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安徽省安庆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安庆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学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19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 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评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 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和智能化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新技术正改变未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人工智能行业创业投资情况分析》) 材料三2013年以来,关、德、法、英、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盟国家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2009年至今,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核心主题词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各阶段发展重点的不同。国家层面政策早期关注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基础科研,中期关注大数据和基础设施,而2017年后人工智能成为最核心的主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重要主题。综合来看,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中《中国制造2025》处于人工智能政策引用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通过政策发布数量来看,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活跃的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 (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材料四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安全防护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但与众多强大的工具一样,人工智能平台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更可能受到网络不法分子的利用。由于人工智能推动设备智能向场景智能演进,主动调动各种场景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服务,这就让安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法分子有可能通过“机器人黑客”来发动精确的漏洞攻击。 同时,由于物联网的发展,联网设备大量增加,在居家和办公室环境中,所有智能设备间实现互连的情况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漏洞。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形势,单一设备、单一领域和单一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哪怕再强,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同的安全问题,对企业构建安全防护墙至关重要。 (摘编自科技世界网2019年3月《用人工智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渐加大,这与人工智能行业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的增长 态势密不可分。 B.2014~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说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向成熟,前景较好。 C.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经历了几年缓慢发展期后,2014年开始强势攀升,至2017年投资事件出现少许回落。 D.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金额增幅巨大,这和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广泛应用。 B.各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人工智能战略的差异,而同一国家不同阶段也会因国情的变化调整策略。 C.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六个方面,地方政府则围绕“中国制造”这一核心开展人工智 能的建设工作。 D.人工智能的主动化服务、智能设备间的互连带来了安全漏洞,唯有构建安全防护墙方能真 正解决这一隐患。 6.材料一、三、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催魂铃 余光中 (1 )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2)古人鱼雁①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3)而活在当世,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4)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5)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过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6)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7)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 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8)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9)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注】①鱼雁:代指书信。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十九,即刘禹锡。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D.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8.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5)段中画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6分) 9.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意及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卒庐陵,因家焉。父利建,太学博士。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乞归,弗许。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淳熙十四年二月,拜右丞相。 高宗升遐①,议用显仁例,遣三使诣金。必大谓:“今昔事殊,不当畏敌曲徇②。”止之。金贺正使至,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十五年,思陵发引,援熙陵吕端故事,请行,乃摄太傅,为山陵使。明堂 加恩,封济国公。十一月,留身乞去,上奖劳再三。拜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右丞相。 光宗问当世急务,奏用人、求言二事。三月,拜少保、益国公。李巘草二相制,抑扬不同,上召巘令帖麻改定,既而斥巘予郡。必大求去。宁宗即位,求直言,奏四事。庆元元年,三上表引年,遂以少傅致仕。四年,薨,年七十有九。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第一百五十》有删改) 【注】①升遐:帝王死去的婉辞 ②曲徇:顺从,曲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B.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C.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D.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授,在宋代才开始成为教师的称谓,当时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此处非指教师。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C.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及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 都在此举行。 D.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 为正一品官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必大进士及第,在馆阁任职时所撰写的策论受到皇帝的称赞,又侍读经筵,应皇帝要求奏对国事,切中时弊。 B.周必大虽居高位,心系百姓。他向皇上请求宽免了蜀地百姓的赋税,后又以南库二十万钱 代交江、湖二州的征税。 C.周必大坚守国家利益。在高宗去世后,朝廷想要遵循旧例,主动去金国报丧,他坚决反对, 使得朝廷最终取消了决定。 D.周必大历经多朝,虽有丞相职位,国公之尊,却不贪恋名位,多次求去,最终得偿所愿, 以少傅身份退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2)或请权易淡黄袍御殿受书,必大执不可,遂为缟素服,就帷幄引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弟侄书堂①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何事”反问,表明侄子虽然未能入仕显达,却一直谨守礼道,作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此联中两个“穷”字的意义不同。 