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高中、慈溪市三山高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六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命题学校:奉化高级中学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6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饿殍.(piǎo) 恫.(dòng)吓 憎.(zèng)恨 褶.(zhě)皱 B. 社稷.(jì) 果脯.(fǔ) 牛虻.(méng) 攻讦.(jié) C. 芜.(wú) 杂 创.(chuāng)伤 犄.(jǐ) 角 媲.(pì)美 D. 嫉.(jí)恨 邂逅.(hòu) 脑髓.(suí) 趿.(tā)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 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 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 项,憎恨,读音应该是 zēng; C 项,犄角,读音应该是 jī; D 项,脑髓,读音应该是 suǐ。 故选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漫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 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B.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凭添了搅扰。 (《咬文嚼字》) - 2 - C.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退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 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我有一个梦想》) D. 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 阵哄笑。(《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考生应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 常用规范汉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字义字、音辨析字形正误, 根据语境关照形旁判断是个很好的方法,平时积累也应该多借助偏旁识字法。 A 项,“漫延”中“漫”错,应写为“蔓”,“漫延”的意思是“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蔓 延”的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B 项,“凭添”中“凭”错,应改为“平”,“平添”的意思是“平白或自然而然地增添”。 C 项,“退变”中“退”错,应改为“蜕”,“蜕变”的意思是“形质改变、转化”。 故选 D。 【点睛】要做到正确地书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 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 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书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写错了。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斯梅拉达的一壶水不仅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且换来了群众的一片欢呼,可谓大快.. 人心..。 B. 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耸人听闻.... 的。 C. 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 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 D. 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有人斥之为虚伪自私,其实,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理解他的假 中有真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 3 -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 项,“大快人心”是指坏人或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本题中说到斯梅拉达的一壶水不仅换来 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且换来了群众的一片欢呼,可以说是让人内心非常的痛快,用“大快 人心”不合语境。 B 项,“耸人听闻”是故意说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本题中滥用这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所以应用骇人听闻。 C 项,“休戚相关”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指人与人之间。本题中说的是他们的自由与我们 的自由是紧密联系的,指物与物之间,应为“息息相关”。 D 项,“设身处地”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本题中说的是如果处在周朴园的境 遇中就理解了的假中有真了。 故选 D。 4.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那样你就能当上愚人王了,要是今天变成了昨天!” B.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 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C. 我看着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 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D.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文明而骄傲,但是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它是何等渺小。它会如何 发展?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这种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然后对应作答。题干要求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 项,第一个感叹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没有感叹语气。 C 项,第一个“东西”后逗号应改为冒号,因为前后是解说关系。 D 项,“进步”“衰退”后面的问号都改为逗号,因为是选择问,只在最后一句用问号。 故选 B。 - 4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能否渡过危机,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否及时得当,而且取决于整个社 会的和谐稳定,这一问题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B. 宁波海关提醒进口企业应树立疫情意识,请贸易对象务必按照中国对出口货物进行相应处 理,避免将病虫害带入境内,为保护绿水青山作出应有的贡献。 C. 疫情面前,请广大市民群众自觉遵守各项防疫规定,注意防护,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 传谣。 D. 辛晓琪在《我是歌手》的节目中首度出场就以一首《领悟》震撼全场,演唱时还因为情绪 激动而当场哽咽,现场观众为之动容,甚至泪流满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 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 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 项,不合逻辑,结合“中国经济能否渡过危机”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分析,两 面对一面。 B 项,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要求”。 C 项,不合逻辑,“切忌不要”否定失当,可去掉“切忌”“不要”其中一个。 故选 D。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课文《雷雨(节选)》巧妙地采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的生活”与“现 在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吸引了读者。 - 5 - C. 雨果(1802—1885),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等,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以 15 世纪的法国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被陷害致死的故事。 D.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文天祥为诗集《指南录》写的 序文,属于书序,他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写了《自序》放在诗集前,又写了这篇序言放在 诗集后,故称之为“后序”。