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统练二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卷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东临中国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距今1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赤道以南俯冲过来与欧亚大陆相撞,引起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迅速隆起,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差,在两千余里的中印边界上形成一道印度无法越过遑论大规模北上的巨大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进入山地环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南傍水的地缘优势。 青藏高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中原政权发生天然联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北缓南陡及海拔自西向东缓慢下落的地形,将西藏北与蒙古、青海、新疆,东与云南、贵州、四川等紧密连为一体,因此西藏动荡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朝遂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五十九年(1720年)两次发兵进藏平叛。“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问题就是全局问题。 青藏高原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辐射性的。从青藏高原之巅俯瞰,丝绸之路从亚洲由东西伸向欧洲。至其中腰,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之南,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之北,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3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绵延数千年的海上、路上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 材料二 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民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诗篇,创立了不朽的功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家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充满勃勃生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 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行为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 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约有10%的草地明显沙化。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面积达到733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9%,其中约20%为重度退化的草地。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已成为季节性河流。由于长江中上游林地资源破坏严重,中华民族的生命大动脉——长江正面临着沦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5亿吨,是黄河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的泥沙总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把高原的环境问题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 材料三 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变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以保护“最后一片净土”。这是与该项目相关的科学家们透露的信息。这片被称为“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区域主要涵盖西藏和青海,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它将取代东北格陵兰岛国家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按照正为此做准备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帮助划定这个新国家公园的边界将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 但该项目的可行性也受到质疑。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教授说,美国花数十年才摸索出如何管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而中国的这个国家公园将是前者的250倍,且自然地貌复杂得多,建成后可能难以管理。与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不同,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乡镇和游牧部落。建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但这将限制很多经济活动,还要搬迁一些居民。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此外,青藏高原富含自然资源,设立国家公园或将意味着大多数甚至所有采矿活动都将结束。 但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领导人敦促保护青藏高原并视之为势在必行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要务。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参与“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研究人员表示,将青藏高原设为国家公园有助于缓解周边国家对水供给的担忧,还有助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经济活动正危及该地区脆弱的环境,某些地区的采矿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平说,“子孙后代将感谢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描述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一项是 A. 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 B. 海拔高于印度板块 C. 西面依山,东面傍水 D. 北缓南陡,西高东低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用于说明青藏高原作用的一项是 A. 天然屏障 B. 怀抱 C. 