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 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D. 徽商虚伪的反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体现的是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以至于人们尽量避开这些歧视性称谓,这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人走官商结合的道路,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错误。D只是说明了表面现象,没有说明本质问题,D错误。 2.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限制工商业发展 C. 保护农耕经济 D. 防范“外夷”入侵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A正确;BD只是具体的原因,排除;保护农耕经济最终还是要巩固统治,排除C。 3. 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 A. 飞钱 B. 交子 C. 柜坊 D. 票号 【答案】C 【解析】A选项飞钱在唐朝又称变换,是早期的汇票,不是银行的雏形;B选项交子是最早的纸币;C选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唐朝时期的柜坊是中国古代早期银行的雏形,故正确;D选项,票号不是最早的银行雏形,清朝的时候才出现,比唐朝时期的柜坊晚很多。 4. 下列对宋代城市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③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这是唐代以前城市的特点,排除②,①③④⑤均是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故答案选B项。 5. 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中写道:“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下列属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因素的有①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国际市场②圈地运动的进行③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④手工工场的发展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故①是工业革命的影响;②③④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所以答案选A。 6.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对东方富庶的描述 A. 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 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 C. 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差距 D. 激起了西欧人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 【答案】D 【解析】马可·波罗关于东方遍地是黄金的说法让西欧人深信不疑,激起了他们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故答案为D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A项;到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排除B项;马可·波罗关于东方的描述并非完全真实,C项不能反映,排除。 7.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 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 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 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 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答案】A 【解析】殖民扩张过程中的黑奴贸易是把奴隶从非洲横渡大西洋运往美洲。材料中“许多人死在航程上”“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等说明是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贸易,A正确;鸦片贸易是贩卖鸦片,不符合题意,B错误;种族灭绝是屠杀政策,C错误;新航路开辟不符合“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的信息,D错误。 8.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 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 手机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答案】B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车在这一时期出现。B正确;汽车、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C排除;手机属于第三次科技成果,D排除。故选B。 9. 17世纪的荷兰确立海上优势,成为“海上马车夫”,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 自古荷兰人就外出从事商业活动 B. 取得国家独立并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工业资本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D. 建立先进的商业经营方式和体制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荷兰确立海上殖民优势的条件。17世纪的荷兰,商业资本高度发达,但工业资本发展很不充分,而这正是它最终败给英国的主要原因。 10.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9世纪末 D. 一战间(1912—1919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故B正确,排除ACD。 11. 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 A. 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素,故D项错误。 12.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已摆脱束缚而快速发展 B. 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 C. 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 D.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其它地区,特别是中西部颁布的较少,这反映出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衡,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排除C;材料没有出现 封建自然经济,排除D。 13. 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分别是_________。 A. 鸦片战争和新中国成立 B. 洋务运动和一五计划 C. 洋务运动和三大改造 D. 鸦片战争和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兴建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运动以前中国尚未开始进行工业化,故排除A、D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的开端,故排除C项,故选B项。 14.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商品供应匮乏,且受当时“文革”的政治环境影响,因此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故C正确;人们喜欢穿着打扮,但受到环境影响不能打扮,故③错误;民国时期服饰并不会影响到建国后,排除④,故排除ABD。 15.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干预经济,标志着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斯福新政时自由资本主义早已经进入垄断阶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斯福新政是干预经济而非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是里根的功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1933年,美国通过《造林救济法案》,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A. 复兴工业 B. 整顿银行 C. 以工代赈 D. 调整农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3年……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可知美国提供的是就业岗位,体现的是以工代赈,C选项符合题意。复兴工业、整顿银行、调整农业均与材料无关,ABD选项排除。 17.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主要是因为 A. 解决社会矛盾,消除两极分化 B. 刺激社会消费,缓和了供求矛盾 C. 改善劳资关系,刺激经济发展 D. 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它不可能消除两极分化,故A错误。刺激社会消费,缓和了供求矛盾,与福利国家无关,故B排除。福利国家也不能改善劳资关系,故C排除。 18.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 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 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D.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但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产销矛盾只是具体因素,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19.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专著《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金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与剥夺年代相关联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加速战略发展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势力的干涉,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凯歌年代”,排除A;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是“退却年代”,排除B;卫国战争时期是“战争年代”,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是“战后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实行“加速战略发展”,排除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是“剥夺年代”,故选D。 20. 苏俄(苏联)历史上先后出现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著名的领导人,下列关于四位领导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 B. 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 赫鲁晓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 性突破 D.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使共产党丧 失政权,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新经济体制”是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推行的,目的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故选C。 21.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标志性事件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 APEC首脑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D. 中国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答案】C 【解析】由1971年算起,30年后是2001年,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故选C项;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2.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联合国 ②世界银行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其它国际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是一个综合性国际组织,不单纯是经贸和金融组织,联系所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当今世界经贸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故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排除ACD,所以选B。 23.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主要货币(包括英镑、日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瑞士法郎等)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同时美元与黄金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自由兑换。这是因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 D.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包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和“双挂钩”原则,与材料“世界主要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同时美元与黄金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自由兑换”相符,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苏“冷战”的一部分,美国援助西欧、控制西欧的一项重要措施,材料并未涉及该信息,故B项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是战后苏联为应对美国“冷战”,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对抗措施,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战后美国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材料信息属于前者,关贸总协定则属于后者,故D项错误。 24. 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A.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25.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这句话说明 A. 经济全球化能够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 近年来有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 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动力 D.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国之间要相互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据“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贸易保护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 二、材料题 26. 当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的欧洲正在走出中世纪的藩篱。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产生和加强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西欧血与火的殖民掠夺。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美国波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1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1家新加坡供应商制造机头起落架的舱门,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 (1)指出材料一中航海家为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事件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所带来的问题。 【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或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通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2)趋势:经济全球化。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解析】(1)根据“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产生和加强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航海家为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是指开辟新航路。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作答即可,即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2)根据“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针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对策应该是推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27. 美国是一个年轻而又强大的国家,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许国林《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政府变成如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场所,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服务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1)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原因。 (2)材料二中“明智试验”指的是什么?它与过去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克林顿执政时期“大胆、持久试验”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美国的强大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答案】(1)原因: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全国铁路网的形成。 (2)“试验”:罗斯福新政。 变化:国家干预经济。 (3)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特点:知识经济兴起(或新经济的出现);美国在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4)借鉴:重视科技发展;注重体制创新;发展新经济;适时调整政策。 【解析】(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可以得出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可以得出新兴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得出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可以得出全国铁路网的形成。 (2)第一小问的含义,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知,“明智试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第二小问的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变化是国家干预经济。 (3)第一小问的经济政策,结合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政策可知,“大胆、持久试验”指的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9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可知,特点是知识经济兴起(或新经济的出现);美国在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4)本小问的借鉴,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在发展经济时应重视科技发展;注重体制创新;发展新经济;适时调整政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