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9年11月 一、选择题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 ‎【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 ‎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 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 工商业环境宽松 C. 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 农工商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故出现题干中民营工商业向农业转移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民间资本受到压制,排除。D项,题干无法体现农工商协调发展,排除。‎ ‎3.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封建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而不是否定了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4.“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遇,C项正确。A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项排除。故选C。‎ ‎5.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 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 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 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 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故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C项正确。材料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而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项错误。‎ ‎6.黄宗羲虽然对专制政治思想进行了极为大胆的反抗,但专制主义制度依然稳固如常,其思想于社会中荡起涟漪,却未翻起风浪。其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的反映。因此,专制主义制度依旧稳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即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故答案为A项。B项属于黄宗羲思想的特点,不是其思想未翻起风浪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导致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因此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属于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不是其思想未翻起风浪的根本原因,排除。‎ ‎7.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 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 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 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8.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解题的关键。‎ ‎9.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 A. 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 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 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 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神 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京剧表演虚拟艺术。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京剧 ‎10.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 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 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唐代出现传奇、宋元出现话本等文学形式,这都属于市民文学,故“市民文学开始兴起”错误,排除B;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而发展为“海禁”和闭关锁国,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C项错误;由材料“明末小说主人公十分广泛,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角,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或不遵从理学,无法体现“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故D项错误。‎ ‎11.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反对专制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都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故选B。“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专制统治;因此AB错误;D项是B项的一个方面。‎ 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12.在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时,某思想家依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把社会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特点是 A. 提倡西方共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 B. 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C. 运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 D. 传播君主立宪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将进化论的内容与《春秋公羊传》“三世说”相揉合,阐发变革维新的主张,即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故B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而不是共和思想,排除A。C项属于严复的主张,且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忽略了借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排除。D项是目的,而不是思想的特点,排除。‎ ‎13.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民族主义的高涨 C. 民主主义成为主流 D.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C. 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D. 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说明当时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只是有所接触,并没有深刻认识,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没有占据思想界主流,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态势增强,进入到学习制度阶段,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没有涉及各种新思想,故D项错误。‎ ‎15.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 物质生活 B. 科学精神 C. 理性价值 D. 自由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了人的理智的重要性,即理性的价值,C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理性的节制,而不是物质生活、科学精神和自由权利,排除ABD项。‎ ‎16.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 A 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 B. 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 C. 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D. 人摆脱了基督教的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为了生活而信仰”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世俗生活高于宗教生活,肯定了人在社会的主导地位,而不再是宗教占据主导,这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故C项正确。现世生活谁都无法摆脱,文艺复兴前的欧洲人也是,故A项错误;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强调人的价值,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的统治,但不排斥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17.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 A. 加强专制王权 B. 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 C. 打击教会神权 D. 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主持的英国宗教改革,力求改变了国王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强调英王在国教中的地位之外,其他没有大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借此打击旧贵族,加强对英国政治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英国的宗教改革,与18世纪英法争夺殖民霸权无关,英王打击教会神权只是手段,加强对英王专制才是其根本目的,BC两项错误。英王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借此摆脱和罗马教廷隶属关系,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18.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奋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A. 坚定信仰的引导 B. 像孩子般的天真 C. 排除教会的解读 D. 承认自己的无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要将认知归于对圣经最本质的理解,将自己当成毫无思想储备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马丁路德宣扬的“因信称义”,真的只有依靠对《圣经》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故A项正确;像孩子般的天真也是为了到达坚定的信仰,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排除教会的解读”,故C项错误;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只是马丁·路德的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说自己无知,故该说法错误,排除D项。‎ ‎19.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资源因素 B. 劳动力因素 C. 市场因素 D. 资金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展,传统的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导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并逐渐取代手工生产,故选C,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0.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 进化论的社会化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等思想,达尔文主义把进化论思想运用到人类社会,成为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者侵略扩张的借口,也成为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者变革图强的思想武器,故A正确;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宗教信仰仍然存在,排除B;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C时间错误,排除;根据“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可知,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赞同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排除D。‎ ‎21.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逐渐发展,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错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法拉第的发现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C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2.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 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 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的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2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答案】B ‎【解析】‎ 统一中原的秦国商鞅变法,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19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强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崛起,故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制度创新,故B正确;秦国、英国、日本不是和平崛起,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没有武力掠夺,故C错误;秦国、日本不是民主强国,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 ‎24.“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 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 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 D.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信息说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故C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B用词片面;D中趋势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详解】‎ 二、材料分析题 ‎25.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4)结合所学请你简要说明儒学在秦朝和宋明时期的发展情况。并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案】(1)共同思想:民本(爱民)思想 ‎(2)进步之处: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标准:百姓的忧乐。‎ 原因: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专制主义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理学走向极端。‎ ‎(4)历程:秦朝遭受打击;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 现实意义: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谐)‎ ‎【解析】‎ ‎【详解】(1)共同思想:根据材料一中“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中共同之处在于都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2)进步:根据材料二中朱熹身处“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的时代,强调教化,主张“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其重道德、强调忧患、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等,具有务实倾向。‎ ‎(3)标准:根据材料三中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知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政治弊端、商品经济活跃和理学僵化等方面其主客观原因。‎ ‎(4)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焚书坑儒,儒学在秦朝遭受了打击。由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儒学在宋明时期成为了官方哲学。现实意义:根据材料四中“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等信息,可知弘扬儒家文化有有利于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提高、社会的稳步发展、国家的安定和谐和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谐)等。‎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他们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摘编自《法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赎罪券的抨击立刻燃起了燎原之火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兴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要求。‎ ‎【答案】(1)由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理解: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德意志贵族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回答其中2点即可)‎ ‎(3)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摆脱天主教会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解析】‎ ‎【详解】(1)由来:根据“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得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理解:根据“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实质得出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原因:根据所学宗教改革的原因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得出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根据“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得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根据“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得出德意志贵族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3)要求:根据“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得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得出摆脱天主教会压迫;根据“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得出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经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内容:政治:维护封建制度;文化:固守传统文化与儒家伦理。‎ ‎(2)视角:是否推动实现社会(文化)转型。‎ 说明:“中体西用”思想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利于深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中体西用”思想阻碍封建文化的近代转型,不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3)启示:学习西方应立足实际国情,尊重传统;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学”在政治强调维护封建制度,文化上是固守传统文化与儒家伦理。‎ ‎(2)视角:根据材料二“‘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 “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可知它是从中体西用没能推动实现社会(文化)转型来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说明:根据材料二中“‘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 “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体西用”思想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深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阻碍作用,分析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利于封建文化的近代转型和思想解放。‎ ‎(3)启示:材料三中“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等信息,结合现实中的改革开放,可知我们在学习西方时,应立足实际国情,尊重传统,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