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科段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认知错误就是:北方人觉得南方不冷,南方人觉得北方人不怕冷。有人说: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如今天气持续降温,更多的北方人已经局 促在一室之内,吃着火锅唱着歌,而南方人却瑟瑟发抖,经常抱怨冬天没有暖气,随着南方 极寒天气频频出现,南方人对供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什么南北方供暖差异这样大呢? 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其实也就是气候分界线。 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 的不同。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 落叶。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所以,自 然气候原因是南北方供暖差异大的主要因素。 虽然南北方供暖差异由来已久,但是自国家近两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供暖以来,空气源 热泵凭着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因素逐渐成为南北方供暖行业的主流产品。空气源热泵安装 简单便捷,没有地域限制的特性使其产品普及率在南北方都逐年增加,有望成为未来主流供 暖产品。 (节选自《为什么南北方供暖差异这样大》) 材料二: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 1908 年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 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 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上世纪 50 年代, 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南北供暖线。这条线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了 60 多年。但是,每到寒冬时节 供暖期至,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这条持续了 60 多年的“国家供暖 线”,也每每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北方冻皮,南方冻骨”北方城市取暖靠暖气,南方海 滨城市取暖靠日照,像我们这不南不北的中部城市人民靠的都是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等段子, - 2 - 都是对南北寒冷及供暖的生动描述。 (节选自《网易新闻·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材料三: 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 节能减排,还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相比“北岭淮水”线,评价南方的冬天是否真正需要供暖的标准应该是居民的居住体验。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 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 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 1 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 月 2 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 3—5 摄氏度,气温小于 -5 摄氏度的天数约为 4—5 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 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 湿度为 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 4%;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 的温度实际是 1 度到-1 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 提高到标准温度 16—18 度,而科学家认为 18 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 度则为人对寒 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因此,即便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上海也应该纳入到集中供暖的范围之 中。 既然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并不准确,就有理由提出重新划定“供暖界限”,而这 一界限原则上应该摒弃南北方的区分,以真正的需求来判断供暖是否有必要。 (节选自《暖通空调在线·浅析南方供热》) 材料四: 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 挑战。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 10 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 热,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有专家指出,北方墙体砖层厚度一 般为 37 厘米,南方墙体厚度一般为 24 厘米,俗称“两层砖”,保暖性能更差。同时,专家 们认为,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适 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和成本极 高。 但是,面对民众的供暖呼声,也不能听之任之。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 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一方面节约能源。分散供暖, 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 5 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外,用户经济负 担也更低。新能源的开发也是解决南方供暖的良好途径。据报道,在南通一些小区,采用了 - 3 - 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 的大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节选自《南方周末·南方供暖,不走北方老路》) 1.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天,因南方天气湿冷,再加上南方极寒天气频频出现,南方人对供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 切。 B. 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造成我国冬季供暖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C. 空气源热泵因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安装简单便捷且没有地域限制,有望成为南北方供暖 行业的主流产品。 D. “北岭淮水”这条线是由清末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 出的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上出现各种针对“南北供暖线”的吐槽段子,说明这权宜之策已不符合现今人民的生活 需求,重划“供暖界线”合乎情理。 B. 既然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不准确,就有理由提出重新划定“供暖界限”,但这一界 限应该摒弃南北方的气候区分,以真正的需求来判断供暖是否有必要。 C. 南方墙体厚度较薄,不利于保温,这给南方集中供暖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D. 南方城市普遍采用污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供暖技术,因其具有高效利用能源、尽可能避 免能源消耗的优点而受到青睐。 3. 下列对各则材料的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作者认为自然气候原因是南北方供暖差异大的主要因素。 B. 材料二,作者认为 20 世纪 50 年代划定的南北供线,到现在已沿袭了 60 多年,每每成为 网友吐槽的对象。 C. 材料三,作者认为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并不准确,应该以真正的需求来重新划定 “供暖界限”。 D. 材料四,作者认为南方供暖不能走北方老路,应该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和开发、利用新 能源。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50 个字。 5. 假如你是国家能源局的新闻发言人,现在要围绕“南方集中供暖”的中心议题召开新闻发 布会,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维护中国可持续发展大局和保障民生的立场出发,陈述观点并简 - 4 - 述理由。 【答案】1. B 2. B 3. D 4. 南北供暖有差异,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5. ①南北供暖有差异,是地理气候的使然和历史背景的原因;②积极化解南方供暖诉求的问 题,需要稳步进行、妥善处理,解决好了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稳定。③南方 供暖要创新供暖方式,不走北方老路,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④采用低碳、环保 的热泵技术供暖,既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做到了资源的持续使用。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的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根据 一材料第三自然段“所以,自然气候原因是南北方供暖差异大的主要因素”,可知造成南北 方双方供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 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 A 项,“这权宜之策已不符合现今人民的生活需求”的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二,“上世纪 50 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南北供暖线。 这条线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了 60 多年”,已经“沿 袭了 60 多年”说明并非权宜之策,而是有其划分依据和历史背景的。 C 项,曲解文意。“南方墙体厚度较薄,不利于保温”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北方墙体砖层厚 度一般为 37 厘米,南方墙体厚度一般为 24 厘米……保暖性能更差”,这是南北方比较而言, - 5 - 但并不意味着“不利于保温”。 D 项,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三自然段的表述是“虽然南北方供暖差异由来已久,但是自国家近 两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供暖以来……供暖行业的主流产品”,是“清洁能源”,而不是“污 水源热泵”。另外,材料四写到,“据报道,在南通一些小区,采用了污水源……集中供暖”。 是指一些地区,而不是“普遍”。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各则材料的观点的 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张冠李戴,“认为南方供暖不能走北方老路”的不是作者,而是清华大学教授江亿。材 料四的第一句是“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 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语言由丰富到简洁的过程,包括筛选概括类压缩、 新闻类压缩等。筛选概括类压缩首先要辨明材料类型,进而把握重点。新闻类压缩多为拟写 标题、一句话新闻、概括导语等。在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时,要抓住新闻中的“主体”和 “事件”。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 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 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拟 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50 个字。