米勒的《播种者》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新古典主义作品,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复兴,欧元区的建立,欧洲强化注重社会公平与福利的经济社会模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这种新的“世界性共识”的出现说明当时 A. 欧盟经济政策的创新推动了全球化 B. 西欧逐步摆脱了美国的政治军事控制 C. 欧盟引领全球化的企图遭遇了挫折 D. 欧洲一体化成功地融入了全球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复兴,欧元区的建立”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依据材料中“欧洲强化注重社会公平与福利的经济社会模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信息可知,这一模式从欧洲的做法变成世界性经济社会模式,这说明欧洲一体化成功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扮演了全球化发展的实验室的角色,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盟建立于1993年,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这一“世界性共识”的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美欧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遭受挫折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发展的上升情况(1913年=100)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 1910 1913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世界 19 26 43 60 80 1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和美德两国相比,晚清的工业化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以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1980年以后,在各主要国家中,我国工业的增长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如以1980年为100的工业指数相比较,1981年,我国为104,美国为102,日本为101,联邦德国为98,英国为96,法国为98,苏联为104,印度为109,到1986年,我国的工是增长指数己达181,美国为115,日本122,联邦德国106.6,英国110,法国(1985)为98,苏联为126,印度(1985年)为136.7。 ——编自李建立《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推进工业化的战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同国家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层面简析晚清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与美德等国相比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总趋势: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在欧洲和全世界快速发展;基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发展。 (2)晚清时期:晚清的腐败与落后;政府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无奈与放任。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渐进地转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解析】 【详解】(1)总趋势:依据材料一中“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发展的上升情况”数据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在欧洲和全世界快速发展。 基本原因:依据19世纪后半叶的时代背景和相关所学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基本原因。 (2)晚期时期:结合所学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面对列强侵略的无奈和放任等方面分析说明晚清时期我国工业发展与美德等国相比不同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结合所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所有制改革、转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与美德等国相比不同的主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有许多复杂的解释,这里将其理解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即辛亥革命之前的所有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文化,它们具有五个特征:一是萌芽和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即主体性;二是被中国人长期坚守的文化,这是传承性;三是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文化,这是普遍性;四是符合人类文明方向的文化,这是世界性;五是可以作为建构未来的文化,这是永恒性。 ——摘编自方铭《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等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或多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性。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谋求人类的幸福,孔子所言忠恕之道即是仁道,而仁道以平等为基础,一切反人道主义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一切反对公平的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就是君子在穷途末路也要坚守底线,小人在困苦之中,可能就胡作非为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线意识,知止有定。 这些文化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因此,具有普遍性。 示例2: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闹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连续性,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传承的文化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突破自我,不断创新。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炼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可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性的特征,然后结合所学从谋求人类幸福,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儒家文化、底线意识等方面进行说明。也可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特征,然后结合所学从孔子、孟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家等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魏以来鲜卑族入居中原,建国后举行了大规模地改革,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遵古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九命。典章制度也按中原体制补阙、拾遗,创新和改旧,使得西魏“朝章渐备,学者向风”。宇文泰则以太师、大冢宰的身份,总揽朝政:以“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名义,逐步完成府兵的建置,总领全军,使鲜卑民户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不但提高了府兵的地位,而且把分散的关陇豪强和私家武装、乡兵陆续纳入府兵系统,且以汉族豪强为统帅。这不但增强了西魏的军力,巩固了政权,而且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编自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评》 (1)根据材料概括西魏宇文泰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魏宇文泰改革的主要影响。 【答案】(1)依《周礼》改革行政体制,置公、卿、大夫、士等官,依中原体制补全典章制度,重视儒学等文化;逐步完成府兵的建置。 (2)彰显了西魏对中华文化典章制度的继承;笼络关陇地区士族等中原封建统治势力;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增强了西魏的军力,巩固了政权,且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遵古礼……典章制度也按中原体制补阙、拾遗,创新和改旧”、“……逐步完成府兵的建置”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西魏宇文泰改革的主要内容。 (2 )依据材料中“依《周礼》建六官……典章制度也按中原体制补阙、拾遗,创新和改旧,使得西魏‘朝章渐备,学者向风’”、“……而且把分散的关陇豪强和私家武装、乡兵陆续纳入府兵系统,且以汉族豪强为统帅。这不但增强了西魏的军力,巩固了政权,而且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西魏宇文泰改革的主要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以后,西方学者“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得到官方认可。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阿登纳总理“向西方靠拢”。于是,西德与英、法在历史研究方面合作,删除过去丑化彼此的历史叙事,制定“去民族化”的历史教育方案。无责任主体论遂成为官方正式推崇的理论。1951年10月,西德与法国在西德美因茨召开历史学家会议,认定尽管各参战国都作出过错误决策,但它们均未曾预谋战争,故不能将战责归咎给某一国家;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同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 ——摘编自卢晓哪《世纪之殇:百年来欧美国家关于”一战”战责问题研究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概括“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西德“向西方靠拢”的政策;重建战后疮痍满目的欧洲需要各方达成共识;部分学者的影响。 (2)内涵:不能将一战爆发的责任归咎给某一国家,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同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 评价:“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表达了法德放弃历史恩怨,谋求两国长远发展而达成的良好共识。法德将一战的战责追究转化为探索战争起源,转换了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可消除一战爆发的主体责任;研究战争的责任,起源,反省历史,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阿登纳总理‘向西方靠拢’”、“1951年10月,西德与法国在西德美因茨召开历史学家会议”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格局、西德的政策调整、战后重建的共同需求及部分学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法德“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形成的主要因素。 (2)内涵:依据材料中“认定尽管各参战国都作出过错误决策,但它们均未曾预谋战争,故不能将战责归咎给某一国家;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同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信息可概括得出“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的内涵。 认识:结合所学从法德两国谋求发展的共同诉求、研究历史角度的转换、不能真正消除战争爆发的主体责任、真正反省历史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说明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钱学森在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后,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创办者之一的郭永怀教授公开销毁了自己尚未发表的全部论文手稿,以规避美国移民局的稽查,于1956年携妻女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与钱学森、钱伟长一起积极参与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组织领导了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力学研究班,指导一批青年工作者从事力学研究,在1959年苏联单方面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家的背景下,通过爆轰物理实验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他提出的在氢弹上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心血和生命。 ——摘编自《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郭永怀参与祖国力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永怀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并说明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建国初期西方列强的孤立与封锁;中国科技、经济和国防力量的薄弱;一五计划建设;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2)贡献:规划力学发展蓝图,培养力学人才,组织领导力学研究并研制核武器。精神: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1955年钱学森在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后……以规避美国移民局的稽查”、“在1959年苏联单方面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家的背景下”等信息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西方列强的孤立与封锁、中国科技、经济和国防力量的薄弱、一五计划建设、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等方面说明郭永怀参与祖国力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2)贡献:依据材料中“……与钱学森、钱伟长一起积极参与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组织领导了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力学研究班,指导一批青年工作者从事力学研究”、“……通过爆轰物理实验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他提出的在氢弹上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郭永怀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中“……于1956年携妻女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通过爆轰物理实验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他提出的在氢弹上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心血和生命。”信息结合所学可从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等方面说明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