冲天石堡 D. 青春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 B. 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 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D. 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B. 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C. 尚未最后划定边界 D. 意在保护生态环境 5. 建立“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质疑理由的一项是 A. 管理面临挑战 B. 经济活动受限制 C. 影响原住民生活 D. 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 6. 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答案】1. C 2. D 3. D 4. B 5. D 6. ①是我国南部边界的天然屏障;②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③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④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⑤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⑥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C项,“西面依山,东面傍水”错误,原文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形成了西面依山、东面傍水的地缘优势”,这里说的是“华夏腹地”,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原文“从此,延绵数千年的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未然变已然。将要起到的作用不等于现在就起到了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说明的是给青藏高原已经造成的生态灾害,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果倒置了。文中“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行为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可知ABC为原因,文中“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知是结果。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B 项,原文“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信息比对:多国科学家一起进行科考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是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错,原文“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将或然性的判断认定为已然性判断,这里的“科学范畴”不能等同于“科学能力”。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从“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差,在两千余里的中印边界上形成一道印度无法越过遑论大规模北上的巨大屏障”可概括出:是我国南部边界的天然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进入山地环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南傍水的地缘优势”可概括出: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青藏高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中原政权发生天然联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可概括出: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可概括出: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可概括出: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可概括出: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 (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 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 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 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8.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 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 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 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 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 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10. 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A 9. B 10. ①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B项,克恭独持以平恕,意思是: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以:介词,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A项,“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错,“顾”意思是“再三”;句意应为: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项,“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错,文中‘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意思是: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可知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要逐一寻找,不能有所遗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简明扼要。 题干要求“‘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可从文中“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可知,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可知,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可知,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点睛】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高克恭,字彦敬。