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化学试题

‎2019-2020学年河津中学高二9月月考 考试时间:9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温家宝指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你认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A.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C. 研制开发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化工涂料 D. 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能源,故A正确;B.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C.以水代替有机溶剂,可减少环境污染,故C正确;D.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错误;故选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一定能发生反应 C. 原电池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元素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时,它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对于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故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A正确;‎ B.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放热的,但是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因此放热反应常温下不一定能够发生,B错误;‎ C.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电子的转移,一定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 ‎ 当元素在化合物中显负价时,变为游离态被氧化,当元素在化合物中显正价时,变为游离态时被还原,D正确;‎ 故答案选B。‎ ‎3.如图是某条件下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象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92kJ·mol﹣1‎ B. a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数值会减小 D. 反应2NH3(g)N2(g)+3H2(g)△H=+92kJ·mol﹣1‎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为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92kJ·mol-1,故A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路径,降低发生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则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故B错误;‎ C、焓变只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有关,加入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反应的热效应不变,故C错误;‎ D、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92kJ·mol-1,则2NH3(g)N2(g)+3H2(g)△H=+92kJ·mol-1,故D正确;‎ 答案选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醇燃烧是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 B. 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可表示稀硫酸与稀Ba(OH)2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H=﹣57.3 kJ/mol C. 2H2S(g)+3O2(g)=2SO2(g)+2H2O(l)△H=﹣QkJ/mol可以表示H2S的燃烧热 D. 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为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故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故A错误;‎ B、生成沉淀时放热,所以稀硫酸与稀Ba(OH)2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H<-57.3 kJ·mol-1,故B错误;‎ C、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H2为反应物,升温时反应物浓度减小,说明升温平衡正向移动,焓变为正值,故D正确;‎ 故选D。‎ ‎5. 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反应的热效应ΔH1>ΔH2‎ B. 由C(石墨)→C(金刚石)ΔH=+1.9kJ/mol,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已知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有关氢气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285.8kJ/mol D.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kJ/mol,若将含0.5mol硫酸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固体硫变为硫蒸汽要吸热,所以固体硫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较少,则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反应的热效应△H1<△H2,故A错误;‎ B.由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可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石墨能量比金刚石小,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错误;‎ C.氢气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H=-285.8kJ/mol,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285.8KJ/mol,故C错误;‎ D.若将含0.5 mol硫酸的浓硫酸与含1 molNaOH的溶液混合,则酸碱中和放出的热量为57.3KJ,但由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故总体上来讲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O2(g)═2NO(g)△H=+180kJ·mol﹣1‎ B. 1mol N2(l)和NA个O2(l)反应生成2mol NO(g)时,吸收的能量为180kJ C. 1mol N2(g)和1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D. 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不能直接生成NO(g)‎ ‎【答案】B ‎【解析】‎ ‎【分析】‎ A、△H=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则反应N2(g)+O2(g)=2NO(g)的反应热△H=946kJ/mol+498kJ/mol-2×632kJ/mol=+180kJ/mol,A正确;‎ B、由A可知,应该是1mol N2(g)和NA个O2(g)反应生成2mol NO(g)时,吸收的能量为180kJ,B错误;‎ C、N2(g)+O2(g)=2NO(g)△H=+180kJ/mol,为吸热反应,所以1mol N2(g)和1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C正确;‎ D、通常情况下,N2(g)和O2(g)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一般需要高温或放电,D正确;‎ 答案选B。