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语文
·1·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学 2021 届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 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 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 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 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 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 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 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 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 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 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 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 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 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 ·2· 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 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 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 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 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 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 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 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 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 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 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 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 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 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 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 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 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 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 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 色>》) 材料三 1927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 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 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 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 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 ·3· 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 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 “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 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6-9 题。 涡水与老庄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 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 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 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衣声此起彼伏。那时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 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 ③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纹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而它最终 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思索。 ④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史总是在 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年,大约是 1987 年, 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一个村庄,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 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醭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人们,把大道叫做“官道”,冬阳下, 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 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 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 ⑤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老庄,泗 水孔孟,而涡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是中国社会生活和 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文 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 ⑧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以中国为 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南部擅长精神。 这和纬度有关,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 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 ·5· 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 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 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 1194 年,黄河 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 使得鲁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 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 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联。 ⑩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而是淮河, 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 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 1 月的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 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 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 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砺, 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 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 床,冬棉夏单,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 “软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置 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涡 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河水流向远方,天格 外高,格外蓝。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写小时候常去涡河边洗衣裳,不仅反映了涡河的环境怡人优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涡河的 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文章写到作者 1987 年独自一人浪游涡水边,游之意是探寻老庄生命哲学的缘由,但最终没有 找到满意的解释。 ·6· C.文章谈到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 多样性。 D.文章回忆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农村的情景,通过当地人家的家庭摆设和生活方式,展现出淮 北人简朴爽朗的性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说“我们最先到达涡阳”,确立了全文的写作对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涡水, 使内容显得更真实、更亲切。 B.文章说老庄等哲学家产生于淮河流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其中原因的 探究,也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语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反省,体现出作者严谨而 深刻的思维。 D.文章结尾处写老子常在涡水岸边徘徊,与作者常在涡水边徘徊遥相呼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 想做像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的决心。 8.本文第④段使用多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淮河及支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 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 也。”诏以告直付阁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 ·7· 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 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已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 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 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 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已异者一切斥去,故曰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 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 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 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 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四年二月份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吕公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 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悠闲谈论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 ·8· 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 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 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4 分) 译文: (2) 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4 分) 译文: 14.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 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 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第四 ·9· 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颌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 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 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诗人却着墨于静,于是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 的诗风中,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6.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诗人的邀请下,琵琶女在讲述完自己的身世以后进行了第二次演奏, 结果演奏声“ ”,导致“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一句,勾勒出阿房宫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以 “ ”句,展示出连接楼阁的长廊的特点。 (3)苏轼《赤壁赋》中,把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 , ”两句 从正面表现了乐声的悲凉。 (4)《荀子•劝学》从反面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道理时说“ ”,就没有到达千里之 外的地方的办法;不积累细小的水流,“ ”。 (5) 李煜《虞美人》中,以江水为喻写出了“愁之多” “愁之广” “愁之绵长”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18.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他们的头脑一般来说是比较聪明的,很有才华,而且精力相对旺盛,能够同时应付几件事情而 又游刃有余。 B. 