父亲高亨,字嘉甫,当时很有名气。世祖时,御史台、中书省交互向皇帝上书推荐他。世祖在便殿召见,高亨的回答很合世祖心意,世祖准备让他做官。高亨坚决推辞,到房山养老,死在那里。 高克恭继承家学,对于各种经典没有不做深入研究的。江南被平定后,克恭被选为江南御史台的吏员。跟随御史大夫相威觐见皇帝,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赐钱二千五百贯。至元二十五年,调到御史台为监察御史。当时,桑哥掌管朝政,提升克恭为右司都事。克恭为人刚正不阿。第二年,随使者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同去的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多千方百计挑文书档案的毛病,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 外放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有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杭州,要增收湖东的夏税,从行省执政官员以下,都签字表示同意,只有克恭不肯。等到此人离开时,克恭慢慢地对他说:“我的才能比您差多了,您以前在这里做官时不能增税,您认为我能做这样的事吗?您不要想方设法使百姓穷困了。”事情最终了结。 (成宗)元贞二年,调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当时畅师文是山南河北道的佥事。克恭上奏说:“师文在中央、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我的资历比他浅,师文的学问德行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不是我所能及,而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旦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第二年,才提升克恭为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也改任山东道,接着调为国子司业。人们都称赞克恭的谦让。克恭上任后,提出兴办学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淘汰冗官,增加官吏俸禄,对审讯判决要慎重从事等五项建议。又说:“朝廷屡次有诏要研究实行贡举法,但是权臣多结朋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现在所到之处缺乏人才,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五年,皇帝命克恭与直学士王约一同负责对京师遭受水灾地区的赈济工作,受益的百姓众多,百姓都感激他们。克恭在刑部时,和同事讨论问题,不肯随声附和。等到离开刑部时,凡是他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克恭创作的诗,自得自然之趣。他的画学米芾父子,后来又用李成、董元的画法,造诣很高,尤其擅长画墨竹,和宋代文同齐名。 1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质”各指什么? (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 【答案】①《论语》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②相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君子;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 不同:《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君子应该既讲究文采等外在修饰,又有内在的仁德,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此题可以抓住孔子观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子贡观点,“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论语》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的观点,“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质待文也”,即“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可知《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相同点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文附质也”“质待文也”,即“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点,《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即“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 【点睛】关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饰做什么?”子贡说:“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 (《论语·颜渊》) ③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 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 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 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13.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 C. 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 14.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12. C 13. A 14. 《燕子来舟中作》: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表现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艰难处境中,杜甫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此宁可独自承受苦难与不幸,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大爱情怀。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曲解诗意。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没有对世态炎凉批评之意。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A.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并没有明显的对比双方,作者只是表达自己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情有独衷。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分析其“民胞物与”的思想。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民胞物与”的思想的内涵,题干中有阐述。