序文简要记写了诗人被囚及逃脱的艰险遭遇,说明诗集的编纂 目的,表现了忠贞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 家要记清国籍)、作品即作品的体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 张冠李戴。 D 项,“又写了这篇序言放在诗集后,故称之为‘后序’”错,因作者曾经为《指南录》写过 一篇序,故这篇称为《后序》,“后序”不是放在诗集后的。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①______________ ;苦闷悲哀时, ②_______________。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 (2). ②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3). ③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到了它们身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 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 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 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 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 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 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第一句解释了移情的定义, 由“自己的情感移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可知,当自己 - 6 - 高兴时,天地万物“似乎”也应该高兴,所以①应填“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由下文“春 花秋月也不会悲愁”可知,仿照上文句式,②应填“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联系上文 “物” 本身不会“欢笑”也不会“悲愁”以及首句移情的定义“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在的 天地万物身上去”可知,是“人”将感情转移到他们身上的,这里的感情既有“欢笑”也有 “悲愁”,所以③应填“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到了它们身上”。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 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 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 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 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8.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 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50 个字。 【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 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 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首先 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 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 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 通顺、准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 - 7 - 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 。“听和读是接受信息”,“ 说和写是发表信息”;“接受”“发 表”之间的箭头是相互的,故可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听说”“读写”的上 面分别是前提和基础,故可得“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读下面是“接受”,说写下 面是“发表”,故可得出“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接受”“发表” 之间的箭头是相互的,故可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 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 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②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 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 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 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③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 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越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 年), 巴黎的《前进报》(1844 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 年),《新莱茵报》(1848-1849 年), 《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 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 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 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 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 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 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 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 8 - 9.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 A. “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 “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在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 这样。” C. “这样”指代上段中马克思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 “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 D. “这样”指代上段中马克思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 这样”。 10. “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是不同的,对这种差 别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相比,马克思更看重应用科学。 B. 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C. 马克思认为应用科学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 D. 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1. (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不超过 15 个字) (2)“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中“拂去”一词,有的版本译为“抹去”,你认为这 两种翻译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9. C 10. B 11. (1)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既独到,又深广。 (2)“拂去”译得更好。与“抹”字相比,“拂”字与“蛛丝”一词搭配更为恰当,显示出 动作幅度更小,力度更轻,蔑视意味更浓,更能体现马克思无畏的气概。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 章内容判断正误。 此题要求分析“这样”“这”的含义,注意联系上下文作答,结合上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 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 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可知,“这样”是指马克思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这” 是指“他作为科学家”。 - 9 -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 章内容判断正误。 