‎ ‎【详解】本题考查了反应能量变化的计算和判断,反应的焓变计算方法和能量守恒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反应热与键能以及物质总能量的关系。‎ ‎7.通过乙醇制取氢气通常有如下两条途径:‎ a.CH3CH2OH(g)+H2O(g)=4H2(g)+2CO(g) ΔH1=+256.6 kJ·mol-1‎ b.2CH3CH2OH(g)+O2(g)=6H2(g)+4CO(g) ΔH2=+27.6 kJ·mol-1‎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a的反应温度,乙醇的转化率增大 B. 由b可知:乙醇的燃烧热为13.8 kJ·mol-1‎ C. 2H2(g)+O2(g)=2H2O(g) ΔH=+485.6 kJ·mol-1‎ D. 制取等量的氢气,途径b消耗的能量更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a吸热,升高a的反应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乙醇的转化率增大,故A正确;‎ B、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乙醇的燃烧热应该是1mol乙醇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能量,故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b-2a得:2H2(g) + O2(g) = 2H2O(g) ΔH = -485.6 kJ·mol-1,故C错误;‎ D、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制取等量的氢气,途径a消耗的能量更多,故D错误;‎ 答案选A。‎ ‎8.恒温恒容条件下,下列叙述中不是可逆反应2A(g)+3B(s)2C(g)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生成amol A,同时消耗1.5amol B;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⑦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⑧A、B、C的分子数目比为2:3:2.‎ A. ⑤⑥⑧ B. ②⑤⑧ C. ①③④ D. ②④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各组分的量(浓度)不再变化,逆反应和正反应速率相等。‎ ‎【详解】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化学平衡,故①不选;‎ ‎②单位时间生成amol A,代表逆反应速率,同时消耗1.5amol B,代表正反应速率,且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逆反应和正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化学平衡,故②不选;‎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③不选;‎ ‎④由于B为固体,因此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变化,恒容气体的总体积不变,说明密度在变化,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④不选;‎ ‎⑤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因此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压强是一定值,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⑤选;‎ ‎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对于气体物质而言此反应属于等物质的量的反应,因此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⑥选;‎ ‎⑦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物质的量不变,由于B为固体,则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变化,因此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一变化的值,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⑦不选;‎ ‎⑧A、B、C的分子数目比为2:3:2,既不能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又不能说明逆反应和正反应速率相等,因此不能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⑧选;‎ 故选A。‎ ‎9.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 K ‎1.67‎ ‎1.11‎ ‎1.00‎ ‎0.60‎ ‎0.38‎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g)+H2O(g)CO2(g)+H2(g)‎ B. 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 若在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H2各1mol,5min后温度升高到830℃,此时测得CO2为0.4mol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若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式:,则此时的温度为1000℃‎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A项正确;‎ B. 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平衡逆向进行,逆向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正确;‎ C. 若在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H2‎ 各1mol,5min后温度升高到830℃,则K=1,设平衡时转化的CO2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列出三段式如下:‎ CO(g)+H2O(g)CO2(g)+H2(g)‎ 起始量(mol/L): 1 1 0 0‎ 转化量(mol/L): x x x x 平衡量(mol/L):1-x 1-x x x,‎ 则K==1,解得x=0.5,即平衡后测得C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L 1L=0.5mol,C项错误;‎ D. 若平衡浓度符合关系,则=0.6,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此时的温度为1000℃,D项正确;‎ 答案选C。‎ ‎10.下列研究目的和示意图相符的是( )‎ ‎ ‎ ‎①‎ ‎②‎ ‎③‎ ‎④‎ 研 究 目 的 ‎ 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压强对反应: 2SO2(g)+O2(g)2SO3(g)的影响 ‎ 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温度对反应: N2(g) +3H2(g)2NH3(g) ΔH< 0的影响 ‎ 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增大CO2浓度,对已达平衡的反应: CO(g)+H2O(g)CO2(g)+H2(g)的影响 ‎ 等质量Na、K 分别与足量水反应 ‎ 示 意 图 ‎ ‎ ‎ ‎ ‎ ‎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据先拐先平数值大,P1>P2,三氧化硫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图象变化中不符合,故A错误;‎ B、依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氨气物质的量减小,图象中不符合,故B错误;‎ C、增大二氧化碳浓度,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平衡逆向进行,图象中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与实际不符合,故C错误;‎ D、等质量钾和钠,钾的摩尔质量为39g/mol,钠摩尔质量为23g/mol,依据电子守恒可知与水反应时,钾生成的氢气少,但钾活泼性大于钠,反应快,先反应完,图象符合,故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 B.