然后整体理解本诗的内容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供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燕子来舟中作》 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诗歌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有对弱小的燕子的关心和怜悯,燕子居无定所,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能表现对万物是朋友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本身处境艰难,不自悲自怜,反想到如何让“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俱欢颜”,他心忧他人,能体现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的思想。 15.根据对《红楼梦》的理解,完成小题。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都知爱慕此生才”。请各用一个词语评价二人之才,并说出依据。 【答案】 (1)贾探春,她“敏”,兴利除弊,雷厉风行,义不避亲等,如她帮助王熙凤管家的时候“兴利除宿弊”。 (2)王熙凤,她“严”,严厉,独断,令行禁止,假公济私等,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指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病,并召集下人宣布她的新条例,惩罚赖生家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都知爱慕此生才’。请各用一个词语评价二人之才,并说出依据”,然后理解评价词的意思,再结合小说的情节来把握二人的形象,之后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才华,并列举出相关的事例。 首先理解判词的意思,“才自精明志自高”意思是“聪明有才能,有着高远的志向”,“都知爱慕此生才”是说王熙凤有才华。 然后结合情节概括人物的特点,如探春,《红楼梦》中写探春理家的时候,作者给探春冠以“敏探春”的称号,意思是说机敏的探春兴办利事革除顽固的旧弊,由此可知,可以用“敏”来概括人物特点,结合这一章中探春的做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如王熙凤,小说中她的才华展现之处很多,最为突出的情节是协理宁国府这一章,她在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尖锐之处宁国府的五大弊病,如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接着她召集下人宣布她的新条例,并且她惩罚赖生家的,众人都知她的厉害,从此兢兢业业。有规矩才能令行禁止,保证执行效果。虽然宁荣两府事情十分繁杂,忙的凤姐坐卧不能清静,但却能筹划得十分整肃,赢得众人认可,足见凤姐精明强干,能力不凡。 16.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大声疾呼①“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②“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③“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2)由于新冠疫情,高三学生不能按期返校,没有老师指导和同学陪伴的复习,无心坚持。你会用《劝学》中的④“______,______”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迎战高考。 【答案】 (1).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②久在樊笼里 (4). 复得返自然 (5).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7). ④锲而不舍, (8). 金石可镂 或(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或(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摧”“事”“樊笼”“锲”“镂”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錾磨师傅 耿立 在这黄壤的平原深处生活的人,早晨或黄昏时候,谁没见过背着錾子褡裢的石匠,从村外如草绳的路上走来,苍老,深邃。 有一天清晨,驴子在磨道一踏,一踏,一踏,四只蹄子仿佛要走碎那寂寞。有褡裢叮当伴着的异地方言在轻轻地说:该洗磨了,让驴子也歇歇蹄脚。父亲一边用高粱杪子扫帚扫磨盘上的碎颗粒,一边应承:吁!驴儿就住了踢踏,一副谦和的模样,眼睛被布蒙着。 这是一个平原里的人都熟悉的石匠,一年总有几回从村庄走过。他走过来,把褡裢从肩头一甩,锤子錾子互相碰响。父亲与石匠就在驴子前的空地上,各自提下裤裆,蹲下,互相递上纸烟,霞光的斑斓里有了剪影般的影子,映在磨道边的屋墙上。辣辣的烟雾弥漫着,很浓。 天到半下午,錾子和锤子单调的闷音叮叮当当响。磨盘上,錾子沿着原先的槽子,一点一点地拱。石匠师傅全然不在意我的存在,哼起歌子来: “怀揣着雪刃刀,怀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啊呀哭,哭号啕,急走羊肠去路遥,天,天哪!且喜得明星下照,一霎时云迷雾罩。” 这曲调很熟悉,像平原的《大锔缸》,深沉而慷慨,虽然是在师傅的嗓子眼里,但呼出的气却有一种破笼而出的挣扎,在叮当的錾子里穿行。 “疏喇喇风吹叶落,听山林声声虎啸,绕溪涧哀哀猿叫”…… 在师傅的眼窝里,我看出了水珠,汪汪的,本是干涸的松皱的眼袋忽的明亮。 我问唱的什么?他放下锤子。“《夜奔》。” “《夜奔》是什么?” “就是夜里走路到梁山。逼得夜里走路。” 去梁山为何“夜奔”,我还是不明白。师傅说,大了,有了识见,就会明白。 “俺呵!走得俺魂飞胆销,似龙驹奔逃。呀!百忙里走不出山前古道。” 在师傅静静歇息的时候,我就拿出一枚光光的“老鸹枕头”,像珍宝似地给石匠师傅看。在平原的深处,孩子们没有多的识见,谁要是有一块奇异的石头,就会放在书包里,拿到学屋,就如拿出了山的一角。 师傅看我对石头这样神往,他答应再到我们村子的时候,给我捎来一块“化石猴”。 我问师傅见过山吗?他笑了,说他就从很远的深山里,在农闲的时候到平原来,凭着手艺叮叮当当地挣钱。在我的眼睛里,师傅是见过世面的人。师傅说,家乡大山里有一种不用驴拉的水磨,有水闸,有木轮子。早晨,把闸门一提,那蓄积一夜力量的水,就前赴后继地拥着爬上那木轮。师傅说木轮好大。我在师傅的出神里,能感受到那水磨,在四面都是褶皱的山坳里,像流淌的山歌一样。 平原外的一切是什么模样?师傅问我想跟他走吗。 “想!” “为什么呢?” “天天吃煎饼。” 师傅放下錾,把锤子放到磨盘上,“孩子,你还小。”他摸着我的头顶说。 “大山不好吗?” 这一问,好像捅到了师傅的苦处。他摇摇头,“你还小,哪里都有作难的时候啊,大了,等你见到山,经历了,就明白了。”我感到师傅的话极深奥,就想他许是不愿意带我去看山看水磨。 我有点想哭,就缠着他,让他等着我,等我长大了,到山里去找他,师傅乐了。 “也许等你长大,我就要入土了。” 听了这话,我心里更紧了。他要是入土了,山里我可不认识一个人了。我急急地说: “死不急嘛,你等我,我大了,见到山,你再死。” 师傅又乐了,他答应我,等我看到山,他再死。 “你家住哪里呢?”这个问题好像是对我对他都同样的重要。 “褡裢錾子就是我的家,哪里有磨哪里就是家!” 这下可麻烦了,天底下哪里没有磨啊? “那等我长大了,还是找不到你啊!” “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父亲看我如此的样子,就说拜石匠做师傅,将来能拿动锤子錾子,可以背着褡裢的年纪,就跟着师傅到平原外走动。于是,我恭恭敬敬地叩了头。父亲打了酒,杀了一只鸡,配上从地里摘下的还有黄花的黄瓜。 第二天师傅走了,我和父亲送他到村外的土路。一个光光的脑壳,一个褡裢,一把錾子叮当着远了。看见师傅走得更远了些,我喊了。细细一声“哎——”,平原的回音很长,师傅回头一下,也“哎”了一声。后来那褡裢一闪一闪地摇起来,那光的脑壳就越来越显得小。