此题注意文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 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 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再结合“非 同寻常”这个关键词可分析出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故选 B。 【1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 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注意段首句和段尾句,第四进行整合。另外需注意字数限制。由原 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可看出,马克思研 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由原文“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可看出,马克思在 每个研究的领域都很深刻、独到。 (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本题的答题模式:先表态给出观点,然后具体分析理由。 两个版本的区别就在于“拂去”和“抹去”这两个词语。“拂去”意思是轻轻擦过,掸去, 用力轻;“抹去”,用力较重。而句中说“当作蛛丝一样”,“蛛丝”很轻,从词语的意思 和表现上来看,“拂去”与其搭配更合适;同时句中还说“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用“拂 去”更能体现马克思对“诽谤、诅咒”的毫不在意。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乡关何处是 丛桦 ①早晨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春花她妈死了。” ②来自乡下的消息都是死讯。 ③俺村的人仿佛约好了,集体性地死去,多数接近中国人平均寿命线:72 岁。 ④春花她妈今年 70 岁,上周还看到春花她妈坐在门口,和六喜大妈说话,太突然了。春 花家门口有两大棵月季花,暮春的中午开得密密层层,粉白、血红,春花她妈坐在门口,像 - 10 - 坐在花瓣上。 ⑤春花她妈很胖,说话声音很大,小时候我听她讲故事,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春花她妈讲故事。牛郎、仙女、 王母娘娘。那时俺村没有一个死人,没有一个病人,甚至没有一个老人。全是孩子、年青姑 娘、小伙,都很有力气。现在,俺村好像切尔诺贝利,断垣残壁,垃圾成灾,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老鼠出奇地大,一团团灰影,狗叫起来全部像泼妇。没有经期妇女,那些白发 苍苍的,牙堕齿缺的,身体一半一半不能动的,都像被核辐射过的畸残。那些低矮破败的老 房子里,大抵卧着两个或者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有的相濡以沫,有的沉疴难起,羸弱、 孤独、无助,集体性地接近中国人平均寿命:72 岁。他们是俺村最后的生命迹象。 ⑥他们有吃的,有穿的,也有儿女常回家看看,但没有希望可言,没有生机和活力,生 活在衰老、病痛和死亡之中,阴霾罩住他们。末日降临,死讯越来越密集,俺村的人都是惊 弓之鸟。 ⑦稼禾如旧,炊烟依稀,曾经生生不息的俺村像草本植物,在季节的尽头老去枯萎。 ⑧在俺村,不少人盼着拆迁好分楼。邻村今年春天终于开拆,你不知道那拆迁场面是多 么迅速、多么积极啊。村民还不确知具体的补偿标准以及具体的搬进新居的时间,只有村干 部在大喇叭里告知拆迁开始时,家家户户就动手了!一夜之间,全世界捡破烂的都得到了消 息,全世界的脚蹬三轮车都扑进村庄,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三轮车。村民们和捡破烂的展开 了一场狂欢式的抢夺赛,卸门窗、拔钢筋、搬木头,仿佛八国联军进了圆明园,人人都眼疾 手快地狂捡。捡破烂的最有经验,最知道什么值钱。一户村民在家吃晚饭,吃着吃着突然一 片漆黑,没电了!出门一看,捡破烂的把他们家的电线铰去了。还有一户村民在家看电视, 突然没信号了,一看,有线电视台的工人正在卷电缆线,这户人家说,我们不搬哪,我们还 要看电视啊。工人说,再不收,就让捡破烂的收去了,这个电缆可贵了! ⑨我是在村民撤离、全村成为一片废墟后进村的。我去看看能不能捡到陶器、石器之类 的物什。偌大的村庄,多数房屋都还整齐、漂亮,贴着瓷砖、马赛克,村庄的格局还在,却 像轰炸过后,满地玻璃、砖瓦,一堆堆的旧衣服,破碗、纸缸、笸箩,那些曾经是生活必需 品的一切,全部成了垃圾。没有什么能长久地存在,人、村庄、树木、建筑的寿命越来越短, 新的东西越来越丑陋,越来越没有感情,这是时代,你阻挡不了。这个村庄坐落于此,不知 多少年,不知多少辈的人们在这里生活,院子里的水井、门口的香椿树也许是见证者,但一 周后再经过,已夷为平地,仿佛从未有过村庄,有过繁衍,有过居住,有过什么水井和香椿 树。 - 11 - ⑩房屋被拆的人们,生活方式将大变——从平房搬到楼上。就是那种人踩人、人摞人、 一排窗、鸡笼子似的居民楼。这种丑陋、冰冷、封闭的建筑,是人类最佳居住建筑吗?中国 70 万个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都要住进这种楼中?只有上楼一条路吗?上楼后的生活,是 往哪个方向去呢?那血浓于水的故土亲情何处接续?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 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乡土中国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 吗? ⑪六月的一天,我坐在俺村的房顶上,看暮色四合,炊烟次第升起,俺村的人三三两两 地从田里回来了,我想不通,我不明白。我只能茫然地看着俺村东边的那座死火山,谁说青 山不老,山顶上刚刚安装的通信发射塔,把山变矮了,像一座坟。大坟。我曾无端地以为, 村落是圆形的,一团团分布于祖国的山山水水,紧紧依附土地,与沃野平畴间的阡陌纵横呼 应,散发古诗一般的田园之美。有一天我在这座死火山的山顶远眺时惊讶地发现,村落是方 形的,在大地之上分布成棋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2. “死”这一字眼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概括“死”的多层含义。 13.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的乡土中国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 (2)我只能茫然地看着俺村东边的那座死火山,谁说青山不老,山顶上刚刚安装的通信发射 塔,把山变矮了,像一座坟。大坟。 14. 文章以“日暮乡关何处是”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5.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2. ①村庄老人们集体性死去;②村庄被拆迁、建筑被毁坏;③故土亲情、田园之 美在消逝。 13. (1)①运用诗句,凝练地概括展现了乡土中国的质朴与悠然;②使用问句,强调作者不 希望这样美好的乡土中国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期望。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死火山比作一座大坟;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 ③原以为青山不老,一切永恒,却不想乡村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没落、逝去。 14. ①取自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典雅,有文化味; ②内容上,这个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象征着乡村的没落,如日暮一般,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③情感上,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土不在,乡村到底 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悲愁与感伤;④句式上使用问句的形式,问读者,也是问自己,引起 - 12 - 思考。 15. ①主旨:表达对乡村没落的无奈,对诗意乡村的眷恋,思考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未来的 走向。②感悟: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曾经的质朴、闲适的乡村被现 代文明不断吞噬消失,生活于其中的人也集体性老去、死去,那么多的中国乡村未来到底去 向何方?这是作者的思考,同时也是带给我们的思考,多么希望乡村与现实能融合,使其能 散发出诗意、淳朴的光芒。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重要词语含义的类型,有下面几种类型:体现作者 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 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在表情达意方 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 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原文“母亲说:‘春花她妈死了’”“来自乡下的消息都是死讯”“俺村的人仿佛约好了, 集体性地死去,多数接近中国人平均寿命线:72 岁”“死讯越来越密集”,写村庄老人们的 死,可知“死”的含义是“村庄老人们集体性死去”;原文“我只能茫然地看着俺村东边的 那座死火山”,联系上文“村庄的格局还在,却像轰炸过后,满地玻璃、砖瓦,一堆堆的旧 衣服,破碗、纸缸、笸箩,那些曾经是生活必需品的一切,全部成了垃圾”,可知“死”的 含义是“村庄被拆迁、建筑被毁坏”;联系上文“那血浓于水的故土亲情何处接续?那‘开 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乡土中国 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可知“死”的含义是“故土亲情、田园之美在消逝”。