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 =2CO(g)+O2(g)反应的ΔH=+2×283.0kJ/mol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为-57.3 kJ·mol-1,H2SO4和Ca(OH)2得到的CaSO4微溶,会产生额外的热,故A错误;‎ B.在25℃,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CO(g)+1/2 O2(g)= CO2(g) ΔH=-283.0kJ/mol,再利用盖斯定律,得:2CO2(g)=2CO(g)+O2(g)H=+2×283.0kJ/mol,故B正确;‎ C.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如有些放热反应必须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如铝热反应,故C错误;‎ D.燃烧热是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应生成液态水,D错误。答案选B。‎ ‎12.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0.4molSO2和0.2molO2发生反应2SO2+O22SO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反应中加入是18O2,达到平衡后SO2中不可能含有18O B. 平衡时,SO3的浓度可能为0.2mol/L C. 当不再生成SO3时反应达到平衡 D. 温度不变,改变SO2和O2的加入量,达到平衡时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平衡时是动态平衡,在SO2中也会含有18O,故A错误;‎ B、平衡时,如果SO3的浓度为0.2mol·L-1,则消耗二氧化硫是0.4mol,平衡状态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故B错误;‎ C、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一直在进行,故C错误;‎ D、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改变SO2和O2的加入量,平衡常数不变,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易错点:注意化学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 ‎1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叙述正确的是 A. 1 mol液态肼(N2H4)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642 kJ热量:N2H4(l)+O2(g)=N2(g)+2H2O(g) ΔH=+642 kJ·mol-1‎ B. 12 g石墨转化为CO时,放出110.5 kJ热量:2C(石墨,s)+O2(g)=2CO(g) ΔH=-110.5 kJ·mol-1‎ C. 已知:H2(g)+O2(g)=H2O(l) ΔH=-286 kJ·mol-1,则2H2O(l)=2H2(g)+O2(g) ΔH=+572 kJ·mol−1‎ D. 已知: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则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0.5 mol N2(g)和1.5 mol H2(g)充分反应放出46.2 kJ的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放热,△H<0,A错误;‎ B、2mol石墨即24g石墨放出的热量是221kJ,B错误;‎ C、氢气燃烧放热,则水分解吸热,C正确;‎ D、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计算放出的热量,D错误;‎ 答案选C。‎ ‎14.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2KNO3(s)+3C(s)=K2S(s)+N2(g)+3CO2(g) ΔH=x kJ·mol-1‎ 已知碳的燃烧热ΔH1=a kJ·mol-1‎ S(s)+2K(s)=K2S(s) ΔH2=b kJ·mol-1‎ ‎2K(s)+N2(g)+3O2(g)=2KNO3(s) ΔH3=c kJ·mol-1‎ 则x为 A. 3a+b-c B. c+3a-b C. a+b-c D. c+a-b ‎【答案】A ‎【解析】‎ ‎【详解】已知碳的燃烧热为ΔH1=a kJ·mol-1,则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s)+O2(g)=CO2(g) ΔH1=a kJ·mol-1,②S(s)+2K(s)=K2S(s) ΔH2=b kJ·mol-1,③2K(s)+N2(g)+3O2(g)=2KNO3(s) ΔH3=c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得ΔH=3ΔH1+ΔH2—ΔH3,即x=3a+b-c,答案选A。‎ ‎15.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的v-t图象如下图,如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则其v-t图象如下图:‎ ‎①a1>a2 ②a1b2 ④b1t2 ⑥t1=t2 ⑦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⑧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更大,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②④⑤⑦ B. ①④⑥⑧ C. ②③⑤⑧ D. ①③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 ‎【详解】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a1、a2为两种条件下正反应速率,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则a1<a2,故①错误、②正确;‎ 使用催化剂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则加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增大,所以b1<b2,故③错误、④正确;‎ 使用催化剂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则t1>t2,故⑤正确、⑥错误;‎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故⑦正确、⑧错误;‎ 综上所述②④⑤⑦说法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易错点: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 ‎16.已知反应2HI(g)H2(g) +I2(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向体积为VL的容器中充入2mol HI(g)充分反应,可吸收12.5kJ的热量 B. 加入催化剂,分子的能量不变,但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多,速率加快 C. 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HI分解率不变 D. H2(g) +I2(g)2HI(g)的活化能Ea为12.5kJ·mol−1‎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充入2mol HI(g)充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吸收的热量小于12.5kJ,A错误;‎ B. 