B.颔联运用反衬手法,借家乡战乱来反衬侄子守礼修为、品格高洁、卓然突出的形象。而此联后一句又与首联关合,与“何事”之句映照。 C.尾联出语警策,情意深重。作者劝诫勉励侄子要珍惜时光,勤苦学习会终身受用同时,这也是作者总结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言。 D.这首诗在语言上平易浅近,质朴自然。没有一个难解字句,毫无半点雕琢痕迹,却摄取了弟侄独特的风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两个具体画面,精妙蕴藉,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面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 。” (2)《春江花月夜》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 。” (3)《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_________ 、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_______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_________。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________ 。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 )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B.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C.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D.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表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完全把它击垮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安常处顺 走投无路 名誉扫地 自暴自弃 B.知足常乐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惭形秽 C.安常处顺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暴自弃 D.知足常乐 走投无路 名誉扫地 自惭形秽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填写的语句,最恰当一项是( )(3分) A.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 B.重要的是,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 C.尽管如此,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 经日益感觉到了。 D.尽管如此,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 在人心深处蔓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筒,以黑白为主,① 。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② 。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③ ,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21.下面语段是从哪四个角度来解说“物联网”的?请简要概括,每个角度不超过 5 个字。(5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美国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从而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追捧。所谓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电网、道路、桥梁、隧道、建筑、供水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运行特定的程序,从而达到远程控制的一种网络。它具有“网络化”“物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等基本特征。要实现物联网,首先离不开射频识别技术,这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其次,传感器技术也是关键所在,它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除此之外,物联网还需要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的有力支持。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论语》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庖丁解牛》 ③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④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 ⑤人应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 请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选材料之间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A 6.①材料一侧重介绍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并简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作用。②材料三侧重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人工智能的战略和政策,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介绍中国人工智能政策概况。③材料四着重从安全防护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人工智能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应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 7.(3分)B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 8.(6分) 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2分,要点:“比拟”或“拟人”、“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2分,要点:书信和电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1分,要点:作者对书信或电话的态度)。 9.“催魂铃”的含义是: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1分,要点:“突然”),催人接听(1分,要点:“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1分,要点:“干扰宁静”或“令人惊恐不安”)。在文中的作用是:以“催魂铃”为题,醒目有趣,引起阅读兴趣(1分,要点:作为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1分,要点:结构作用);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1分,要点:表达的情感);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喧嚣浮躁的现象的批评(1分,要点:表达的主旨)。 10.B 11.D 12.B 13.(1)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颁诏对他们安抚劝谕,事情安定后应当宽限他们的租赋,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5分。“愿”、“抚谕”、“宽”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于是皇上穿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5分。“或”、“权”、“执不可”各1分,句意2分) 14.(3分)A(不是反问,提出的是疑问。) 15.妙处:①手法精妙。此联运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竹影添案、泉流入池的画面。画面有动有静(或以动/声衬静),侍境美妙。②用词精妙。“摇” 字生动地表现出竹影曼妙灵动、摇曳生姿的特点,富有画面感;“入”字形象地营造了野外泉水静默地融入砚池的清幽意境。(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慰藉:诗人通过竹影、书案、泉声、砚池等意象创设出清幽高雅的环境,烘托出侄子性情高洁、勤奋好学的美好形象,间接含蓄有情味。(2分) 16.(6分,每空1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7.B 18.B 19.A 20.①再加一点红 ②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 ③色彩和布局之外 (第①空根据后文“那少许的红”可知应该填写“再加上一点红”;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可知应该填写“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第③空根据前文“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組合”可知应该填写“色彩和布局之外”。) 21.(5分)①产生背景(成因)②定义(概念、内涵)③基本特征④技术支持。(对1点1分;对2点3分;对3点4分;对4点5分。) 22.思路解析:题目要求我们注意所选两则材料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近乎技”的崇高理想与“伸向黑暗地底”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想让我们能忍受一切,而基础才能构筑起理想的大厦;“生无所息”与其他几则材料的关系更清楚,没有勤勉自砺,其他几个方面只能是海市蜃楼;当然,我们在踏实肯干、勤勉奋斗的同时还应该抬头看一看前进的路,应该时不时停下匆匆的脚步,欣赏路边的风景,如此人生将更有诗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