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乾安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强调血缘亲情关系,注重家族辈分,认祖归宗都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BCD项不符合题意。 2.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部落时代”、“郡县时代”等信息可知该学者是按照地方行政组织的变化来划分时代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通行全国是在秦朝,故“郡县”应指秦以后的时代,“封建”应指秦朝以前的分封制时代,即周朝;排除C, B项正确。材料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的分封制,与黄帝时期不符,排除A。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 3.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 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 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 分封制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中原指疆域,“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政权,诸侯挑战周王的权力,实质反映了分封制确立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故D正确;A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BC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一直为后代所继承,影响此后中国达2000多年,这种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以②③④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①行省制度出现在元代,不合题意,故答案选A。 考点: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的具体表现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表现为“郡县制”,材料强调了“三公九卿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高考关注的角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和具体特征,而秦代是这一制度的开创时期,应从整体上对此有所把握。 5.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 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④明太祖废行省,地方设三司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限制地方割据势力,①正确;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限制地方割据势力,③正确;明太祖废行省,在地方设三司,削弱了地方势力,④正确;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后来军镇势力扩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分析解答。 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A. 汉代的内外朝制 B. 唐代的三省制 C. 明代的内阁制 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C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C项正确;“中朝”具有决策权,故A项排除;B项的长官是宰相,故排除;D项是掌管军国大事,故排除。 点睛: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7.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 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 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持续发展演变,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正确。秦朝设丞相时相权还未威胁皇权,故B错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的范围,不属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故C排除。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属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 8.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这种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西周分封制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 ③明朝的内阁制 ④清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皇帝制度开始于秦朝,排除①;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设立中朝,明朝的内阁制与清初设立军机处都是通过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②③④正确,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9.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实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10.“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11.《希腊简史》中写道:“所有这些城邦的共同之处是,在各城邦之间的关系上,城邦是独立自主的。城邦对城邦都划定了边界,可以宣战或议和,互派大使,签订条约,缔结同盟。-------这就赋予了希腊历史的特殊重要性。”由此可见,古希腊的社会状况是 A. 城市兴起 B. 列国分立 C. 海洋文明 D. 战乱频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古希腊的小国寡民、邦国林立或者列国林立,而不是强调城市兴起、海洋文明 以及战乱频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的社会状况 12.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 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 平民中不再有债权 D.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D 【解析】 任何一场战争(斗争),实力都是起根本性的,至于历史上偶尔的“以少胜多”也是有众多其他因素制约的,另外要注意“少”并代表实力小。至于到本题,B项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作为的确对历史有推动或倒退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平民尚未进行暴力斗争;C项说法错误,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并未消除债权。 考点: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点评:雅典三面环海,适宜对外贸易,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同时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力量的壮大,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力量的增强,因此平民在反对贵族斗争中不断的取得胜利。 13.伯里克利指出:“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雅典人“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应该是在哪一机构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故A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构,十将军委员会是雅典的军事机构,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哪一改革的评价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议事会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说明这项改革制度使有产阶级权力增加,传统的氏族贵族权力受到遏制,联系所学,应该是梭伦的政治改革:按照财产划分社会等级,并分配政治权力,所以答案为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梭伦改革 15.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的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 B. 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C. 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 D. 主流思想取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的确有重要影响,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并不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一定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主流思想取向不能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政治文明的方向决定主流思想的走向,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方向的影响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16.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7.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且在抗击波斯侵略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于是,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便以阿里斯泰德操纵国政为由,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了。这表明 A. 雅典民主政治尚未正式确立 B. 奴隶主贵族不在拥有任何权力 C.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 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阿里斯泰德被放逐是因为他破坏了民主政治,而放逐他的办法是陶片放逐法,所以材料意在强调陶片放逐法的确已经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其他选项均不能揭示材料的主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 18.罗马法中有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这部法律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只适合《十二铜表法》,这也是《十二铜表法》的进步之处,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均是不合题意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9.《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材料体现的本质是 A. 皇帝的权力来源于法律 B. 罗马法律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罗马人法制意识比较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帝的权力并非来源于法律而是来源于皇帝制度的规定,法律是不可以消除社会矛盾的。罗马人法制意识的确比较浓,但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中的“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知材料主旨意在强调罗马法律能够维护统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律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0.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可以体现“第三次征服”的是 A. 在罗马征服扩张的过程中罗马法所起的作用最大 B. 《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 C. 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D.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影响可知,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故选D。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2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 B.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 D.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权利法案》后英国君主制并未结束,也未立即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的是光荣革命而非《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使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些改革措施 A. 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 D. 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早已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并未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是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而是民主政治的继续发展,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B项是《权利法案》,故排除。