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 ‎1.下列会在正常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物质有 ‎①抗体②载体③消化酶④激素⑤神经递质⑥血浆蛋白 ⑦DNA ⑧半乳糖 ⑨甘油 ⑩淀粉 A. 4种 B. 5种 C. 6种 D. 7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的液体又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①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 ②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③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③错误; ④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正确; ⑤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分泌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⑤正确; ⑥血浆蛋白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⑥正确; ⑦DNA分布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⑦错误; ⑧半乳糖属于单糖,可以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⑧正确; ⑨甘油可以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⑨正确; ⑩淀粉属于多糖,不能直接被吸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⑩错误。 故选C。‎ ‎【点睛】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 A. 吲哚乙酸 B. 吲哚丁酸 C. 萘乙酸 D. 赤霉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吲哚乙酸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 B、吲哚丁酸是生长素的一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萘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C正确; D、赤霉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种类,解题关键是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等。‎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C. 茎对生长素比芽更敏感 D. 植物向光性与生长素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都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两种: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有单侧光或者重力的作用),②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能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A正确; B、植物体各器官都有生长素的分布,B正确; C、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对生长素敏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根、芽、茎,C错误; D、植物向光性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极性运输都有关,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糖浓度低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进入血液中分解成葡萄糖 B.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血糖调节 C. 血糖调节的过程会引起肌糖原含量的变化 D. 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功能。‎ ‎【详解】A、血糖浓度低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A错误; B、血糖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B正确; C、当血糖含量过高时,会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C正确; 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D正确。 故选A。‎ ‎5.对于垂体功能出现障碍的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SH分泌减少,通过分级调节促进下丘脑的活动 B. TRH的合成变多 C. 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部分症状 D. 可能出现性腺发育异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可以分泌促激素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TSH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促进下丘脑的活动,A错误; B、TSH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促进下丘脑的活动,TRH的合成变多,B正确; C、垂体功能障碍的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部分症状,C正确; D、垂体功能障碍的人,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影响性腺的发育,可能出现性腺发育异常,D正确。 故选A。‎ ‎6.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当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神经冲动无法传到大脑,所以只有膝跳反射能完成,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A。‎ ‎7.下列每句诗中所含的生物,不构成种间关系的是 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详解】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明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错误;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不构成种间关系,C正确;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明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8.科学家在研究植物顶端优势时发现不同植物激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有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甲 乙 丙 丁 处理方式 不处理 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 赤霉素处理顶芽 去顶芽,赤霉素处理切口 侧芽生长情况 抑制 抑制解除 快速生长 抑制 A. 比较甲、乙组可知,侧芽生长受抑制可能是因为侧芽缺少生长素 B. 比较甲、丙组可知,用赤霉素处理顶芽能使顶端优势现象明显 C. 比较丙、丁组可推测,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可能与顶芽有关 D. 顶端优势表明生长素浓度越高,生长越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2、顶端优势 (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详解】A、甲组未处理,顶芽产生 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甲组侧芽受到抑制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侧芽积累过多,A错误; B、甲、丙组比较,用赤霉素处理顶芽能可促进侧芽生长,使顶端优势现象不明显,B错误; C、比较丙、丁组可推测,丁组切去顶芽,赤霉素处理切口,而丙组未切顶芽,根据表格中信息可推知:可推知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可能与顶芽有关,C正确; D、由顶端优势现象可知,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的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调查趋光性森林害虫,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捕,定时计数 B. 利用样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C. 调查草地上的蚜虫种群可用标志重捕法 D. 调查乔木类的马尾松,小样方最好划分为1 m2左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由于害虫有趋光性,所以调查趋光性森林害虫,可定位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捕,并采用定时计数法进行统计,A正确; B、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B错误; C、蚜虫的活动能力很弱,调查蚜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样方法,C错误; D、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解答关键是能够识记样方法的相关要求和注意点,理解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10.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盐酸刺激了胃黏膜产生促胰液素 B. 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D. 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作用后被灭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靶器官是胰腺,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C正确; D、促胰液素也具有与激素调节相同的特点,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后被灭活,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促胰液素的发现,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解题关键是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 ‎11.下列可以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是 A. 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人 B. 与艾滋病人拥抱 C.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 D. 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 3、艾滋病病人发病后,常死于各种感染,主要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进而破坏了整个免疫系统,导致无法抵御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详解】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因此: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人、与艾滋病人拥抱、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会传染艾滋病,ABC错误;与艾滋病人公用剃须刀可能通过血液传染艾滋病,D正确。 故选D。‎ ‎12.研究发现不同干旱处理后某植物叶片内源激素中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乙稀(Z) 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随着失水率的升高,乙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B. 干旱环境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的生长缓慢 C. 干旱环境中生长素减少与其光合作用减弱相适应 D. 重度干旱下,叶片中大量减少的激素只有赤霉素和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题图曲线可知,随着失水率升高,乙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 B.脱落酸是具有抑制植物生长,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的作用,随失水率升高,脱落酸含量升高,因此可以推出,在干旱环境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的生长缓慢,B正确;‎ C.干旱环境条件下,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进入叶肉细胞的量减少,光合作用减弱,生长素含量减少是与光合作用减弱相适应的,C正确;‎ D.由题图可知,中度干旱的条件下,赤霉素、生长素、乙烯的含量都减少,D错误。‎ 故选D。‎ ‎【定位】植物激素 ‎13.植物激素甲、乙、丙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 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详解】A、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故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A正确;‎ B、丙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B正确;‎ C、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均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具有高效性,C正确;‎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点睛】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14.