步儿也像慢了许多,叫人感到那路就是人一世也走不完。天大极了,人小极了。平原好大啊。 这以后的日子,师傅在霜降的时候,都会来我们的村子。一次他真给我带来一个“化石猴”。这是一种薄薄凉凉、其貌不扬的灰白色石头,光滑椭圆的身上浅浅刻出几条线,就成了猴模猴样的脑袋瓜和狗儿一样上扬的尾巴。我把它和“老鸹枕头”放在一起。它和师傅一样,平添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神往。 每次师傅来的时候,总不会空手,带一些平原不常见的物件,煎饼、山核桃、榛子……他从褡裢里掏出那些东西的时候,总会说“我的小徒弟”。我发现师傅十分地珍爱师徒关系,师傅说,等我大一点,他就会给我打一把錾子和锤子,和他到平原外走一走。 师傅每次到平原的小村来,皱纹总深刻了许多,眼睛又眯缝了许多,光光的脑壳上,一些稀疏的发,在褡裢的衬托下,黑的更黑,白的更白。 也许,师傅给我的是平原外的牵挂。我把师傅当成了一种心里的依靠。谈起师傅,就谈起水磨,谈起很远的山。师傅到我们村子来了,我会几天激动得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常想着磨盘该錾了,黄昏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黄昏也像有了诗意,被錾子声淹没的黄昏不是普通的平原的黄昏。当师傅走了,我会站在村外,看到师傅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一个小黑点,最后,连褡裢也变得和平原的天地成了一体。 有一年,到了霜降,师傅没来,到了寒露,师傅还没来,村子里的几家磨都钝了,变得喑哑。我心疑师傅是否年纪大了,在不知哪个路口走着走着,就跌下不再起来。贴近年关的时候,我在村外看到了一个背褡裢的人,像是师傅,走近,却是另外的模样。他告诉我师傅死了,在一家的磨道里,拿着錾子,忽然一放锤子,一口气没上来,走了。 我听了,伤心地哭了起来,平原外牵念我的人走了,我对平原外的牵念也减了许多。我常想,也许,收我做徒弟,他本身是不当真的,但他对一个平原孩子的爱却是十分珍重的。也许师傅有许多的苦楚,我想到他第一次不自制地在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面前唱起《夜奔》。后来,我在空余时,喜欢起篆刻,工具也置备齐全。我有一个愿望,哪天就刻一方肖像印章,内容是林冲在雪夜,斜背着长枪,枪端处,挑着的是酒葫芦,也是天黑得紧,雪也下得紧…… (选自耿立同名散文,有删节。)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斑斓:“斓”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文”部,再查13画。 B. 号啕:大声痛哭的样子。也可写作“号淘”。 C. 平添:自然而然地增添。不可写作“凭添”。 D. 喑哑:发音低而不清楚。“喑”读ān。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錾磨师傅其实是一个石匠,早些年每年都会在农闲的时节几次来到这个村庄。 B. “我”对錾磨师傅最初记忆是他与父亲一起在傍晚霞光中蹲着抽烟的画面。 C. 錾磨师傅对水磨的描摹既勾起了“我”对外部世界的遐想也寄寓着他的乡思。 D. “我”珍爱“化石猴”不仅因它是师傅送的,更因它会让我畅想外面世界。 19.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细细一声“哎——”,平原的回音很长,师傅回头一下,也“哎”了一声。后来那褡裢一闪一闪地摇起来,那光的脑壳就越来越显得小。步儿也像慢了许多,叫人感到那路就是人一世也走不完。 20. 请结合全文,概括并分析錾磨师傅人物形象。 【答案】17. C 18. B 19. 此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了“我”不舍师傅离开,对师傅的喜欢;也表达了“我”希望走出平原的迫切心情。 20. 錾磨师傅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山民。①他手艺高超、勤劳能干。每年都在农闲的时候来到平原上为村民錾磨,很受父亲和村民的欢迎。②他历经沧桑、深明事理。两次告诫“我”长大就会“明白”,可见他经历坎坷,深明人生事理。③他乐观坚强。外出錾磨,劳作时唱《夜奔》,无奈中显出乐观。④他善良淳朴。收“我”为徒,珍爱师徒关系,从平原外带来东西给我。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题干要求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再结合词语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平时要多注意识记词语的字音字形。 A项,“再查13画”错,应是12画。 B项,“也可写作‘号淘’”错,应该是“嚎啕、号咷”。 D项,“喑”读yīn。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他与父亲一起在傍晚霞光中蹲着抽烟的画面”不是“我”对錾磨师傅的“最初记忆”,文中“有一天清晨,驴子在磨道一踏,一踏,一踏,四只蹄子仿佛要走碎那寂寞。有褡裢叮当伴着的异地方言在轻轻地说:该洗磨了,让驴子也歇歇蹄脚。父亲一边用高粱杪子扫帚扫磨盘上的碎颗粒,一边应承:吁!驴儿就住了踢踏,一副谦和的模样,眼睛被布蒙着。这是一个平原里的人都熟悉的石匠,一年总有几回从村庄走过。他走过来,把褡裢从肩头一甩,锤子錾子互相碰响”知在“他与父亲一起在傍晚霞光中蹲着抽烟的画面”之前就已有记忆。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基本能力。理解这类句子,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点: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③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④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语句中,两声“哎”应答成趣,通过简单的语言描写,可看出师徒二人的感情深厚,尤其是“我”对师傅的不舍之情;“摇”和“慢”两个细节描写,可看出“我”对师傅的不舍;“慢了许多”“叫人感到那路就是人一世也走不完”及后文中“天大极了,人小极了。平原好大啊!”可看出“我”希望师傅能带着走出平原,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从他每年农闲时都来平原上为村民哲磨,受到父亲和村民的欢迎,可知其“手艺高超、勤劳能干”;从两次告诫“我”长大就会“明白”,可知其有“经历坎坷、深明事理”;从其劳作时唱《夜奔》,可知其“乐观坚强”;从他收“我”为徒,从平原外带东西给我,可知其“善良淳朴”。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武王伐纣,茶叶作为贡品出现。战国时,茶叶种植已有一定规模。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喝茶已成为普遍现象。唐代,出现茶馆、茶宴、茶会。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乙)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表现在诗词书画、品茗歌舞中。 (丙)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会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逐步演变成各民族的礼俗。 (丁) 茶文化不仅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1. 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以说,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答案】21. B 22. 茶文化不仅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而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抓语境。 