加入催化剂,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增多,速率加快,B正确;‎ C. 从图表信息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HI分解率增大,C错误;‎ D. 由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H2(g) +I2(g)2HI(g)的反应热ΔH=+12.5kJ·mol−1,D 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从上述图像中可知:ΔH=+12.5kJ·mol−1是该反应的反应热,不是活化能;反应热ΔH=正反应活化能- 逆反应活化能,所以该反应的逆反应活化能=正反应活化能-ΔH=185-12.5=172.5 kJ·mol−1。‎ ‎17.下列实验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反应I2(g)+H2(g)2HI(g) 达平衡后,压缩体积体系颜色变深 B. H2O2中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速率加快 C. 棕黄色的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D. 反应CO(g)+NO2(g)CO2(g)+NO(g)△H<0,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勒夏特列原理:对于可逆反应,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详解】A、对于反应I2(g)+H2(g)2HI(g),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不符合;‎ B、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不符合;‎ C、棕黄色的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是一种浅绿色的溶液,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无关,故C不符合;‎ D、反应CO(g)+NO2(g)CO2(g)+NO(g)△H<0,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深,可以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符合;‎ 答案D。‎ ‎18.下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 A.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 C. 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 A、B、C、D均为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象可以看出,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逆反应吸热,故A错误;‎ B.图示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若A、B是气体,D是液体或固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图示一致,D为气体不能符合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B正确;‎ C.由图象可以看出,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逆反应吸热,故C错误;‎ D.若A、B、C、D均为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图示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D错误;‎ 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金属铝粉在过量稀硫酸中的溶解性能,设计如下实验。已知:c(H2SO4)=4.5mol·L-1,反应均需要搅拌60min。‎ 编号 温度/℃‎ 加入某盐 H2SO4体积/mL H2O体积/mL 铝粉加入量/g 铝粉溶解量/g ‎①‎ ‎20‎ 不加 ‎40‎ ‎0‎ ‎2.0050‎ ‎0.0307‎ ‎②‎ ‎80‎ 不加 ‎40‎ ‎0‎ ‎2.0050‎ ‎01184‎ ‎③‎ t1‎ 不加 ‎20‎ V1‎ ‎2.0050‎ ‎﹨‎ ‎④‎ t2‎ ‎5mL0.01mol·L-1‎ CuSO4溶液 ‎20‎ V2‎ ‎2.0050‎ ‎﹨‎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为了获得铝粉溶解量,还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 ‎(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1=_______℃,V1=________mL。‎ ‎(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2=______℃,V2=______mL。‎ ‎(4)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加入少量CuSO4有利于Al的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研究温度对H2SO4和Al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剩余铝粉的质量 (3). 20 (4). 20 (5). 20 (6). 15 (7). Al与Cu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 ‎(1)根据实验①和②的实验条件对比可知,二者实验温度不同,其余条件均相同,所以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稀硫酸溶解铝粉量的影响;依据质量守恒可知,由总质量减去剩余铝粉的质量可确定溶解量;(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应该保证除了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则温度应相同,应为20℃,但浓度不同,总体积相同,则V1=20mL;(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温度、浓度应相同,温度为20℃,因加入5mL 0.01mol•L-1CuSO4溶液,则加水的体积应为15mL;(4)其他条件不变,加入硫酸铜,铝置换出铜,可形成铝、铜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促进铝的溶解。‎ 点睛:本题为实验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侧重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设计实验能力,注意原电池工作原理。注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所考查。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20.(Ⅰ)50mL0.5mol·L-1的盐酸与50mL0.55mol·L-1‎ 的NaOH溶液在下图所示的位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可知下图装置有三处不妥之处,请指出____________。‎ ‎(2)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计算反应热时需要的数据有_________‎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 ②碱的浓度和体积 ③比热容 ④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差 ⑤操作所需时间 A.