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C.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 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分析题图:甲和乙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丙是死亡率,丁是性别比例,a表示预测。‎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正确; B、根据图示甲、乙能增大种群密度可知,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 C、丁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a为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解题关键是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 下列关于顶端优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顶芽生长衰弱,促进侧芽生长 B. 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受抑制 C. 除去顶芽,侧芽生长被抑制 D. 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受抑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位置,顶芽处于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而侧芽处于较高生长素浓度范围而受到抑制。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 ‎【详解】A、顶芽生长衰弱,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减少,导致侧芽附近生长素减少,促进侧芽生长,A正确; 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被抑制的现象,B正确; C、除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有利于侧芽生长,C错误; D、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生长被抑制,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 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及增长速率均为0‎ D.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种群的增长率及增长速率均为0,C正确; 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 故选B。‎ ‎17.若从植物中提取生长素,下面几个选项中最理想的材料是 A. 根 B. 茎 C. 叶 D. 幼嫩的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相关知识: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详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因此,从某被子植物体上提取生长素最理想的选材是幼嫩的种子,D正确。 故选D。‎ ‎18.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于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 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内环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性对稳定,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人体的内环境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稳态会受到破坏,A正确;‎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如果超过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B正确;‎ C、人体稳态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由于高原环境严重缺氧,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D正确。‎ 故选C。‎ ‎19.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 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人体血浆pH 通常在7.35-7.45 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B正确;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C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20.探索外源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的浓度是实验的自变量 B. 正式实验前有必要做预实验 C. 采用沾蘸法比浸泡法节约了时间 D. 最好在阳光下或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详解】A、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A正确; B、该实验在正式实验前需要做预实验,避免浪费,B正确; C、使用沾蘸法比浸泡法节约时间,C正确;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光照和空气湿度属于无关变量,生长素合成不需要光,所以该实验不需要在阳光下或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处理,D错误。 故选D。‎ ‎21.有关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短期记忆与海马脑区有关 D. 瞬时记忆注意后变成长期记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A正确; B、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 C、短期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正确; D、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瞬时记忆属于短期记忆,注意后不一定变成长期记忆,短期记忆需要不断的重复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D错误。 故选D。‎ ‎22.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是人体产热的主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以汗液分泌为主要的散热途径,A错误;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B正确; C、人体热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即呼吸作用,C正确;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也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2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 改善 ‎【答案】B ‎【解析】‎ 甲种群在0~t3段,Nt+1/Nt 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在t2时,乙种群的Nt+1/Nt 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且在t2之后一直到t3都在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 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不是数量稳定,D错误。‎ ‎24.下列有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受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 B. 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都容易引发组织水肿 C.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外液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血浆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减少,不能引发组织水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容易引发组织水肿,B错误;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的改变,所以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过程包括水盐平衡调节等过程,因此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知识脉络,并与水盐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 ‎2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就不存在地衣 B. 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 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 D.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答案】B ‎【解析】‎ ‎【分析】‎ 演替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不存在,但是保留土壤条件,或者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 ‎【详解】A、在森林阶段,群落中仍存在地衣物种,A错误; B、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的第一个阶段是地衣阶段,B正确; C、在弃耕的农田,如果条件适宜可以形成森林,C错误; D、只有在适宜条件下群落的演替才能形成森林,干旱的沙漠环境中严重缺水,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2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水平结构常体现为分层分布现象 D. 光照强度是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共同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存在着分层现象,C错误;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受光照强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27.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计数时不包括芽体。‎ ‎【详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 ‎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故选:C。‎ ‎28.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详解】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 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B错误;‎ 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C错误;‎ 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 ‎29.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更准确 B. 作用的范围更广泛 C. 调节更迅速 D. 作用持续的时间更短 ‎【答案】B ‎【解析】‎ ‎【详解】调节更准确、迅速、作用持续的时间更短,均为神经调节的特点,A、C、D 三项均错误;体液调节的特点之一是作用的范围更广泛,B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0.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实验的目的是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稍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稍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生长素是吲哚乙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880年达尔文(英国)通过四组实验:单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切取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单测光照射;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得到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丹麦)在胚芽鞘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得到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匈牙利)通过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4、1928年温特(荷兰)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5、1931年郭葛(荷兰)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稍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稍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31.