本题中,根据乙之前“茶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联系本句“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可知这样一个逻辑顺序。 故选B。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茶文化不仅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语序不当,句内语序不当,“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改为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两个句子语序不当,改为“不仅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而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微写作。从下面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3.微写作。按要求作答。150字以上。 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环境描写,它们在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从《红楼梦》《红岩》《老人与海》的典型环境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 【答案】 潇湘之馆,有凤来仪。院里遍植簧竹,清风来时,便有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潇湘馆的竹林,使这间院落成为一片清凉,幽静,又略显凄清的天地,想到黛玉时,其实也就想到这片天地与她契合的精神气质。湘妃竹斑乃湘妃之泪,暗合了黛玉泪尽而逝的命运。竹节坚韧超拔,也是黛玉高洁而不同流俗的品格。连潇湘馆的风都比别处沁凉,这也是黛玉给宝玉的感受——只有林妹妹从不劝他追求功名,大有林下名士之风。孤高标世的黛玉形象,正是在这片清幽的院落,才得以鲜活、灵动而有真气和深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和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学生要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分析题目要求,描述环境(自然或社会)+分析作用(赏析好处)。社会环境,指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就本题来说,自然环境可以写苍茫辽阔的大海、陪都重庆的风光等。社会环境可以写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白公馆、渣滓洞、囚室、刑讯室,贾府、大观园、荣禧堂、潇湘馆等。它在考查学生对名著中典型环境的记忆、理解程度。同时描述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可合理想象,加以充实丰富。 24.微写作。按要求作答。150字以上。 有人说,文学作品中的“长兄”形象常常是隐忍、保守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从孙少安(《平凡的世界》)、天保(《边城》)、大哥(《狂人日记》)中选择一位,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自圆其说,论据符合原著。 【答案】我同意这种说法。“长兄”由于身为家族后世之首,其肩上往往负有更多的责任,而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着更多谦让与包容。孙少安从小学毕业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现实的沉重塑造了他的隐忍与保守。他安分守己地勤劳耕耘,为使弟妹父母生活更加优渥,他不敢也不理解弟弟少平的走南闯北与独身闯荡;在爱情面前,他选择了“过日子”的秀莲而放弃了心爱的润叶。一家之长兄的身份,让他做出每一步选择时都不是潇洒随意,而更多的是保守与忍让。为的是家族安稳的未来,这种保守而包容隐忍的性格背后,是身为长兄所承担起的伟大责任与一个男人对于家中亲人的无言厚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次微作文考查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情兄,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求从提供的三篇小说中选取其中一个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赏析其作为“长兄”的隐忍、保守形象。要求观点明确,不能不表明观点,也不能似是而非。自圆其说,分析要扣住观点。论据符合原著,不能瞎编乱造。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为了改变贫穷面貌,隐忍着各种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对田闰叶的爱情,也只能隐忍不发,深藏心间。总之要抓住自己熟悉的作品,熟悉的人物来分析。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5.微写作。按要求作答。150字以上。 同学三载,毕业在即,请给你的高中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恰当引用下面的《论语》两则,语意连贯,感情真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答案】示例一:三年同窗千尺情。吾辈当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尺,不懈前行。当立经纬之志,抱社稷之重,以己之所学绘锦绣前程;循“君子之道”,立德修身,以期能“修齐治平”,不枉寒窗苦读之识。吾辈当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规,不蔓不枝,以松柏之刚直苍劲,不畏寒栗为脊髓精魄,顶立于天地之间。以这等浩然正气行于浊浊尘世,不忘初心,不改本性。谨以此二言赠与诸君。前途无量,吾辈后会有期。 示例二:致挚友:三岁光阴,弹指一瞬。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曾共面患难,携手以渡;亦天真烂漫,花下泣衷。前路漫漫,再难聚首,唯此赠言,以表祝福。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四海广阔,必有你我展翅翱翔之处,若兼以不拔超脱之意志,即便坎坷丛生、荆棘遍布,定能乘风破浪、鹰击长空。若遇人生低谷,万不可轻言放弃,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孔子亦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起起伏伏,本乃人生的无穷乐趣。莫愁前路无知己,今当约定,心之相系,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考生为高中同学写临别赠言,并恰当引用题干中提供的有关《论语》的两句话。同学的临别赠言,可以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总结,可以是对同学的安慰和鼓励,可以是对同学的美好祝福和深切的期待。可以是两方面或多方面的组合。表达时语言要流畅,《论语》中的话要明白什么意思,才能引用得恰到好处。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6.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将北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拥有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北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离不开你的参与,你与北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以“我与新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故事,有描写。