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3)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L-1的盐酸跟50mL0.55mol·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求中和热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Ⅱ)(5)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 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 : kJ·mol-1, : kJ·mol-1, : kJ·mol-1,则反应P4(白磷) +3O2=P4O6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6)肼(N2H4)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N2O4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 已知:①N2(g)+2O2(g)═N2O4(l) △H1═-19.5kJ•mol-1‎ ‎②N2H4(l)+O2(g)═N2(g)+2H2O(g) △H2═-534.2kJ•mol-1‎ 写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 ‎(7)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生成NH3‎ ‎(I)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环形玻璃搅拌棒;在大小烧杯间没有填满碎泡沫(或纸条);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不相等 (2). B (3). 不等 (4). 相等 (5). 偏小 (6). P4(白磷 s)+N2O4(I)=3N2(g)+2H2O(g); △H=—1638kJ·mol-1 (7). 2N2H4(I)+N2O4(I)=3N2(g)+4H2O(g) △H=-1048.9kJ/mol (8). N2(g)+3H2(g)2NH3(I) △H=2(a-b-c)kJ·mol-1‎ ‎【解析】‎ ‎(1)为了测得温度的最高值,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盐酸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故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了测得温度的最高值,应加强保温、隔热和防止热量散失措施,应在在大小烧杯间填满碎泡沫(或纸条),并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 ‎(2)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计算反应热时需要的数据有酸的浓度和体积、碱的浓度和体积、比热容、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差,与实验操作所需时间无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3)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并若用6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中和热数值相等;‎ ‎(4)氨水为弱碱,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氨水代替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5)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生成物的键能-反应物的键能=12×360 kJ-(6×198)kJ-(3×498)kJ=1638 kJ,反应的焓变是-1638 KJ/mol;反应P4(白磷)燃烧生成P4O6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4(s)+3O2(g)=P4O6(g)△H=-1638 KJ/mol;‎ ‎(6)N2(g)+2O2(g)=N2O4(l)△H1=-19.5kJ∙mol-1 ②N2H4(l)+O2 (g)=N2(g)+2H2O(g)△H2=-534.2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写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②×2-①得到:2N2H4(l)++N2O4(l)=3N2(g)+4H2O(g)△H=-1048.9 kJ/mol;‎ ‎(7)由图可知,生成1mol NH3(g)放出的热量为b-akJ,由气体变为液体,放出热量为ckJ,则N2(g)+3H2(g)=2NH3(1)△H=-2(b-a)kJ/mol+2(-c)kJ/mol=2(a-b-c)kJ•mol-1。‎ ‎21.已知A(g)+B(g)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 ‎ ‎700 ‎ ‎900 ‎ ‎830 ‎ ‎1000 ‎ ‎1200 ‎ 平衡常数 ‎ ‎1.7 ‎ ‎1.1 ‎ ‎1.0 ‎ ‎0.6 ‎ ‎0.4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H____0(填“<”“ >”“ =”);‎ ‎(2)830℃时,向一个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的A和0.80mol的B,如反应初始6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 mol·L-1·s-1。则6s时c(A)=_____mol·L-1, 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4)1200℃时反应C(g)+D(g)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c(C)c(D)]/[c(A)c(B)] (2). < (3). 0.022 (4). 0.09 (5). 80% (6). 80% (7). c (8). 2.5‎ ‎【解析】‎ ‎【详解】(1)A(g)+B(g)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C)c(D)]/[c(A)c(B)];700℃时,平衡常数为1.7,1000℃时,平衡常数为0.6,故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说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 ‎(2)反应初始6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mol•L-1•s-1,则6s时△n(A)=0.003mol•L-1•s-1‎ ‎×6s×5L=0.09mol,故A剩余物质的量为:n(A)=0.2mol-0.09mol=0.11mol,则6s时c(A)= =0.022mol/L,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A0.09mol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09mol;‎ 设平衡时A的浓度变化量为x,则:‎ A(g)+B(g)C(g)+D(g)‎ 开始(mol/L):0.04 0.16 0 0‎ 变化(mol/L):x x x x 平衡(mol/L):0.04-x 0.16-x x x 故=1,解得x=0.032,所以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100%=80%,此时C的物质的量为0.032mol/L×5L=0.16mol;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氩气,体积不变,平衡没有移动, A的转化率仍为80%;‎ ‎(3) a.因气体反应物与生成物系数不变,压强始终不随时间改变 ,故a错误; ‎ b.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b错误;‎ c.c(A)不随时间改变,说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一定,是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此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 答案为c;‎ ‎(4)由图表知1200℃时反应A(g)+B(g)C(g)+D(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0.4,则C(g)+D(g)A(g)+B(g)的平衡常数为=2.5。‎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