回答下列问题: ‎ ‎(1)模型建构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时,构建了“J”型增长曲线的____________模型。用糖卡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时,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____________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____________模型。‎ ‎(2)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有的人食用海鲜却出现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____________;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____________和个体差异。‎ ‎(3)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一支试管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很困难的,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 (1). 数学 (2). 物理 (3). 概念 (4). 过敏 (5). 消退较快 (6). 遗传倾向 (7). 丛生或蔓生的 (8). 抽样检测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1)模型建构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曲线属于数学模型,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时,构建了“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用糖卡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时,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2)有的人食用海鲜却出现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这种现象称为过敏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从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分别的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一支试管中的酵母菌逐个计算是很困难的,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模型构建、免疫调节、种群密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内容比较综合,但是难度不大,识记课本知识是解题关键。‎ ‎32.如图为某病发病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 ‎(1)过程①对②的作用是________(促进/抑制)。激素B为______________。‎ ‎(2)①过程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①②③过程表示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后细胞甲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从免疫学角度,该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与健康人相比,该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增多/减少/无法确定)。‎ ‎【答案】 (1). 促进 (2). 促甲状腺激素(TSH) (3).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 信息 (5).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6). 自身免疫病 (7). 无法确定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详解】(1)过程①表示的是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过程②激素A的分泌;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2)过程①体现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①②③过程表示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细胞甲可以分泌抗体,是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后细胞甲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从免疫学角度,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结构,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与健康人相比,该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是无法确定的。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动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激素调节及免疫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3.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图中 ________(填字母)中的CO2浓度最高。‎ ‎(3)一般情况下,B液与A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中________含量较少。‎ ‎(4)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这两种物质哪种可以进入血浆________。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层磷脂分子才能被①利用。‎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_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___________。‎ ‎(6)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B)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_物质。‎ ‎【答案】 (1). 内环境 (2). D (3). 蛋白质 (4). 胰岛素 (5). 自由扩散 (6). 12层 (7). 组织液 (8). 组织水肿 (9). 血浆 (10). 缓冲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液为细胞内液。‎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 (2)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所以正常情况下,图中D液中的CO2‎ 浓度最高。 (3)与A组织液和C淋巴相比,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多,即A中蛋白质要比B少。 (4)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胰蛋白酶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故这两种物质哪种可以进入血浆的是胰岛素;氧气是小分子物质,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共6层膜,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即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12层磷脂分子才能被①利用。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回流受阻,引起图中组织液A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6)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B)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4.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____,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图2中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从能量角度看,信号在图2所示结构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信号形式的 变化是____________。 ‎ ‎(2)若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 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但大脑皮层发出指令使效应器不做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 ‎(3)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4)炎热的夏季中午,某人从室外走进温度很低的冷藏室时,其皮肤中各有关效应器的即时反应是:___________和立毛肌收缩,从而减少热的散失。‎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正→负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抑制 (5). 相应高级中枢 (6). 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解析】‎ ‎【分析】‎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方向传递。‎ ‎【详解】(1)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沿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图2中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信号在图2所示结构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信号形式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2)若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 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但大脑皮层发出指令使效应器不做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差进一步增大,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 ‎(3)缩手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我们并未将手缩回。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 ‎(4)冷刺激下,皮肤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从而减少热的散失,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35.研究者以脱落酸水平正常的野生型玉米幼苗和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玉米幼苗为材料,测量玉米茎和根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________作用,每种激素的作用除取决于植物的种类.发育时期.激素的作用部位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由图可知:在水分适宜条件下,脱落酸促进_______________。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_______茎的生长,同时_______根的生长;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乙烯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研究者提出假设:脱落酸对根生长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乙烯合成而实现的。为检验这种假设,选用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幼苗为实验材料,实验组需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__含量。若检测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上述假设。‎ ‎【答案】 (1). 调节 (2). 激素浓度 (3). 根和茎的生长 (4). 抑制 (5). 促进 (6). 适应缺水环境 (7). 脱落酸溶液 (8). 乙烯 (9). 实验组乙烯含量低于对照组 ‎【解析】‎ 试题分析:‎ ‎(1)植物激素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每种激素的作用除取决于植物的种类、发育时期、激素的作用部位外,还与激素浓度有关。‎ ‎(2)由图可知:在水分适宜条件下,脱落酸促进根和茎的生长。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 ‎(3)检验脱落酸对根生长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乙烯合成而实现的。可选用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幼苗为实验材料,实验组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进行处理,对照组同等量的蒸溜水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乙烯含量。若检测结果是实验组乙烯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脱落酸能抑制乙烯的合成。‎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实验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