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作业45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作业】
课时作业4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吉林省百校联盟高三联考)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C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A项说法夸张,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做到远程打击敌国,必须同导弹结合才行,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政策,排除D项。 答案:C 2.(2018·益阳高三质检)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有了长足进步。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事件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了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通信卫星和航天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原子弹也和航天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时我国早已经进入航天时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A 3.(2018·泉州高三摸底)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蹿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 )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解析:根据题干“1958年6月12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应该是“大跃进”,再结合“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蹿升到了数万斤”等信息可得出钱学森的科普文章受到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影响,D项正确。A项错在“导致”,钱学森的科普文章对农业“浮夸风”有一定影响,排除。B、C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4.(2018·包头高三质监)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无法得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这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的全民教育方针,故B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它对袁隆平的“南优二号”产生有直接作用,所以排除D选项。 答案:C 5.(2018·吉林省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 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解析: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材料所述现象应当是“双百” 方针推动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明成就,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教育对科研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不同于苏联科研模式,排除。 答案:A 6.(2018·汕头高三质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在20世纪中期,上海的影院既可以放映香港影片,也播放反映“大跃进”的影片,这表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A、B、D在题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2018·郑州高三联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公布《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和《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等法规,其中规定旧片映演必须送电影局影片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放上映执照方能上演;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侧剪或禁止上映。上述规定( ) A.推动了新中国影视业的繁荣 B.表明了“双百”方针被中断 C.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是针对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解析:材料“ 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侧剪或禁止上映”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整顿旧片是为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顺应新中国的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是文革时期;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C 8.(2018·邢台高三检测)1963年和1964年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认为:“中国文联及其所属的各协会,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现状 B.说明新中国文艺事业未取得成效 C.错误估计了当时的阶级斗争程度 D.意在说明“双百”方针的正确性 解析:据材料“1963年和1964年……中国文联及其所属的各协会……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左”倾错误推行,毛泽东等领导人错误估计了当时的阶级斗争程度,故有此说法,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并不激烈,故A项错误;新中国文艺事业取得了成效,不是“未取得成效”,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并不包含阶级斗争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9.(2018·青岛高三段考)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据材料“1951年至1958年……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时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大量工科专业人才,故D选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故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故B选项错误;1951年至1958年中国也没有进行文化教育全面改革,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答案:D 10.(2018·黄陵高三调考)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才逐渐普及,即是由于国情发生了变化而变化的,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教育模式未发生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体制未发生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方针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11.(2018·大同高三统测)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 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1977年;B项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 答案:D 12.(2018·南昌高三教学质量评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解析: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教育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是在1956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十四大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1983年,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8·大庆高三诊断)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 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 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1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解析:第(1)问,可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背景所在。第(2)问,从教育领导权、教育方向、学校类别等方面归纳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答任意三点即可)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入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回答任意四点即可)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14.(2018·抚顺高三统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他还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王能宪《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观 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材料二: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 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三: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摘编自《看历史》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8分) (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4分) (3)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6分) 解析:第(1)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应是“双百”方针,在此基础上回答“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即可。第(2)问,要紧密结合材料二来回答所造成的危害。第(3)问,首先要明确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明显多样化,然后结合“1979年”的时间要求,容易想到“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等因素。第(4)问,从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等角度说明。 答案:(1)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 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环境改变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