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进 行分析。同时考虑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字词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使用此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效果等。 (1)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运 用诗句,这两处诗句描绘的是乡土中国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和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展现了 乡土中国的质朴与悠然;同时运用问句,起强调作用,“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 表达出不希望这样美好的乡土中国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期望。 (2)句,“把山变矮了,像一座坟。大坟”,运用比喻,将死火山比作一座大坟,结合“茫 - 13 - 然”一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谁说青山不老”,意思是原以为青山不老,一切永恒, 然而不想村庄被拆迁、建筑被毁坏,故土亲情、田园之美在消逝,表现出乡村在现代文明的 发展进程中逐渐没落、逝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了解标题常见的作用,如点名写作对象的 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 思思路;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 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从表达效果看,标题取自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运用 古诗句作为标题,加强文章的古典意境,使全文具有浓郁的诗情韵味,典雅,有文化味。 从内容看,文中写村庄老人们集体性死去,村庄被拆迁、建筑被毁坏,故土亲情、田园之美 在消逝,“日暮乡关何处是”概括了文章内容,“日暮”象征着乡村的没落,如日暮一般, “何处是”写出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的思考。 从情感看,文中写乡村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没落、逝去,“日暮”“何处是”,表 现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土不在,乡村到底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悲愁与感伤。 从句式看,“日暮乡关何处是”使用问句形式,引发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旨的能力,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概括文本主旨一般有两个方向, 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实际是对文章的内 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委婉含蓄达意的文本,作者并 没有明确中心,那么主旨大意就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达成情感共鸣后,再进行整理 概括。个性化解读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 主旨,文中写乡村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没落、逝去,可分析出“对乡村没落的无奈”; 原文“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的乡土中国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可分析出“对诗意乡村的眷恋”;结合标 题“日暮乡关何处是”,使用问句形式,引发思考,“何处是”写出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的思考,可分析出“思考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未来的走向”。 感悟,原文“俺村的人仿佛约好了,集体性地死去,多数接近中国人平均寿命线:72 岁”“村 庄的格局还在,却像轰炸过后,满地玻璃、砖瓦,一堆堆的旧衣服,破碗、纸缸、笸箩,那 些曾经是生活必需品的一切,全部成了垃圾”“那血浓于水的故土亲情何处接续?那‘开轩 - 14 - 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乡土中国最 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写村庄老人们集体性死去,村庄被拆迁、建筑被毁坏, 故土亲情、田园之美在消逝,结合标题,可感悟出“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不断进步的当今 社会,曾经的质朴、闲适的乡村被现代文明不断吞噬二消失,生活于其中的人也集体性老去、 死去,那么多的中国乡村未来到底去向何方”,这是作者的思考,同时也是带给我们的思考, 原文“村落是圆形的,一团团分布于祖国的山山水水,紧紧依附土地,与沃野平畴间的阡陌 纵横呼应,散发古诗一般的田园之美”,可感悟出“希望乡村与现实能融合,使其能散发出 诗意、淳朴的光芒”。 【点睛】标题的作用解题思路:①标题含义:表面义、深层义。②标题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运用何种修辞。③标题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④标题与内容的关 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⑤标题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 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⑥标题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乙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 - 15 - 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 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 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 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 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 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 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 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反省 D.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之乎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不患贫而.患不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齐人勿附于.秦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18. 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具体的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 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强调民本 思想。 B.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寡人之于国也》从正面论述“仁政” 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 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 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 16 - D. 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 王的残暴不仁,侧面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臣闻郊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答案】16. C 17. D 18. C 19.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 闻弑君也 20. (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 还不曾有过。 (3)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一样,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 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 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 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C 项,“检”,在这里解释为“制止”。