可以写北京发展的某一方面,也可以写多个方面。 【答案】例文 我与新北京 几年后,大学毕业的我,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员,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和电路芯片打交道。 一日,我们被下派调查产品使用状况,我盯着单子上“菊儿胡同”许久,心想:“这年头哪还有胡同啊?不建个二十层的楼都不够住。” 然而,当我踏进那个巷口,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清晨七点多的阳光斜照在巷子里,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胡同口的石墩边围了一群下象棋的老爷子,大妈拎着油条老豆腐的口袋往家里溜达,人堆里一个大爷抬起头,“哎,小伙子,没见过你呀,谁家的?”“我走访……”“哎,瞧我这脑子,老糊涂了,来先上我家吧。”大爷说着,便踱步走来,领着我去他家,推开门,是一扇牡丹屏风,进了院子,种着许多花花草草,和谐又敞亮,我心里却暗自嘀咕,这样子怎么也不像用高科技的地儿啊。 “来,小伙子”,大爷招呼我,“饿了吧,吃点小笼包吧。”大爷边说边拿来筷子。“你瞧,这就是用你的那个蒸锅做的,还有教程,味道堪比早点摊啊。”我夹起一个放入口中,热乎的蒸汽携带着面的清香散开来,肉馅流露出鲜香烫口的汁液,还有沁心的葱香。仿佛就如同儿时同母亲坐在早点摊前,边吃边背着老师要检查的古诗,泛黄的记忆纷纷涌起。“哔……”机器的嗡响在我脚边响起,我低头一看,是扫地机器人。大爷笑着说:“我腰不好,你大妈腿不好,这院子啊,就靠他扫了。有一回,它把那种花的土都给我扫走了,我跟你大妈赶紧给它设置,后来再也没错过。”大爷咧着嘴乐了,嘴角弯弯,眼角弯弯,皱纹都弯起来,神情中不觉露出一丝小骄傲。 笑谈着,大爷从怀里掏出一个烟斗样的电子烟,放在嘴边抽起来。“几十年戒不了的烟,让你们给治好了,我现在都不怎么咳嗽了,你大妈和我都高兴”。大爷一脚落在地上,一脚跨在石墩子上,背靠着院里那棵茂实的槐树,吐出一阵阵白烟,光线交织,好似儿时好奇望着爷爷抽烟时,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 “你别看这房子老,这人老,但我们都少不了这新鲜玩意儿,还真是多亏了你们,不过呀……”老人拿烟斗朝我点点,“你们这些年轻人少了点旧东西。”太阳渐渐升高,穿过叶隙,晃着我的眼,我有一点恍然,有一点对过去的怀念…… 回了家,我把大爷送我的北京野花籽儿,悉心种在土里,虽不起眼,却在我充斥着高科技产品的家里,带来一丝温暖与意趣,我看着埋好的种子,心里笑着。其实这才是新北京啊,一如巷口靠着墙的共享单车,一如老槐树下认真工作的扫地机器人,一如夕阳下抽着电子烟的老大爷,有旧才有新,无旧不成新,我为新北京献出科技的力量,也为新北京留住老北京的汲养,老的温存,新的崛起,才造就了真正的新北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兼命题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材料,抓关键词语;要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等。 【审题】 本次作文为材料式命题作文。要求以“我与新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为北京的学生,考生与北京有长期而深入的生活接触回想下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自体验到的北京创新网络的力量,或能体现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的魅力,或能表现北京环境优美家居的和谐之美。无论选取哪个方面来写,都要关注记叙文的要素,要有相对集中的人和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但都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记叙文以情动人,因此要有画面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比如写新的宜居环境之美,可以从一次郊外短途旅行来写当今的北京天之蓝,云之白,空气清新。然后记忆拉回到过去,再写过去黄沙漫天,雾霾笼罩的环境,最后再回到眼前的环境,表达对新北京的赞美,抒发对新北京的热爱。 【立意】1.爱北京,爱北京的变化 2.我爱北京的多元与包容 3.新与旧的交替,新与旧的融合 【结构】第一段:交代“我”的情况。 第二段:写一天走进“菊儿胡同”。 第三段:记叙胡同里的景象,重点写下象棋的老爷爷,拎着油条老豆腐的大妈,领“我”进家门的大爷。 第四、五、六段:重点写我与大爷的谈话,吃小笼包,大爷抽电子烟,引出大爷的话“你们这些年轻人少了点旧东西”。 第七段:回家种菜籽,感叹:有旧才有新,无旧不成新,我为新北京献出科技的力量,也为新北京留住老北京的汲养,老的温存,新的崛起,才造就了真正的新北京。 【素材】1. 我爱北京的人。 一见面就一句直截了当的“吃了您呐?”不用问,一定是北京人,或者说是老北京人。北京人热情,且顾家。北京人见人都能聊上半天,可是他们也知道,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中有一大家人等他回去吃饭。胡同中一家做了红烧肉,全胡同飘香,不等去看,院门已被敲响,一个大妈端着一大盆肉喊道:“快拿碗来,尝尝我做的红烧肉!”这一胡同走下来,盆子里的肉已不多了,可每家人都那么开心。四合院是小家,胡同是大家。 每天早晚都匆忙赶路的人,大多是新北京人。他们勤劳并且有创新精神。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或是一家人的生计,辛苦奔波;他们为了北京的建设费劲心思,想出了许多新方案。或许因为工作的压力,他们会与人争吵,觉得生活很苦,而正是因为这才让北京的生活包揽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所以更爱北京。 2. 盘古屹立于混沌间,于是土地开始变化。 女娲造人,于是天地间开始了生灵的喧闹。 嫦娥奔月,于是死气沉沉的月亮成了人们心中的守护神。 天地何时不变?万物何时不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流水匆匆走过,留下的只是走过的身影,此时它在这里,彼时它已奔流而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总是来匆匆,去也匆匆,在儿童脸上留下的是成长与活力,而在父母脸上留下的是沧桑与衰老!但倘若是伊人返老还童,也恐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3.北京,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一个拥有这悠久历史的古城;北京,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地方;北京,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最完美的名词……. 【点睛】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2)抓住“题眼”确定中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 (3)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27.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请以“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例文 变 淡淡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浅浅地映在房间的地板上,投下柔柔的光辉。 轻轻打开书柜,我看到了我熟悉的书目。 