材料二先介绍了南北线的分界提出依据,以及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南北供暖线的来 历。最后指出这条供暖“分界线”60 多年来,一直为多数南方人所诟弊。那么这则新闻的重 点是什么呢?从材料二的出处《网易新闻·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可知这就是本则材料的 重点,所以该则新闻可拟为:南北供暖有差异,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总之,先梳理段落层次,结合材料的出处,谈论的主题来归纳即可。 - 6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 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 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 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 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 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 对性。题干要求:假如你是国家能源局的新闻发言人,现在要围绕“南方集中供暖”的中心 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维护中国可持续发展大局和保障民生的立场出发, 陈述观点并简述理由。要明确几点:发言的身份是:国家能源局的新闻发言人;发言的议题 中心是“南方集中供暖”;形式是:新闻发布会;角度: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的立场。回答的 方法是回归文本筛选概括。南北供暖的差异,有地理学上的气候环境因素,也有国内整个资 源能源的历史背景有关。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 方不集中供暖,这即南北供暖线的来历。主要是基于国家当时能源的匮乏和紧张。但是南方 对供暖的呼吁又关乎着民生问题,积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能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单复制北方的供暖模式不足 可取,应向材料四写的“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 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即从资源的可持续性角度看,要走清洁、环保、绿色、 低碳的“热泵技术供暖”之路等等。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 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 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 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 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鼠疫(节选)①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 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 - 7 - 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 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 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 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 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 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 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 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 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 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搭手不及,里厄大 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 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的看 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 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 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 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 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 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 - 8 - 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 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 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 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 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 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 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 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 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 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 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 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 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 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切都 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 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宣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 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 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 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 的谏言与要求。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 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B. “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 - 9 - 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C. 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 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D.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 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7.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 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B. 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鼠疫 与战争同样残酷,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C. 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 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发巨大张力。 D.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 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8.“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 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9.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 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②“这是准确数字”是 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 的凶险。 9. 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合理性,使小说 更加真实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③ 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 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 和惊异作些解释”。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 - 10 - 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 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 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 项,“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错误,“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的不以为然,他并 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 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文章的内容、艺术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为单一线索”错误,并非单一线索,除了“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线索” 外,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的景色。景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一起,与 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句子含义包括: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 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 生的意义。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时,要从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 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首先看叙述语言风格,“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 侧重于客观说明,强调数字化,强调准确性,而这种平淡、冷静的口吻更能让人认识到鼠疫 的凶险与可怕。 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是准确数字”强调数字准确,与前文“报纸在老鼠事件里 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报纸只管街上的事”,前后形成反差,造成强烈的对 比,讽刺了政府和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增强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都 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此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形象地揭示 了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的现象,揭示了鼠疫的凶险 与可怕,让人警醒。