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 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 词语的意思。 A 项,第一个“为”,动词,成为;第二个“为”,介词,被 - 17 - B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并且 C 项,第一个“于”,介词,比;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对象,不翻译 D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故选 D。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 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 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 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 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C 项,“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分析错误,课文中说 “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句意为: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 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 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 君也 “臣弑其君可乎”是齐宣王问孟子的话,所以从后边应该断开,“曰”后边是孟子的话,所 以应该从“曰”后边断开,“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是两个并列句子,中间应该 断开,“残贼之人”是“谓之独夫”的主语,所以从“人”后边断开,“闻诛独夫纣矣”和 “未闻弑君也”是两个并列句子,中间应该断开。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 - 18 -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 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 的关键词。 第一句重点字词:疾,厌恶;夫,代词,那些人;辞,推辞,借口; 第二句重点字词:衣,名词作动词,穿;食,名词作动词,吃;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 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第三句重点字词:闻,听说;郊,国都郊外;方,方圆;为,是;阱于国中,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是“于国中阱”;“宜”,应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 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如本题第③句中的“者”在 翻译时就不必要翻译。 参考译文: 甲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 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 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 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 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 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 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 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乙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 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 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 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 - 19 - 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 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 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 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 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 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 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乌兽的园林方园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 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嫌它小呢。”齐宣 王说:“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 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 是共同享有的。百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 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园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康鹿, 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四十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 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 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 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 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二)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____(时刻) ___(地方)的场景,表现了诗人___的心境。 22. 比较“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两 句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 20 - 【答案】21. (1). 黄昏(傍晚) (2). 乡村(乡下) (3). 闲适(安逸) 22. 同:突出场景,写景抒情,以景结情,表达安逸的心境。异:“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 寒鸦两两归”,动静结合,运用烘托手法,使夕阳、牛背、寒鸦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 温馨画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即景写情,点出了牧童的可爱、顽皮、 纯真,表现出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画面动感十足,意趣盎然。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 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 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第一空,根据《村居》中的“夕阳”与《村晚》中的“落日”可见,时间是黄昏; 第二空,根据标题分别为“村居”“村晚”,结合诗歌内容可知都写了乡村的景色,“场景” 应是“乡村”; 第三孔,分析诗人心境,从“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 落日浸寒漪”中可见,都写了乡村的恬静景色,“夕阳牛背无人卧”“牧童归去横牛背,短 笛无腔信口吹”中,牛和牧童的状态都是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从中透露出诗人“闲适” 的心境。 【2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句表达技巧,首先要明 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相同点:这两个结尾句都写了夕阳西下,牛儿吃饱而归的景象,是以景结情,以景色悠闲自 在来烘托诗人对乡村恬静景色的喜爱之情,流露出安逸闲适的心境; 不同点:两首诗牧童一隐一现;“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 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 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 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老牛 与寒鸦一动一静,一大一小,动静结合,在夕阳的映照下,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美好画面; - 21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 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吹笛则是随口而吹,既动态十足, 又展现出悠闲自在的情致;这是诗人即景生情的创作,流露出对乡村生活充满喜爱之情。 