由于个人收入征信系统不健全,难以准确做到对收入标准的审查,私开证明甚至出具假证明的 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中高收入者鱼龙混杂享受了优惠政策。 C.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出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10· D. 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19.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 分)( ) A.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形成城乡经 济一体化新格局。 B.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暴露出当前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还面临着不少 难点问题有待解决。 C. 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鼓励各省采取平行志愿 投档,努力降低新生报到流失。 D. 通过广东粤通公司出口烟花爆竹储存爆炸事故,反映出烟花爆竹在生产、经营储存等环节和安 全监管中存在重大隐患。 20. 填入下段文字中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 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 ① , 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 ② ,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 ①空气、水源和土壤 ②“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B. ①土壤、水源和空气 ②“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C. ①沃野、蓝天和河流 ②“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D. ①天空、河流和大地 ②“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21.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组合类新材料作文”下一定义。(可适当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3 分) ①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 ②这种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材料之间内容彼此相关,复合组成,表达共同主题。 ④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作文形式之一。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凝聚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②人类形成了现代城市,③并努力用灯光点亮城市的夜晚。④作 ·11· 为经济学家来说,⑤城市灯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秘密,⑥可以据此估算城市人口的数量, ⑦预测房价的走势,⑧进而反映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⑨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带来了隐患:⑩城 市的灯光不仅会增加能源消耗,⑪还会破坏动植物乃至人类的生物节律。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 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 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 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12· 泰宁一中 2021 届高三阶段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1.A(“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 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 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 C(A 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 项,运用了比喻;C 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 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 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3.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 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 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 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每点 2 分, 任答两点给 4 分,意对即可。) 5.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② 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 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每点 2 分,任答三点给 6 分,意对即可。) 6.C【解析】目的不是“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应是文化特点与纬度地域的关联 性。 7.D【解析】D项虽然内容上前后呼应,但作者没有表达出想做思想家的决心,于文无据。 8.①表达作者对老庄哲学与淮河特点相联系的疑惑,激发读者思考。②引出下文对文化哲学等 深层内容的理性思考,起着衔接或深化思想的作用。(每点 2 分) 9.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叙述自己在涡河的经历,表达对老庄哲学的思考。②虚实结合:实写淮 河流域,虚写老庄哲学的特征,反映老庄哲学形成的环境原因。③对比:将淮河在上古时期和近代的 特点对比分析,反映其沧桑巨变。(每点 2 分) 10.B(“幽”是动词,宾语是“其主”,“将”是副词,修饰“大举讨之”,故从“主”和“将” 中间断开,排除 A、C 两项。“得”是动词,宾语是“人”,故在“人”后断开,排除 D 项。) 11.C(“释老,指释迦牟尼”错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12. B(“趁机劝说”错误。) 13.(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 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 谕”“所以”“解银台司”各 1 分, 句意 1 分) (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 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 推本”“眼”“举”各 1 分,句意 1 分。) 14.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 谄媚惑乱皇上。(3 分) 15. C(“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全诗意境不符。) 16.①以“留我宿又宿”的行为描写,表现出山翁与诗人的情谊深厚。②以“笑指”的动作和神 态描写,显现出山翁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③以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 在望的景象,与前文所写的山村晚春秀美景色、丰富物产呼应。④寓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美好、 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7. (1)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2)隔离天日 廊腰缦回 ·13· (3)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4)不积跬步 无以成江海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合语境。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形容为人直率。望文生义。 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因不注意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而错。 19. 【答案】A 【解析】B 句式杂糅,应去掉“有待解决”;C 搭配不当,应为“努力降低新生报到流失率”D 介 词湮没主语,应去掉“通过”。 20.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 答此题,第一空应该与上文”废气、废水、废渣”照应并注意语体色彩;第二空考查修辞,注意比 喻句中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 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 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 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 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 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 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21. 【答案】组合类新材料作文是指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关的材料 复合组成的,表达共同主题的,综合性较强的材料作文。 【解析】以“组合类新材料作文是指……的材料作文”这个句子为主句,其他句子作为修饰词 在主句上进行增删,把内容重复的删去,留下“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 相关的材料复合组成的,表达共同主题的”“综合性较强”,适当增加句子的衔接词语,按照“组合 类+新材料+作文”的顺序进行组织。 22.示例: (1)语句:②;修改为:“人类创造了现代城市”; (2)语句:④;修改为:“对经济学家来说”或者“经济学家认为”; (3)语句:⑧;修改为:“进而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 (4)语句:⑨;修改为:“然而这样的繁荣却带来了隐患”或者“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存在 着隐患”。 23. 这是一道寓言类材料作文题。故事核心内容:动物们通过努力改变了土地。核心要素:“动 物们”“努力”“土地”。即使“点”上立意也要注意三个要素的内在关联,不可孤立地谈某一角度。 对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坚守加努力,定会改变。蚯蚓的奋斗带来了土地的恢复,不仅造福自己,也造福了鸟和其他流浪 他乡的生物。蚯蚓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奋斗精神被新时代推崇,值得赞美与弘扬。 ·14· ②协力才能使土地再富饶。应发掘行为主体的内在联系。寓言中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行为,但都在 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土地的面貌。甲虫成为蚯蚓的合作者,与蚯蚓共同改造土地,两相协力,改变了土 地的面貌。蚯蚓可看作“基层筑基者”,而小鸟可理解为“上层革新者”,小鸟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 回来服务,两者的协作促成了土地的再次丰饶。 ③国之崛起,你我共勉。首先明确动物和土地间的关系折射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进而挖掘 “土地”的内涵。“土地”可理解为家乡、祖国、地球(人类命运共体)……动物们(蚯蚓、小鸟、甲 虫)可理解为建设者,如蚯蚓是坚守者,甲虫是援助者,小鸟是归来者,蝴蝶和蜜蜂则是国外优秀资源。 ④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寓言的线索为土地的变化:丰饶——贫瘠——渐渐变好——开 满鲜花。土地的变化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可与国家发展结合,探究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而今国家开 发的方式发生转变,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当的开发让土地变得贫瘠,而好的建设让大地开满鲜花。材料 首尾部分“土地”的变化分别对应动物们离开及动物们前来。 不论哪种立意,考生都要注意,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应兼顾不同对象.不同主体。 [参考译文] 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凭恩荫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即皇帝位,召吕 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原封不动 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 直接交给阁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 端正纪纲。”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 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 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 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 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 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 不久,(与人)共同执掌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 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 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 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 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 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提出主张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要务,与自己意见不 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 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 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 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 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 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 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但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让国 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元祐四年二月去世,时年七十二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