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涉及文章的谋篇布局问题。解答时, 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来组 - 11 - 织答案。 本题,里厄医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角度,“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 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 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 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都按捺不 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 就在那一刻……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 后制服它”,作者在文章后半部连续使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 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心灵 独白式描写真切的反映了他自省过程,这是他的是反思,也是自我救赎,丰富了人物形象, 揭示了小说主题。 从人称的使用上,以里厄医生为叙述者,属于第三人称的手法,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 叙事更客观、冷静。 从艺术效果看,“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 所知道的一切”“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大夫仍在凭窗眺 望”“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 去”以里厄大夫的口吻来叙述,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 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 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 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 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 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 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 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 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 12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 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日《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 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 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 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味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 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 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 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 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 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 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B.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C.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D.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古时婴儿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 岁行冠礼的时候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 “表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名。 B.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 - 13 - 时代。《诗经》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C. 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的并称,后云韶指宫廷音乐。晋曹毗《江 左宗庙歌·歌哀皇帝》有“愔愔云韶,尽善尽美。” D. 弱冠,男子 20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 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滕王阁序》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 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 京城。 B. 太夫人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 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 被谱成唱曲。 D. 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 天赋。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2)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14. 李商隐《李贺小传》有:“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联 系文章内容概括李贺之“奇”。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 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2)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 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 14. (1)外貌之奇;(2)创作之奇;(3)性情之奇;(4)临终之奇。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 14 - 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贺诗稍尚奇诡”句意是李贺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句中“贺诗”作主语,“尚” 作谓语,“奇诡”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这样应在“奇诡”后停顿,所以排除 A、C 项。 “所得皆惊迈”句意是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句中的“惊迈”译为“高超惊人”,都作谓语, 所以应在“惊迈”后停顿,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A 项,“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名”错。正确的是“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 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本题,B 项,错在“太夫人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原文, “太夫人……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该句意思是李贺的母亲……生气地说: “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由此可见,太夫人并不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而是非 常生气。也不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而是责怪李贺这样做。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书”,写的诗句;“足”,补足;“吊丧”,参加丧礼;“率”,全都。 第二句关键点:“少”,稍微;“假”,宽限;“行年”,经历的年岁;“涵养”,动词, 修养、使……涵养。 - 15 -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文中重要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 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概括为:外貌之奇,突出其清奇之气。“旦 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 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 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概括为:诗歌创作之奇,其间隐含李贺性情之奇。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 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 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概括为:李贺临终时出现了天帝召升的幻觉,表现了李贺 临终之奇。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 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 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 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奇特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如果是今人, 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 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 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 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 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 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 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 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 - 16 - 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 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所得诗篇都高超 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 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 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 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 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 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 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 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 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别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 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 孟子说:“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 拔群,二十岁声名就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 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 真是令人痛惜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 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用铁瓮形容镇江城,与青天相映,为写望海楼的雄姿提供了背景。 