C项工人的权利受到限制,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议会改革 2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这些规定体现原则是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邦联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关键信息有“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故B正确。 24.奥巴马上台之初,雄心勃勃要“改变美国”,但是多年过去了,仍只是一纸空头支票。比如:近八千亿美元重振经济计划实施后,犹如石沉大海,迄今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多年呕心沥血之杰作——医保改革法案,如今仍悬在空中,无法定案;通过削减对富裕阶层的税收优惠来增加政府开支的提议,也未获得通过。对此,他认为“华盛顿将一事无成,因为华盛顿四分五裂”。据此可知,他将“一事无成”归咎于 A. 联邦制原则 B. 民主原则 C. 自由平等原则 D. 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华盛顿四分五裂”是在强调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分权与制衡的,是强调美国的一切并不能由总统一个人说了算,美国的总统的权力是受到其它部门牵制的,也会造成总统的“一事无成”,当然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一个弊端,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与制衡原则 25. 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中写道,“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这是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形象描述 B. 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 美国实质上是一党专政 D. 美国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是两党制国家,美国两党是对垒的,是交替执政,在实质上也不是一党专政。材料的确是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形象描述,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的确是相同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实质上是一党专政 26.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 实行两党制 B. 建立民主共和制 C. 实行联邦制 D. 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C 【解析】 “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是由于实行了邦联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把邦联制改成了联邦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实行联邦制而非两党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建立联邦制而非建立民主共和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确立联邦制而非确立三权分立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7.有学生认为19世纪70年代是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开端。该学生这样认为的理由有 ①出现“铁血宰相”俾斯麦 ②德国完成统一大业 ③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④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以统一战争的形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既完成了统一大业,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而使德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 28.“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可见,代议制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形下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议会主权 B. 人民主权 C. 法律至上 D. 普选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民主适用于小国寡民社会;现代社会随着单一国家人口数量的增加,直接民主制已经很难实行,代议制下的议会由普选产生,最能代表民意,议会主权确保了民意能够成为国家意志,故D项正确;议会主权和法律至上是指在代议制政体之下,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之后才可以提到的程序,而题目想要问的是实现人民选出代表的过程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所以应该排除掉AC;B是人民选举代表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途径,故排除。 29.假设英国议会因为英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A. 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B. 要么宣布解散议会,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C. 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 D. 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国王裁决 【答案】C 【解析】 在英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若议会对内阁的提出不信任案时,内阁有两种选择:其一,首相和内阁成员全体辞职;其二,首相向英王要求(形式上)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组成议会,但新选出的议会若再次通过不信任案,首相与内阁必须集体辞职,故选B。其他说法不符合英国政体特征。 点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只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责任内阁”的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治仍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议会本身的改革和首相权力的扩大,该题即反映这一史实。 30.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应分别是( ) 项目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① ②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③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政府首脑 总统 ④ A. 总统 皇帝 选举 皇帝 B. 总理 宰相 世袭 皇帝 C. 总统 宰相 选举 皇帝 D. 总统 皇帝 选举 宰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国家元首为总统,由选举的方式产生,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其国家元首为皇帝,皇帝掌握实权,但政府首脑是宰相,受皇帝控制,故选D。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0分,其中31题15分、32题8分、33题17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天子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上有何特点?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3)材料三反映了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从以上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3)变化: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 义务:根据“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根据“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得出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 (3)变化:根据“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得出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联系所学行省制度的影响,分别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总结回答。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2.不同建筑风格,反映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威慑天下。 ——《故宫百科知识》 (1)以上材料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共同影响。 【答案】(1)不同:古希腊政治制度体现民主、开放,而古代中国则体现着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航海交通和商品经济发展;小国寡民城邦体制;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中国:精工细作的小农经济;辽阔且相对封闭的大陆环境;法家及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2)影响: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的”“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得出古希腊政治制度体现民主、开放,根据“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威慑天下”得出而古代中国则体现着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联系所学,可从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航海交通和商品经济发展、小国寡民城邦体制、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分析。中国,可从小农经济、相对封闭的大陆环境、法家及新儒学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原因。 (2)影响:综合材料,可从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为人类政治制度文明积累宝贵经验等角度分析回答。 33.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19世纪欧美四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国会可以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律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枚3年改选其中的1/3”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宪法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完成: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两种政权组织形式? (2)材料一中政治文献体现的原则是什么?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权力分哪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3)材料二反映的政治文献对本国社会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4)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不同点? (5)以上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政治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 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原 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三 权:立法、行政、司法。 积极作用: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启 示:选择政治体制要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没有优劣之分。(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政治文献”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出发进行判断即可,例如,材料一中的“国会、众议院”等字眼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文献。英国和德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和法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则是民主共和制。材料一中政治文献是1787年宪法,而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则是权利的制约与均衡。美国家权力分为司法、立法、行政三个对独立的部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对本国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以及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是指确立了共和制度,经济方面是指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材料三是英国的政治体制,材料四是德国的政治体制,材料三的君主是虚君,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而材料三的君主是实君,议会并不掌握实际的权力。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启示主要从“政治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政治模式要从国情出发、要尊重不同模式的政治文明”等多角度解释即可,本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国家的政治文献、原则及积极作用、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