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种性状和扩大可供选择的范围 B.杂交育种通过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后期,使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二倍体西瓜雌蕊,可以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 B.用二倍体和六倍体小麦杂交直接棵获得八倍体小黑麦 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 D.我国高产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大幅改良水稻的性状 3.关于几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倍体育种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的花粉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诱变育种中,获得的突变体不一定能表现出优良性状 D.杂交育种中,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都要经过连续自交 4.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诱变育种可以创造新的基因,获得新的性状 B.杂交育种是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性状 C.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相同 D.是否培育出多倍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来判断 5.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一定属于基因重组 C.单倍体生物是指体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 6.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太空椒和抗虫棉 B.八倍体小黑麦和无子西瓜 C.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和无子番茄 D.青霉素高产菌株和八倍体小黑麦 7.如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8.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②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④茎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⑤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9.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育种过程中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该育种过程中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C.该育种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个体能稳定遗传 10.花药离体培养成烟草新品种、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为亲本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培育无籽西瓜、用Co60辐射稻种,育成成熟期提早、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以上育种方式依次分别是(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1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对被捕食者不利 B.基因频率的改变离不开突变 C.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几个环节包括( ) A.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B.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育种通过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定向改良生物性状 1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1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自然保护区具有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B.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18.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还能继续保持生理活性 B.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肾上腺素通过体液选择性运输到心脏,从而使得心率加快 D.恐怖电影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 19.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B.图中如果④中蛋白减少或①流动受阻,均可导致⑥增多 C.如果⑦表示肝细胞,饭后4小时的A端CO2浓度较B低;但葡萄糖浓度较B端高 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20.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物质 B.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浮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可以相互交换 C.剧烈运动后,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42﹣维持 D.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于血浆 21.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2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2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25.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O2浓度最高、最低处分别是①、②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26.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和酸碱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7.如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转变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28.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29.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 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 30.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需要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图为几种育种方法示意图,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据图回答: (1)①→④过程所示的育种途径,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 .该方法得到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所以短期内难以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2)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 . (3)③、⑦过程中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⑤→⑥过程所示的育种途径可以提高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5)若要获得基因型aaBB的个体,图中经过②③过程获得的后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经过①④过程得到F2,F2所有的个体再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2.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液体名称: a表示 ;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 ; 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 (2)以上b、c、d合称 ,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 (3)从图中b进入c的细胞代谢产物是 .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 . 33.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我国近期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的液体增多所致. (5)图中②进入①的物质主要是 . 34.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识图作答 (1)图中所画神经元有 个,其中5是 .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结构来传递的,该结构又是由 、 、 三部分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 的.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种性状和扩大可供选择的范围 B.杂交育种通过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后期,使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解答】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种性状和扩大可供选择的范围,A正确; B、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因而可通过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 C、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C错误; 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通过多倍育种方式获得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以获得的无籽性状是可以遗传的,D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二倍体西瓜雌蕊,可以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 B.用二倍体和六倍体小麦杂交直接棵获得八倍体小黑麦 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 D.我国高产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大幅改良水稻的性状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分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解答】解:A、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单并未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二倍体西瓜雌蕊,可以得到二倍体无籽西瓜,而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的种子,播种该种子得到而三倍体无籽西瓜,A错误; B、如果用二倍体和六倍体小麦杂交可以成功的话,直接获得的是4倍体小麦,秋水仙素处理4倍体小麦的幼苗可以获得八倍体小黑麦,B错误; C、我国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获得高产菌株属于诱变育种,C正确; D、我国高产水稻的育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是两个亲本原有性状的重新组合,使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D错误. 故选:C. 3.关于几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倍体育种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的花粉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诱变育种中,获得的突变体不一定能表现出优良性状 D.杂交育种中,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都要经过连续自交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A正确; B、单倍体育种中,取F1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根据性状筛选植株,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所以在诱变育种中,获得的突变体不一定能表现出优良性状,只有少数表现出优良性状,C正确; D、杂交育种中,杂交水稻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部分是杂合子,D正确. 故选:B. 4.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诱变育种可以创造新的基因,获得新的性状 B.杂交育种是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性状 C.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相同 D.是否培育出多倍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来判断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分子结构的改变,所以诱变育种可以创造新的基因,获得新的性状,A正确; B、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所以杂交育种可获得结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B错误; C、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相同,都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是否培育出多倍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来判断,最佳时期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D正确. 故选:B. 5.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一定属于基因重组 C.单倍体生物是指体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发生在DNA复制时. 2、基因重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①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样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就进行了重组;②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3、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4、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染色体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所以未受精的配子,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直接发育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C错误;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D正确. 故选:D. 6.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太空椒和抗虫棉 B.八倍体小黑麦和无子西瓜 C.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和无子番茄 D.青霉素高产菌株和八倍体小黑麦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太空椒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抗虫棉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八倍体小黑麦和无子西瓜培育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C、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青霉素高产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八倍体小黑麦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7.如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诱变育种: (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3)原理:人工诱发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5)实例: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解答】解:A、题图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因未进行酶活性检测等,故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要求,A正确; B、X射线处理等物理因素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题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类特定要求菌株的过程,属于人工定向选择,C正确; D、诱变的突变率高于自发突变率,但不一定每轮诱变都是与高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D. 8.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②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④茎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⑤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解答】解: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属于多倍体的特点,①错误; ②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快育种进程,②正确; ③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③正确; ④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属于多倍体的特点,④错误; ⑤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⑤正确. 所以分析正确的是②③⑤. 故选:B. 9.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育种过程中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该育种过程中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C.该育种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个体能稳定遗传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2、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添、缺失、倒位和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不会产生新基因,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4、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其中AA和aa是纯合子,是能稳定遗传的个体. 