B. 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 17 - C. 傍晚时分,“红日”“白烟”,色彩鲜明,“画角”与之相衬,更是美不胜收。 D. 尾联登高者问何处赏心,面对如画美景,时空流转之下,不觉愁绪满怀。 16. 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望”的内容和感受。 【答案】15. B 16. 仰视城高楼险、俯瞰千里长江、远望楼下良辰美景;抒发迟暮之感、 怀古幽情、心中苦闷。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 B 项,“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错误,“三 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意思是“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 落我杯前”,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但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景和 情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 古今相融,且诗歌注释表明“望海楼”在镇江境内,如何能听到三峡的江声,如何能看到六 朝的帆影?所以“听觉实写”“视觉写六朝……”错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结合全 诗,简要概括诗中‘望’的内容和感受”,这里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望”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是“望”的感受。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要想概括“望”的内容,就需要到诗歌中 找到“望”所见,如首联“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诗人对望海楼的仰视,坚 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三峡江 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是俯视,“望”的对象是长江;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 沧州起白烟”,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望”的是楼下的良辰美景。再看 第二个问题,即体会情感,尾联中“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诗人想不到到哪里 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 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结合前面提到的六朝来看,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 - 18 - 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流露出迟暮之感、 怀古幽情、心中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认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 “_______”;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_______”。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 话是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运用意象叠加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刻鹄不成尚类鹜 (2). 画虎不成反类狗 (3). 忧劳可以兴国 (4). 逸豫可以亡身 (5). 楼船夜雪瓜洲渡 (6).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刻鹄”“鹜”“逸豫”“忧”“瓜洲 渡”,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多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常勾起人① 。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 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真正置身枯木林中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 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 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 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 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 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 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着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 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的缀在林间,昭示着② 。枯木只是怕 冷,酣眠去了。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19 - A. 比拟、排比、夸张 B. 比拟、排比、反问 C. 借代、排比、夸张 D. 借代、排比、反问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答案】18. B 19. ①原文每种颜色都单独成小句,有突出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富 有气势;②原文表达出了作者所获得的具体感觉,色彩鲜明;③原文表达与上下文语体一致, 描写生动形象。 20. (1). 缠绵悱恻的情思 (2). 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平时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其 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 有的银白”等句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 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采用了比拟(拟 人)的修辞。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和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注意将修改之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找出 不同,结合语境分析哪种表达效果更好。画线句改为“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 描述太过笼统;原文“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 白,有的银白”,凸显了枯木的各种颜色,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更富有 气势;原文的表达与前面“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 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和后面“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 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等句子句式相似,语体一致。所以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 - 20 - 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结 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处,前面说到“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 这里要填这样的景色容易勾起人的什么,最后提到“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 呢”,飞花飘絮,杨柳依依,容易勾起我们的情思,可填“缠绵悱恻的情思”;第②处,这 里要填“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的缀在林间”暗示的内容,前面写到“全都定格着夏 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这里可填“严冬过后的 草木葱茏”。 21.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 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 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 越少。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_? 材料三:小张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 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 【答案】 (1). 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吗? (2). 那么你那伟大的科 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例句进行反驳,作答时首先要分析例句所 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再结合给予的材料判断其错谬在哪里,仿照例句的推理方式针对该错误 进行反驳。 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 所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这就要求考生在反驳之前要先明确对方的观点,即注意针对给出的 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材料二中“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 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这里就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作品的水平越 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如材料三中说“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 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却想要 写成伟大的科学著作。明确了这些错误所在之后,就要分析①的推断方式,“如果这样的话, 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是采取假设的方式进行反问,考生可以模 仿这种方式拟写出答案。 - 21 - 22.读图,按要求答题。 新冠疫情期间,河南洛宁 14 岁女孩郭翠珠,因家中没网,由父亲陪伴到邻居家门口蹭网,上 课。 ⑴请为这张图配一段解说词,至少包含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字。 ⑵请从两个角度点简述这张图给你带来的感悟。 【答案】⑴示例:万籁俱寂的夜晚,一束昏黄但执着的灯光,一个寒冷的角落,一大一小两 个身影。父亲满怀深情地望着孩子,孩子心无旁骛地认真学习。 ⑵角度一:环境再艰难,我们都应该专注执着于学业或事业。