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28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八)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基础练] 1.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 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 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 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 牛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以后,再吸食乙牛的血液时,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 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与寄生 D.捕食与互利共生 B [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关系为寄生;血孢子 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也为寄生。] 3.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C.演替就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 D.人类对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演替就 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 自然因素的影响。]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 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5.(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 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A [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若环境适宜,一般情况下,群落可以演 替到森林阶段,若环境比较干旱,则不能形成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条件适宜,物种丰富 度会提高,否则不会提高;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6.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 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 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 所需时间较短;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7.(2019·河南郑州调研)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 绿地、林地、农田 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 分析可知( ) 类群数 个体数 样地 第 1 层 第 2 层 第 3 层 第 1 层 第 2 层 第 3 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 1 层为距地表 0~5 cm;第 2 层为距地表 5~10 cm;第 3 层为距地表 10~15 cm。 A.所有土壤中动物组成群落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D [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 土层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 8.(2019·安徽宣城调研)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 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 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A [A 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 故种间竞争会减弱。B 项,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 食的风险越大。C 项,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 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 项, 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 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9.(2019·湖北孝感一模)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 9 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 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 A~I 代表群落类型,A 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 为发育中期的群落, F、G、H、I 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 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 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 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 A 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 “较高”“较低”或“不变”),A~I 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 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__(填“早”“中” 或“晚”)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能提高 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4)若群落 A 是由冰雪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该演替 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 群;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 A 以马尾松林形式存 在,据图分析可知此阶段群落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 A~I 群落发育阶 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 中期最高。(3)群落发育晚期,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某些物种消失,最终导致群落的 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 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冰雪融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 被覆盖过,所以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 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逐渐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1)种群 年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竞争 分层 利用阳光、空间 等环境资源 (4)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方向和速度 10.(2019·广东江门一模 )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 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 30 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 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 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 ________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 种 ________ 逐 渐 增 加 。 未 受 干 扰 的 原 始 林 群 落 具 有 较 好 的 垂 直 结 构 , 有 利 于 提 高 ______________的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 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 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________,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 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解析 (1)调查群落中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需要随机选取若干个样地。由于山体滑坡, 群落受到破坏,恢复群落内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会明显少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森林群落,所以 图中 S2 为恢复群落的生物量。(2)在原有土壤环境甚至保留了原有植物的种子等条件下进行 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原始森林群落具有较好 的垂直结构,这样有利于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3)山体滑坡后总生物量减少 为原来的 20%,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难以恢复。(4)由于山体滑坡,土壤条件受到影 响。土壤条件是限制群落恢复的关键因素,增大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有效增加土壤 中的腐殖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帮助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 (1)随机 S2 (2)次生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丰富度(多样性) 阳光等资源 (3)恢复力 (4)土壤条 件 土壤微生物 [能力练] 11.(2019·湖北孝感一模)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 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 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B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 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 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图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 因此是错误的。] 12.(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 “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 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 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海拔 1 000 m 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B [据图示可知,生产力最高的地区物种丰富度最低;海拔 1 000 m 处物种丰富度低而 生产力高;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低;该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 13.(2019·安徽宣城调研)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 X 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 X 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 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 900 19 500 14 500 10 500 9 500 9 600 9 500 9 600 X 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鼠和 X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 X 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 X 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 K 值是 250 D.在第 5 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B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 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 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 X 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 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由表中数量信息 知,引入物种 X 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 K 值大约是 175;第 5 年后,鼠 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14.(2019·河南八市测评)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 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 b→c 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 [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 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 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 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 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 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 阶段 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 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15.(2019·河南新乡一模)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 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 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表示某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 对牧草产量 (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 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甲图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 ________ 模 型 。 当 狭 翅 雏 蝗 密 度 小 于 5 头 /m2 时 , 牧 草 产 量 增 加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 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关 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 e→f 点变化 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 镶嵌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 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①图甲纵坐标所示的牧草产量为该实验的因变量。 图甲所示的曲线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 量,可见,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 5 头/m2 时,牧草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 食量,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 定性)。②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在图乙中,a 点之后,种群密度 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说明在 a 点首次使用农药,治虫效果非常显著;在随后的 b、c、d 三点,种群密度下降后又很快上升并达到经济阈值以上,说明在 b、c、d 三点又重复使用了 同一种农药,且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防治效果变差。e 点之后,种群密度又迅速降至经济 阈值以下并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 e 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捕 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 e→f 点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 (1)镶嵌 间接 (2)①牧草产量 数学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自我调节 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②样方法 a、b、c、d e 捕食、寄生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