【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三)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3)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___,恐惧殊甚。”(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_____,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 墓碑记》) (5)《史记》中有一句“______(填人名)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此句中的“事 急”即指《__________》(填篇目名)中写到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答案】 (1). 申之以孝悌之义 (2). 而在萧墙之内也 (3). 而君畏匿之 (4).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5). 樊哙 (6). 鸿门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和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 “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 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 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 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 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 下字词:孝悌、萧墙、匿、凡、过、拜、樊哙、鸿、宴。 - 22 -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志士仁人们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责任召唤,使命必达,新时代的青年应胸怀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呢?这些问题值得 我们认真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注意】1、面向本校(统称“树人中学”)同学,作国旗下的演讲;2、不少于 800 字。3、 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范文: 我们的使命 亲爱的同学们: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 悠悠古国,千载华夏。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辉煌的成就 昂立于世界之林。而这,是由无数人勇担责任,共同努力奋斗出来的。 身担重责,洒下汗水,璀璨背后几人知?还记得中国“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的那一 幕吗?他再祖国希望的心中留下了太空的美丽印记。这是千百航天员、万千工作者不负心中 责任、国家期许,日夜辛劳换来的回报。“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成就,为世界脱贫贡献自己 的力量,这是扶贫干部不惧艰险,只为无愧于肩上责任,无愧于人民、国家而顽强拼搏的成 果。无论是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还是落后困乏的大山深处,抑或是破败不堪的草屋陋室, 哪有贫困,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奔小康的路上,不允许一个人掉队”是他们的庄严承 诺,也是他们神圣的责任。 灾祸面前,不负职责,艰辛付出终长青!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赶赴灾区, 全力救助受困群众,成为人民心中的中流砥柱。新冠肺炎爆发,南方医院的请战书让人泪目, 他们按下自己的红手印,发出铮铮的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他们用生命在阐释 “白衣天使”的责任。“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是他们勇担起 军人“为人民着想”、医者“仁心济世”的责任砥砺前行,换来了我们的静好岁月。 在中国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祖辈 们用无数鲜血换来了国家的独立,父辈们用泪水和汗水成就了祖国如今的辉煌。而现在,中 华复兴繁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怎可受时代发展滋生的“佛系青年”等负能量 - 23 - 的侵蚀而消极堕落,辜负他们的血泪付出和殷切期望? 再过若干年,中国将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松懈、自满,层 出不穷的“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不断提醒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不乏巨大的挑 战,而它们,需要我们勇担起使命和责任去面对,去战胜。 愿我们共同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祖国得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横绝四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加题目的作文,材料为三句名言警句,通过张 载、顾炎武、孙中山的这三句话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都要担当自己的责任。而三句名言之后 又提出了任务:新时代的青年应胸怀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呢?也就是在谈责任、使 命时一定要联系现实,联系时代,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担负起什么样的责 任和使命。而且还要注意写作要求,题目要求写成一篇演讲稿,所以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和所运用的语气等等。 参考立意: 1、新时期的青年要担负起祖国复兴的重任 2、新时期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3、新时期青年的使命 素材积累: 1、鲁迅先生曾用“风雨如磐”“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等词句描写自己所处的时代。 今日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用行动甚至用生命担起了时代的重任。中国之腾飞,指日可待;青年之使 命,舍我其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 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对国家,同样有着责任。且不论公民的义务,单就国家的培养来说,知恩图报就已经 是必然的了。对国家的责任,也就是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则,更别说是国家为之投 - 24 - 入了的大学生,更别说是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也许这一日标是远的,可是,只要坚定不 移,就也是近的了。作为国家的人民,作为末来的接班人,我们无法也无须逃避我们的使命。 只要能够坚持着自己的方向,所有的人一道努力,就不会有无法实现的目标。而社会主义中 国,才是我们奋斗的热土,才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3、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和经常关心国际新闻都知道,当前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I 旧的格局不断打破,新格局尚未明朗,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要想让我 国在新格局形成之时,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就要抓住当前国际相对稳定的有 利环境和时机,大力増加国家的实力,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青年学生是祖国建 设的生力军,因此,这一使命落在了我们的身上。 层次分析: 首先第一段符合文体特征,接下来提出观点:而这,是由无数人勇担责任,共同努力奋 斗出来的。然后以“身担重责,洒下汗水,璀璨背后几人知”引出下文对航天员、扶贫干部 肩头责任和使命的回顾,表达出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以“灾祸面前,不负职责,艰辛付出 终长青”引出特殊时期那些敢于担责、不负使命的英雄们。接下来用反问句的形式,激励新 时代的青年,要拿好“中国复兴繁荣的接力棒”,不要辜负祖辈们“血泪付出和殷切期望”。 演讲的最后指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号召年轻一代展鸿鹄之志,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以“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收束,结构完整,符合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点睛】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5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