角度二:寒夜里,父亲无声的 陪伴最是深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 体以及图画所涉及的细节,根据具体要求作答。就本题而言,要了解两张图的背景是新冠疫 情期间的一个夜晚,小女孩因家中没网而到邻居家蹭网上网课。然后抓住人物及图片的细节, 并结合背景介绍加以解说。另外还要注意“至少包含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字”的要求。 第一,弄清图片人物及人物关系:女儿和父亲; 第二,弄清图片的主要事件:因家中无网到邻居家蹭网上网课; 第三,弄清图片的事件背景:一是新冠疫情期间的一个寒冷夜晚,二是昏暗灯光,三是楼梯 的一个角落; 第四,图片给人的启示:一是站在女儿的角度上,困难不可怕,哪怕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大 难”;哪怕像家中暂时贫穷这样的“小难”,只要勇于面对,就有胜利的一天;二是站在父 亲的角度上,女儿在哪,父亲就在哪,陪伴是最好的守护;三是站在女儿和父亲两人的角度 上,有困难,我们一起面对。答案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就可,可不抱泥于答案示例。 四、写作 - 22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 15 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 年 12 月 10 日《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传统村落是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 的文化载体,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随着一些传统村落的消失,依附于传统村落中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 濒临灭绝。 你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怎样的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传统村落?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 个,完成写作。 请你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给有关部门、领导或你认为的其他相关的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 度和观点。 请结合材料内容,为《中国时报》的“乡土中国”专栏写一篇评论。 请你以全国青年联合会代表的的身份,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做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字数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 尊敬的县长同志: 最近读了《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一文,深感传统村落消失的危机,决定给你写信。首 先请允许我先给你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一位年过七十的华侨,从海外归来,寻找父亲的衣包地“涔庄”。老人把“涔庄”念成 “涔(zàn)庄”,人们告诉他,全镇没有“涔(zàn)庄”这个地名。当他把“涔庄”两个汉字 写出来的时候,人们说,“涔”应该读“cén”,不读“zàn”。有人还拿出语文课本,指着 注释说:“你看,是‘汗 cén cén’,不是‘汗 zàn zàn’。” 老人说,“涔”就读“cén”,这是他的祖先叫刘涔,涔庄就是他开辟的,还有一个弟弟 叫刘岑,是洪武赶散时期从苏州迁徙过来的。说到刘岑,人们熟悉了,是有一个刘岑村,但 紧靠刘岑村的是东站村,没有“涔庄”。后来,人们咨询当地的民俗专家,专家告诉大家, 东站村前生就是涔庄,建国后涔庄一分为二,变成东涔和西涔,因为“涔”字难念,文革中 改“涔”为“站”。音形全异,自然找不到“涔庄”的影子了。 民俗专家还说,“涔”字是多音字,既读“cén”, 也读“zàn”。读“zàn”意为“洼”。 《道德经》云:“洼则盈。”洼象征众水争流,虚心接纳。兄以“涔”为名,取“洼”意, - 23 - 象征低处盈满,多泽丰润;而“岑”为小而高的山,弟以“岑”为名,取“高”意,象征高耸 突出,非同一般。兄弟二人,一涔一岑,一水一山,一低一高,一隐一显,多元互补,相反 相成,多有文化内涵啊,民俗专家感叹道。 县长同志,我不厌其详地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许多传统村落正在地图和人们的记忆 里消失,抢救濒危传统村落迫在眉睫。抢救工作从哪里开始呢?我开不出良方,只提一点建 议:立即着手做好地名整顿工作!首先要进行甄别,对以前被改的村落名称,必须一一改正过 来,恢复历史风貌;其次,对于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可将其名保留在道路、桥梁、站台的 命名中,让这些传统村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其实,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会有一定的故事,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 感传承。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当地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 远在他乡,人们也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乡愁也融在地名中, 记住了故乡的地名,就记住了回家的路。 县长同志,我知道你工作繁忙,日理万机,无暇顾及地名问题,但是抢救濒危传统村落 和保护传统地名应当是县长的题内之事,所以我写信给你,希望得到你的重视。 此致 敬礼 高三学生姜亦民 2019 年 7 月 14 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 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题干要求:对 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怎样的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传统村落?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 完成写作。写作任务是三个,可以任选一个写作。一是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给有关部门、领 导或你认为的其他相关的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二是结合材料内容,为《中国 时报》的“乡土中国”专栏写一篇评论;三是以全国青年联合会代表的的身份,据此写一篇 发言稿,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做发言。注意写作的身份不同,写给的对象不同,但是中心 话题相同,都是要求考生提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的思考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考生要把握 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和具体的任务要求下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过程: - 24 - 本次材料先以列数字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锐减的情况,接着指出传统村落是承载了丰 富历史信息的文化载体,然后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存在五大挑战,最后指出依附于传统村落 中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着一些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濒临灭绝。这样,审题难度不大, 命题人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村落的现状,要求考生了解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参考立意: 根据以上对材料的审读,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一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①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化根;②看见山水,留住乡愁;③知来路, 明去路;④我的故乡在哪里;⑤记住回家的路 二是振兴乡村的角度:①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②促乡村振兴,守天下粮仓;③务农重 本,国之大纲;④新农村建设,怎一个拆字了得;⑤创新机制,引英才反哺。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一个华侨回到国内寻找父亲的出生地,说出地名时,当地人都说没有这个地方,原来是 传统的地名已被改变,音形全异。文章先从地名入手,通过故事形象地说明传统村落蕴藏着 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阐明一个地名是当地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再通过议论,深入阐 述传统村落濒临灭绝的可能,表达自己对传统村落濒临消失的担忧,提出了抢救濒危传统村 落必须立即着手做好地名整顿工作。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一、名言警句 1.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恩格斯) 2.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 3. 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习近平) 4.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季节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 了日历和数字。(周国平) 5.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国家也才能发展得 更好。(李克强) 6.你要想出名而不愿了解世界,就居住在乡村;你要想了解世界而不为人知,那就居住在城 市。(科尔顿) 二、事实材料 - 25 - 1.时代楷模”黄文秀 2019 年 7 月 1 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黄文秀的先进事迹,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 黄文秀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2016 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 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带领群 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 年 6 月 17 日凌晨,黄文秀 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年仅 30 岁的宝贵生命。 2.状元村竟成空心村 近日,一篇题为“培养出 18 位博士硕士“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的报道,引发热 议。 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两百多户人家,凭借重视教育的文化传承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 笃定的价值认同,这些年来培育出了 9 位博士、9 位硕士、60 多名大学生,被人们称为“状 元村”。“状元村”的这些农家子弟通过考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却没有改变“状元村”的 命运,甚至因为人口的流失,“状元村”五百多年历史留下的乡土文化、恋土情结,在城市文 明的冲击之下显得越来越式微,被称为“空心村”。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 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 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 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 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 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 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 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 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 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