【解答】解:A、由题意知和题图知,乙植物的染色体与甲植物的染色体连接在了一起,因此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由题意知,亲本基因型是AA,培养出的新品种丙的基因型是Aa,因此该育种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即基因中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B正确; C、该育种过程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子代基因型为A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交叉互换,C错误; D、丙品种只有1对基因是杂合子,自交后代纯合子的比例是,是稳定遗传的个体,D正确. 故选:C. 10.花药离体培养成烟草新品种、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为亲本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培育无籽西瓜、用Co60辐射稻种,育成成熟期提早、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以上育种方式依次分别是(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解答】解:花药离体培养成烟草新品种常用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为亲本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获得无籽西瓜常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用Co60辐射稻种,育成成熟期提早、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所以育种方式依次分别是③单倍体育种、②杂交育种、④多倍体育种、①诱变育种. 故选:D. 1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对被捕食者不利 B.基因频率的改变离不开突变 C.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共同进化对被捕食者和捕食者都有利,A错误; B、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B错误; C、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几个环节包括( ) A.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B.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因此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故选:D.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育种通过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定向改良生物性状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 生物进化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等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指的是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也就是它们基因不能正常交流了.从而产生新物种.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解答】解:A、基因重组不一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后代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所以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是两种物种,它们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三倍体植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C错误; D、诱变育种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改良生物性状,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育种时间不可能短,而且也不能定向改良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B. 1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错误;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自然保护区具有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自然保护区具有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种类,故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B.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B正确;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8.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还能继续保持生理活性 B.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肾上腺素通过体液选择性运输到心脏,从而使得心率加快 D.恐怖电影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A错误; B、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正确; C、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选择性作用到心脏,从而使得心率加快,C错误; D、看到恐怖电影发生上述反应时,首先是眼睛接受到刺激,然后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D错误. 故选:B. 19.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B.图中如果④中蛋白减少或①流动受阻,均可导致⑥增多 C.如果⑦表示肝细胞,饭后4小时的A端CO2浓度较B低;但葡萄糖浓度较B端高 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毛细淋巴管,③表示毛细血管,④表示血浆,⑤表示红细胞,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淋巴液流动受阻,使得组织液进入淋巴减少,组织液增多,B正确; C、饭后4小时,经过肝脏细胞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端比A端血糖浓度高,C错误; D、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B. 20.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物质 B.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浮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可以相互交换 C.剧烈运动后,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42﹣维持 D.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于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水属于自由扩散,可以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相互交换,B正确; C、剧烈运动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以和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反应,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缓冲物质H2CO3/NaHCO3,C错误; D、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于组织液,D错误. 故选:B. 21.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2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稳态的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解答】解: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可以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故A错误. B、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尿糖已无法维持血糖稳态;故B正确. C、剧烈运动后血浆pH值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7.35﹣7.45之间;故C错误.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尿液量减少以维持体内水分;故D错误. 故选B. 25.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O2浓度最高、最低处分别是①、②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 (4)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所以浓度最高的是①,浓度最低的是③,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中和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D. 26.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和酸碱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B错误;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发生在细胞内,不再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C. 27.如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转变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组织细胞,5是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 B、红细胞内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膜,B错误; C、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C正确; D、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C. 28.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需要消耗ATP,C正确;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29.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 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当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与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都可能引起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 【解答】解:A、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而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胞体中,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则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C错误; 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不影响突触信息传递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30.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需要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解答】解:A、在突触小体a中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转变,信息的传递需要能量,A正确; B、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正确; C、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C正确;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会使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兴奋处膜外变为负电位,D错误. 故选: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图为几种育种方法示意图,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据图回答: (1)①→④过程所示的育种途径,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 基因重组 .该方法得到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所以短期内难以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2)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 花药离体培养 . (3)③、⑦过程中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⑤→⑥过程所示的育种途径可以提高 突变频率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5)若要获得基因型aaBB的个体,图中经过②③过程获得的后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经过①④过程得到F2,F2所有的个体再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④过程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③过程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⑤→⑥过程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⑦过程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1)①→④过程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该方法得到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所以短期内难以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2)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3)③、⑦过程中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⑤→⑥过程所示的育种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频率. (5)若要获得基因型aaBB的个体,图中经过②③单倍体育种过程获得的后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经过①④杂交育种过程得到F2,即A﹣B﹣:A﹣bb:aaB﹣:aabb=9:3:3:1,其中AaBB占,AaBb占,aaBB占,aaBb占,F2所有的个体再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故答案为: (1)基因重组 (2)花药离体培养 (3)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4)突变频率 (5) 32.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液体名称: a表示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组织液 ;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 血浆 ; 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淋巴液(淋巴) . (2)以上b、c、d合称 细胞外液 ,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内环境 . (3)从图中b进入c的细胞代谢产物是 二氧化碳、尿素等 .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 组织液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a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细胞内液),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 (2)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3)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产物经组织液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到肺和肾脏,经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 故答案为: (1)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淋巴) (2)细胞外液 内环境 (3)二氧化碳、尿素等 (4)组织液 33.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②③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6 层膜才能被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 . (4)我国近期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③ 的液体增多所致. (5)图中②进入①的物质主要是 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养料)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进而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解答】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 (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血浆与③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 (4)我国近期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③组织液的液体增多所致. (5)图中②血浆进入①组织细胞的物质主要是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养料). 故答案为: (1)②③ (2)自由扩散 6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 (4)③ (5)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养料) 34.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识图作答 (1)图中所画神经元有 3 个,其中5是 效应器 .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突触 结构来传递的,该结构又是由 突触前膜 、 突触后膜 、 突触间隙 三部分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 单向 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反射弧的结构,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据图分析,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图中的5是效应器. (2)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由于有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故答案为: (1)3 效应器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3)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单向 查看更多