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游移,不知道该拿出哪一本,本本都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有厚厚的《红楼梦》,薄薄的连环画,深奥得我至今看不懂的《论语》……一本本书都是我能倒背如流的。我犹疑地看着,突然,一种莫名的心情跳动了一下,只是微微看了一眼,便毫不犹豫地把最底下那本早已破旧不堪的一年级教科书抽了出来。 轻轻地翻开,“嚓啦啦”的一响,泛黄的书页硬邦邦的,我先是一愣,然后不禁笑了起来。我想起来了,快上二年级的时候,我边看它边洗脚,一不小心,手一滑,它就像一只泥鳅似地滑进了水盆。 一页页翻开,先是拼音,然后便是教我们写简单的生字了。虽然上面的字迹都随着水迹模糊了,却还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见一个女孩,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紧紧地抓住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写得歪歪斜斜,脸上却满是童稚的欢喜。 “一”字突然映瞒了眼帘,满页纸上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开始的“一”,画得像蜈蚣似的,压抑得让人难受。后来的虽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没有一开始的难看了。在书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稚嫩的字体:wohuixiezile(我会写字了)。虽然是拼音,但我还是看明白了,那个女孩,在满满的一页上画满了“一”字,最后欢天喜地地在角落里写上了一行拼音,明丽的阳光从发丝里穿下来,圆圆的小脸上映满了纯真的微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继续往后一页页翻着,每一页都有东倒西歪喝醉酒似的字迹。有一页上的纸不知为何破了半张,一看到这,我就明白准是和父母闹别扭了。从小我就有这个毛病,一来气,碰到什么撕什么。 一页页翻着,有一页上画了两个小人,歪歪扭扭地杵在纸上,不知正说着什么,对话早已模糊,但一种久违的心情从我心上悄悄滑过。 小时候用的书,现在看上去非但不陌生,反而感到了分外的亲切。从小学一年级的幼稚,到初中二年级的成熟,我的变化真的不小呢!但是心里的童真似乎并没有变,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结了一层厚厚的茧,随着这本旧书一页页翻开,那茧,一层层地打开了,童心飞出来,童年的快乐像漫天的阳光一样撒了下来…… 静静的月光洒在手里的旧书上,虽然书页早已变黄,这是岁月流转变化的痕迹,我却看见了童年的笑,童年的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材料,抓关键词语;要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抓住提示语“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这是写作的突破口。 【审题】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从变化的对象来看,如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变化,国家政策也在变化,人民当家做主;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类一些不正当的做法,给环境带来许多危害,导致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同时许多动物也在灭绝,许多动物的栖息习惯也都在改变;从生活角度来看,生活水平在提高,许多人从吃细粮转向粗粮,开始关注身体的健康,从汽车至骑行,从都市到乡村,人们的生舌状态也在发生变化;从人事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儡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如写一个人的变化,可以写由“好”变“坏”,也可以写由“坏”变“好”,要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根源”,给读者有益的启发;或者从一个小的视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写物质生活,也可以写精神生活,要能够把握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正确方向,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注意要求写记叙文。 【立意】1.自身生活环境的变化,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环境的变化 2.四季的变化 3.身边人的变化 【结构】先由景物描写引出翻看的书目,其次写名著是为了衬托一年级教科书,接着记叙写翻看教科书内容,重点写了“一”字像蜈蚣,压抑得让人难受,并写稚嫩的字体,东倒西歪喝醉酒的字体;接着写画的两个小人,最后感慨岁月的流逝,虽然书写已泛黄,但体现的是童年的快乐,童年的笑与哭。时光流逝,童年快乐依旧。 【素材】1.我拿起一张旧照片,与母亲的身影不断对比,说不上来的奇怪,总觉得母亲变了。什么变了呢——是泛白的鬓角,还是粗糙的指尖,亦或是愈发宽大的身材……年轻时的母亲,素指纤纤,长发飘飘,身材匀称,对着镜头笑意盈盈,而如今,她眉宇间尽是倦懒,发间隐着银丝,不自觉得弓起腰背,指间尽是一道又一道细碎的伤痕,如同一株高粱。它旺盛挺拔,但被日渐丰硕的果实压弯了腰,直至调零。 2.翻开以前的日记,才发现,以前和现在真的很不同。初一时的那个我,和其他同一样高兴地踏入这个即将陪伴我们度过三年时光的校园。面对崭新的学校,我和别人一-样,充满了好奇。于是,自己开始和其他同学一样无所顾虑地参加比赛,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总觉得自己是颗璀璨的星星,可以在浩大的星空中,发出无比闪亮的光亮。可是,在一次次残酷的现实中,才发现,当初那颗炫目的星星已经陨落,没有了曾经的闪亮与光辉。或许是以前的世界太小,自己才能侥幸地绽放光芒。可当闯进了-一个大世界,才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很微小,原来的光芒已被掩没,因为周围已太亮太亮了。于是,我开始变得安静,开始变得沉默。或许是因为不想自己再受更多的打击,我开始伪装自己,用安静沉默代替以前的活跃。哦,原来自己真的变了。 3.几年前,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那时,在我心目中喜欢的季节是夏天,秋天,和冬天。为夏天有荷花红,秋天有稻谷黄,冬天有雪花儿银。唯独春天什么也没有,既而,我最不喜欢春天。那时候,在我心目中春天是带来流行感冒的隐形杀手,一会儿冷会热,让人防不胜防;春天也是个媚俗的女人,红红绿绿,浓妆艳抹,极尽张扬之能事;春天同样是个胸无大志的懒汉,吹着懒懒的风,下着懒懒的雨,滋养着懒懒的瞌睡虫;春天还是个喜新厌旧的薄情郎,他只要新绿,容不下那些已经坚守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老叶,他让老叶让位于蓬勃成长的芽胞。直到有一天,老师说:“一个人如果尝试去爱他讨厌的事物,那么他会发现,那东西其实很美。于是乎,我就想到了春天。后来我发现,春天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看到的只是春天不好的一面。于是,在我的心目中,在我最喜欢的季节中,我终于容纳了春天。如今的春天在我心目中不再是带来流行感冒的隐形杀手而是柳树鹅黄的嫩芽;不在是媚俗的女人而是桃花粉红的艳丽,也同样不再是胸无大志的懒汉和喜新厌旧的薄情郎而是梨花雪白的春节,泥土醉人的清香和少女编织的彩色!后来,我发现春天有时也会在浪尖上曼舞,也会在田野里奔跑,也会在草茎上走过。她,真的很美。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变了。变的让我不认识,陌生了。她在也不是我心里对她的评价了,不管那些评价是好还是坏。我第一次感觉到绝望,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